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多篇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多篇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篇1

張連印,男,漢族,山西左雲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他入伍40年,在黨的培養下,從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長爲軍隊高級幹部,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退休後,他毅然回到家鄉,18年裏帶領團隊共植樹1.8萬餘畝、200多萬株,爲家鄉生態環境改善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圖名不圖利,爲了造林傾盡積蓄,將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了集體。他身體力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宣講黨的光輝歷史,面向幹部羣衆和青少年開展黨史教育,受到當地羣衆高度讚譽,被譽爲“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先後被表彰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全軍先進退休幹部”。

張連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踐行者、革命傳統的模範傳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爲黨的事業拼搏不息、奮鬥不止;他少小離家、落葉歸根,與人民羣衆休慼與共、與百姓心手相牽,堅持奮鬥在綠化荒山、防風固沙的“新戰場”;他退休後脫下軍裝換農裝,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始終保持艱苦樸素作風,模範傳承黨的優良傳統,爲廣大黨員領導幹部作出了光輝榜樣。爲宣傳褒揚他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授予張連印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和部隊官兵,向黨的英雄模範人物學習,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奮進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的奮鬥征程上爲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篇2

扛起鐵鍬,張連印走向他爲之奮鬥了18年的“戰場”。

一身沾着泥土的迷彩服,沒有軍銜,沒有標識,只有胸前一枚熠熠發光的黨員徽章。

一棵寶塔狀的樟子鬆,五六米高,18層蒼翠的枝丫,層層分明;18節特有的“年輪”,節節向上。

山西大同左雲縣張家場村的北樑上,一位老兵望着他種下的樹,滿眼欣慰。

18年,205萬株,1.8萬餘畝。從一片荒坡到一片林海,這是他的家鄉,也是他的“戰場”。

綠染山丘,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一位軍齡40載、黨齡56年的退休將軍,對故土、對鄉親、對家國最深的情意。

裝在心裏的一抔“連根土”

“小苗帶着連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長得纔好。就像咱們人一樣,得有根,走到哪裏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雲縣東南國小學生來到清風林教育基地苗圃參觀。基地創辦人張連印左手舉着一棵樟子鬆幼苗,右手託着根部的泥土,對這羣“紅領巾”說。

這是張連印回村植樹造林收穫的經驗,也是他76年執着人生的寫照。

1964年2月,村民們敲鑼打鼓,送騎着大馬、戴着紅花的張連印去參軍。一個備嘗艱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榮。

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13歲時奶奶離世,16歲時爺爺病重,成績優異的張連印八年級時不得不輟學回村。他幹過木匠,擡過轎子,“護秋”掙工分,編筐還欠債。

爺爺病逝後,張連印獨自過活。那時候,村裏誰家日子都緊巴。看張連印常常吃不飽,鄰里總想辦法勻碗飯給他。村幹部看他有文化、會珠算,腦子靈、品行好,安排他當小隊記工員,後來又當大隊會計和村民兵連指導員。

19歲那年,張連印被村裏推薦入伍,圓了從軍夢。

“你們給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幹啥就幹啥!”在左雲縣東街禮堂召開的歡送會上,張連印代表新兵發言。

這個無數次在腦海中閃回、對無數人講述過的場景,對張連印來說,是裝在心裏的一抔“連根土”。

“不當個好兵,對不起村裏對我的培養,對不起鄉親們對我的恩情,對不起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獲評“五好戰士”“技術能手”,第二年入黨,第三年提幹當排長,第四年當副連長,第五年當指導員,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張連印在軍營這片沃土紮根拔節,一步步成長爲軍隊高級幹部。

鄉親們都覺得他很了不起,他卻不這麼認爲:“我從小生在張家場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雲縣的糧長大,在部隊40年,沒有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的培養關心,沒有羣衆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張連印回張家場村探親,看到很多鄉親住上了大瓦房,開上了摩托車,可放眼望去四周幾乎看不到綠色,風沙還是拍得窗戶“啪啪”作響。

“荒山禿嶺和尚頭,有河四季無水流”。左雲位於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佈區,地處京津沙源風口,沙塵暴危害嚴重,植樹種草成活率低,生態環境一直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張連印登上村裏的北樑,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那一年,他在河北西柏坡參加植樹活動,滿眼鬱鬱蔥蔥。一個強烈的念頭從心底涌起:什麼時候,家鄉的荒坡才能變成這樣的青山?

2003年,從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崗位上退休後,張連印把3個兒女召集起來,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我準備回老家張家場村植樹造林。”

樹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黨員、一個軍人,退休後身體還行,做點社會需要、家鄉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將軍解甲,落葉歸根。

“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

張連印要回鄉種樹的消息傳開,張家場村炸開了鍋。

“瞎弄!咱村的荒山,幾十年就沒種活過樹,你不要逞這個能,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堂弟張連茂找到張連印。

張連茂十幾歲時,和張連印見過村裏老支書帶着村民在荒山上種樹。“那時候,從老楊樹上砍下樹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條,斜插在樹坑裏,填土踩實就行了。可那會兒大家肚子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澆水伺候樹?咱們這兒又常年刮‘黃毛風’,樹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問張連茂:“你那個大哥真有意思,當了那麼多年官,年紀大該享清福了,咋想起種樹這麻煩事?不種樹咱們幾輩輩不也過來了?”

回鄉之初,還有人勸張連印,左雲產煤,投資辦煤礦,掙錢不費力,或者幫家鄉招商引資,給企業當個顧問,發揮發揮餘熱。

“回村植樹苦是苦點,但比當年條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錢,出自己的力,綠化荒山、回報家鄉,我心裏踏實。”張連印說。

蓋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蘭帶來的30萬元積蓄很快花光了。找親戚、求朋友,他多方籌措,3個子女也拿出積蓄湊錢給他。

“投入這麼多,肯定是等樹長大了賺錢。”面對有些鄉親私下裏的議論,張連印沒有過多解釋。他與鄉村兩級簽訂了造林綠化合同,作出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生態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找到山西省林業設計勘察院現地勘查,制訂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計劃通過人工造林、道路綠化等使全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戰計劃”,張連印既是指揮員,也是戰鬥員。

“他哪像個將軍?天天和我們幹同樣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撲撲的,耳朵、嘴裏都是沙子,臉曬得黑吹得紅。抱樹苗上山,我們抱兩棵,他抱三棵。澆完地,他的膠鞋和衣服也是溼的。”和許多村民一樣,胡萬金被張連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動,“嫂子和他一樣,幹完活滿頭大汗,嘴上風吹得裂口子,比農村媳婦還能幹。怪不得兩個人能成一家子。”

樹栽活了,山坡綠了,人心暖了。2005年,鄉親們自發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準備立一塊刻有“將軍臺”的石碑。張連印得知後堅決推辭:“這些年,鄉親們都在種樹,我回來就是加入這個行列,事幹了是大家的成績。”在他的堅持下,石碑上的內容改爲“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然而,鄉親們至今仍把這座亭子稱作“將軍臺”。

風沙少了,飛鳥多了,黃羊回來了。“老將軍的足跡遍佈左雲大地,各個鄉鎮都有他的植樹點。全縣林木覆蓋率自2003年以來增長了6.43%,他的個人貢獻率就達1.5%。”左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兼老幹部局局長池恆廣介紹,張連印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的事蹟在華北大地廣爲流傳。許多黨政機關幹部、企事業單位人員和中國小師生慕名而來,邀請張連印作報告。儘管種樹忙,但他有求必應。

如今,很多人勸張連印,樹也種了,山也綠了,名也有了,也該歇歇、養養身體了。張連印卻始終沒有停下植樹造林的腳步。

“你這麼幹不圖名、不圖利,到底圖個啥?”有人問他。

“人這一輩子很短,經受的考驗很多,我只圖改變家鄉面貌,爲後人留下一片綠蔭。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張連印回答。

“戰場”換了,“仗”還是爲了人民而打

採訪張連印,有一個困難,他的鄉音很重。

“當兵40年,姐夫會說普通話,只是回村時間長了,口音又‘回來’了。”張連印的妹夫王鳳翔說。

不只是口音,從村民中分辨出這位將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往上走好走,往下走難走。”不少村民納悶,“平安叔”(張連印小名“平安”)離開村子40年,當上了將軍,爲啥退休回村,那麼快就變回了農民樣?頓頓吃土豆和莜麪,年年參加社火跟着一起扭秧歌,常常和村裏的老漢蹲在牆根曬太陽聊天,看到誰在挖土豆就下地去搭把手,怎麼看都不像個“當過官”的人。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將軍當年愛沙盤推演、擅帶兵備戰,如今“戰場”換了,“仗”還是爲了人民而打,心裏裝的還是父老鄉親。

2011年6月,張連印被診斷出肺癌。手術後,他化療5個月。2012年農曆正月十五,張連印急着趕回張家場村,爲的是和以往一樣,跟鄉親們一起參加社火。“村裏的荒山荒嶺還得接着種樹,村民們還要靠在基地工作養家,當初對鄉親們的承諾還沒完全兌現,我不能倒下,我必須和他們在一起。”

種樹的第二年,張連印在山坡上剛種下的幾萬株新苗,幾乎被上山吃草的羊啃光了。有人讓他找羊倌要賠償,有人建議他在山上設柵欄、灑農藥。張連印說:“辛辛苦苦種了半天,苗被羊啃了,我心裏也不好受。但我是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親們養幾隻羊不容易。”他不但沒要賠償,還給他們送去膠鞋、雨衣,逢年過節都去看望他們。

“人家一個將軍,寧可遭罪也要種樹,還不是爲了咱們村越來越好?”漸漸地,村裏人被張連印打動,自覺護綠的人越來越多。羊倌們放羊時都格外小心,不讓羊再啃了樹苗。

村裏的貧困戶魏隨社,沒有固定收入。張連印主動邀請他一起種樹,每天同吃同勞動。幾年下來,魏隨社性格開朗了,日子也慢慢過好了。

脫貧攻堅最吃緊的關鍵時期,張連印一邊種樹增綠,一邊想方設法帶動鄉親們增收,優先吸納貧困村民在基地務工,幫助26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他還免費爲種植戶提供幼苗、開展技術培訓,鼓勵大家自建苗圃,拓寬致富渠道。

山是故鄉翠,月是故鄉明。這些年,每逢中秋,張連印都要給村裏的高齡老人和困難村民送去慰問金和月餅,一年都沒落下。村民們也把他當親人,村兩委班子開展黨建活動邀請他參加,搞發展規劃徵求他的意見。誰家有個磕磕碰碰,常常請他出面調解。

如今的左雲,車在林中走,人在畫中游。望着漫山遍野綠油油的林木,張連印笑着說:“我現在帶的‘兵’比以前多。我和他們一起站崗,一起守護家園。”

他的“兵”,就是樹。18年了,這是將軍和他的“士兵”無悔的堅守、深沉的愛。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篇3

如今,張連印的植樹基地成了右玉幹部學院的教學點,最初被命名爲“將軍林”綠化基地,他把“將軍”二字換成了“清風”。

黨和國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數踐行,理由只有一個,樸素而熾熱:

“是黨把我從一個孤苦的放牛娃培養成一名將軍,是鄉親們讓我過上現在的日子。永不忘這一方水土一方鄉親,黨組織是我的家,家鄉父老是我的母親。”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後,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爲民造福的如磐信念,捨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紮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爲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爲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後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幹部。退休後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爲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爲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杆。軍人的血性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爲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鬥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幹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退休後,他本可以在大城市裏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爲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啓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幹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鬥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蹟,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篇4

荒山、鐵鍬,風沙、日曬……

塞北左雲,雁門關下。年復一年,“老兵”用生命的年輪,把荒灘變爲綠野——樟子鬆、雲杉、楊樹、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

退休18年來,“老兵”帶領鄉親們已爲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

“老兵”名叫張連印,今年76歲,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

他戎馬一生,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身患癌症仍植樹不已,在家鄉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綠色長城”。

共產黨員的人生底色:“爲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

“爲何選擇了這條千辛萬苦的植樹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張連印說。

2003年,山西省左雲縣,張連印退休後返回家鄉。

出人意料,卸下鋼槍的張連印竟扛起了鐵鍬。這位從張家場村走出的軍隊高級幹部,退休後要回鄉種樹?!

“植樹可以防風固沙,改善家鄉自然環境。我沒有萬貫家財,植樹造林是最現實的選擇,有多少錢種多少樹。”反覆琢磨,張連印選定了這條路。

當時,衝着他的名望,企業紛紛拋來橄欖枝,“想要賺錢很容易”。

可張連印心裏,通透如鏡:“我只想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範圍內爲家鄉人民做點事。”

鄉親,在張連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撫養他長大的奶奶爺爺也在他13歲和16歲時相繼去世。

“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我才能長大,鄉親們對我的恩情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記得,小時候有時窮得連鞋子都沒有。

57年前的那個早晨,張連印終生難忘——

村裏鑼鼓喧天,這個19歲的青年要去當兵了!

戴紅花、騎大馬,鄉親們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雞蛋塞滿他的口袋……

“你們爲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幹啥就幹啥!”歡送會上,作爲新兵代表的張連印即興創作了快板。

這句話,他記了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

參軍第二年,由於表現優異,他光榮入黨,此後,一路從普通一兵成長爲高級領導幹部。

戎馬倥傯40載,每個崗位張連印都成績斐然——

當戰士,他年年是“五好戰士”;當連長,他被評爲北京軍區“四好連隊”優秀代表;他從團長、副師長,幹到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被授予少將軍銜。

2003年3月,張連印退休了。他認真地對老伴說:“我是退休了,沒職務了,可我的黨員身份還在,這是我一輩子的職務。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也是我一輩子的義務。”

張連印的家鄉左雲縣張家場村,位於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屬於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全村土地超過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幾十年過去,鄉親們雖然從原先的土坯房搬進了磚瓦房,但光禿禿的荒山野坡卻沒有改變。

“綠化家鄉、造福鄉親,就是我‘人生最後一個戰場’。”當年10月,張連印帶着妻子王秀蘭回到家鄉,打響了植樹事業的“第一戰”。

但,創業的艱難始料未及。

左雲土地貧瘠,樹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張連印從右玉買了1萬棵樟子鬆苗,結果第二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樹,又死了……

“祖宗三代都栽不活,你回來就栽活了?”“發小”胡萬金,看着他氣不打一處來。

樹全死了,老漢傷心了,但更不甘心。他購書自學,上門請教專家,還跑去外地的林場學習,每遇到一個會種樹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鍋問到底。

栽了死、死了再栽……和他一起回鄉種樹的妻子記得,種樹的頭幾年,臉和耳朵常常被風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腫得老高,有時水泡裂開,鮮血就順着嘴脣流下來。

一次大女兒回鄉看望,竟沒認出迎面走來的父母,看着被風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兩位老人,心疼得直流淚。

而張連印有自己的“苦樂觀”:“我種樹,爲黨和人民做事不覺得辛苦,反而很快樂。”

如今,昔日的荒山,已松濤陣陣。

衝鋒陷陣的軍人本色: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山坡上,張連印幹完活便席地而坐,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很難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線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張連印只說了句“冷靜面對,科學治療”。手術前,他默默地把這些年種樹欠下親朋的錢一一還清,甚至去照相館拍好了遺照。

只是,樹還沒有種完。手術後的張連印實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鄉了。

一如往常,他們沒有找人接送,老兩口從石家莊坐火車睡一晚,早上五點多到大同,又坐客車到張家場村。

“要是我不回來,這攤事就散了。”他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的身體,滿腦子都是種樹。

回到植樹的基地,張連印立馬裝上樹苗和鐵鍬,坐着他的“專車”上山了——這輛不到5萬元買來的麪包車,6年間跑了近20萬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樹苗,出溝入嶺,都是他那車。”左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池恆廣說。

左雲縣的綠蔭不斷擴大,他體內的癌細胞也在瘋狂生長。2014年,他的肺癌出現骨轉移。這次,住院一個月後,他又一次回鄉種樹了。

“癌症要科學治療,種樹也要堅持到底。”張連印堅定地說。

有人說,何必這麼較勁?可軍人出身的張連印就是這樣,一如他的微信簽名:堅強、堅韌、堅毅——

如今,植樹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他帶領鄉親們爲家鄉種下200多萬棵樹。

如今,張連印依然走路飛快、精神抖擻。

華夏大地上,創造奇蹟的又何止張連印!

60萬米高空上的衛星,忠實記錄下綠色合圍中逐漸“消失”的毛烏素沙地——

一個坑一個坑種樹、一鍬一鍬鋪設沙障固沙,人們前赴後繼,用一個甲子的歲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屏障,讓絕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爲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範。

“千千萬萬個張連印,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蹟。”審計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司高級審計師羅濤感慨地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閃耀着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

“30年是我的‘目標’,種樹要種到88歲!”張連印說:“每天和樹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體就好。”

在他的帶動下,山西省左雲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增長了6.43個百分點,張連印被羣衆稱爲“綠化將軍”。

心繫羣衆的“公僕”角色:永不忘這一方水土一方鄉親

秋日的午後,松濤陣陣。站在張家場村山頭的小亭子裏,張連印遠遠近近地望着,放聲唱起了他最愛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論你官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

18年間,就在這片腳下的土地,他帶領鄉親們植樹1.8萬畝,其中6000畝是義務植樹,1.2萬畝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200餘萬棵樹,他分文不取,簽下協議:“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

創業初期,張連印拿出了全部30萬元積蓄,大女兒張曉梅用房子抵押貸款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積蓄10萬元,小女兒張曉花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墊入。後來張連印又兩次向銀行貸款。

然而,村子裏張連印自家的老屋,卻坍塌得不像樣子。

本族的老人勸他:連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還是花些錢翻蓋一下吧。

張連印卻說:“我還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綠化荒山上吧!”

生態改善後,鄉親們感念張連印的事蹟,自發籌錢建了一座涼亭,想取名叫“將軍臺”,卻被張連印製止,後來立起來的是“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2015年,兒子張曉斌離開部隊選擇自主擇業,回村跟着父親種樹。

有人不解:“難道您就沒想過利用自己的資源讓兒子在部隊獲得更好的發展嗎?”

張連印回答:“百姓的認可、良好的家風,就是我留給子女最好的‘財富’。曉斌和鄉親待在一起,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很好。”

他和羣衆打成一片,吃農家飯、幹農家活、說農家話,誰家有個家長裏短,都請他出面主持。在他資金短缺時,3位村民貸款30萬元借給他,連借條都不用打。

多年來,張連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歡穿的就是一身舊款迷彩服;逢年過節,他都要買東西去看看村裏的困難戶……

村民們都說他,“從來不擺譜,看不出是個將軍。”

而妻子王秀蘭最明白他,“如果鄉親們覺得他和他們一樣,他就高興。”

在張連印的日記本上,記錄着一些點滴小事——

“拿完藥,在醫院門口點了一碗麪,自己來了個光盤行動!”

“從左雲去大同,坐了公交車,又一次低碳出行。”

時代楷模張連印的心得體會篇5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後回到故鄉植樹造林。18年綠化荒山18000多畝,植樹200多萬株,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

這兩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險期,爲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張連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員一同在林間巡查。張連印的故鄉山西省左雲縣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常年受風沙侵襲。爲了改善這裏的生態環境,退休後的張連印沒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鄉,立志讓左雲縣綠起來。

可聽說當了將軍的張連印退休要回家鄉種樹,鄉親們並不相信。面對質疑,張連印承諾,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還集體。

萬事開頭難,張連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種的1萬棵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爲了搞清楚來龍去脈,他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終於使沙化土地栽下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 2011年,張連印被確診爲肺癌中期,隨後幾年,又相繼查出腦梗、肺癌骨轉移等多種病症。面對疾病的折磨,張連印沒有畏懼退縮,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戰鬥崗位”。

十多年來,他通過不懈努力,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爲人民謀幸福的路上沒有終點,爲了喚起全民綠化意識,張連印建起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先後爲省市縣黨政機關、各類學校和企業作報告200多場,他還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務工,既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又促進了荒坡荒地增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