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試卷考卷

高三語文試卷評講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三語文試卷評講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每到期末,枯燥無味的複習課往往令教師頭痛,令學生厭煩。究其原因,一是複習資料簡單重複,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複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進取性;三是天天作題,學生機械麻木。如何上好複習課,就成了語文教師關注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的設計理念是:

1、複習教學要給予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發展的天空,讓他們願學、會學、樂學,從中真正體味到沒有考試壓力下的複習樂趣。

2、複習教學在發展語文本事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讓學生徹底從考試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品嚐到創造的樂趣,成功的樂趣。

3、複習教學要聯繫實際,走向生活,要致力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4、複習要着眼於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5、複習要有針對性,抓住考點。

擬公益廣告是近幾年新出現的一個考點,資料不多,考分所佔的比重不大,但學生得滿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於學生平時所練不多,對寫作技巧掌握甚少,細節部分處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學生弄不清“公益廣告”的概念。

我設計這節課,解決的重點有三:一是廣告知識,二是什麼是公益廣告,三是創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公益廣告的創作技巧,以便學生在大學聯考中多拿分。

過去的這一節課,留給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認爲,複習課也能夠進行探究性學習,複習課也能夠生活化教學,語文複習的領域無邊無際。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當怎樣做。我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無所措手足……據說,這就叫對學生負責!

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一種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已經在干擾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經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爲“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爲“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啓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活力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本事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爲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所以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並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爲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資料、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到達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能夠代勞的,也不是經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進取準備,所以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爲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證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當並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爲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本事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講述;②很多訓練;③對學生很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並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所以,孫子異常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包含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爲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爲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僅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爲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纔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纔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當埃及神廟古蹟上的“丁錦昊到此一遊”的中國式塗鴉、中學生校服塗畫現象調查、農民工坐公交車等等時評類文章的寫作擺在我們高三學生面前時,我們不禁感嘆,近年這種大學聯考作文中的“時評體”引發的師生熱議與拍磚,的確不亞於當下的社會熱點、焦點。君不見微信中的“孩子他媽哭了,因爲噁心死了!”等戲言嗎!但無論如何,對於高中生寫作而言,我們必須明白,一種直擊社會熱點新聞話題的新的作文命題形式和寫作,我們必須面對;一種充分體現公民意識、彰顯大語文教學理念、洋溢強烈時代責任感的時評體作文模式,我們必須掌握。今年高三的學生,面對大學聯考可能出現的時評體寫作,無從下手者衆多,教師的寫作教學陷入瓶頸狀態,而大學聯考時間步步逼近,希望短時間內提升時評體寫作能力的願望愈加強烈,可作文能力的提升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可達成的。我不禁反思,爲何會如此被動?

時評類文章,也叫時事評論,是一種對時事進行評論的文章。它往以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作爲評論的對象,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凡人瑣事,都可以有感而發,作出評論。既可對先進的新生的事物讚頌、褒揚,也可對落後醜惡現象批評、鞭撻,還可就某一社會問題進行分析,闡發某種具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正因爲時評類文章革故鼎新,鍼砭時弊,激濁揚清,觀點鮮明,嬉笑怒罵,語言辛辣,講出了老百姓的心裏話,所以深受讀者喜愛。作爲中學生,學寫時評,不僅能開闊眼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思辨能力,還能積累素材,爲今後寫好議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也設置了時評兩篇,介紹時評寫作,讓學生了解時評的有關文體知識,加深對時評的認識。

可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時評寫作卻仍存在許多盲區與誤區。爲什麼會這樣?

我反思的結果是:

第一、長久以來,我們的學生陷入在封閉的學習環境之中,不能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被動學習,被動寫作,哪談得上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思考人生。

第二、之前的作文教學尤其是議論文教學存在功利主義思想,大學聯考考什麼,平時作文教學就教什麼,論點、論據、論證過程,規範教條死板,師生均只重寫作技巧,寫作成了純技巧性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學生沒有自我的真情實感,無病呻吟,空發議論,套作連連。

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呢?

我認爲高中作文教學應該強化六大“意識”:

(一)強化計劃意識。

學校現行作文教學的弊端,就是作文的無序化。教師隨意出題,學生盲目寫作。教師往往因爲缺乏計劃性而對每次作文

訓練的目標不太明確,每次訓練針對教學大綱的哪一點,要達到何種訓練效果,學生昏昏,教師也未必瞭然。對每學期的作文訓練不能做到統籌安排、全面計劃、循序漸進。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從主旨、材料到語言、結構,面面俱到又無主次之分,分散了學生可能集中在重點、突破點上的注意力,使學生顧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訓練處於無序狀態,結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復一日,長期低層次機械性的寫作訓練,嚴重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語文教學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說明”,要求制定符合學生由易而難的認知規律、合乎科學的訓練序列。作文訓練也應當有並且可以有科學的方法,有一個

明確的、合乎科學的“序”。作文教學的“序”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目標,讓學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基於整體目標,在每次作文中都應該有重點的訓練一二項寫作能力,讓學生通過一次作文訓練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們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閃光點,找到寫作的新動力,變被動寫作爲主動寫作。循着這個序,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教下去,學下去,寫下去,纔可能有好的效果。”

科學的高中作文訓練序列應具備“三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確的總目標,每學年有階段目標、每學期都有總體佈局、每一次訓練都有具體訓練內容。(2)定體。重點訓練記敘文和議論文。(3)定等級。訓練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例如,高三年級的作文訓練可以遵循以下的思路進行:

高三第一學期 着重審題能力(記敘文、議論文)的培養和寫作基本素材的積累,重點訓練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強化文體規範和試卷規範訓練,穿插擬題、扣題和思路結構等的技法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達到基礎等級。

高三第二學期 着重就作文的發展等級進行訓練,具體分爲:深刻透徹;生動形象;有文采;有創意。重點是新材料作文訓練,適當穿插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長處,確定某一文體進行強化訓練,力圖通過訓練使其作文達到基礎等級的上限或創新等級。

(二)強化過程意識。

1、重視寫前審題意識。大學聯考作文“基礎等級”的第一條要求是“符合題意”。“符合題意”就是符合題目的“規定性”,即指題目規定的文章的體式、主旨、材料,以至標題、字數,等等。要審出題目中蘊含的深層意義,不僅要了解題目是什麼,還要思考何爲作文題中最關鍵的那個“題眼”,然後進行構思,調用素材。

2、強化主體參與意識。

(1)、培養興趣,激發慾望。脫離主體的客觀實際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帶來學生興趣的喪失和畏難情緒的產生。這種情況下的作文課上,只要老師一佈置作文題,學生都是哎聲嘆氣,滿臉的發煩和無奈。爲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首先樹立起牢固的主體意識。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老師頭腦裏佔主要地位的不是“寫”而是“人”,老師在設計作文教學時,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具體的作法是,首先,認真細緻地分析主體的客觀現狀,摸清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其次,鼓勵學生講真話,讓他們善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想法,儘管有時學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時甚至是不對的,但老師也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導,而不是以老師的身份去評判。這樣尊重主體實際的做法,既促進了學生說話的慾望,也激發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2)、互改互評,百家爭鳴。 傳統的作文教學,學生寫,老師改;學生應付,教師忙碌;費時費力,勞而無功。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學生從被批評的被動牢籠中解放出來。每次學生作文結束之後,都可以根據訓練目的提出具體的評改目標。再引導學生自改、互改,並建立互助組。評改時,先讓作者朗誦習作,談自己的構思;再聽取其他成員對自己文章的評改意見,作者本人也可以針對別人的意見談看法,表明寫作的意圖。最後將有代表性的習作交給老師批閱,教師再選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組織學生評改,以點帶面,提供示範。這樣,學生各抒己見,除了尋找別人的成功之處學習借鑑外,還可以挑出別人習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維活躍,積極參與,真正成了作文評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極應付,被

動服從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自由作文,放膽表現。生活是複雜多樣的,作文形式當然也不能刻板劃一:可以書面作文,也可以口頭作文;既有規定作文,又有自由作文。課前三兩分鐘,讓學生輪流演講:或敘事或抒情,或奇聞逸事,或名言佳句。作文後講評課,讓學生上臺朗讀:或片段或全文,臺下“評頭論足”,各抒己見。總之,把學生看作寫作的主體,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使之精心構思,自然表達。

(三)強化積累意識。

首先要豐富生活積累。這有多種途徑,比如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事、物,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與同學、親友交往等,把那些有閃光點、有衝擊力、有啓發性的人與事,要及時地記下來;到臨考前,翻出來整理一番,記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細節。強化素材積累,多閱讀課外讀物,常咀時文精華,在多閱讀的同時,還應建立一本屬於自己的作文手冊。這個手冊要分門別類,有作文題,構思路數、文章概要和寫作資料等。所積累的材料要注意三點:一要典型,二要準確,三要記牢。要強調用腦記,要背,不能光靠筆記本。材料越充足,寫作就越有底。

(四)強化文體意識。

1、記敘文的達標訓練(以形象感人)要抒發真情實感。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夠感染讀者,而要想以情動人,最好要寫自己有真切體驗的內容,並且把這種情感與文章所描寫的景色、生動的細節、真切的心理刻畫等結合起來,與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抒發出來的感情纔可能是真切的、感人的。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依據如下三個原則,即以“我”爲中心的原則,細節真實的原則,先感動自己的原則。

2、議論文的達標訓練(以理服人):①鮮明的觀點②規範的開頭③清晰的框架④豐富的材料⑤深刻的思考分析能力訓練。這是克服議論文寫作中“以擺代論”毛病的重要保證。所謂分析,就是找聯繫,找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找某一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繫。例如,“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繫”“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繫”“普遍和個別之間的聯繫”“偶然和必然之間的聯繫”等等,能夠把這些聯繫找充足,就是說理充分;能夠找到最本質的聯繫,就是說理深刻。

3、散文的達標訓練(以情動人)。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 中的 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幹的文學體裁。寫真實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徵和生命所在,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較明顯,常用第一人稱敘述,個性鮮明。散文的特徵是“形散神聚”:感情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等細節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總之,不管選擇什麼文體要樹立兩種意識:樹立寫自己的知情意行、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的意識,樹立再現人生的真善美、批判假醜惡的意識。

總之,作文的訓練備考應該抓基礎知識的積累,如素材、文體知識的積累;抓基本能力訓練,如審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而這一切最終迴歸到抓思維訓練,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廣度與寬度、思維的嚴謹性、思維的創新性等,唯如此,方能最終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並最終讓學生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今年的大學聯考已經過去,回顧這一年的高三語文教學,有很多值得總結和深思的地方,

高三語文教學工作反思。下面談一下今年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課本梳理。

引導學生對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課本內容進行復習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導材料,有老師點撥,有學生整理、感悟。幫助了學生對課本素材進行有效複習、思考、整理和吸收。對課本專題有了一個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積累。但是,在指導過程中沒有能指導學生及時回顧複習,強化記憶,學生在第二學期基本上忘記了了先前複習的內容,這也導致了我們的複習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輪複習是師生往往覺得無事可做,分數難以保持。

二、加強早讀晚讀的指導與落實。

早晚有系統指導材料,有具體落實檢查措施,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又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充分發揮自主性。

三、專題素材積累。

(一)時事評論。利用午間新聞,要求同學邊看邊有選擇地做記錄,並且指導同學每週在讀書筆記上寫至少一篇時事評論,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養成觀察、思考、動筆的好習慣,

學生在訓練中接觸了很多新鮮的時事及評論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內容的選擇和寫作上老師並沒有給以具體切實有力的指導,致使學生在記錄整理上隨意性較強,顯得粗淺,寫得水平僅讓停留在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讀材料對個專題素材進行積累,特別是美文閱讀。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選一篇美文,讓學生閱讀評鑑。

(三)美文薦讀。要求學生每週選自己喜歡的一篇作文,抄錄在紙上,並向同學介紹自己選文的優點,學生瀏覽其他的文章並選出自己喜歡的文章,並作點評。但是往往堅持力度不夠,選文隨意性較強,有的同學應付了事,老師的指導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可以加強背誦和模仿訓練,不斷重複、跟進,只有這樣纔有可能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四、是堅持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

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爲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1、書寫清晰規範;

2、審題明白準確;

3、答題科學合理;

4、時間利用得當。

五、是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和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六、是閱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

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閱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很少思考,成爲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爲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實努力,在給學生的指導上要具體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視檢查落實,以期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本人從事語文教學七年,從事高三語文教學也已經有三年。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圍繞各個複習專題,各個考點、各自爲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專題、考點缺少聯繫,像一條條平行線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學生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有些考點、專題時間一長,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試就是這樣,很多在考點複習中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考試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顯現出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會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下面就結合今年大學聯考,談談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從去年的期末考試試卷看,語音和成語題都是大家比較熟悉,在教材中出現的資料,只是稍微作一點延伸,而從歷年江蘇大學聯考考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試題迴歸課本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明顯,從字音、字形、成語到語言表達,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學熟悉的大背景中。應對大學聯考試題命題方向的改變,我們打出了迴歸課本的旗幟。於是,理清教學思路,如何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尋求教學突破,尋找各個專題,考點的契合點、連結點,使高三語文教學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擺在我們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個嚴峻的課題。也是我們提高複習效率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去年期末考試總體沒有到達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絕大多數同學得分都在50分以下,當然有試題的因素,但學生寫作潛力不強,素材積累不多,語言不夠生動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的主線,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數重,是天下第一題,大意不得。作文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成績,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教師、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課外收集積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專項訓練常抓不懈,這固然重要,但這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是否有更切實有效的途徑透過紛繁複雜的專題、考點,我找到了這個契合點、連結點,它就是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強化各專題訓練的同時,實際上都在爲作文作準備。我們是否有必要捨近求遠,另起爐竈,花超多時間來抓作文專項訓練呢我認爲很有必要。

首先,學習“虛詞、實詞、熟語的正確使用”等專題,爲作文儲備充足的詞彙。在期末考試批閱學生的作文中,許多教師和我一樣都感嘆學生作文裏詞彙的貧乏,要麼辭不達義、望文生義,要麼就出現很多生造詞。一篇作文難得見到幾個用得貼切、鮮活的詞。在複習這些專題考點時,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學生,從作文的角度多積累一些詞彙,然後學以致用,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運用一些詞彙。這樣就能豐富自己的詞彙,增加文章的文采,贏得老師的親睞。

其次,學習“字形的識記、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專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以往教學出現的情形是,做這類專題訓練的時候,改錯別字、改標點符號、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較好,準確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寫作文,就不當一回事了,無所顧忌,錯別字連篇,標點“一逗到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爲什麼會出現這類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學”與“用”嚴重脫節了,學習這些專題的時候,沒有和作文連在一塊了,未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期末考試中就有不少同學在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後影響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學習“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文閱讀”等專題,豐富作文素材的儲備。翻閱學生上次期末考試的作文,明顯感覺到學生沒什麼資料寫。考場作文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快速成篇,學生平時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儲備,即使有較好的寫作技巧,較強寫作潛力,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大學聯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閱讀”無疑是學生作文素材的聚寶盆。在教學這些專題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專題的大學聯考分值是“X+70”分(“X”是該專題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學生重視,在寫作訓練中、能現學現用、活學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後,學習“語言應用題”專題,改造並錘鍊學生作文的語言。語言應用題歷來被稱作是大學聯考的“實驗田”,題型新,短小精悍,靈活多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則語言應用題,從某種好處上說,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據必須的句式、必須的修辭手法,重點考查語言表達潛力,多用整句、對稱句。很多學生很喜歡做這類題目,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可一寫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根本找不到感覺了。在講評語言應用題的時候,我時常會這樣感慨:“要是在作文裏能出現這樣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語言應用題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講究語言的改造和錘鍊,每一句、每一段語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語言自然就好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專題訓練,也能夠和作文串起來,譬如:現代文閱讀訓練,我們閱讀文本,不單單就爲了解決那些題目,還就應把它們當作美文、範文來品讀、來學習、借鑑。爲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帶給範本。因爲對中學生來說,學習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借鑑模仿的過程。

總之,透過對去年期末考試的總結和思考,我明確了一個認識,即在整個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作文。讓我們心中有作文,更要讓學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的同時,不忘彰顯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在高中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大學聯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語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語文的分值。”這樣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並加大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這也促使我們語文教師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實施語文教學,運用科學的、現代化的教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特別是升入高三之後,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順利複習整個高中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複習的效率和質量,成爲了我們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以往高三複習中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總是有條不紊地將高中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逐一進行復習,隨後在浩如海洋的習題中尋找或是挑選一些習題組織學生一套又一套的進行練習。學生做教師批改,學生再做教師再批,這樣反覆重複的複習定式,消耗了學生多有的興趣和動力,最後不但不能取得優異的複習效果,甚至會起到反作用。爲此,我在任教高三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複習方式,爭取能夠探索出科學有效的語文複習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語文複習的過程中用較少機械性的訓練次數收穫更高的複習效率。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三語文複習的靈魂在於語文教師的組織和管理。確切來說是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複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複習方法,而不是採取費時費力的機械性複習方式;要激勵學生形成熱情積極的複習態度,提高學生複習語文知識的質量和效率。

一、爲學生適當減少壓力,營造輕鬆的複習環境

在高三這個重要的學習時期,無論是哪一科的知識都將進行大量的高難度的複習和訓練活動。教師的這種想法和舉動也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爲這樣的教學和複習計劃會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然而,事實教學情況告訴我們,這種繁瑣的、大題量的複習方式不但不會有效增強學生的複習效率,還會在無形中給學生增加複習的負擔,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爲此,在高三學習階段爲學生設計大量的習題,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無疑是一種很失敗的舉動。進過反覆的研究表明,高中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與在高三複習期間教師測試的頻繁程度以及訓練習題的難易程度沒有直接性的關係。而且,高三複習階段沒有質量保障的大量的習題壓力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擔,無法順利取得成績上質的飛越。並且,習題的難度以及考試的次數並不等於學生就能夠形成紮實牢固的語文基礎。因爲語文學科的特點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在懂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感悟和聯想,能夠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道理。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感悟是教師無法用語言進行傳授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可以培養和提高的。爲此,在高三最後的複習階段,教師要將課堂的重心放在引導學生自主去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頻繁的測試訓練。作爲語文教師,我們在高三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此時心理的需要,讓學生在複習過程中獲得主動權利,體驗到複習成功的喜悅。我們可以通過降低試題的難度,減少考試的次數,加強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語文大學聯考考點細實、知識廣泛,可以說要求全面、內蘊深廣;加之,隨着《考綱》的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這就要求教師切實鑽研、學習《考綱》,把握《考綱》的精神,從而從宏觀到局部,安排好高三複習的整個過程,落實好每個考點。因此,針對大學聯考語文的特殊性,複習應該全面、系統,在橫向考試內容的面上、逐一展開;在縱向、考點的落實、拓展上,須訓練到位、滲透聯繫。因而,複習應點面結合,既考慮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各個知識點的落實和延伸,使考生能從容自信地應對每一次考試。所以、我覺得高三整個複習階段,教師的教學要有總體構想、具體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驟地進行;對學生,也應提出相應的要求,即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計劃,穩紮穩打,打好每一知識內容的攻堅戰。

同時,由於高三複習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講課——練習的重複性,因而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單調乏味性,甚至在每個階段,都存在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的現象。因此,從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出發,高三複習必須貫徹“靈活性”這一原則。例如,在複習基礎知識字音、字形三四天後,就安排一、二堂課閱讀文學書籍、雜誌,這時,學生肯定興趣大增,情緒高漲,效果也比繼續按部就班地繼續基礎複習好得多,同時,又能使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進行了一 個階段的古文翻譯之後,偶爾穿插古詩鑑賞,讓學生在逐字逐句的練習後,一下子馳騁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壯闊天地中,領略中國文學的最輝煌篇章,那種雄奇、壯美、深廣、博大,必定讓學生感慨不已、欲罷不能。這遠比機械的操作文言翻譯板塊和古詩賞析內容來得更好。再如,可把語言表達練習(特別是仿句、擴句)和名句默寫結合起來,穿插進行;現代文閱讀和作文練習相輔相成,等等。總之,靈活掌握大學聯考各知識點的穿插、配合,使學生經歷一個既完整、系統,又靈動高效的複習學習過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識點互爲聯繫、綜合滲透;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潛能,從而相對避免、因過長的同一內容複習而可能產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爲教師,在把握“靈活性”原則的時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觀念,而不能打亂整個複習計劃、進程。要突出重點,並安排好穿插內容;既保證複習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每一階段的主要知識點,又能保證使各個考點都能在整個過程中時時有所體現。在這裏,“系統、靈活”集中表現爲“全面完整、有條不紊、主次得當”。作爲學生,既要能夠遵循教師的複習思路,在每個階段鞏固好複習的重點板塊,又要有自主調配、查漏補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師的進度,靈活穿插知識點,及時訓練,補偏補弱,做到舉一反三,調整總結。相信,每經歷一個重要的複習階段,學生都會有進步,日積月累,某一天,可能會產生質的飛躍。

高三複習,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非常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爲關鍵。同時,必須對學生作出嚴格的規定,明確包括作業在內的各項要求,防止學生出現鬆懈、拖沓現象。要把課堂作爲基本陣營,而把課後的積累、總結作爲提高成績的大後方。如果這兩方面結合有效、操作得法,學生的成績是大有可爲的。還有,教師要與每個學生溝通、交流切實瞭解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學情,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狀況,作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在師生互爲理解、配合的基礎上收到奇效。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大學聯考已經過去整整三個月了,又迎來了一批新的高一學生,重新回到起跑線,開始了新一輪的長跑。回顧這一年的高三語文教學,有很多值得總結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語文老師,只有一位是從高一年級帶上來的,剩餘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與高三八班,是理科重點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學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學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進入高三才帶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進入新課改後的第一年大學聯考,一切都要在實踐中摸索。本屆學生又是經歷課改的一代,國小課改,國中課改,高中又趕上新課改。面對壓力與困難,我立足現有實際,“精研新版課標,細琢授課方法,傾情課堂教學,盡責課內課外”,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全力投入到語文教學實踐當中,努力把校領導交給我的任務完成好。

一、堅持學習新課標,爲語文教學把脈定向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來實現的。語文教學在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課標”頒佈以來,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現出不少新的氣象、新的景觀,那種統得過死、教得沉悶、學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變。

首先,“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教育部制定的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作出的權威性規定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的是讓學生通過專門的學習學會母語,學會運用母語將來好從事社會工作,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突出的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其核心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即每個學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

其次,“新課標”爲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課標下發後,廣大語文教師放下了思想包袱,廣泛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展示課”上,執教老師弘揚了人文性,增大教學內容的文化含量,通過播音樂、放圖像、正反辯論、課本劇演出,無論是教者還是學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正是藉助這些先進的電子手段,把以前用語言很難講明的意境通過動漫等形式展示出來,達到“教師一鍵波動,學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修養、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大學聯考卷,爲語文複習尋找規律

語文教學到了高三年級,整個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時間就是在大學聯考前,抓好語文複習任務。在正式展開復習之前,我針對20xx年大學聯考的新形勢,認真研讀了09年考綱、考試說明以及20xx年全國總共18份大學聯考試卷,特別是重點關注5個新課改區(廣東、山東、江蘇、海南、寧夏)的大學聯考試卷,認真分析,深入領會,精心選題。我們發現新課改地區試卷結構及考試內容均有很大的變化:試卷分甲卷必考與乙卷選考兩部分;考試內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測試與選考試題,修辭部分由原來的8個增加爲9個,語言表達部分增加了“準確鮮明生動”等等,可謂考點細實,要求全面、內蘊深廣;因此,要求複習內容應該全面、系統,落實考點必須訓練到位。

針對大學聯考語文的特殊性,我們採取瞭如下做法:

(一)是認真制定高三複習計劃。“心有考綱,備考不慌”。考試大綱是命題的總則,也是我們複習備考的總綱。認真研學考綱,對於備考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校領導起到了指引作用。我們拿到的一些資料與後來省裏統一下發的大綱內容幾乎完全一致,我們走在了省裏的前面。

爲了高三教學有的放矢,少走彎路,高三教師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題型與分佈,落實各知識點的構建,抓住典型題目和創新題目,舉一反三,制定高三複習計劃。今年黑龍江省面臨新課改後的第一屆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如何考,大家心裏都沒數。在考綱還沒有下來之前,複習方向如何走,都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我們語文組還是認真研究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力求自己把這幾年的全國卷和海南、寧夏卷都做一遍,總結一些要點,給學生講解。

在20xx年考試大綱指導下,我和其他三位語文老師一道,從貫通教材基本知識,提升自我運用能力入手,我們備課組沿襲了以往的好習慣,知識點落實到人,資源共享,注重集體備課。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高三語文複習三個階段計劃。即:教材複習理清知識點,專題複習發現學生長處,綜合模擬分析試題思路。明確了目標,複習時自然知道訓練什麼,怎麼訓練,也就容易事半功倍。當然也要關注新的動向,如有改動之處,當然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二)是着重強化知識點。

“教材是個例子”,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大學聯考試題雖不直接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

對照語文大綱要求及複習內容六個能力層級,四大板塊,二十五個考點”,我帶着學生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了梳理歸納和總結,將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同類合併,做到由一個知識點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複習文言文時,就要求學生重新學習高中必修課本中的文言文,從課文中積累文言文知識。與學生共同歸納大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後交給學生解題技巧,同時做一篇文言文閱讀,通過閱讀訓練一邊給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一邊熟練解題技巧。

同時,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我們狠抓了大綱中要求必背的國中50篇,高中14篇。複習時我採取強制性定篇定時檢查的方法,每個星期指定背誦篇目,下星期以默寫形式檢查,默寫不出的,抄寫三篇,再默寫,直到默寫出爲止。這方法效果還不錯,學生默寫過的一般能寫出。

(三)是因材施教到個人。每次考試之後,我們都認真分析,找出薄弱環節,與學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我們發現學生的失分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面:語言知識運用的成語病句題、文言文翻譯、詩歌鑑賞、選考題中的文字表述部分,還有作文。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過程管理,瞭解每個學生錯在何處,爲何錯,要求答錯的學生要找出答錯的原因,並改正,掌握避免差錯的規律。在瞭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把能得分的考點講詳做細,爭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練習也好,作業也好,都以檢查批改爲主,重在檢查學生的解題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確了多少。力爭把目標落到實處,細化內容,序化訓練,深化輔導。

對病句題,可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學生知道有六大病句類型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這個句子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而且學生對於語法知識是特別的頭痛,這樣師生都減輕負擔。

對詩歌鑑賞,我們分三步進行復習:

(1)進行題型示例,精選出詩、詞、曲鑑賞題作爲例子,讓學生對這類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消除其神祕感。

(2)把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表現手法等整理出來作爲一般常識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領悟詩歌中的意象,體會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現手法。

(3)歸納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理清鑑賞思路,注意答題的針對性和完整性。同時幫助學生整理歸納出12種詩歌鑑賞題型,熟悉答題步驟與答題術語。

(四)是提高效率上好講評課。進入高三,面臨着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等一系列困難,學生的複習訓練也很多,但我們不能因爲時間緊就忽略訓練和試卷講評的過程。我認爲認真抓好講評課的重要環節,通過講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習慣,是高三複習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講評前認真分析試卷,有明確的目的性;講評過程引思路、給時間、講技巧、富有針對性;講評後,引導學生領悟小結,注意深化鞏固,突出實效性。講評時要講清試題的角度,即這道題是怎樣來考的;還要講清解題規律或方法。如判斷語句是否有語病常用三種方法:語法結構分析法、邏輯事理分析法和表達效果分析法。而對一些經典題型,更是不厭其煩地講,不僅是老師講,而且也讓學生自己講,講得不對,其他同學補充,直到講對爲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每道題我們都不厭其煩地講思路,講答題套路,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習慣也就養成了。每次的練習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會抽查一部分典型生來改,以瞭解全部學情。而綜合卷,則一定全批。

另外,講評中還特別注意堅持正面教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批評、指責、揚一批人壓一批人,或者以“大學聯考題比我們的練習更難”相威嚇,都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負面效應。

三、不斷總結新經驗,爲下屆高三提供借鑑

由今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每天積累易讀錯、寫錯的字詞5個、成語1個;每個月除月考外額外完成習作一篇;堅持在每節課前五分鐘開展詩詞賞析或演講成語故事或介紹名句等小活動,通過這三項常規訓練,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同時發展。

二是儘可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努力創設語文學習氛圍,不斷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1、要求學生買《讀者》《青年文摘》,統一訂閱《語文週報》等優秀報刊,在班級傳閱。

2、要求學生堅持抄範文,利用週記進行練筆、積累材料。

3、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選例文,認真研讀揣摩,利用文中材料進行仿寫,然後對照原文,比較優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實戰訓練,認真選題,在審題立意、謀篇佈局、表達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導,在卷面、書寫、標點等方面嚴格要求。

5、堅持每週背一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在老師跟前過關。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點東西,真是難爲他。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三是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只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溫故而知新”。大學聯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該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爲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四是堅持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爲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

1、書寫清晰規範;

2、審題明白準確;

3、答題科學合理;

4、時間利用得當。

五是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和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六是閱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閱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埋頭做題,學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過,一個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爲什麼做題?做這個題有什麼意義和收穫?學生很少思考,成爲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爲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更需要學會閱讀學會思考,思考所讀文章的內涵意義,思考閱讀於自己而言有何收穫,對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啓迪,這樣的閱讀與思考纔是我們所需要的。

大學聯考是一次檢閱,它檢閱着我們老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大學聯考是一位老師,它引導着我們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學之路。對於發展中的十三中學來說,她正在成長、壯大,並蓄積待發。精研細琢育桃李,傾情盡責引梅香,願我們全體教師立足本職、精益進取,相信十三中學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九

高三語文複習已經二個多月了,回顧這段時間的語文教學,有很多值得總結和深思的地方。我們學校學生語文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課堂不能很好配合老師,課後作業不交,書寫馬虎,作文一塌糊塗面對如此現狀,我立足現有實際,“狠抓基礎知識,重視閱讀寫作,傾情課堂教學,盡責課內課外”,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全力投入到語文教學實踐當中,努力把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一、認真研讀新課標,爲語文教學指向導航。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來實現的。語文教學在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課標”頒佈以來,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現出不少新的氣象、新的景觀,那種統得過死、教得沉悶、學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變。

1、“新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

教育部制定的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作出的權威性規定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的是讓學生通過專門的學習學會母語,學會運用母語將來好從事社會工作,創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實現教

師的角色轉換。突出的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其核心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即每個學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

2、“新課標”爲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

教育部新課標下發後,廣大語文教師放下了思想包袱,廣泛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尤其在我校安裝各班教室安裝上多媒體之後,語文教師使用的頻率最高,學生上語文課的激情高漲,無論是教者還是學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正是藉助這些先進的電子手段,把以前用語言很難講明的意境通過動漫等形式展示出來,達到“教師一鍵波動,學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修養、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大學聯考卷,爲語文複習尋找規律。

語文教學到了高三年級,整個教學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時間就是在大學聯考前,抓好語文複習任務。在正式展開復習之前,我認真研讀了20xx年考綱、考試說明以及20xx~20xx年五年江蘇大學聯考試卷,認真分析,深入領會,研究變化,明確方向,制定方案。

針對大學聯考語文的近幾年的形勢,我們採取瞭如下做法:

1、認真制定高三複習計劃。

“心有考綱,備考不慌”。考試說明是命題的總則,也是我們複習備考的總綱。認真研學考試說明,對於備考至關重要。

爲了高三教學有的放矢,少走彎路,高三教師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題型與分佈,落實各知識點的構建,抓住典型題目和創新

題目,舉一反三,制定高三複習計劃。

我們備課組沿襲了以往的好習慣,知識點落實到人,資源共享,注重集體備課。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高三語文複習三個階段計劃。即:教材複習理清知識點,專題複習發現學生長處,綜合模擬分析試題思路。明確了目標,複習時自然知道訓練什麼,怎麼訓練,也就容易事半功倍。

2、着重強化知識點。

“教材是個例子”,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大學聯考試題雖不直接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

對照語文考試說明的要求,我帶着學生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了梳理歸納和總結,將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同類合併,做到由一個知識點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複習文言文時,就要求學生重新學習高中必修課本中的文言文,從課文中積累文言文知識。與學生共同歸納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後交給學生解題技巧,同時做一篇文言文閱讀,通過閱讀訓練一邊給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一邊熟練解題技巧。

同時,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我們狠抓了考試說明中要求必背的國中50篇,高中14篇。複習時我採取強制性定篇定時檢查的方法,每個星期指定背誦篇目,並以默寫形式檢查,默寫不出的,抄寫三篇,再默寫,直到默寫出爲止。這方法效果還不錯,學生默寫過的一般能寫出。

3、因材施教到個人。

每次測驗之後,我們都認真分析,找出薄弱環節,與學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我們發現學生的失分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面:語言知識運用的成語病句題、文言文翻譯、詩歌鑑賞、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的探究題,還有作文。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過程管理,瞭解每個學生錯在何處,爲何錯,要求答錯的學生要找出答錯的原因,並改正,掌握避免差錯的規律。在瞭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把能得分的考點講詳做細,爭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力爭把目標落到實處,細化內容,序化訓練,深化輔導。

對病句題,可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學生知道有六大病句類型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這個句子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而且學生對於語法知識是特別的頭痛,這樣師生都減輕負擔。

對詩歌鑑賞,我們將在12月份進行復習,打算分三步進行:(1)進行題型示例,精選出詩、詞、曲鑑賞題作爲例子,讓學生對這類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消除其神祕感。(2)把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表現手法等整理出來作爲一般常識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領悟詩歌中的意

象,體會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現手法。(3)歸納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理清鑑賞思路,注意答題的針對性和完整性。同時幫助學生整理歸納出12種詩歌鑑賞題型,熟悉答題步驟與答題術語。

4、提高效率上好講評課。

進入高三,面臨着內容多、任務重、時間緊等一系列困難,學生的複習訓練也很多,但我們不能因爲時間緊就忽略訓練和試卷講評的過程。我認爲認真抓好講評課的重要環節,通過講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習慣,是高三複習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講評前認真分析試卷,有明確的目的性;講評過程引思路、給時間、講技巧、富有針對性;講評後,引導學生領悟小結,注意深化鞏固,突出實效性。講評時要講清試題的角度,即這道題是怎樣來考的;還要講清解題規律或方法。如判斷語句是否有語病常用三種方法:語法結構分析法、邏輯事理分析法和表達效果分析法。而對一些經典題型,更是不厭其煩地講,不僅是老師講,而且也讓學生自己講,講得不對,其他同學補充,直到講對爲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每道題我們都不厭其煩地講思路,講答題套路,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習慣也就養成了。

另外,講評中還特別注意堅持正面教育,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批評、指責、揚一批人壓一批人,或者以“大學聯考題比我們的練習更難”相威嚇,都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負面效應。

三、注重積累,拓寬學生的視野。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十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說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爲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說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於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於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並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說,於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閱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蘊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說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說是小說,因爲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說《邊城》更像散文,因爲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後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麼美,爲什麼美。於是引領學生或者說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裏,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爲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爲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雲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着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爲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於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說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蘊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着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慾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