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精品多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精品多篇】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一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三十四課《小蝌蚪找媽媽》。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種寫法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兒童情趣,學生樂學,興趣濃厚。

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及文中重點詞句;理清課文條理;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看懂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3)採用不同形式的自讀、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悟情。

情感目標:利用課文內容、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並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書本、掛圖等有限形式,經過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傳遞信息、教授知識。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後,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授課方式,使教師、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生了變化,越來越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喜歡小動物,思維活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注意力容易分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最直觀、最生動、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輕鬆地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情境法、,講授法、觀察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怎樣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設計:

三、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創設情境

一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對一些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因此,上課開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裏有來游去的畫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我設下懸念:“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它長得什麼樣?讓他們隨着輕鬆愉快的音樂帶着滿腔的激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

通過這種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又能使學生在優化的課堂環境中主動參與學習。

2、視聽結合,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及生長變化的動畫課件,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不僅瞭解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知道了它的媽媽是誰,又對“迎、追、遊”三個動詞有了更形象、更直觀的理解,瞭解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學生通讀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誰,最後找到媽媽沒有。

這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小蝌蚪爲什麼跟青蛙媽媽的樣子不一樣?小蝌蚪爲什麼要去找媽媽?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激發學生樂於探究的興趣。在課件的幫助下,學習的輕鬆、有趣,通過看、想、說等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分析,培養了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圖文結合,研讀品味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簡潔明瞭,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敘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學時,我採用“扶”、“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在讀中自探自悟,合作學習,理解內容,品析詞句,總結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後面兩段。

(1)教師引導,讀中悟情

教學時,用教師引導,讀中悟情,圖文結合,逐句學習的方式完成,着重學習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幻燈片和鯉魚對話“喂,你看到我們的媽媽在那裏了嗎?”。“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這裏,用多媒體出示兩種不同的預期的對話,讓學生分角色反覆朗讀,在朗讀中受到文明禮貌教育。“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正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用圖畫配文字說明來突破難點。

(2)自探自悟,合作學習

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1、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麼變化?

2、它們見到誰,問了什麼話?

3、得到了什麼樣的回答?然後自學第三、四段。再用提問、討論的方式檢查自學情況。在學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讓學生合作討論:“小蝌蚪爲什麼錯把烏龜當媽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哪些變化?”當小蝌蚪找到媽媽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小蝌蚪,老師做青蛙媽媽,讓小蝌蚪對媽媽說找到媽媽後的心裏話,讓書本知識得到昇華。在感悟課文用詞形象準確的教學過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動畫課件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利用課件的直觀效果,在突破重難點方面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賞,再現故事: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枯燥單一的語言文字很難吸引孩子們長時間的注意力,因此課文學完,我用三幅圖片,以討論法爲主來領悟小蝌蚪再找媽媽的過程中三個動詞“迎、追、遊”隨後,播放歌曲《小青蛙》讓學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媽媽後成功的喜悅,在歡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從中受到薰陶,從而形成意念,轉化爲內在。

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信息化開闊了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視野,我們漸漸具備了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教學服務意識,從而也就具備了敏銳的蒐集信息的能力。於是,我們成爲了學生學習情境的設計者,更成爲了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導者、幫助者,成爲了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諮詢者。信息化教育爲我、爲每一位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與展示的平臺,我們便在這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上,感受着信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推動作用,感受着它帶給學科課堂教學的巨大變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二

這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忙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瞭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潛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後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徵、喜歡吃什麼、有什麼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這天的戶外活動資料,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麼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並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使活動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一共用了兩課時。15個生字都是隨文識字。

首先由小蝌蚪的特點導入,隨文認識“腦”及月字旁的字。隨後根據屏幕提示畫出小蝌蚪長大以後的特點。(直線,共三處)隨文認識三個動詞“披”“露”“鼓”。畫出小蝌蚪的特點。(直線)小蝌蚪與青蛙長得不像由此揭示課題。

其次,自讀課文,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曲線),朗讀。着重“遊哇遊”。

再次,小蝌蚪找媽媽時向哪幾位大人打聽了消息(鯉魚阿姨烏龜)隨文“迎”“阿”“姨”“寬”“頂”“龜”。

分角色朗讀。

最後,複述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缺:①應該先找媽媽,再發現自己的身子發生了變化。②複述時,青蛙的特點沒有說清楚,只是能說則說。③可以適當提一提擬人手法。

補:回去整理教案的時候發現,還是先講變化再講找媽媽比較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 篇四

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隻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課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了其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爲今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不足之處:1、看動畫之前忘了提出問題:學生在完成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在剛開始讓學生看動畫的時候,目的是想讓孩子帶着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去欣賞,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看熱鬧。原來設計好的這個問題,由於操作“動畫播放”這一課件出了點問題,結果就忘記問學生了,是個小小的漏洞。總之,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篇五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圖文結合,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從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應圍繞讀書、識字的重點,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與觀察生活結合起來,與積極思考,努力發現結合起來。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揭題。

(二)、圖文對照,讀通課文,學習生字詞。

1、藉助圖畫,初讀課文,自學不認識的字。

2、檢查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感悟小蝌蚪的變化及找媽媽的艱辛。

1、讀課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什麼變化。

2、再讀課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3、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四)、指導寫字。、

1、認讀“條、變”。

2、指導寫字。

3、生獨立寫字,師巡視指導。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已經不見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着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盎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六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爲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爲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容很難,於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後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

在字詞教學時,我提前佈置了預習,課堂上孩子們大膽的走上講臺自己講生字,詞語。效果較好。

在學習課文時,我具體用瞭如下方法:

1。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再結合課文內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後,引導他們小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3。 我在ppt中準備了五幅畫,分別爲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爲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我讓孩子們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爲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七

隨着園本課程的開展,我們小班的寶寶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芽”的祕密。我們老師在“芽之韻”裏制定的爲新生命,新氣象。除了讓寶寶們接觸植物的“芽”,也讓寶寶瞭解生命的“芽”。其中美術課《小蝌蚪找媽媽》就是一節有關生命的“芽”內容。

寶寶們對小蝌蚪都不陌生,爲了上好這節課,我們特意讓家長帶來了小蝌蚪,看着蝌蚪在瓶子裏游來游去的樣子,孩子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所以當我問到小蝌蚪長什麼樣的時候,孩子們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開頭非常順利,於是我教給孩子們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孩子們也很快領悟到。另外這節課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佈局,小蝌蚪會朝不同方向遊,而且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在得到孩子們的答允後,我開始發紙給幼兒操作。

基本上很多寶寶都已經瞭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遊,每個地方都有小蝌蚪,畫面看上去很整潔、大氣。當我走到小宇邊上的時候,我頓時火冒三丈。只見他的畫面上畫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着一個方向遊。這孩子簡直是沒把我的話聽進去。

於是我很不客氣地說:“小宇,你怎麼話的?老師的話你沒有聽進去麼?”“陳老師,它們都是兄弟姐妹,它們一起去找媽媽的。”“那你不要畫的靠得這麼近,應該要朝不同方向找啊!”“它們還太小了,老師你不是告訴我們要互相幫助,一起走去找媽媽,這樣纔好的。”我還剛想說什麼,只聽見他又說:“老師你看,這個是班長,他帶着小蝌蚪一起找媽媽!”頓時,我語塞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於是問他:“它們會找到媽媽嗎?”“當然會了!這麼多小蝌蚪,一定會找到媽媽的。”

反思:

其實小宇也沒有錯。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已經掌握了手指點畫小蝌蚪的要領,但是他卻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會表達的孩子。

我曾經說過:“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是力量。”爲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體會這一句話,我也做過實驗,就是剩下的飯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滅光,沒有浪費。

而小宇記住了這一點,通過這一幅畫將“團結就是力量”表達了出來。

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我們應該聽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裏面的閃光點,例如小宇的我們應該說:“不錯。小宇你的小蝌蚪點得真好!”。最後我們可以提醒他說:“你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媽媽。那你能不能試試老師的那種方法,大家四處找,這樣找媽媽的時間久減少了。等你那幅結束了,我們再來試試看好嗎?”我們爲什麼不給孩子再一次機會,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兒,另外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八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爲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爲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後表白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爲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着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隻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爲應讀得慢一點,因爲他認爲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爲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爲這兒烏龜是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爲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着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爲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着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爲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爲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爲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爲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篇十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下冊最後一篇課文,是篇脫離拼音的的看圖學文,是一篇搞笑的童話故事,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忙媽媽一齊捉害蟲,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

由於本班學生是農村孩子,對蝌蚪並不陌生。教學本課我直接導入,問:你們誰見過蝌蚪,在哪裏見過,長成什麼樣貌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觸發他們的生活實踐,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導入後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每副圖,猜猜從圖中你明白了什麼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課文以對話爲主,我以朗讀爲主。本課文沒有注音,學生朗讀有必須難度,我以教師範讀形式初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資料。設計問題:小蝌蚪有什麼特徵它們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找媽媽分別遇到了誰它們的媽媽是誰有什麼特徵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圍繞問題圖文對照展開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分段讀、男女生讀、小組內分主角朗讀等。並要求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找找、劃劃做記號,養成讀書留下記號的好習慣。學生在讀中瞭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提高了讀的質量。課文第二、三小節寫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先指名讀這兩小節,讓學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誰,又碰到了誰,在這個過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變化,理清了文章脈絡。然後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急。最後,我讓學生分主角朗讀並表演,進一步體會。朗讀不僅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得到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透過朗讀自主學習,同桌或小組內共同完成老師設計的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