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哲學心得體會多篇

學哲學心得體會多篇

學哲學心得體會篇1

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出席座談會。

座談會上,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汝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鍾君、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樊錦詩、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教授張維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懷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壯海、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金一南、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王文先後發言。他們分別介紹了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學、政治學、文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軍事學等學科和領域的研究進展,並就如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創新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認真聽取大家發言,不時就有關話題同學者們深入討論。大家發言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首先表示,發言的同志講得很好,很多是真知灼見、肺腑之言,聽了很受啓發。他向全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強調,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現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重要學術成果,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歷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爲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爲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

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核心要解決好爲什麼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爲,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爲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是隨着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

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着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一是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要善於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體現原創性、時代性。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只有以我國實際爲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三是要體現系統性、專業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抓好教材體系建設,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

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

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證。各級黨委要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一手抓繁榮發展、一手抓引導管理。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既要有比較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又要有比較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以不斷提高決策和領導水平。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

強調,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是知識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這支隊伍關心好、培養好、使用好,讓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爲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爲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着力發現、培養、集聚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紮實、勇於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幹,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領導幹部要主動同專家學者打交道、交朋友,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人才使用,讓德才兼備的人才在重要崗位上發揮作用。

指出,要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要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鑑、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爲祖國、爲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學哲學心得體會篇2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至今仍覺得妙不可言——“文學是用於通情的,史學是用於明故的,哲學是用於達理的。”

寫史易,寫簡史難。一部《中國哲學簡史》,那就是一種成竹在胸的從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冊子後面有馮友蘭先生多少年的學問和人生經驗墊底。本書不枯燥,不高深,細細品味,心中那幾分迷茫漸漸撥開了雲霧,透出了些許的曙光,平添了幾分理智。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前面說過的“哲學達理”。

這本書的最後,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劃分爲了四個階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從其解釋的字裏行間透露出的哲理,給人以無窮的人生啓示,對於人的修身養性、達理明智有着積極的啓發。雖然不能說讀了此書就可以將個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當沉浸於此書時,恍惚間有時似乎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天地境界了。“無所爲而爲”、“無爲而無不爲”、“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縈繞腦海中。

王國維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王國維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獻之後的感悟,與此相同的,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也是以古代文獻爲基礎的。對於這本書,喜歡思索人生的,喜歡禪、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爲哲學來研究,並有所收穫。對於那些累於哲學之人,本書也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品讀。本書語言簡潔而不失生動,更爲重要的是,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因而完全可以當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實的書來讀。

同時,這本書在相關的中國哲學命題上還同西方哲學的相關之處進行了聯繫和比較。

學哲學心得體會篇3

馮友蘭先生說過,他對哲學的理解便是對人生系統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會思考,而這種思考就是反思。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之所以被稱爲哲學家,是因爲他們都對他們的人生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對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學、人生探索進行反思,最終纔有了《論語》這本儒家經典。

道家老子認爲: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對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認在事情之中已經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這是老子對爲人處世中總結的道理。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頒令以儒學爲國家正統之學。而儒學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爲他對儒學進行了思考,所以儒學纔得到了大的弘揚。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實。牛頓會發現萬有引力,那是因爲他思考了爲什麼蘋果會砸中他,而不是飛上天。若是沒有思考,又怎會成功?

人生亦如此,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色的,就如陰雨的天空,沒有太陽的照耀變得灰濛濛的,沒有亮麗的光彩。

可見,反思對於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從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們的大腦都是在思考的。儘管細微,但它卻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存在!

書的最後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都說沉默是金,而在成爲“金”之前,必定會不沉默,甚是瘋狂。在光鮮豔麗的成功背後,必定要嚐盡苦難,歷盡黑暗,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擁抱光明。

馮友蘭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賞析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這足以說明,人們說每一句話,寫每一個字都是會思考,反思的。

總而言之,反思必定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學哲學心得體會篇4

?幸福的哲學》共分爲五個部分:第一輯談幸福;第二輯談人生;第三輯談人文精神;第四輯談閱讀和寫作;第五輯談教育和文化。

周國平認爲哲學就是談心,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活動方式,哲學實際上就是從具體的日子、具體的事情跳出來,想一想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哲學就是幫助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會有好的心態,哲學讓人對人生有個準確的定位,實際上哲學就是教人如何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談幸福的問題。

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一下,爲什麼會不一樣?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麼。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爲的終極目的,正是爲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說,人人都想要幸福,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最後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發財,想做官,但發財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通過發財和做官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發財和做官,但並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認爲發財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別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什麼是幸福,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爲,幸福就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的問題,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爲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爲,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爲,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纔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

在中國的哲學裏,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爲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在這同時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與造物者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義,認爲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幸福的尺度》這篇文章談到:你今天幸福,但你並不能保證明天幸福。面對幸福你不可以貪婪,因爲幸福本身就是有節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爲幸福本身是樸素和寧靜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許許多多人和機緣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質的混合體。它的尺寸始終在我們的內心的神聖之處。那就是對自己生命狀態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個方式又是給自己帶來快樂,並對所有人有所裨益。

總之讀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就像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對話,讀完此書,我明白了什麼是幸福,同時也感受其實現在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與事業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周國平老師希望您能再寫出有哲理性的書籍,寧靜我們的心靈。

學哲學心得體會篇5

?學哲學用哲學》書中運用了茶壺的故事、野豬的故事、夏天有蚊子但長莊稼的事例使哲學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爲哲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解放了哲學。我讀了這本書,有以下體會:

第一、哲學的巨大作用。

李瑞環對哲學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說“哲學不管在什麼領域,對什麼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範圍。”、“我這一生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從一位普通農民、工人逐步成長爲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幾十年來做過許多內容和性質不同的工作,都能很快適應、很快熟悉,並有所作爲、有所創新,歸結於他一直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運用。他當過15年的工人,搞了很多技術革新,幾乎是幹什麼就革新什麼。當了幹部、當了領導之後,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方面,以及黨政領導工作、宣傳思想工作、統戰政協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諸多領域,留下了許許多多富有創見的思想和觀點,這與他學習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不開的。他在書中總結道:哲學是明白學、智慧學,學懂了哲學,腦子就靈,眼睛就亮,辦法就多;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哲學這門學問說來也神,你的工作越變化、越新,它顯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場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問題越困難、越複雜,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對的問題越關鍵,它發揮的作用越關鍵。學好哲學,終身受益。

第二、學哲學首先要信哲學。

這是李瑞環的一條非常深刻的體會。他認爲,這是一個立場問題、感情問題、信仰問題,也就是爲什麼學的問題。他說:“共產黨人信仰馬克思主義,是理性的選擇”。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都不要迷信,但卻可以信可以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鑽,只有鑽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嚐到了甜頭,纔會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鑽,這裏關鍵是個“信”字。李瑞環把學、懂、用、信的順序做了調整,把“信”放在了首位。在他的《學哲學用哲學》書中的序言也提到了這一點,“不信哲學則不能學好哲學,不能用好哲學”。所以,信哲學是學好用好哲學的基礎。李瑞環認爲就大多數人講,學哲學主要是學好基本觀點,如唯物的觀點、實踐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生產力的觀點、羣衆的觀點等等。學習哲學的目的就是要花力氣把基本觀點真正弄懂,並且能和自己的實際工作相結合,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工作能力。

第三、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李瑞環一直強調,學哲學要在實踐中學、在使用中學。他從二十幾歲就開始學哲學,一直堅持在工作中學,邊幹邊學,邊學邊幹,幾十年從未間斷。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他都反覆認真讀過,有的文章都可以背下來。他的體會是,如果把學習與自己熟悉的工作結合起來,拿實踐的經驗同理論印證,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觀點與具體、形象的東西相聯繫,印象會比較深刻,就容易記;把書本的東西融入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幹什麼就從什麼裏頭學、就在什麼裏頭用,就容易活。在他看來,工作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也是工作的過程,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繫,工作和學習融爲一體。知行統一,言行一致,學以致用,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是我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和必然要求。

?學哲學用哲學》是一本讓哲學原理大衆化、普及化的上乘佳作。讀了這本書,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學到了運用哲學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今後指導工作、導航人生都有重要意義。

學哲學心得體會篇6

5月18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新華社全文發表了這個講話,讓老百姓得以獲知國家對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工作,是怎麼看的。我認真閱讀了全文後,頗有心得,不敢獨樂,願與大家分享。先引用習總的以下這兩段重要講話: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完善;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亟待提高,學風方面問題還比較突出,等等。總的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於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斷在解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歷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爲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很顯然,相對於自然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領域,我國哲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在改革開放以來是乏善可陳的。根據以上所引用的習的話來說,可以概括爲戰略不明確、水平總體不高,原創能力不強,體系不健全,評價不夠科學、機制不完善,人才隊伍素質極待提高。以上所列舉的這麼多問題,哪怕是一兩條,都足以令從事這個領域工作的學者們汗顏,何況有七八條之多,難怪習總用了兩個“極”字,也就是“極待解決”和“極待提高”。我不是社會科學工作者,是一個關心哲學與社會科學的科技工作者,我讀到這些講話,都很臉紅,感到沒有爲大變革時代,做一點力所能及的社會科學理論工作,片面地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忽視了哲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在引領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我要問爲什麼的原因。

爲什麼會出現極待解決的這些問題?這是學界片面理解一切以經濟建設中心和社會急功近利之風也刮到社會科學領域的結果。與之相似的還有歷史學等文科領域,戲說歷史和歪曲歷史者大行其道、發財致富,而埋頭故紙堆做學問者,連發表一篇論文都難。更不談職稱評定之類的困惑。可喜的是這些正在開始改變,只要有了頂層設計,這方面的問題改正起來會比較容易。戰略確定了,評價體系科學了,潛心和專心於學術的人多了,事情就好辦了。但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就不是那麼容易糾正了,或者說正是需要針對這個方面的原因展開討論和辯論,纔有可能產生出新的思想。這就是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守舊與出偏的問題。這兩方面的問題導致思想混亂,莫衷一是。從守舊的角度,往往將學術問題都當做政治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當做教條,當成思想禁區,不能討論、也不需要發展。由於這種思想方法脫離實際,因而不得人心,令人們遠離馬克思主義,甚至更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思潮。從出偏的角度,就是言必稱西方,將資本主義價值觀當做普世的世界觀,從而只能是重複西方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和思潮,並無新意,卻又誤導現代青年。這兩方面的思潮指向的是同一個結果,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都是過時了的,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東西。要糾正這種思潮確實需要“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爲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呢?只有創新這條路可走。包括體制創新和理論創新。在舊體制內用舊的思維肯定是不行的。現在的哲學與社會科學體系是學閥制,發表什麼和不發表什麼都要層層審批,且只能是守舊或出偏(絕不是創新!)的東西,纔有可能發表。因此,要改變的第一條,就是廣開言路,讓非體制的人士,工、農、兵、學、商都能發言,發表見解。不只是那些個“社會主義科學院”的事。理論創新就是要允許不同觀點和思想的討論和交流,不要用保守的“政治”的眼光看待學術問題。有關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觀點和新思維,都應該可以發表,而不應該加以阻止。這方面雖然組織出版了一些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譯著,包括所謂“後馬克思時代”的著作,但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人自己從事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研究的作品則很少能看到,不是沒有,是民間的這類作品沒有辦法進入“主渠道”。因此,要鼓勵民間人士也能申請到社科基金支持,出版有水平的理論著作。

標籤:心得體會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