靈感範文站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範文篇1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定義爲中國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之一,並明確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近段時間通過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我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幾點更深的認識。

一、建設生態文明要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要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爲出發點和歸宿。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以有利於而不是有損於人的全面發展爲標準的。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切實把建設和發展生態文明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並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

二、建設生態文明要改革幹部政績考覈體制要建立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幹部政績考覈體系,綜合考覈投入和產出、速度和效益、經濟和社會、發展和環境等方面的指標,力求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使用三者結合起來,作爲地方政績的考覈指標,不斷完善幹部考覈和選拔任用制度。

三、建設生態文明要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和環保稅收制度要建設生態文明,建立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必須積極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政府要逐步培育形成對土地、礦產資源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使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建設生態文明,環保要加強徵稅的力度。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範文篇2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考察,從“江海門戶”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到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再到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習近平總書記的江蘇之行充滿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殷殷囑託,在“十四五”新徵程即將開啓之際,這份殷殷囑託用意深遠。

把穩人民至上“風向標”,構築人民生活品質“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生態文明搞好,生態文明直接關係人民羣衆的生活幸福,關係少兒一代的健康成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美麗的風景總是讓人賞心悅目,美麗風景的構建則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宏偉藍圖已經描繪,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發展的任務更加艱鉅。但是不管經濟如何發展,都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正所謂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新階段新發展新成果也將由人民共享,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不斷迴應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持續提升人民羣衆的幸福感。

牽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牛鼻子”,下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一盤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經濟發展不能只看到眼前效益,不顧長遠效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都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要求,體現出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找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吹響環境保護“集結號”,築起污染防治“隔離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能只依靠少數人、個別企業、道德約束,必須吹響環境保護“集結號”,團結最強力量。要完善環境保護公衆參與制度,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人人都是“環保衛士”,美麗風景你我共建共治;要以環保督查開啓環境保護“探照燈”,下足力、鉚足勁解決羣衆反映突出的環境問題,彌補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要帶好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制度的“緊箍咒”,“無規矩不成方圓”,以最嚴格的制度、法治爲生態文明建設上好“保險槓”。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讀懂總書記“生態寄語”背後的深意,就是讀懂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的責任與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繼往開來,共同描繪綠意盎然的中國發展新篇章。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範文篇3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個美麗的星球,它的名字叫做地球,從遠處看,它只不過是茫茫太空中的一葉扁舟,而從近看,它則像一個藍氣而又充滿夢幻的水晶球,這裏也是一個生命的搖籃,搖籃中的生命也有我們人類。

地球母親慷慨的將那些優美的峽谷,美麗的森林氣勢磅礴的山河與那些可愛的動物夥伴們送到我們身邊,他的願望是能讓我們更好的生存。

而我們又是怎麼樣做的呢?

自從我們有了大大小小的工廠,這些工廠嚴重的.向外排放那些污水,臭氣從而破壞了那清澈的溪水,藍色的天空,讓魚兒沒了自己的家,讓鳥兒沒有了翱翔的天空。自從我們學會了造紙,造一次性用品,就不顧後果的砍伐森林,誰知道那些與我們一同生存的動物朋友們還無家可歸……

看看這些!這些就是我們對地球母親的回報嗎?這時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所做作爲進行反省呢!是的,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態度,應該有自己心中明確的選擇,應該去改變這個被我們所破壞的環境!去保護這裏的生態平衡,把原本屬於它的色彩,恢復它的本來面貌!

當然,我們雖然只是人海茫茫中的一個,是不可能做出那麼多的發明去節約能源,也沒有那麼多的能力去種植森林,但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種一棵小樹,讓一隻小鳥有了它的家,我們可以不用一次性用品,讓動物們有它的家,我們可以少開一天的車,減少碳排放,讓低碳的城市可以還小鳥一片遨遊的藍天!而這樣一個簡單的行動雖然不能有很大的改變,可是如果每人種一棵樹,少開一天車,這樣一來的改變可能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而我們自己的力量雖小,可是成千上萬的人呢!所以我們只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說不定又一天能有所改變,只需從我做起就一定會有美麗的星球!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範文篇4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繫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說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纔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爲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爲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爲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爲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佈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爲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纔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爲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脫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爲擺脫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爲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覈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稅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_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爲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蘊藏着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着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爲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爲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爲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爲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啓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爲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爲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

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爲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爲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爲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爲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範文篇5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若不及時加以制止,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必將受到制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佈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進行部署,體現了我黨的生謀遠慮、_遠矚,也爲我黨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關係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實施的長遠大計,我們要重視之,並把這一思想體現於政策制定中,貫徹在實際行動下。結合我局實際,體會如下:

一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在社會公衆層面,在全區大力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在決策管理層面,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項目審批建設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從建設生態文明全局着眼,將保稅區打造成適合商建、適合人居的生態文明品質之區。

二是鼓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建設生態文明,既要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又要毫不放鬆節能減排。以綠色、環保、低能耗爲發展主流,堅定不移走生態型、環保型發展路子。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投資進一步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新興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轉移。努力運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設備,改善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現狀,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三是優化生態環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就沒有未來。首先要改變以往先發展後治理的觀念,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逐步推進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關問題的綜合治理工作;同時努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四要健全生態文明制度。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體現生態文明要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覈體系爲指引,逐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繼續實施政府節能補貼工程,大力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在企業管理中,加大監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費資源現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賠償制度,並嚴格執行,對於破壞環境的單位或行爲人嚴懲不怠。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必須堅持的偉大工程,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係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繼續實施,更關係到我們中華民族能否延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你我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