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考察材料

臺灣城鄉建設、歷史文化、文明禮儀考察報告

臺灣考察報告

臺灣城鄉建設、歷史文化、文明禮儀考察報告

 

2010年5月6日至13日,我們台州市禮賓協會9名同志組團赴臺灣進行了爲期一週的考察活動。整個行程環繞臺灣島一圈,經過臺北、臺南、高雄、臺東、花蓮等多個大中城市,重點考察了城鄉建設、歷史文化、文明禮儀等等,短短几日,我們收穫很多,感觸很深。

一、書香薰陶的社會文明

與大陸相比,臺灣並沒有太多宏偉建築和壯麗山川,因此去之前,聽許多去過的朋友將其評價爲並不好玩的“鄉下”。然而,當我們走過一個個城鎮和鄉村,目睹整潔的街道和綠色成陰的村寨時,卻別有一番感受。

這種寧靜、內斂、精緻的城鄉氣質,源自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國民黨政權遷臺後,並沒有對原有的城市規劃大修大改,而是在此基礎上穩步改進。再加上臺灣法律保障私人土地所有權和物業,客觀上保護了臺灣城鎮的歷史文化基因。而讓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在臺灣各大城市的中心街道,座落着衆多的大型書店,這些相互守望的書店招牌成了臺灣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各大城市奢華的商場、百貨公司裏,也爲書店保留了一席之地,向世人展示着臺灣的書香氣息並沒有被商業社會所淹沒。

濃郁的書香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文明的養育。臺灣普通民衆給我的印象是安靜有禮、遵守秩序、尊重規則。在餐廳、旅遊景點等公共場所,很少聽見臺灣人大聲喧譁甚至相互爭吵。商家推銷產品也是彬彬有禮、點到爲止,絕無矇騙強賣之虞。這一切,完全顛覆了曾在新聞報道中看到的臺灣議會相互爭鬥、遊行示威大打出手的暴烈形象,展示了臺灣基層社會的文明程度。

    二、以傳統文化爲主的多元文化

    臺灣的文化有其多元化的一面,原住民文化、近代西方海權文化、閩粵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歐美政治文化等,都是臺灣文化的源頭,都曾被接納到臺灣文化之中,成爲臺灣文化的重要元素。

    從政治文化上看,臺灣有100多個政黨,既有執政黨又有在野黨;從宗教文化上看,東方的道教、佛教、媽祖與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並存;從禮儀文化上看,臺灣民衆見面後互致問候、講究人脈關係、強調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都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真實反映,大飯店裏大多擺有《聖經》,講究西方民主法制的生活習慣,又有西方發達國家的禮儀文化痕跡。而日本人在臺灣留下的深度彎腰鞠躬禮節也  仍有不少臺灣人在使用。

    然而,在這些中西佔今文化的大拼盤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仍是主色調。臺灣的語言、文字、藝術、倫理、哲學、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文化“深層結構”,以及飲食習慣、節日習俗、婚喪嫁娶、各種禮儀等“表層結構”,均沿襲了中國傳統,並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現質變。尤其是臺灣島上的漫天神佛,五步一宮,十步一廟,儒釋道一應俱全,傳達着中國傳統文化從未斷裂的強烈信  號。在臺灣著名的中臺禪寺,“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的四箴行,已深入人心,成爲臺灣民衆的禮儀要求和行爲準則。

    三、賦予禮儀文化以現實生命力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重視禮儀文化建設。“禮”起源於祭神祈福,之後融入原初的是非善惡、長幼尊卑等社會道德價值和倫理關係,禮儀也從一“種生活儀式,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

    孔子日:“克己功夫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可見禮儀的本質是指導個人通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來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苟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無禮則不寧。”則說明了禮儀不僅是構成社會文明的基本因素,還是法律法規的必要補充,是規範人的行爲,調節人際關係的有效手段。

    當下,富裕起來的大陸人民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盡享物質文明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知識界也在倡導重振儒學,重修禮儀,考慮如何存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維繫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此次臺灣之行,使我們深刻體會到文明禮儀和精神品德的養成,決非朝夕之功,而是建立在一個熱愛讀書、崇尚文明、重視公民教育的社會基石之上。唯有將禮儀教育和學科教育相“捆綁”,注重個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形成崇尚禮儀的社會價值觀,與民主、法治等現代普世價值有效對接,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更使我們堅定的是臺灣自古以來,從今往後永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神聖的領土,臺灣同胞永遠是我們血濃於水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