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遠程研修觀課報告【通用多篇】

幼兒園遠程研修觀課報告【通用多篇】

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篇一

作爲一名在數學課堂成長了15年的教師,對數學課堂有着深深的眷戀。除了喜歡自己站在三尺講臺,與孩子們共同經歷“質疑——自我思考——交流碰撞——達成共識(或新的質疑)”這樣一個過程,也非常喜歡走進他人的課堂,感受另一個舞臺的精彩。下面就我觀課時的一些角度與大家交流。

語文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篇二

20xx年7月7日—7月21日,我有幸參加了國中語文教師網絡。爲期十多天的培訓轉瞬即逝。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通過這次培訓,我深深地被專家教授們對教育教學中的許多精闢見解所折服,更被班級學員們的參加培訓的熱情所感染,雖然苦點,累點,但我要說:“樂中學,學中樂。”站在職業生涯的起跑線上,我走過了困惑,經歷了緊張,也曾有過無助,但這些都成爲了過去,因爲這次培訓我受益匪淺,收穫很多。

一、聆聽專家講課,在收穫中提高

打開電腦,我馬上就被這樣全新的培訓方式所吸引住了,特別聽了專家們的報告,更是被專家們獨到的教育理論所吸引。“書到用時方恨少”聆聽了以後,自己的思想真可謂是豁然開朗,許多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們所講的東西對我來講,我的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要更加重視人文思想的滲透,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更加完美。除此之外,老師們講到同樣的文本,時代不同,人文思想也會有所變化,對於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層面上,這一點是要注意的。通過培訓學習,我明白了人文思想是現代教育中最重要的思想。因此作爲一名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挖掘文本。所學的專業課程,使自己的理論功底更紮實了。

二、與學員們互動,在感悟中進步

本次培訓,用這樣的一句詩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天光雲影共緋徊,”有的說學生課堂學習不能只流於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說對於出現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分肯定,然後再慢慢引導學生,這樣不會傷學生的自尊心,也體現了人文關懷。也有的指出這種現象是時常發生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家各抒己見,我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互動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說,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爲交流我充實了自己;因爲互動,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通過學習,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於實踐,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個人在職研修,在反思中提升

我認真地完成了六項學習任務,不僅每兩天撰寫一篇教學反思日誌,而且還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爲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其次要明確自己今後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標: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滲透的自覺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於教學事例的進行思索;在行動中研究——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案。最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實施: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多積累爲今後的課題研究準備好科學依據;

(2)把每一節課或平時的教學所思所得及時記錄,進行積累爲今後的科研準備實踐材料;

(3)找準自己教科研的切入點,注重科研的針對性、實效性。

同時教師要成爲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爲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們纔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遠程研修觀課報告 篇三

一年一度的遠程研修又開始了。本次研修我共有三節觀評課,分別是萬峯厚老師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張龍龍老師的《一滴水經過麗江》和姚南南老師的《湖心亭看雪》。看完後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們豐厚的語文功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下面就張老師的《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談點自己的粗淺的看法。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人教部編版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第五單元《一滴水經過麗江》一篇課文。這篇文章是阿來第三次來麗江受當地政府的邀請,爲中國小生寫的有關麗江的散文。作者以“一滴水”作爲線索和流動的“鏡頭”,串起了麗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文章恰似一滴水從玉龍雪山形成到匯入金沙江的真實時空歷程,構思之巧妙令人讚歎。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教學中,張老師始終圍繞觸發學生情感展開教學,字裏行間閃爍着詩意的魅力,寄寓了對麗江的讚美和深情。這堂課,張老師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詩意化的語文課堂,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文本、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從而達到“花朵燦爛、果實豐碩”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爲張老師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始終關注學生,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如課前導入張老師在舒緩的音樂《大美雲南、秀色麗江》中,用充滿深情的美語,使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引導學生小水滴的遊蹤,並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討論和交流,體會作者詩意的語言,感受麗江的魅力。她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微信,貫穿課堂始終,建微信羣,曬朋友圈,設計羣公告等形式,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

八年級的學生閱讀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遊記散文是第一次接觸,缺乏類似的閱讀感受及深入的體會。同時麗江很多學生未曾親自到過,親眼看過,不能深入的感受到麗江優美的自然風光,建築與人文的和諧統一,淳樸自然的民風,不能真正感受麗江的魅力。所以,張老師在教學時十分注意用音樂和圖片感染學生,同時引導點撥學生對文章具體句子的朗讀和賞析,激發學生感受麗江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懷。這節課她利用圖片、音頻資料、文字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將學生引入文本的情景之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教師點撥的方式,在品析詩意語言的過程中感受麗江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淳樸的民風,進而理解作者對麗江的讚美和熱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以微信這一社交平臺來吸引學生學生,爲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積極的情感氛圍,把課堂推向了高潮。而且愉悅的情感開啓了學生的心智,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熱情投入。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一篇遊記散文,詩意的語言,麗江的魅力是文章的閃光點,於是張老師利用學生易於接受的微信去吸引學生,而且在本節課的最後環節,設計書寫少年情懷,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遷移,又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也能幫助學生走進自然,熱愛自然。但很遺憾,課堂中老師並沒有感覺到學生內心的震動和共鳴,教師以成人的閱歷和思想把對文本的解讀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語文課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所以我在反思,國中語文教學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語文課的有效性是否應基於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真實水平?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去啓發、誘導,打開學生的心靈通道,使其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

教學設計中,張老師特別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個性化閱讀,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文本,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意義。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學會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綜觀整堂課,張老師引導學生以讀貫穿始終,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目標。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堂學習的目標是具體細化、目標明確、操作性強。學生經過一定行動,能夠順利實現目標。

2、問題預設形式簡潔,內容的延伸度大,有利於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而且最後呈現出來的答案各有特色,只要合理,均能成立,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帶來成功感。

3、以微信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表達慾望。

4、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教師的語言充滿語文特有的“美感”。

在點撥、評價環節有激勵性、啓發性。當然,我個人認爲還有需進一步做好的方面:

1、對文章的寫作技巧,要進行歸納整理,落到實處。

2、學生的互助學習決不能僅僅流於形式,學生在合作探討中不僅僅是幾個人簇擁在一起,各抒己見,滔滔不絕,學生也應該在傾聽,在交流,在反思,在糾正,在質疑,這樣的互助纔是更有效的。自己應該在小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進一步的規範和指導。

3、老師的指導與評價要更及時,更具體,更有價值。

4、時間有限,學生展示的機會還是太少,如果給學生展示機會與時間,他們學習文章的積極性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