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肅慎文化總結

新開流遺址文化

肅慎文化總結

——肅慎文化總結

興凱湖分大湖和小湖,中間夾着一條延綿逶迤百里的湖崗。湖崗內佳木遍野,景色宜人,加之大湖浩瀚,小湖秀麗,儼然已成爲當下省內外遊人的首選之地。遊人來此還有另一個重要目的,興凱湖湖崗是遠古肅慎文化的發源地,一個個古老的傳說和深遠的文化也在召喚着那些有緣人。

興凱湖湖崗——肅慎文化的發源地

說起古肅慎族系,或者肅慎文化,我們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不瞭解。但說起滿族,大家都知道,古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後裔,早在7000年前,他們曾在興凱湖畔生活。這段歷史的挖掘,還要追溯到1972年7月,當時的黑龍江省博物館考古隊在興凱湖湖崗新開流東1.5公里的湖崗上考察時,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新開流肅慎古文化遺址,不但找到了滿族祖先在興凱湖轄區生活的源頭,也證明了興凱湖農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新開流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和命名,是興凱湖轄區人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衡定興凱湖農場乃至北大荒的人文價值和進一步開發建設北大荒,更好更快地推進農場改革、推動農場文化旅遊宣傳教育活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972年,考古隊在興凱湖畔挖掘的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000平方米。同年9月11日至10月23日,在遺址西北部的墓地繼續挖掘,挖掘面積共280平方米。在其中,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32座,魚窯10座。文化層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共有2000多件器物,包括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爲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爲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經過測定,此遺址距今已7000年,1981年被黑龍江省文物部門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爲“新開流古文化遺址”,並立石碑以銘之。

新開流遺址的發現,是對古肅慎族在興凱湖畔生活的一種界定,一種確認和一種文化從屬。也就是說,早在7000年前,興凱湖畔已經有了人類生存的軌跡,並且形成古老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被傳承下來。古肅慎族可以說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東北千里沃野、茂密山林中繁衍生息,創造了東北古文明。他們以勤勞和勇敢的智慧,以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擴大疆域、統一中原,曾經影響世界。

古肅慎人在興凱湖畔傳承下來的文明,是迄今爲止在黑龍江省發掘出土較早、出土文物最多、最全面系統反映滿族先人漁獵勞動、藝術雕刻、宗教信仰、民俗禮儀等多方面的文明之最,也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居民之一。古籍中稱“東北夷”,從考古學上看,學者們認爲肅慎是滿族祖先,而興凱湖新開流文化是肅慎先世的遺存。所以說,新開流文化是肅慎人先世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新開流遺址發現的2000多件器物,特別是陶塑、雕塑、紋飾,都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水平和人民追求美的意識。諸如磨石的精細,生活再現的骨雕,魚鷹真實的形象美,魚鱗藝術加工的魚鱗紋,形式多樣的石鏃、魚鰾,形狀不一的陶器,特別是採集而來的陶塑人首,不僅反映了歷史時代,也同時反映了先民那種端正、安詳、質樸、實在的美,所以它成了國寶加以展覽和保護。也就是說,距今7000年以前,我們的先人,也就是古肅慎人就具有了追求美的意識,探索着美的文化藝術,新開流遺址所表現出的文化藝術可以和同時代的文化藝術相媲美。

肅慎族系在中國歷史上可分6大歷史階段,肅慎族系的名稱演變爲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洲,每個階段在歷史上都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這裏,我們說一下古肅慎文化與中原的關係,以及產生的深遠影響。

中國東北有四大族系,即華夏族系、東胡族系、穢貊族、肅慎族系,數千年以來四個族系相互矛盾、碰撞、交匯、融合、統一,以及和中原及全國各地相互聯繫。

據《國語》卷五記載:“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九夷”之一的肅慎人,就在舜禹殿堂之上,“朝貢弓矢”,奉獻珍禽異獸。

周武王伐商紂王的戰鼓聲,懾服了肅慎人“君長”,使其派信使跋山涉水來到中原王朝,獻“楛矢石砮”。周成王時,復遣使祝賀。當時,成王爲肅慎朝貢之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之時,肅慎復至。這都說明肅慎和周朝關係的密切,交往的頻繁。

肅慎人居住的“白山黑水”,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管轄的疆域,肅慎、挹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臣民,在同中原在經濟、文化方面頻繁交往中,一方面向中原輸入了“挹婁貂”之類的珍貴物品,另一方面也吸取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黑龍江、吉林等地發掘的鼎、鬲、玉石、陶豆,以及陶片上“大泉五十”的印紋,還有漢代的五銖錢,魏國平周布等文物,都是中原文化輸入的佐證。

由此可見,肅慎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而肅慎文化作爲興凱湖地域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興凱湖的靈魂和精神家園。而興凱湖地域文化展示了這一區域內的人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概括爲以新開流爲起始,以肅慎族系文化爲基礎,以華夏族系文化爲主體,以興凱湖、烏蘇里江、穆棱河流域文化爲鏈條,以北大荒文化爲先進代表,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爲前進方向的地域文化。

肅慎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也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早在7000年前,興凱湖畔孕育了肅慎文化。追根溯源,肅慎文化就是興凱湖地域文化的源頭,很多文明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下來,直到今天,依然在興凱湖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存在着,我們可以從民風民俗的表現形式上看到。

首先,說一下生活方式。窖藏蔬菜,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在對新開流古文化遺址的挖掘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10座魚窖,這是古肅慎人用來儲藏鮮魚以備食用的一種方法,是他們的一個發明。而這個發明,一直到現在還被大多數北方人延續使用。生活在農場的老人,很多人現在依然喜歡秋天在菜地挖一個窖,把收下來的土豆、白菜、蘿蔔等放在窖中儲藏起來,這樣的菜可以一直吃到深冬,而且還不會被凍壞爛掉。

特色飲食,在興凱湖農場大街小巷,到處可見滿族食品。這些食品都是古肅慎人歷經滄海桑田凝結下來的文明精華所在。比如粘食,粘米飯、粘豆包、粘餅子,酸菜燉肉、火鍋,蘇子油等等。我們喜歡吃的薩其瑪點心、白肉血腸、皮凍、八旗醬等食品,也都是滿族的食品。還有滿族二八席講究的八碟八碗,八碟分四冷菜、四熱菜,八碗都是葷菜,以肉爲主。裏面包括了豬肉燉粉條、酸菜白肉、小雞燉蘑菇等拿手好菜。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北農村,舉辦喜宴,講究的就是四冷四熱八大碗,這個就是滿漢文化長期融合,最後發揚光大,在東北大地上繁衍開來。

我們再從服飾上,瞭解一下肅慎文化與我們的淵源。貂皮大衣,這個大家都知道,因爲每逢冬季在大街上,都可以看到穿着貂皮大衣的人們。其實,這並非現代人的發明。一千年前的女真人,也就是肅慎人的後裔就開始穿着了。他們穿的“貂皮衣”設計比較原始,用幾張大塊皮子稍加裁剪縫製,有的掛上面料,皮毛色較好的,把毛露在外面穿。但當時也只有高貴人家才能穿得起,窮苦人則以牛、馬、豬、羊、魚等皮爲衣。

前些年,大街上女孩子們流行穿着的“腳蹬褲”,也是滿族服飾。“腳蹬褲”的發明者也可追溯到800年前的女真人。1988年5月16日,在黑龍江阿城市巨源鄉城子村發現了金代的國王夫婦幕,在女主人穿着的9層16件衣服中,有一件就是標準的“腳蹬褲”。其樣式別緻,製作精細,讓我們看到了遙遠時代女真人的審美觀。

在娛樂方式上,說一下冰燈。造型別致的各種冰燈也起源於女真人。相傳,寒冬時節,在大金國軍隊駐紮的一個村子裏,忽得知有敵人來攻,由於這個村子的城牆低矮,人們都擔心防守不住。天黑時,領軍人烏古乃下令,村寨男女都提水往城牆上澆水。小城牆結冰變得高高大大,敵人來時,見到這個城牆光滑明亮,又高了許多,以爲有神相助,只好退兵。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借鑑先祖冰城禦敵的故事,令人在宮中建築高數米的“冰山”,正月十五那天,他帶領衆妃盡情欣賞張燈結綵的冰山。這個冰山,就是中國最早的冰燈。

還有跑冰鞋——即滑冰。有關“跑冰鞋”還有一段故事。傳說:金太祖阿骨打當年帶300人馬準備攻打賓州。賓州遼兵人多勢衆,而且,大雪封山,江河結凍,糧草緊缺,行動不便。阿骨打心急如焚。一天,他看見幾個小孩子足蹬烏拉滑子(簡易冰鞋)從冰上滑過,受到啓發,便製作烏拉滑子,3000士兵穿上烏拉滑子如神兵天降攻入賓州擒敵獲勝。

滿族的年俗。在滿族的年俗中,處處都有我們漢族人過年的影子,可見肅慎文化已經浸潤到我們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滿族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麪卷子等粘食。除夕要張貼對聯、窗花、掛箋和福字,互贈繡有”歲歲平安“的荷包,還要祭竈王爺。下午還要擺供、祭祖,年三十中午打開祖宗龕,把擦得錚亮的錫供器擺上五件,主食擺上兩摞饅頭,一摞五個,豬頭擺在正中間,豬鼻孔插上大蔥,還有乾飯五碗。供菜更有特點:第一碗是煮熟的“豬肉方子”;第二碗是過油鯉魚;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蔥;第五碗是豆腐方塊。滿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後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爲四時吉慶;供魚爲吉慶有餘;供粉花是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誌着本家後代聰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偷偷放在餃子中,吃到者則“歲終大吉”。然後接神、辭歲要燃收鞭炮,家家院內要豎燈籠竿,高挑紅燈。大年七年級,人人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賀新春。正月十五,上元節, 又稱元宵節、燈節。滿族家家除吃元宵、掛彩燈外, 還有製作冰燈、堆雪人習俗,這是北方氣候所致,而這些習俗現在的我們依然在延用着。

興凱湖開湖祭祀文化

千百年來,興凱湖畔和烏蘇里江流域的許多居民依賴於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泛舟於江河湖泊之上,過着以打魚爲生的漁民生活。長年累月地在江河湖泊之上劈波斬浪、追逐魚羣,使他們對魚類的品種、習性和特點諳熟於心。他們會根據季節捕魚,根據魚的習性和活動規律選擇捕魚的最佳地點和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這些捕魚方法和技術是漁民們通過對江河和湖水的觀察、對各種魚類習性的掌握,祖祖輩輩不斷摸索和總結並世代相傳而形成的,是他們生活經驗的結晶,是肅慎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漁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肅慎漁獵文化,就要說一下興凱湖開湖祭湖習俗,這是古肅慎族系沿襲下來的信仰與漁獵習俗, 新開流遺址的發現和考證,也證實興凱湖畔爲肅慎族系活動區域,人們以漁獵爲生,有自己信仰的偶像。女真及其後裔滿族、赫哲族都曾在此漁獵。後成清政府關外禁地,人煙稀少、漸致荒涼。清光緒26年蜂蜜山開荒解禁,山東、河北流民移入,大、小興凱湖沿岸漁民逐漸增多,漁獵文化再度興起。

當地居民信仰的湖神是傳說中的小白龍。爲乞求龍王多供魚蝦、保佑福祉,早年募資興建了龍王廟頂禮膜拜,習俗日盛,以致發展爲規模盛大的廟會,並以此爲中心形成了經濟繁榮的集鎮。沙俄割佔領土,大湖崗南端被中蘇交界的鬆阿察河所攔斷,龍王廟所在的河口處成爲我國的邊界。

清末民初,這裏曾是中俄邊民貿易之地,布莊、客棧、飯店、燒鍋等鱗次櫛比,一派繁榮。但在日僞時期,遭到重創,整個集鎮片瓦無存。龍王廟僅以地名存續下來。建國時,興凱湖周邊只殘存大橋村和前後鳳凰德(當壁鎮)三個自然屯,約二百戶人家。1955年,興凱湖農場在此建立。無論是集體的打漁隊還是漁民散戶,每到農曆七年級、十五仍在延續“祭湖”,開湖尤甚。

祭祀一般由魚把頭主持。傳統祭拜儀式爲:一是上香。多用成捆的香。人們相信香菸能上升天下入湖,所以燃着香菸通知神靈。二是擺供桌。供品有大公雞、豬頭、三餛肉(七兩方子肉)、鯽魚、熟雞蛋、饅頭15個、水果3樣等等。三是殺牲祭湖。將大公雞或者肥豬在湖邊殺死,雞血或豬血滴入湖中,取義走鴻(紅)運。四是祭拜龍王。漁民一齊對着興凱湖跪拜、三叩首。五是醒網出湖。各船主用白酒灑在漁網上,讓沉睡一冬的漁網甦醒活躍起來。然後漁民開始祈福歌舞,燃放鞭炮,慶賀開漁之喜,同時寓意敬神娛神,乞求保佑。最後一艘艘漁船魚貫駛向湖中。家裏人點燃燒紙,祈禱家人出湖平安。岸邊一堆堆燃起的煙火與湖中的船隊遙相呼應,演繹了世代相衍的漁人的酸甜苦辣。它具有廣泛的羣衆性和民間傳承性,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興凱湖地區打漁爲生的漁民多已老去,懂得祭湖儀式的老漁工、老魚把式多已年齡偏大,興凱湖祭湖的民間文化活動正面臨着逐漸消失的危機。爲此,興凱湖農場、興凱湖分公司曾先後與密山市政府、轄區企業共同承辦三屆興凱湖開湖祭祀文化節,旨在搶救保護這一瀕危的習俗文化。2018年,興凱湖開湖祭祀習俗被成功納入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農墾總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目。

海東青精神

海東青是興凱湖的傳奇,也是蠻荒時代東北大地的靈魂。當年陪着肅慎族系征戰四方的除了座下的駿馬,還有就是這“萬鷹之神”——海東青。據目前人們掌握的歷史、考古資料顯示,早在7000年前的“新開流文化”時期,興凱湖附近的漁獵部落就開始馴養海東青捕獵,後來隨着部落的不斷遷徙,馴養海東青的方法就在整個東北大地上傳播開來,而有關海東青的種種神奇傳說也被一代代訓鷹人傳誦,並廣爲流傳。海東青一詞也逐漸超越了捕獵工具的含義,開始走入歷史,在一個個帝國傾覆、滅亡的時刻閃現身影。

尤其遼金元明清各代的王公貴族,更是對海東青也都偏愛有加,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海東青。海東青不僅可以幫助主人狩獵,提高其騎射技能,達到練兵習武之功效,也有助於培養其主人堅韌頑強、不畏險阻的精神。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代皇帝出獵時,曾有整整一萬鷹師隨行,可見當時飼養海東青風氣之盛。肅慎族系中的女真及滿族軍隊都具有驍勇善戰的特點,其中部分原因源於其長期狩獵的民族習慣及頑強的民族精神。

據史料記載,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率領女真部族3000餘人,起兵反遼——他們“造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遼天祚帝酷愛狩獵,總向女真人索取海東青。這是一場因海東青而起的戰爭,七年之後的1121年,阿骨打攻入上京,生擒天祚帝,遼國滅亡。同樣的歷史場景發生在500年後,公園1618年,後金可汗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在他的誓師詞中,明政府“肆行凌辱,強索貢物”的罪行赫然在目,在這些貢物中,海東青就是最重要的一項。1644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縱馬駕鷹的民族統一了天下。

清朝建立之後,出於保護祖先“龍興之地”的目的,在興凱湖地區實施封禁,禁獵禁漁,但對於興凱湖的海東青,清朝歷任皇帝都寵愛有加,馴養如故,清世祖康熙皇帝就曾寫詩讚譽興凱湖海東青“神俊最數”。

同猛獸中的獅、虎一樣,海東青也位居鳥類食物鏈最頂端,是無數飛禽的天敵。由於興凱湖是東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停歇點,每年在此落腳的候鳥多達數十萬只,因此這裏就成了海東青捕獵的最佳地點。在所有的獵物中,海東青最喜捕食天鵝,在天鵝聚集的興凱湖東北鬆阿察河口,就不時能看到海東青(白尾海雕)捕食天鵝的場景——一隻成年白尾海雕體重約6公斤,翼展接近3米,當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俯衝直下,黑影像隕石一般砸向水面天鵝時,這是一幅怎樣震撼人心的場景。至今,在興凱湖周圍的滿族聚居地都還流傳着一首古曲——《海東青拿天鵝》,曲子用嗩吶吹奏,時而淒厲、時而哀婉,如一幀幀圖畫般將這種生與死的追逐展現了出來。

關於“海東青”的由來、含義、及其代表的精神,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它是獵鷹的一種,有人認爲它並不專指某種鳥類,而是多種猛禽的合成,也有人認爲它是古肅慎族系的最高圖騰,意爲飛得最高最快的鳥,有“萬鷹之神”的含義。關於其代表的精神,有睿智勇敢、強大正直、開拓進取、英勇頑強、吃苦耐勞等多種說法,多數詮釋都離不開其獵鷹的特質。

人們對海東青的喜愛逐漸發展爲“鷹崇拜”,並滲透到了其民族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附近發掘出距今約7000年的骨雕鷹頭,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羣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一隻飛翔的天鵝爲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留存的《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及民間兒童遊戲“老鷹抓小雞”都體現了海東青精神已經滲透到繪畫、服飾、音樂、民俗等民族文化的多個領域。

在新開流遺址中發現的骨雕鷹首,展現了魚鷹高空飛翔、尋覓獵物的形象,體現了人們藉助長期馴養的魚鷹從事捕魚生產的場景。海東青不僅是漁獵文化的反映,也是肅慎族的圖騰,更是肅慎族精神的體現。海東青的風格是強盛,昂揚,拼搏,頑強,克難,有力,善鬥,敢勝。這種風格正是反映肅慎族和肅慎族系的後人那種民族精神,正是在這種民族精神的支撐下創造了不同的歷史文明,建立了渤海國,大金國,大清朝。海東青精神已成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興凱湖人正在用海東青精神建設家園,努力實現強國富民。

總之,興凱湖農場作爲肅慎文化的發源地,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和傳承肅慎文化這一民族文明瑰寶,更重要的是,肅慎人頑強不息,人與自然不斷融合,對自然崇拜的生存觀念、遊動遷徙的生存方式、合作和分享的平和心態,構成了肅慎文化的獨特文化特徵,這更是我們興凱湖人要弘揚和學習的精髓所在。

標籤:肅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