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1

今年9月初,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感觸頗深,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爲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爲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弟子規》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挫折,當你憤怒或煩惱時,讀《弟子規》吧!當你痛苦或無助時,讀《弟子規》吧!?”都如此

的話,你的憤怒、煩惱、痛苦等等就會離你而去。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這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啓發,改變了心態。我覺得一個人如果對人無禮貌,與禽獸無異,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再好他又能好到哪去呢,一個能孝敬父母的人再壞他又能壞到哪去呢,所以古聖先賢說,百善孝爲先,說得太對了。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弟子規》裏說的“泛愛衆”,讓我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爲他是我的同類,因爲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樣你的心情纔會平靜下來,纔不至於增加煩惱,才能靜下心來學習和工作。

“寬爲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學習和工作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應該在讀書和工作的時候要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要靜得下心來才以把一切工作做好。

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說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爲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當我們在抱怨孩子的同時,要看自己的言行對孩子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有人說,養兒才知父母恩。看來以身作則不是一句空話,他隱含着很深的涵義,有些內容是不能拿言語來交流的,只能意會。有一對夫婦,下班回家買來一些新鮮水果,妻子爲了討好兒子,把水果全部藏起來,等老人休息後,才偷偷拿出來,並告訴兒子,這些都是給你的,誰都不給。你說這樣的教育方法能使兒子健康成長?現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不行,還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現在的人們總是說佔便宜好,都不想吃虧,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誰又會想到,福禍兩相宜。如果把一件事情裏福禍用比例來說,可以說是各佔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禍、先受累,那剩下來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盡是想享福,那剩下來的就是禍,就是累了;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答案。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說: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纔是最大的財富。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們自己去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如果能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一種釋懷。

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偉人、聖賢的最大願望。在《弟子規》中,聖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我們這些後者有真正的福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將是莫大的幸事。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2

課程中,無論是廖佑慶、林偉賢、張又爲老師,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另外,在劉一秒的《靈光乍現》中,也有這樣一段話,劉一秒說:“中國民營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解決的是商業文化氛圍。換句話說,社會各階層比較認可咱們的時候,咱們的企業才能變大。爲什麼有些企業長不大,就像種樹一樣,無數老闆一心往上長,從來不往下長。結果上面不斷長,下面沒有紮根,如水中浮萍。而只有根深蒂固,上面不用規劃,他也會不斷的再生長。”

我的理解是,這個根就是企業文化。聯繫到去年冬天在河北參觀時,走入鑫華新的感觸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太深厚了,紮下這麼厚重的仁義禮孝的正義之根,因此他會不斷的再生長,企業纔會有生命力,纔會不斷長大!這都是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帶來的。這就自然成爲了這個企業的主旋律,也就是他自身的企業文化,不管是客戶還是員工,影響他的就是這種企業固有的文化,只有他適應企業,而非像某些老闆一樣,去適應員工。這就是文化的震懾力!

要想企業有文化,那麼歸根到底老闆需要有文化、有思路、能夠認可文化的重要性,並能夠根據自己企業的特性來生髮出自己的文化來。還有一點更重要——持之以恆的堅持做下去,企業文化這株小樹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爲企業遮風擋雨!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也不是表面做些宣傳能夠湊效的,我的想法是由心底生出來的,與相由心生的道理一樣。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3

朋友,當你頭戴紅色的聖誕帽,噴着聖誕噴雪,和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時,你可記得,在重陽那天,爸爸媽媽帶着我們登高望遠的情景?

朋友,當你還在愚人節盡情歡樂時,你可想過在即將來臨的清明節,去緬懷逝去的親人?

朋友,當你和朋友們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父母或長輩,去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呢?

朋友,在西方節日的衝擊下,你是否記得自己的膚色,就是你腳下土地的顏色?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裏還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

讓我們閉上眼睛,好好思考吧!

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是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自守的時代已是一去不復返,只有瞭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不曾改變的是中華的傳統文化。

僅僅看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樂曲,品不透的茶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夕的爆竹敲響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悅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清時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我們緬懷故者,撫慰亡靈;“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登高望遠的時刻,秋風就在念親心切的旅人身旁輕輕吟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千里共嬋娟……

那份牽腸掛肚的哀愁,那些溢滿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飄逸的白雲,永存於中華民族的上空,而今猛然回首,卻不見了它們的芳蹤。是不是情人節的玫瑰遮住了年輕人的視線,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燈火?或許是濃香的巧克力堆積如山,含在年輕人的嘴裏滿口生香,以致掩蓋了中秋的薄酒?

節日是一種民族文化,我們每一次慶祝節日,都在有意無意中延續文化,“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視覺衝擊力的開放的西方文化,它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活躍了我們的思想,對我們是有益的,但我們更應珍惜,繼承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繼承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緊緊繫牢,讓精神久久傳承,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感動;中秋賞月,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中國傳統節日代代相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裏時,可別忘了,你更應該重返故里,因爲那不曾改變的傳統文化是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4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着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爲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爲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爲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爲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爲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爲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爲《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爲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爲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爲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爲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爲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爲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爲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爲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5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就提出了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爲而無不爲;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後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爲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爲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着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弟子規》中"首孝弟"就說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6

文化苦旅就是一部大的文化圖書,它從各個方面讓我體味文化這個高深晦澀的詞語,喜歡餘秋雨他的平實樸實的話語,偉大的文字工作者讓我有幸瞭解中國文化的小皮毛,文化的探索是一個艱苦而又充滿成就感的過程。

從國中開始就一直就很喜歡餘秋雨這個性情特別的作家,他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能讓我在放下書本後久久的陳思,個人感覺他的文章有一種文化的深沉感,關於《文化苦旅》這本書也不例外的讓我深有感觸。現在的國人缺少的就是一種關於民族的歸屬感,我們需要在對文化的探究當中感受到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就像餘秋雨先生在書當中指出來的,我們要保護好傳統的珍貴的中華文化,對於古書的保護的研究要加緊了,對於那些自認爲可又有可無的歷史認知要加緊的普及真相。對於中華文化的保護髮揚研究不是一個人一個小羣體能夠完成的,需要每一個炎黃子孫共同凝聚力量團結一心去爲之奮鬥不息,只有一個民族的精神上面站起來了團結起來了纔是真的強大了。

餘秋雨先生是明智的學者啊,知道對於文化的研究保護或者是弘揚是一件很困難艱苦的正途,我們瞭解到了這個現狀是不是應該要做點什麼,必須要擔當起自己作爲炎黃子孫的責任,讓我們從瞭解中華文化開始爲了宣揚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7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麼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迴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着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籙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爲所欲爲,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爲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爲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着要吃飯而最終飢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污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閩臺文化心得體會篇8

來到公司兩年,聽很多老領導說過錫鐵山的老故事,當我真正踏上錫鐵山的這片土地的時候,我才深刻感受到了那一個個老故事所詮釋出來的精神。

從一個基層員工三項專利的楊作軍、到鋰業公司員工的堅韌、再到西豫公司的精細化管理,這正是西礦企業文化的點點滴滴滲透,我們需要一個個楊作軍,一個個鋰業人,更需要像他們一樣的,每一個西礦人。

此次宣傳企業文化培訓交流會,8個兄弟單位就本單位企業文化案例進行了討論分析,感受最深的是兄弟單位的企業文化之所以做的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將西礦的企業文化與當地文化以及企業本身的特點相結合,形成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不僅接地氣,更暖人心。

內樹信心外塑形象,西礦上下共同努力,全力開展二次創業,這是最近我在工作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也是最讓人振奮的一句話,如何才能將西礦一萬多名職工的力量匯聚到一起,這就需要我們將企業文化理念滲透到每個員工心中,滲透到大家的服務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貫穿於每個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工作考覈中,把企業文化理念作爲我們的行動指南,讓所有員工都能夠共有企業文化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企業文化才能真正的發揮其終極的效果。

培訓過程中,恰逢集團公司董事長張永利到錫鐵山分公司考察工作,張永利董事長參加企業文化推進會時的講話,將企業文化的本質及內涵提煉了出來,展現在大家面前,讓人耳目一新,爲之一振。

當面對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我們有新的領導班子,我們更有百折不撓的錫鐵山精神,這必將爲公司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當面臨的發展瓶頸一定會因此而突破,那麼實現我們每個人心中的西礦夢還遠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