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上課設心得體會多篇

上課設心得體會多篇

上課設心得體會篇1

教學要以學生爲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教師扮演的角色不是學生的導師、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的朋友、學習知識的顧問。教師的任務是創造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揮獨立性與創造性;鼓勵學生良己解決問題。因此,以教師爲主體,作用於教材、學生等客體,構成了教的過程;以學生爲主體,作用於教材、教師等客體,構成了學的過程;教師、學生均具有主客體雙重角色的意義。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的特殊認識活動過程,是教與學辨證統一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互爲主客體的,二者所處的地位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實施”責任與自主”課堂教學,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教師由“主角”變爲“導演”、由幕前走向幕後,學生則由旁觀變爲參與,逐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建構學生的學習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從而培養其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即自主意識和自強意識,讓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即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即獨立人格,就是要承認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獨立存在的主體身份和主體資格.這實際上,也就是要確立現代教學主體意識,其核心是樹立一種現代科學的“學生觀”,樹立一種新型的以建構學生主體爲核心的主體教育思想。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綜合體,自主學習的心理素質———包括自主學習的態度和動機。這是啓發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前提。自主學習的基礎能力——符合自主學習要求的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儲備。這是自主學習的基礎。自主學習的智力品質——觀察力、思考力、聯想、記憶力等。

上課設心得體會篇2

對班主任來說學生上學遲到似乎是司空見慣的。如果不加以處理,可能會導致遲到的人數越來越多,遲到的時間越來越長,甚至會引起一些學生行爲渙散,缺乏約束,進而影響班級風氣,導致班級難以管理。所以作爲一名班主任,必須嚴肅認真處理好學生遲到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幾點做法:

首先,我會抓緊開學前兩週,對遲到的學生不會輕而易舉地讓他們堂而皇之地走進教室,從七年級新生報到的那天起,就留意遲到的學生。如果學生遲到了,在教室門口喊了報告,我通常會讓他在門口等待五秒鐘左右,然後詢問遲到原因,再讓他進教室,並囑咐下次不能遲到;如果遲到的學生不喊報告直接走進教室,我會讓他出去,指導他要遲到了要喊報告才能進教室,等他喊了報告後,過大約十秒讓他進入教室,然後對全班同學強調:一旦遲到要在門口喊報告,得到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教室。這樣學生就知道了遲到了該怎麼做,也瞭解了班主任對於學生遲到的的態度。

其次,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要非常明確地告知學生和家長到校和放學的時間,同時要向學生明確:遲到了就要接受懲罰。懲罰的力度依據遲到的時間長短有所區別。例如,遲到5分鐘以內的學生,和當天的值日生一起值日即可;遲到5—15分鐘的學生,和值日生一起值日三天;遲到超過一刻鐘的學生則值日一週。所有這些懲罰的措施都應該事先先在班會課上經過同學討論並取得大多數同學的同意,寫入班規。這樣就利用了班集體的力量來減少遲到現象的發生,學生也心服口服。班規出臺後,我通常會給學生兩週的適應期來適應新的管理,適應期內遲到的,老師口頭提醒下次不要遲到了;過了適應期後,就嚴格按照班規執行。當然,在學生遲到時,班主任要詢問學生遲到的原因,如果學生因爲做好人好事或生病、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因素遲到,且家長告知班主任的,就可以免於處罰。對於經常遲到的學生,除了要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外,還要跟家長聯繫,通過家校聯合,共同解決孩子遲到的問題。

然後,我會在教室後面牆上掛一面鍾。學生一走進教室,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自己是否遲到了。這樣每個學生都是統一標準,是否遲到是“鍾”說了算,而不是班主任說了算。

最後,我認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以身作則,做好示範作用。要求學生不遲到,班主任也要做到不遲到,甚至要比學生早到校,這樣不僅能更好的瞭解學生遲到的情況,而且能保證班規順利執行。同時要選一個得力的班幹部配合班主任一起管理學生遲到的問題,做好相關的記錄。

以上是我在處理學生遲到問題上的一些做法。班級管理工作是一門藝術,我們班主任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更好更科學的方法來管理班級,引導學生。

上課設心得體會篇3

我是個剛剛踏上幼兒園教育工作崗位的教師,但我深深地認識到對幼兒充滿愛是做好教師工作的關鍵。

記得有位老教師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大作家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纔可以教育孩子。”可見,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樑,也是一條基本準則。

一、純真的愛心是“施愛”的基礎

有人說:”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於教育對幼兒無比熱愛的熾熱心靈中。”因此作爲一名教師,首先應該做到愛孩子。

剛接觸幼兒,他們純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對於一些童趣十足、無傷大雅的舉動我總是寬容對待,欣賞他們的可愛之處,保護他們珍貴的自尊心。

幼兒在師愛的沐浴下輕鬆快樂地學習、生活。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嚴厲批評時,我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更要讓他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是爲你着想才如此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或歧視情緒,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正是老師的愛才使得這“良藥”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真摯的情感是“施愛”的前提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於傳導,教師把心裏的情感用語言、行爲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繫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幼兒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打開幼兒的心扉,引導他們走上一條充滿自信,充滿歡樂的人生大道,這比什麼都重要。

三、尊重幼兒是“施愛”的關鍵

優秀的教師給幼兒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幼兒。在“施愛”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幼兒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感情,有禮貌地對待幼兒。嚴厲的責備和不適當的批評都會招來失敗,甚至導致師生的對立。因爲他們的自尊心強,對他們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避開嚴厲的直接批評,儘量和風細雨,說服教育。

四、瞭解幼兒是“施愛”的途徑

教師對幼兒的情況要深入瞭解,對幼兒的心理變化要細緻觀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更好地接觸到幼兒情感的”點子”上,這種接觸點就好像是”心竅”,是個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師傳授愛的門路。

老師用心去多方面地瞭解自己的幼兒,然後適時地進行鼓勵,這可能改變幼兒的一生,畢竟,一個人人品好,誠實,最可貴。

五、面向大多數,是“施愛”的良法

教師生活在幼兒中間,深知幼兒需要教師的關懷與愛護。而喜歡得到這種師愛的並非是一個或幾個幼兒,而是所教的全部幼兒。但教師只有一個,時間和精力都有限,這就必須調動集體的力量,通過集體的關心使幼兒感到溫暖,相互影響、幫助、擴大和深化師愛的作用。

教師的愛不是偏愛,要無選擇地、公正地、無例外地愛每一個幼兒。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對優秀幼兒偏愛,對後進生另眼相待。教師對優秀生要嚴格要求,對後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

六、“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相信幼兒、理解幼兒、尊重幼兒,微笑着面對幼兒,幼兒會把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我們的工作也一定會開展得生動活潑,卓有成效。愛,是啓動教師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愛,是通向幼兒心靈深處的道路;愛,是創設優化的教育環境和心理環境的瑰寶。對幼兒熱愛、理解、尊重、關注他們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師的愛通向幼兒的心靈。

最後,讓我用魏書生老師的一段話作爲總結吧: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教師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中播種耕耘的事業,這一職業應該是神聖的。

願我們以神聖的態度,在這神聖的崗位上,把屬於我們的那片園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們無愧於自己的幼兒,以使我們的幼兒無愧於生命長河中的那段青春年華。

上課設心得體會篇4

今天參加了骨幹教師經驗交流會,頗有體會。現特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下來。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學習方法。往大處說,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爲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教師的授課,自然也要順應了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的目標。

那麼,新課程條件下,我們該如何授課呢?

首先,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明白自己爲何要上這節課。傳統教學,總是要緊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義。這種授課,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知曉文本的作者說了什麼。同時也讓學生接受作者的觀點,並把作者的觀點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間,形成思維的一致性。

然而,這種模式的荒謬是很明顯的。學生的學習,要解決的總應該是“爲什麼”和“怎麼樣”這兩個有利於思維發展的大問題,而不應該是“是什麼”。作者說了什麼,這僅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思維方式的產物。對這個問題,教師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的組織,讓學生了解它們。但這永遠不能作爲教學的重要內容,更不能成爲唯一內容。

和傳統教學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課程倡導的,是立足於培養人文素養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課程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維。這種允許懷疑,允許個性化解讀課文的思維模式,把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來進行獨到的分析判斷的能力的人才,作爲教育的終極目標來要求,它所建構而成的,是充滿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課堂新理念。從這一根本點出發,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就必須要率先確立好培養思維能力的觀念,要把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作爲自己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目標來進行落實。如此,才能在教學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才能把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來進行落實。

其次,我們的教師,還必須明白如何才能夠落實新課程目標。依照已經爲多數人實踐所驗證的話題教學模式理論,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師要特別善於從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維價值的“話題”,然後通過一定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來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傳統的課堂,老師也會設置一定的“問題”來供學生們討論的。但“問題”和“話題”不同,“問題”出現在課堂上,絕大多數是有教師在備課時就準備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爲了更好地深入文本,爲了把思維更大範圍地引向答案。而“話題”則明顯不同,教學中的“話題”,有且僅有部分屬於備課時預設,其餘則多源自課堂的生成,屬於那種“無法預約的精彩”。再者,“話題”的指向性也很明確,它直接指向的是學生的思維意識。也就是說,“話題”並不需要一個精彩的、固定的標準答案。“話題”的內容,可能一段時間後纔有個明確的答案,也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產生確定的答案。

再次,我們的教師,還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價值。傳統教學中,文本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視做了例文。教師和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須從文本中獲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識。而新課程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當作擁有唯一解讀方式的“範文”,師生都擁有了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權利。同時,文本還可以僅僅被作爲一種“引文”,作爲藉以引出教師教學目標的橋樑。這種文本本身身份的變化,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教師教學中的靈活多樣性。一個優秀的教師,當他面對了一篇新的課文時,他就應該深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文本的內在思想核心是什麼;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發掘出的更深層的人文思想;文本的價值該如何體現;文本是用來做“例讀”用還是做“引讀”用;如果是“引讀”,那麼,拓展的目的是什麼,如何通過拓展來深化思想。

教師的思考不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思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決定着學生能夠從課堂上學習到的一切知識和非知識的東西。正因爲這種決定性,所以,它才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所要求的關注終身發展的目標。

上課設心得體會篇5

經過三天的線上培訓,讓我受益頗多。充分了解了幼兒園綜合主題教育課程的設計理念以及使用方法。現將我的理解以及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主題綜合課程的構思

課程是由幼兒園發起的並在幼兒園中實施的課程,強調課程從幼兒園、幼兒園內幼兒、幼兒園內教職工的發展需要爲主要出發點來考慮設置的課程,強調要立足於幼兒園和當地社區實際條件,其中特別是可能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建設起來的課程,同時也強調是在充分考慮與國家、地方課程標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凸現幼兒園獨特個性的課程。

而幼兒生活是整體的,多個發展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因此幼兒園課程內容應是綜合的,儘可能使不同的課程內容之間產生聯繫,以促進幼兒的學習遷移,讓幼兒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對完整的生活、有機的經驗,不要把學科、領域這種人爲劃分知識的方式用以劃分幼兒的經驗,並以單一的經驗作爲幼兒活動的起點。

介於以上教育新理念的思考,該課程以挖掘幼兒潛能爲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幼兒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爲出發點,在課程統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學活動化的理念指導下,進行主題綜合課程。教育過程以一個個幼兒感興趣的主題爲線索,明確每一個主題不同的切入點、側重點等,集中全體教師的智慧,使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獲取各種經驗而成長。

二、主題綜合課程的內涵

主題綜合課程是根據幼兒身體、心理髮展的需要,順應各種教育要素之間相互聯繫、交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從綜合性入手,通過合理地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學地組織教育過程而建構的一種課程模式。其課程特性主要表現爲:

⒈整體性。即整體地思考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之間的聯繫和相互作用,使幼兒園教育更好地發揮整體功能。

⒉聯繫性。重視幼兒園教育各領域之間、各教育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繫及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繫,以充分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整合功能。

⒊集中性。一個階段相對集中開展某方面的活動。

三、主題綜合課程的實施途徑與方法

(一)尋找恰當的主題題目

主題綜合課程爲幼兒和教師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學習內容和教育內容的選擇可能性,但同時也對幼兒和教師選擇恰當的主題提出了挑戰。該課程從幼兒出發,選擇其感興趣、有意義的、貼近生活的主題內容,讓幼兒學得輕鬆自然、學得積極主動。

⒈從幼兒的興趣出發。

在每一次選擇主題題目之前,教師先了解幼兒當前最感興趣的事物是什麼,從幼兒的關注的話題中尋找主題,從吸引幼兒的事件中尋找主題,從幼兒的角色行爲中尋找主題等。

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

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一般從自身開始,然後將注意推展至家庭、社區、周圍世界,由淺至深、由簡至難。因此,我園教育過程中的主題來自於幼兒周圍的人、事、物,來自於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並且通過這類生活化的主題豐富和構建幼兒新的生活經驗。如:主題活動“我愛我的幼兒園”“各種各樣的服裝”等等這些主題都來自於幼兒的生活,幼兒對這類的主題內容有一定的熟悉、有一定的經驗,在這基礎上幼兒就比較容易接受新知識,活動也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⒊確保主題的連續性、獨立性。

該課程還考慮到主題和主題之間在促進幼兒發展上的連續性,幼兒能力、生活經驗、興趣等方面的聯繫,而不是內容的聯繫。如:“特別的我”“追趕跑跳碰”這兩個主題,就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幼兒首先對自身有了一個充分、足夠的瞭解之後,再豐富一些身體運動方面的知識,這樣就使幼兒的各方面發展逐步推進,合理有效。同時,主題的選擇是相對獨立的,即在小、中、大三個年齡層次,不出現重複的主題題目。如:主題活動“我的幼兒園”“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這兩個主題在小、中班出現後,就確保在大班不會出現此類主題。

(二)蒐集有關的主題資料。

確定了主題題目後,應組織教師根據題目查閱各種資料,尋找有關的教育內容、活動圖片、活動資料,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使主題活動內容豐富而生動。如:小班確定“滾滾樂”這一主題後就去網上、書上查閱資料,瞭解關於“車”的常規知識和關於“車”的教育活動,供活動設計和選擇時作參考資料。

(三)集中力量設計主題網絡。

該課程明確站在幼兒的角度說明:在這個主題中幼兒可以做什麼?可以獲得什麼經驗和概念?幼兒對什麼最感興趣?哪些方面是可以進行深入研究的?然後用網絡的形式展現出來。如:在《十二生肖》這個網絡中,幼兒獲得的概念有“十二生肖的由來”“十二生肖的順序”“十二生肖的種類”“十二生肖的特徵”等,其中“十二生肖的種類”中又包含了三個次概念“傳說動物”“哺乳動物”“卵生動物”,在次概念下還可以有更基層的次次概念,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討。每個概念都關聯了多個領域的活動,幼兒可以從不同面來了解該概念,強化概念的理解,豐富了幼兒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