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多篇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多篇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篇1

要一個人“不抱怨”很難,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順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吸引力法則”,要知道,當一個人在說些負面和不快樂的事時,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例如:當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沒有一個好男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裏種下了一個“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從心裏懷疑,這樣即使遇到了mr。right,也可能會錯過吧;同理,如果多說一些感恩的事,則會爲自己引來更多喜樂之事。這樣,你要選擇抱怨還是不抱怨?

這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結尾的一句話:你自己就是一種祝福!

很多人每天抱怨東抱怨西,怪物價高、抱怨老闆不加薪。不過,現在有一項“不抱怨運動”正在全球八十個國家推行。很簡單,在手上戴上手環,每次抱怨或指正別人就要換手戴,得連續不抱怨21天才算成功。

有兩件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同意:

1、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抱怨。

2、我們過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爲何會抱怨,我們以爲抱怨能帶來什麼好處,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又要怎樣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停止抱怨,爲什麼我們過不上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這些問題是威爾?鮑溫(will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書及他發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運動”要回答的。

按照韋氏辭典的定義,抱怨(complaint)有兩重意思: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提出正式的控訴或指責。根據抱怨對象的不同,抱怨還可分成對自己的抱怨和對他人、外界的抱怨。

鮑溫認爲,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特定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爲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作者鮑溫現身說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

我們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讓自己在互相較之下,顯得更爲優秀。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的背後是自誇和吹牛,而沒有安全感、質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自我價值的人,纔會吹牛和抱怨。我們自覺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推開。在我們的抱怨中,我們也對世界傳遞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訊息,而這麼做,也將會爲自己引來更多的加害者。

讓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我們其實是在拒絕、反抗我們的偉大潛能,對這種逃避成長的傾向,馬斯洛命名爲“約拿情結”。抱怨是“約拿情結”的體現,它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它是安全的,它屬於低能量層次的對話,不會威脅到彼此;通過抱怨,人們逃避生命的拓展、成長與改進。

依據自身的“抱怨上癮症”療愈經驗,鮑溫總結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他認爲要成爲不抱怨的人,就要歷經每一個階段,一步都不能省卻。你不可能跳過這些階段,直接達到永續的改變。

在“無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此階段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裏吐露時,我們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

在“有意識的無能”階段,你對自己的抱怨(無能)已能有所察覺(有意識)。你能察覺到周遭及自己的抱怨,你身邊都是一些愛發牢騷、怨聲載道的人,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時討論的主題往往演變成一場抱怨比賽,討論的語調會變成:“這不算什麼,我告訴你

在這個階段,徵求一位“不抱怨的同伴”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找一個也在挑戰不抱怨目標的人,彼此鼓勵,互相打氣。找一個能幫你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的人,幫助你去發掘眼前任何情境中的光明面和良善點。不要把眼前這一刻視爲理所當然,這一刻是一去不回、永不再現的。

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沉默將更經常出現。而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喋喋不休只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面。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抱怨。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地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上。如約翰?肯尼迪所言“有些人只是看到當前的現狀,然後問爲什麼會這樣?我則是夢想着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爲什麼不是那樣?”

在“無意識的有能”階段,你已經重塑了自己的思考模式。你已經可以“無意識”(毫無所覺)地達到“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開始爲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在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一個在辦公室裏散播陽光和喜樂的人,具有黃金般貴重的身價。成爲不抱怨的人,將獲得一份最重要的禮物,就是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你將活出讓他人效仿的樣子,你將成爲領袖,站在最前線開疆拓路,讓其他人追隨。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漣漪,在世界上引發着迴響。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篇2

我們都有過抱怨年齡,懷念曾經的,那份單純善良的心;眼裏充滿了陽光,知足常樂。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眼睛裏有了沙子,風越來越大,眼睛和心都在被磨礪。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遇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有越來越多的想法。即使是內心平靜的人,也會有大大小小的抱怨。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你眼中的正常可能是別人的底線,別人的習慣也可能是你的極限。有一些不熟悉或不滿意是正常的。面對這些複雜的客觀存在,我們如何對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我們的各種關係。

?不抱怨的世界》,引領我們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不抱怨運動。

遵循作者的思路,更多的體會:不抱怨,不僅是一種心態,一種感受,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不抱怨,是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寬容和理解。寬恕與尊重,原本就是一種優雅的存在。

本書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培訓方法,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操作細節進行“不抱怨”培訓。有些理論或方法並不是空洞的。

作者將“不抱怨”的思想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並通過實例起到了很好的啓示作用。

“21天練習手冊”中的每日箴言,與心對話很簡單,但很有效。“憤怒是會傳染的,即使錯了,也要保持微笑”“想要改變他人,你必須樹立一個榜樣”“溫暖別人,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的結果”,當我們每次抱怨衝動時,深呼吸,伴隨着這些諺語在心裏,慢慢平靜下來。

書中附帶的“不抱怨手鐲”,當我們戴上時,就是戴上了“不抱怨”這一信念,就像一位熱情的導師,時刻在我們耳邊醒來。

“積極思考,停止抱怨,好運就會降臨。”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篇3

按照局讀書。實踐。成才活動安排,我選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對抱怨這種行爲產生的原因、行爲表現做了非常深刻和全面的詮釋,分析地非常到位。作者威爾?鮑溫認爲,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爲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紫手環運動)來幫助人們減少抱怨的行爲,可以使讀者“身體力行”。

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抱怨也沒有什麼深切體會,讀完這本書才發現,抱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聞。抱怨工作忙的,抱怨收入少的,抱怨統計工作清苦的……等等。同時,抱怨對人們的影響還真大。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着朋友抱怨,對着同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爲了發泄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纔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爲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但是,實際上,抱怨這種行爲的負面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不僅影響人際關係,更影響自我的人生態度。因此,所有志在走向成功的人必須學會不抱怨。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工作、生活乃至做人幫助也非常大。在生活中,不抱怨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那麼如何來做到不抱怨?讀完這本書,我也收穫了心靈的“紫手環”:應該時刻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在工作上,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或困難,不要怨天尤人,應該靜下心來,多找找自身問題,多想想解決辦法;不能將眼光只着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漫長的工作歷程。因爲,在漫長的工作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篇4

抱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爲,通過認真閱讀威爾·鮑溫的《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書中鮑溫牧師說:“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我們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一篇篇的翻閱《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看了這本書後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發現,它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喜悅……而這本書就是反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

當然,有人認爲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爲: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爲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爲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爲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

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爲了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爲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爲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予我們做到的。

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束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書中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由少說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說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理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

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心得體會100篇5

抱怨,是每個人在面對困難和不公平時,最自然的表現,當我們設身處地面對這樣境況的時候,經常會說:“事情都已經這樣了,難道還不允許我抱怨兩句麼?”不抱怨如何讓人發泄,長期不抱怨會不會得病。其實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

比如我吧,像在做年度預算的時候,看到其他兄弟單位都是二人在完成這項工作,而我不止一個人還要忍受好不容易完成的報表卻被通知“指標改了,需要重新做”,這個時候我也抱怨,可是有用嗎?集團公司領導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個時候沒有時間去抱怨,只能調整心態靜下心來一遍一遍的測算,調整數據,當我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見所有的報表都“審覈成功”“已提交上報”時,何來的抱怨?

現實生活中,在我們渴望尋找人生幸福和快樂之時,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抱怨雖然沒有明顯的惡果,但一種心懷感恩、寬容大度的態度卻給我們帶來另外一種人生,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快樂。

細細想想,人生真正值得抱怨的理由真的很少,但人都不想抱怨,可都禁不住的報怨。也許經過了衆多挫折和困苦之後,人們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麼用處,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書中寫道“你會爲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連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發揮這種確保健康的力量。”

是的,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喜歡抱怨的人,即使是福至將來也會變成禍。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爲他助長了你的智慧;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爲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爲他教導你應該自立;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爲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爲他磨練了你的心志……”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智慧的生活態度,人人都懷有一顆如此感恩的心,那麼人生一定會過得堅實而有信心!因爲感恩,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多彩的社會。

?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讓我更加的堅定了我內心深處的想法: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改變不了外界,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