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養生課心得體會多篇

養生課心得體會多篇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1

老年人要做到下面幾個字才能身體健康

1、笑——笑是愉快的表現,笑是一種精神滋潤劑。笑也是成熟友好的表現,有利於健康和人際關係的調節。一句話,笑口常開,心情樂觀,容顏自然不老。

2、放——人生在世,有如意,有不適,遇到不順心的事,要自解心寬。只要我們拿得起放得下,做心境的主人,身體自然就不上火,不易生病。常言道、心情狹窄催人老,喜悅愉快活百年。

3、聊——聊就是聊天,句心理專家推論,人多說話能夠使血液循環系統暢通無阻,有益大腦維持功能正常,預防老年癡呆。經常聊天,能交流除煩,充實生活,健康長壽。

4、動——就是動手、動腦,經常練練書法或塗塗畫畫,時間長了,習慣如常。下午出去走走,曬曬太陽,會會老友,手、腦、腿、腳都得到鍛鍊,自然長壽。

5、俏——俏是美麗健康的一種狀態,老人經常理髮、衣冠整潔,服飾高雅,自己感覺舒適,也給別人一種美的感覺。人常說、衣裝整潔容顏俏,內心外在都需要。經常把自己打扮得利利索索,何樂而不爲?

6、學——學就是學習,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也不可一天不學習。經常關心國家大事,每天讀書看報不可少。書報是精神食糧的源泉,經常讀書看報,不僅可以增長知識,而且可以鍛鍊大腦,對長壽不無好處。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2

最近看了幾本書,如“水是最好的藥、人體使用手冊、無毒一身輕”等,收益良多。今將以上我認爲是可行的`、科學的觀點,結合自身的體會與經驗,一併介紹給大家分享。

保健養生的總法則,我以爲主要是、心態要好,即始終處於不急不躁、不怒不悲、心情愉悅、和暢這樣一種狀態。這是健康長壽的關鍵之關鍵,也是人體防禦外來病菌邪氣的第一道防線。一旦這一防線失守,第二道防線——免疫系統纔會受到衝擊。同時,它還關係着人體內部的協調、和諧與平衡。舉例來說,一生氣、着急,就會上火。

上火是什麼?就是咽喉疼、口生瘡、牙發炎。這是第一道防線失守,造成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引起的病菌感染的典型例子。我把前者叫做心理免疫。生氣引起體內的病變就更多了、氣積在膽囊就會發膽囊炎、積在腸道就會得闌尾炎腸梗阻、積在肝臟就會得肝炎肝癌、積在胃裏就會得胃炎潰瘍等等。

其次、是合理膳食。最近多數觀點主張素食,少鹽,多水。不主張食用動物蛋白,包括牛奶。這一觀點對否,我們不去考證,事實上我們也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多素少葷更有利於健康。這是目前西方的觀點。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的觀點,及至佛教的傳入更是要吃素的。儘管本意不同,但從養生保健的目的上則是一致的。所謂素食,主要是指五穀雜糧、新鮮蔬菜、時令水果。

第三、是戶外活動。生命在於運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運動也有講究。具體講就是、

時間、最好是早上太陽出來30——60分鐘這個時段。太早空氣不新鮮、不乾淨,因爲沒有被太陽消毒滅菌、光合作用不足氧氣釋放不多;太晚也不行,還要上班呢。運動的量、不要因爲生命在於運動就做劇烈運動,君不見運動員的身體有幾個是好的?對運動量的問題,中醫就有一個很好把握也科學的標準——形勞而不倦、微微汗出。就是說,主觀上感到累了、客觀上身上出了少許細汗時就停下來。至於如何運動就有根據個人體質、愛好而異了。隨時間的推移,這個量也會逐步加大。

第四、自我按摩。“丘無病自灸”,是說孔老夫子沒事的時候就弄個艾條灸灸身體上的穴位來保健的。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學學他老人家灸灸的。時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掐掐、揉揉、按按身體上的一些穴位,如內關、足三裏、太沖、復溜、涌泉等。這對提高、活躍免疫系統,調節心理,平衡內分泌系統,都有積極意義。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3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無數次,身邊關心你的人也時時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體。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對健康,養生卻知之甚少。爲了解更多,我選修了張水生老師的《中醫養生概要》這門課,在課堂上老師講課風趣幽默,尤其在講到運動養生這方面時,老師給我們放了五禽戲的視頻,並鼓勵我們在課堂上看着視頻去模仿動作。此外每個星期老師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介紹中醫養生,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對中醫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我從小就一直以爲我自己的身體應該挺好的,不單單是因爲自己是學校體育組的成員,更因爲自己都沒有什麼大病困擾過,直到國小六年級的時候,自己發了很高的燒,將近40.5度,更令家裏人擔心和害怕的是當時正值20xx年的非典時期,而自己的症狀和非典很相似。家人連忙帶我去了醫院檢查,結果虛驚一場,只是扁桃體化膿引起的發燒,現在想來還是有點後怕,但也因爲這次自己從此就和扁桃體結下了“不解之緣”了。

在往後的日子裏,自己只要稍微吃點辛辣的食物或者是睡眠不足都會引起扁桃體的發炎,而每次不是吃藥就是打針,更有甚者是要吊瓶。家裏的人也很擔心,覺得只要反反覆覆不是辦法,在從一本名叫《泉州本草》的書中得知茡薺的草藥攪成汁服用,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扁桃體發炎的次數,但沒有從根本上去根治。後來有人跟我父母建議直接將扁桃體割除,這樣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困擾。我在疑慮的時候,問了選修養生的張水生老師,他建議不要去割除,這樣反而免疫力會下降。

於是,在聽取老師的意見後,我決定從中醫的角度去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且從日常生活中注意,在從課堂上所學到的外,我還上網查找了關於扁桃體發炎的資料,知道了扁桃體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扁桃體炎是由於病原體傾入扁桃體而引起的,其症狀是:發熱、咳嗽、咽痛,嚴重時高燒不退,吞嚥困難,檢查可見,扁桃體充血、腫大、化膿。扁桃體一年急性發作達四次以上的,可診斷爲慢性扁桃體炎。從這些症狀我可以得知自己是屬於慢性扁桃體炎,因此,根據課堂上老師所教的養生理念和方法,比照自己,從而給自己制定了一些扁桃體炎的養生之道:

第一,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做到飯後漱口,每天至少早晚各刷牙一次,臨睡前不吃甜食,適量飲茶能殺滅口腔致病菌及增加機體代謝,有利於毒素的排出。此外,早上起來我會用淡鹽水漱口,這樣不僅可以滌洗扁桃體上的炎性分泌物,又有利加重咽喉部的水腫充血及其疼痛感。

第二,在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爲主,食性宜涼、宜寒,多服清涼潤肺,瀉火敗毒的飲料,如鮮藕汁、鮮蘆根汁、金銀花露、綠豆湯等,還沒上大學之前,媽媽都會用家裏的茶葉用小紗布裝好,放在杯中,用開水沖泡,涼後加蜂蜜攪勻,我覺得味道不錯,茶香加上蜂蜜的甜味,可作爲綠色的飲品。此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瓜類,以利清熱解毒,可補充感染性發熱時頗爲需求的維生素c和粗纖維素。避免過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熱毒上攻。

第三,多飲水,多喝開水或利尿性飲料,可促進毒素排泄。飲水要以不渴也飲,渴飲不足爲訓。飲水應以喝白開水爲主,輔以其他飲水應高新鮮度,水煮沸後再燒3分鐘,達到國家標準。飲水要先用水漱漱口,溼潤口腔,要掌握慢飲、多次、少量。在我平時生活中,我都會隨身攜帶個水杯,及時飲水,這現在已經成爲了一種習慣。此外,我也會泡些花茶之類的代飲茶,如金銀花、野菊花、決明子等。

第四,堅持鍛鍊身體,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衆所周知,體育運動有利於身體健康,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但老師在講到運動養生時,告誡我們不宜進行激烈運動,過度操勞,若勞累後也應及時調整休息,以講求養生的“動靜協調”。結合我自己的經歷,我比較喜歡羽毛球,每星期基本上都會去體育館打一會兒,而自己也注意睡眠的保證,一天基本上都可以達到8-10個小時,在睡眠的質量上,基本沒有失眠的麻煩。

第五,採取食療的方法。在家的時候,外婆都會煮雪梨羅漢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慢性扁桃體發炎,而且有潤肺消炎、清熱利咽的功效。具體做法:雪梨1個,羅漢果半個,將雪梨洗淨,連皮、核切碎,羅漢果洗淨,然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共煎,煮沸三十分鐘,去渣飲湯。此外,蜂蜜、番茄、楊桃、海帶、蘿蔔、檸檬等食品,具有清熱退火,潤養肺腎陰液的作用,可適量選食。

以上就是我經過這一個學期對養生的學習所獲得的心得,自從上了這門課,我正在努力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並試着影響身邊的人。現在的我每天早晨刷牙前喝杯水,中飯前喝口湯,飯後儘量保證半個小時的午睡,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然後經過了一個安逸的睡眠之後,早晨醒來時要先躺半分鐘再起牀。經常買些水果吃。經常參加些體育運動。效果很明顯,精神好多了,臉上本來不多的痘痘也沒有了。而對於一直困擾我的扁桃體發炎,我認爲自己應該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從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去減緩它對我的影響,做到持之以恆,堅持用正確且健康的方式去預防。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正確的方式,我的身體會變得健康,同時也希望身邊的同學都可以健健康康地度過大學四年以至以後漫長的人生。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4

對聯作爲一門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多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喜愛;將養生的一些心得體會,寓於對聯的創作之中,形成所謂的養生聯,讀起來還是頗有情趣的。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爲殃。”所謂養生之道,關鍵在於把握生活中的一個“度”,遇到爽口的,不能過多飲食,否則必爲“疾”。同樣,爲人處世不能大悲大喜,超過了個人所能承受的“度”,則殃禍也就不遠了。

“只消一盞能和氣,切莫多杯自害身。”酒能養生,亦能害身,關鍵還在於一個“尺度”的問題,適量地飲一些,對身體不僅無害,而且有益,這是經過醫學證明了的,希望飲者當自知。

“閒敲棋子心情樂,悶撥瑤琴興趣賒。”養生的關鍵,在於人的心情是否舒暢,一個人如果長期心情壓抑,哪怕擺在面前的是“瑤琴”,也會興趣全無,而缺少業餘生活的人,又何談養生之道呢?那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登巒未覺疾,泛水便忘憂。”這副對聯闡明瞭養生的真諦在於運動,而登山、游水則是最好的活動方式了,忘情於自然山水之中,難道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嗎?其它如:“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無愁自得仙翁術,多病能忘太史書”在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得到養生的啓迪,可謂一舉兩得。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5

多年來我親身體會到,養生保健必須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首先、每天作息時間要有規律,按時睡覺和起牀,不能熬夜,也不能起得過早。我基本上做到了晚十點左右睡覺,六點左右起牀,中午休息一小時左右。早、中、晚分別上網,每次半小時左右,分多次上網

其次、飲食上要特注意養生保健,病大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這是關鍵。(我的飲食方式另文)

第三、堅持鍛鍊身體,要量力而行,不做超負荷運動,持之以恆。前些年我是堅持每天早起快步登山,大霧天不去。堅持步行上、下班。晚上遛圈半小時左右。退休後改爲打太極拳或打門球;近七、八年又變成了每天上午8點左右走步去岱廟,大約20分鐘到達,隨着季節的變化,定點與來自公檢法、建委、衛生教育、林業等十幾位退休老逛友們聊天取樂開心,9點多離開回家。休息一會上網。飯後稍息,看一會報紙,上牀休息。下午2。30分開始打門球,一個半小時,回家休息。

晚上躺在沙發上用小腿肚在膝蓋上左右交替摩擦和用腳後跟交替摩擦腳心上千次;再用左右大拇指分別按摩其他各手指指法活動。堅持睡前熱水泡腳,同時做頸椎操。

第四、保持每天有個好心情,多交幾個朋友,有不如意事與知心朋友訴說出了,不憋在心裏。儘量少發脾、少生氣

第五、定期查體,有病及時就醫,用藥要遵醫囑,按時用藥,不隨意用藥,更不輕易信小廣告,什麼偏方、祕方,亂用保健品,以避免有損健康,我是堅決不信小廣告那一套

第六、跟隨季節交替和氣候的變化嗎,隨時更換衣帽,以免傷風感冒

第七、如有條件和機會時,儘量走出去遊玩,既開闊了眼界,又促進了身心健康

第八、實踐證明,多行善做好事,心裏痛快,有利於促進身心健康

第九、常開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第十、同志、朋友之間開玩笑、說笑話要講究分寸,以免傷害感情和造成雙方不痛快之事

最後,有個和睦相處的大家庭,是養生保健的基礎,極爲重要。所以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家庭事務,保持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6

通過這學期對中醫養生的學習,我收穫不少,學到了許多以前不曾知道的養生知識,並從中受益匪淺,我相信這些對我今後提高身體素質,健康長壽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

我先講一個小時候的親身經歷吧。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妊娠反應,在此期間,她只能吃稀飯。當時由於家庭貧困,沒有別的食物補充營養。因此,我出生以後經常感冒,並且經常感到頭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時候四肢發涼。有一次姑媽介紹了一個老中醫,讓我爸媽帶我去看病。那位老中醫給我看過以後說我的病是由先天陽氣不足引起的,氣不足則血氣不通,所以纔會四肢發涼。在天氣轉涼的時候,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而陽氣不足導致晚上睡覺時頭部成爲身體中最爲脆弱的一環,邪氣從肩部和頸部進入,進一步到達頭部,這纔是我長期頭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後,那位老中醫爲我開了多副中藥。接着,拿出一些經過祕方製作的藥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腳。最後是進行拔火罐、鍼灸和推拿,同時建議我泡枸杞和桂圓乾日常飲用,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的體質好了許多,到現在甚至連感冒也很少發生(因時間較久,以上治療方法不一定準確,全憑記憶)。自此以後,中醫在我心目中變得神奇而又神祕。

這學期學習養生知識後,我終於初步瞭解了一些中醫知識,並且我也爲今後的養生製作了一份簡單的安排。在今後,我會注重食療,順應四季、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的養生。說起起居,就牽扯到我們這不正確的作息了。現在的學生經常晚睡熬夜,這對膽、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響身體健康。因此,我們應儘量順應時辰,瞭解五臟六腑與各時辰的關係,才能比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覺得只要看得開一點,儘量放鬆就行了。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鬆心情,而放鬆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學會忍耐。最後我總結一下這學期學到的養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有益的飲食習慣;保持適當的運動量。

中醫養生要從小做起,時刻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因爲只有當你身臨其境去接觸了中醫養身學,你纔會懂得養生其實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門學問。

最後,非常感謝陳老師這學期的辛勤教學,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聽你的課。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7

學習養生已將滿一學期,主要配合《黃帝內經》等養生理論學習了導引保健功和八段錦。在此之前曾接觸過養生,因爲自己身體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並深受體寒之擾,一到冬天就會全身冰涼,所以需要藉助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調養身體,但是在此之前接觸是的食餌養生和薰治養生,而非現在的吐納養生和導引養生。兩相對比覺得後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適用範圍,比較適合現在練習和實踐。由於我們無法再學習之外抽出這麼多實踐和精力來準備養生所需的材料,食餌養生和薰治養生適合有人照顧時使用,而且,這兩種養生常常是對症下藥的,具有針對性。

此外,對於尚是學生的我們經常出現的用眼過度,肌肉痠痛,精力不足等病症,這兩種養生能夠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遠不及其他兩種來得實用。課程剛剛開始時,老師介紹了幾個適合學生練習的養生功,對舒展筋絡非常管用。雖然簡單,但是堅持做一段時間後就感覺情況大不同了。困擾了許久的肩膀痠痛減輕許多,而且身體感覺更爲通暢,沒有鬱結,讓我不禁咋舌。平時練功時也有這種體會。區別競技體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強”,養生課要求保持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不急不躁地完成每個動作。如果心態稍有變化就會影響到手腳動作而影響整體的和諧圓通。正是養生這種特性,使得在使身體更加健康的同時還陶冶着心性,我想這就是爲什麼堅持這種養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僅身體強健而且精神矍鑠。

其實,養生不僅僅教給我讓身體健康的方法,還傳達了人生的態度。養生是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適應四時的變遷。也就是說人要順應天地萬物的規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陳出新的時節,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這時就不應改像冬天那樣將自己“藏起來”,而應該早起鍛鍊保持生機,否則無法提供給夏天足夠的生氣。當我們竭力在莫大的社會中尋求自己的位置時,也只有順規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來,沒有人能夠在逆規律而行後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規律的慧心,無論是社會發展規律,還是人事變遷規律,都瞭然於心並以之爲指導和借鑑,從而造就成功。

養生講究陰陽調和,使陽氣和陰氣平衡。陽氣不足,生命機能亦闇弱不足,無法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然而陽氣過盛時也會陰氣口舌乾燥,身體發高熱等病症。因此適度是養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不及這個度,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但一旦超過就會過猶不及。適度這個原則也貫穿整個人生始終,適度的工作讓激情不滅,適度的休息讓精力充沛,適度的體貼讓人心裏溫暖,適度的距離讓驚喜不斷。只有把握好度,才能達到平衡而使人生運轉通暢。

從養生中學到許多,正是因爲自己從中受益匪淺,所以一直在向周圍的同學推薦這門課程,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去了解養生並去實踐,體會養生帶來的美妙感受。

養生課心得體會篇8

“民以食爲天”。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俗話說:“醫食同源,藥食同行,先到廚房,後到藥房。”食療治病,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由於中醫治病,重視陰陽寒熱辨證食療亦當先了解食物的屬寒屬熱,屬陰屬陽,纔能有的放矢。藥食同源藥物與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論是進補還是藥膳,都離不開中藥的搭配,因此,在選擇藥膳之前,加深對中藥特性的認識是絕對必要的,也是進補的先決條件,否則,選擇不當,不但無法達到進補的預期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

一、藥材的“四氣”“五味”

溫熱寒涼是藥材的四種藥性,也稱四氣。它是從藥物作用在人體方面的表現概括而來的,也就是說,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例如黃芩和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喉嚨痛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即表明這兩種藥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溫性。例如干姜對於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將它歸納爲具有熱性的藥。因此,常聽人說某種藥非常燥熱,或是非常寒涼,不能多吃,這些也許只是針對某些人或在某些情況下如此。需要採用什麼藥材,必須依據個人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

五味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鹹,這是藥食的五種基本滋味。這五種藥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發散、行氣、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紅花等。

甘:補益、止痛、調和藥性。例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甘草調和諸藥等。酸:收斂、固澀、生津。例如: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斂汗等。

苦:通泄、燥溼。例如:杏仁降泄肺氣、枇杷葉降泄胃氣、蒼朮消除溼氣等。

鹹:瀉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係

飲食五味與五臟的生克關係也應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髒氣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則可傷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傷腎,多食辛可傷肝,多食鹹則傷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氣,有散發之性,多食就會耗氣,氣病要慎,不能過量;鹹味善走血,用量過大則血行凝滯,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動心火,多用則火,骨生於腎,故骨病應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滯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滯,故肉痛時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斂作用,多食則引起筋脈拘急。飲食要葷素適宜,五味兼備才能使脾胃調和,五臟收益。

三、藥食同源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藥食同源,如紅棗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陰潤肺,蕎麥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溫,具有益氣補血、暖胃健脾,滋陰潤肺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體虛乏力的病人。中醫還根據疾病辨證和食物性味,採取以動物的內臟來補養人體的臟腑,如貧血目疾夜盲症。肝虛可用豬肝,腎病用豬腰,遺尿用豬膀胱,腎病用豬肚等。在辨證施膳時要遵循中醫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進行食性的選擇配膳。寒涼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綠豆等,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可用於熱證的調護。熱性溫性的食物,如糯米、黃米等,甘溫食物,具有溫中、補陽、祛寒之功效,可用於寒證病人的調護。辛散類食物,如蔥、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於風寒感冒患者的調護。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種水果及一些瓜類多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溫病熱盛傷津者的調護。

四、均衡營養,合理膳食

人體是一個整體,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視其外,應知其內臟、皮膚、毛髮、指甲等的改變,必是臟腑功能失調或衰減而致。機體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賴於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運脾胃正常運轉的重要之處在於飲食有節度、按時適量、不過飢、過飽、過熱、過冷、不擇食、偏嗜、注意飲食平衡,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飲食調護中,注意爲患者提供豐富多樣的食物,避免單調飲食品種,不僅要有雞、魚、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質、半流質、軟食、普通飲食及特製的營養液等。患病之體,臟腑功能紊亂,脾胃多受累,使運化功能減退,給予清淡食品,不僅易於消化吸收,亦可減輕胃腸負擔,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但是單純素食、蛋白質含量較低,維生素和鐵、鋅等微量元素吸收減少,利用率較低,不能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礎上搭配適量的葷腥之品,才能滿足病體之需注意切忌過量。

運用中醫食療基本理論指導飲食調護,是中醫臨牀辨證施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藥療、食療相結合,是中醫臨牀護理的一個特點。在臨牀辯證準確下做到藥食相須,寒溫相宜,五味相適,就能提高療效,使病人儘快康復;反之則影響藥效,加重病情。在護理過程中如何指導病人進行食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