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于丹《論語》心得【精品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精品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文字版 篇一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那麼何爲君子,何爲小人,君子與小人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次。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

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麼,怎樣才能成爲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與小人又到底是怎樣的呢?

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用孔夫子的說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們大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不可能意見都一致,君子會很平和的跟每一個人都能交流,但是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他不會苟同別人。小人沒主見,別人一說什麼好像都對,但是還經常跟人打起來,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處事,但你很難取悅於他,但他對人瞭解是非常準確的,能夠量才用人。而小人難處事,你卻很容易取悅於他,但他對人卻常常是求全責備。

于丹教授認爲,孔夫子描述的這個現象它遠嗎?這肯定不是遠古的事,這一切現象其實今天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如果你要把這個標準想明白的話你會發現,孔夫子給了我們一個考察人品的標準。孔夫子還說,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少年時爲何要“戒色”?中年時又爲什麼要“戒鬥”?老年時“戒得”指得又是什麼?于丹教授在這一講——《君子之道》中將爲我們詳細講解這三戒的內容和它對人生的重要影響。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畫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將爲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實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而後才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和內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那麼一副與世無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於人格。

學生很不以爲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麼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裏面睡得踏實,這就叫內省不疚。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爲,反省自己在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孔子一上來先很謙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後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於世間百態之中,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你內心的仁厚。由於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由於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於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

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學上叫或然率。什麼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爲“或者”。那麼當世界面臨衆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託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於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

對於我們當下的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麼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爲一個智者。

那麼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

于丹論語心得 篇二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因此,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透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以前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但是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爲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爲一名年輕人,務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爲善美更爲清亮的明天!

于丹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奮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聯。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着一份清醒,我堅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鼓舞士氣的話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三

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校長推薦給我們的《于丹心得》這本書,簡單的一百多頁字卻足以讓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的心靈都有所觸動。我也不例外,讀完這本書,我對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義,並試着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一切。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處事的道理。

這本書給我感受最爲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這一段。說實話,作爲教師,作爲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從教一年的我面對這個稱號真覺得慚愧,想想我對學生的態度,往往是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做錯了事犯了錯誤,要麼指責要麼批評教育,很少用一種平和的、從容不迫的心態來和學生平心靜氣的談論,然後把道理給他們一一講清楚。我知道我的這種教學態度就像書中所說的“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

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我們這樣做也許是因爲現代學生共有的特點讓教師改變了教學的態度。但是,在現代這樣一個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先賢“取經”。那麼,以後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快樂的、緩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因爲“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當然,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爲人處世的道理還遠遠不止這一點,但它將會作爲我從教之路上一本永遠的教育書籍教會我怎樣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