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感悟 篇一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並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曆十五年》”一文後,才上網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裏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爲“順藤摸瓜”讀書法。由於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範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裏,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爲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纔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有利於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爲“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於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爲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後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後,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曆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後,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在一再提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後人“復興”,那麼,萬曆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篇二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命運。我覺得這句話適用於這本書裏面的每一個人。

黃仁宇的這本《萬曆十五年》,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裏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爲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闢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並不是只有歷史書上才真正靈動、有趣。

讀到張居正時,我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後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時,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後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卻因爲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政意識形態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國防現代化,採用現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並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着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後選擇了自殺。作爲他們的統治者萬曆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爲皇帝,他並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爲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後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於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爲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鑑今,通過讀《萬曆十五年》,我們瞭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不要片面瞭解歷史的一部分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每個人物與每個朝代又爲何會發展成這樣。

——我們無奈與幽暗,也儘量做到讓幽暗無奈於我。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 篇三

前兩週在書店歷史讀物的架子上翻到了《萬曆十五年》,忘了從什麼時候知道的這本書,反正是在腦子裏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爲前段時間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歷史的興趣還比較高漲,趁着自己腦子裏依稀對這段歷史還有一些印象,便想着趕快讀讀看。

認真打開這本書之前,我看了一些讀後感,除了大部分傳統的讀後感(類似於書的總結和介紹),還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紹大家讀《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帖子,作者大概是從頭到尾都批判了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更是以陳梧桐教授的評語做結尾:“(萬曆十五年)作爲學術著作尚不夠格,作爲大衆讀物傳播的是錯誤的明史知識,實在不值得肯定和熱捧。”

或許從明史研究者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錯誤;也許,這是研究者之間對於同一問題或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總之,就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抒發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這本書不至於一無是處。

打開書本讀完萬曆皇帝這章後,從學者的角度,文中論述到歷史史實的部分,有出處、有根據,所有故事情節與《明朝那些事兒》裏我所讀到的幾乎一樣,只不過是作者表達的方式不同,一個用寫小說的方式,一個用文學創作的方式。

萬曆自小登基,從小接受極爲嚴苛的教育、訓練,學四書五經、書法、歷史,沒有興趣一說,全是必學,而且一種學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習另一種。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要時刻做好預習、複習,因爲有如師如父的張首輔時刻監督着。

婚姻也是爲了完任務,沒有愛情一說,皇后的選擇權幾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寵妃也不能由着性子封賞,就連立誰爲接班人也面對着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着無上的權利,可也處處充滿着高處不勝寒的淒涼,沒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從小培養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張首輔、生生母親、枕邊人、甚至是親生的兒子。有權利的地方,便有戰爭。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

黃先生說:即使貴爲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

這話對,也不對。

天子,也不過是社會可以正常運行的其中一環,他有決策權、一票否決權,可諾大的朝廷,每一個官員都對他的決定提出附和、建議或反對,勢力之大有時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爲轉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產物。可是,他也不僅僅是制度的產物,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是歷史背景下的必然,和歷史發展的產物。

黃先生還說:皇后,只是一種制度的附件。

這話未免過於冰冷了。縱使與平常女人不同,也確實具有制度所帶來的悲涼屬性,但是這話也顯得片面了。皇后,是夫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後宮的管理者,是皇子的母親,是父母的女兒,就算外面包裹着再大的冰冷物件,也改變不了溫暖的內核。她是制度的產物,但不僅僅是制度的附件。

有些事情本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沒有特別的解讀,就算有,也決不僅僅是一個因素就可以解釋的了的。

作品影響 篇四

該書英文版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爲教科書,獲得美國書卷獎1982年和1983年曆史類好書兩次提名。中文版入選《新週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五

現在的歷史書籍,因爲大都太單調、太教條、太格式化。而《萬曆十五年》簡直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書讓學生樂於走進歷史,走進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養和底蘊,去思考一些過去和未來。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際的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當時社會上離經叛道的思想。市民文化興起,四大名著問世。

歷史的悲劇源於我們的無知和少知,痛定思痛,從明朝到現在,有許多東西是變了,但也有許多是沒有變的。禮爲一切社會行爲之規範,但道德卻不能代替法律,與此同時也並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拋棄。健全法制體系,提高道德修養中華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們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