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多篇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多篇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篇1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爲中心的倫理型文化。《論語》把人分爲聖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衆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爲聖人、君子、衆人、小人四類。聖人很難做到,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衆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所以在《論語》裏提到君子的就有80餘處。那麼,《論語》裏崇尚的君子是怎樣一種人呢?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慼慼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孔子說寬則得衆(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孔子認爲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爲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的人,厭惡固執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種能力高強的人

?論語·爲政》記錄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僅僅具有一才一藝就行。文質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論語·里仁》記錄孔子的話:君子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沒有專門的規定一定要這樣。無莫:沒有專門的規定不能這樣。義:宜,適合。比:挨着、靠近。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麼去做。這裏所說的情理,實際上表現了作爲君子的一種智慧,一種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一種勤勉自律的人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性恭敬謙遜。君子的自我修養正如《詩經》裏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篇2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篇3

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篇4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這衆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意思是告訴人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衆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當這樣做時還有餘力時,纔可以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它以“孝悌”爲根本,“謹”“信”“愛”爲行爲規範,以“仁”爲核心,以“仁”爲奮鬥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於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纔是“學文”。由此可見,孔子認爲在學習知識之前應先盡孝道,這也正好證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無法報答盡得。“百善孝爲先”。可當今社會卻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孝,忘記了應該盡孝。

孝可謂做人之根本原則,芸芸衆生,皆可以此爲做人之根本原則。此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經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拜權主義。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會怎樣,就不會繼續去犯罪了。如果每個人都爲了父母做好考慮,世界上便會多一絲光明,少一絲邪惡。

然而,孝在中國根深蒂固,只要我們重新挖掘,一定會還原其最亮麗的風采。

論語君子之道心得體會篇5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爲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纔會認爲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爲什麼《論語》要這麼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着點着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爲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爲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爲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