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聽課筆記【精品多篇】

聽課筆記【精品多篇】

聽課筆記 篇一

授課教師:xxx

年級(班):

一(1)班

課時:1

科目:音樂

課題:《國旗國旗真秀麗》

聽課記錄

一、導入新課

運用聽唱法,學唱和掌握重、難點樂句,導入新課。

⌒⌒

6536∣5-∣523∣1-‖

飛上藍天親親您。

二、新課教學

1、談話引題

2、播放《國旗國旗真秀麗》的範唱,第

一遍聽賞歌曲。

3、聽賞完後討論老師聽賞前提出的問題:

4、隨歌曲做律動。

5、“看國旗”,猜歌名,出示課題。

6、瞭解國旗相關知識。

7、識字拼句,學習歌詞,第三遍聽賞歌曲。

8、分小組完成四個樂句的學唱、歌表演及歌曲情感的處理。

9、對歌,檢查學生歌曲掌握狀況。(第二遍學唱歌曲。)

10、接龍遊戲,檢查學生歌曲掌握狀況。

三、深入拓展

拓展(一):音像結合,在聽賞中進一步感受歌曲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涵。從內心產生對國旗的讚美和喜愛之情,思想得到昇華。

拓展(二):“畫國旗”,播放《國旗國旗真秀麗》的伴唱音樂。

四、小結

1、小鳥和小紅旗都是小朋友熟悉和喜歡的。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去。

2、從模仿入手,讓學生能輕輕地唱出“親親您”,嘗試着模仿老師有感情地表現歌曲。

3、教學中能很好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聽課筆記 篇二

一、導入

1、教師板畫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這天我們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鯨。(播放錄像)

3、看到這翻騰、躍動的鯨,你最想明白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生字,指名讀

肚肺齶胎

發現了什麼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體的某一部位。

3、教師指導書寫生字。

請學生上臺把這些生字寫在板畫上。

4、指名朗讀課文,檢查學生讀書狀況,讀中糾正字音,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關鍵句,懂得讀書時要抓住重點。

(1)鯨有一個十分大的特點,用了個字把它寫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話讀成一個字,了不起。

(2)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它讀成一句話。

鯨是哺乳動物,不屬於魚類。

(3)指名讀第4自然段

這節第一句話與其它自然段有什麼不同?(設問)

三、學習第三世界自然段,瞭解鯨的大,認識說明方法。

1、能換一個詞說鯨大嗎?

生:巨大

生:龐大

生:龐然大物

2、個性大、十分大、極其大,大家說了很多大的詞,你看,課文有這樣寫大嗎?把寫大的詞句找出來。

爲什麼同象比?

生:象是這陸地上最大的動物。

你能真的能到鯨的嘴裏去嗎?

生:那是假設

3、聘請高級解說員介紹一下鯨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紹了鯨的什麼特點?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這短短的一段話作者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寫鯨的大?(板書:多種說明方法)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鯨是哺乳動物,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1、剛纔我們在研究鯨大的特點,那課文僅僅是介紹這個特點嗎?

2、片斷出示,同學們看看與課文有什麼不同?

爲什麼要用2個很長?

生:一個很長不夠。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很長”、“漸漸”、“完全”、“整個”等詞的意思。

同學們,這些詞一個都不能少,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

(板書:精確的語言表達)

3、再讀這段話,把剛纔我們忽視的詞強調出來。

4、出示句式:我們明白鯨適應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別忘了。

五、瞭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展開辯論。

1、讀第4、5節,瞭解鯨的習性。

2、圍繞齒、鬚鯨的特點,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辯說潛力。

點評:

林老師一上來就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充滿激情的語言,加上精彩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老師別具心裁的運用小轉盤讓學生髮現這些生字的規律,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這些字的記憶,還讓學生明白了這些生字分別指鯨的哪個部位。

帶着問題閱讀,讓學生學會思考。

由淺入深的教學,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這一環節的設計,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既發展了學生思辯潛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潛力。

板書:

作比較

板畫鯨

多種說明方法

列數字

假設

精確的語言表達

總評:

林老師的課太生動了,學生自始自終持續着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多麼難得呀!

林老師教於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靈活運用合理地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點撥;運用自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還採用帶問題朗讀法,讓學生從讀中去理解,從讀中去領悟。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了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爲教學的着眼點和落腳點,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聽課筆記 篇三

授課教師:xxx

年級(班):三(1)

課時:第二課時

科目:語文

課題:北大荒的秋天

聽課記錄

一、設置情景,導入

1、板書“秋天,”讀詞,談話引入氛圍。

2、板書“北大荒”,讀詞,簡介北大荒,設疑,那裏的秋天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3、齊讀課題,課件出示北大荒秋景圖,學生欣賞。

二、學習課文

1、自讀課文,提出讀書要求。

2、出示生字詞,識讀。

3、再讀課文,問: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北大荒的秋天?小組交流討論。

4、生自讀描述天空一段,勾畫出描述流雲色彩的詞,彙報。

課件出示流雲圖,認識書中描述的色彩,並模仿說幾個,指導朗讀。

5、課件出示小河,讓學生在欣賞中感悟理解小河之美,指導朗讀。

6、自學描述原野一段,找出描述的景物,並畫出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指名回答原野的特點是什麼?指導朗讀。

學生練習模仿原野一段,圍繞中心寫幾句話。

三、教師總結,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板書: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見底美

原野熱鬧非凡

1、教師談話設疑激趣,利用課件展示北大荒秋景,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師很好的利用了圖畫,讓學生直觀的認知理解,比講解更有效。

3、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方法。練習仿寫,鍛鍊了學生的學以致用。

4、教師在教學本課時,能很好的利用課件,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悟上變得直觀而形象,

5、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的朗讀,以讀貫穿整堂課,貼合課標理念。

聽課筆記 篇四

國小數學《商不變規律》聽課記錄

同樣的一節"商不變規律"課,使我有了不同的反思、不同的體驗……

第一次行動(教學)

……

1、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看過《西遊記》嗎?裏面的資料精彩嗎?這天老師給大家講個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孫悟空西天取經回來後,就迫不及待的來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兒們,它給孩兒們帶來禮物——桃子,分桃子時,它想和孩兒們玩一玩,孫悟空說:"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猴子吧!"下面的孩兒們連連搖頭:"太少了!太少了!"孫悟空就說:"那好吧,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猴子,怎樣樣?。"小猴們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阿?’孫悟空一拍胸脯,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貌:"那就把8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猴子,你們總該滿意了吧?小猴子們笑了,孫悟空也笑了。

師: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爲什麼?

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隻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爲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隻小猴子還是分的4個桃子。

……

2、探索規律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師隨機板書:

8÷2=4

80÷20=4

800÷200=4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3個算式,看看你發現了什麼?在小組裏說一說。

學生開始小組活動。

生1:依次擴大10倍,商還是4;

師:你是怎樣觀察的?

……

(接下來的彙報中有不少學生彙報並沒有按照我備課的思路去回答,整個安排全部打亂,耽誤了許多時間,在彙報中有的學生還發生了錯誤。)

反思

按照我的備課思路,自認爲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應很順暢,學生就應能夠順利完成此環節教學的,怎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這樣呢?在反思與本組教師的評課過程中我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實沒有認真思考到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沒有做到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由於自己提出的問☆☆題過大,導致在此處的教學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在課堂上我雖然蹲下來"扶學生,學生還是"夠不着"。看來我的認識與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讓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給他們一根"柺杖",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拋出的問題適當並及時地引導、點撥。因爲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觀摩課,所以我根據本組教師的意見,結合自己的反思,在經過用心和獨立的思考後,我對第一次的行動計劃再次進行了改善,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第二次行動(教學)

在講了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後,提問:

師: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爲什麼?

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隻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爲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隻小猴子還是分的4個桃子。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的?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觀察並探索出規律:二式和一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商不變;三式和二式比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商不變;三式和一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0倍,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詢問學生:還有什麼發現?(從下往上看,又有什麼規律呢?)此環節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完成。

整節課的反思

接下來的教學,我與孩子們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學生經歷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這樣不僅僅有利於學生認識規律,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潛力,以及學習數學的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關注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做一個新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這連續兩次的教學中,使我的教學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幫忙學生髮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不是"製造"他們;要學生以自己真實的感受去體驗、理解;要讓更多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讓學生自始自終參與到知識構成的全過程。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課程改革,沒有休止符;課程改革,永久是此刻進行時。

聽課筆記 篇五

授課教師:xxx

年級(班):六(2)班

課時:1

科目:數學

課題:《圓的周長》

聽課記錄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認識圓的周長。

(2)揭示課題。

二、引導探索,展開新課

(一)測量圓的周長

1、把圓放在直尺邊上滾動一週,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則師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圓的周長。

2、用繩子在圓上繞一週,再測出繩子的長短,得到這個圓的周長。

3、教師甩動繩系小球,構成一個圓。

4、小結。

(二)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1、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

(1)啓發思考

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

(2)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

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結論: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

2、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

3、認識圓周率。

(1)揭示圓周率的概念。

(2)指導閱讀第63頁方框中的文字,瞭解讓中國人引以爲自豪的歷史。

4、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三、初步運用,鞏固新知

1、完成第65頁第1的第1題。

2、完成第64頁下面的“做一做”。

3、看書質疑。

四、照應啓思,總結新課

1、讓學生動手操作去驗證,去理解、探究出好的方法。

2、老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識,更能啓發學生的思維。

3、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把德育教育和數學知識聯繫起來,值得我學習。

4、把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並運用於生活之中,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有興趣。

聽課筆記 篇六

課前先學——

課前,教師讓學生在家做三件事:

(1)自己動手製作一個圓柱;

(2)寫出製作的步驟;

(3)製作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課上對話——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做圓柱的?(聽到老師這個提問,我在想教學從學生經歷的實踐體驗入手,值得肯定)

生:我準備了三張紙、圓規和剪刀,……(這麼自信的表達,必須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傾聽,延伸,提煉,概括,問題一樣得到解決。這課有聽頭)

師:你直接說出步驟。(這麼無情地打斷學生的講話,有些失望)

生:我先準備紙,然後就捲成圓筒,再剪兩個底面,就做出來了。(這是個應變潛力很強的學生,老師要什麼,他就能給什麼。其間省略太多東西了)

師:好的。(那裏的“好的”起着語言過渡的作用,然而,學生操作經歷的概括,是否有助於理解圓柱的側面和底面之間的關係,教師並沒有關注)

師:側面的長和底面的周長有什麼關係?(看得出教師最急於提的是這個問題,也難怪,這個一個所有教案中都會出現的問題)

生:相等。

師:是這樣嗎?請你把它剪下來。(“剪下來”的行爲怎樣不是學生爲了說明問題的主動行爲,而是教師爲了板書和講解發出的指令)

(學生剛拿出剪刀,老師就一把接了過來,把學生精心製作的圓柱剪開,貼在黑板上。有些學生小聲說道:“真可惜。”)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老師講解前常說的一句話)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這個圓柱體的高。(迫不及待地告訴,自我中心意識強)圓柱的表面積你們會算了嗎?(一句口頭禪式的提問,不用想都會明白學生會怎樣回答)

生齊答:會了。(真的會了?還是應付老師的齊答)

如此“快節奏,高效率”的教學,看起來過程順利,但是教師主導的課堂,能否實現教學目標,不得而知。

再讀文本——

拿起教師的教學用書,我們讀到了,本節課的教學還應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研究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發現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2、在如何計算側面積的推理過程中,鍛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培養空間觀念;

3、指導並訓練學生規劃解決問題的步驟,構成解決問題的思路。

對話學生——

課後,找到那位說製作步驟的學生,和他有了這樣的對話:

師:此刻願意跟我們說說圓柱的製作過程嗎?

生:老師根本沒有讓我把話講完,其實爲了這天的發言,我昨晚就準備了。製作圓柱其實並不容易,個性是製作規定底面和高的圓柱。我和同學們,基本都是先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做出圓柱的側面,然後再用這個圓筒畫出兩個圓,作爲圓柱的底面。這樣製作看起來任務是完成了,但算圓柱的側面積和底面積都不太方便。如果要是讓我再製作一個,我會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如果用寬作爲高,這個長就要用兩次,一次是用來求側面積,一次用來算底面積,因爲我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

師:你的發現,全班學生都會發現嗎?

生:我相信我們班上有不少同學並沒有很好的理解。

師:那怎樣辦?

生:老師不是在黑板上講了嗎?沒理解的就背公式唄。

生:老師,我們在課前還討論過這樣的問題,就是爲什麼全班學生做出的圓柱都是瘦瘦高高的,身材都那麼好。其實很多人做圓柱時,都是用長方形的長作高,寬的長度纔是底面的周長,我並不贊成老師說:圓柱體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相當於底面周長,寬相當於圓柱的高。就應說:圓柱體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中的一條邊相當於底面周長,另一條邊相當於圓柱的高。

聽課感言——

我們不能責怪我們的孩子競爭力差,知識面窄,缺少創新潛力,我們的老師總是在追求整齊劃一,總是在拒絕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掉了與孩子心靈相約的通道,我們的孩子能閃爍着求異的光芒嗎?

傾聽與拒絕傾聽,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得到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實,仔細想想,教育有時簡單得只需要一次充滿理解與信任的靜靜的傾聽。

聽課筆記 篇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己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樣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樣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構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老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說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最後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老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動手拉、合剪刀。說說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這天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點評: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透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帶給超多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構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搞笑,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透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忙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操作潛力、表達潛力及分析、概括潛力。

聽課筆記 篇八

這天(26日)上午聽了兩節課。一節是國小二(1)班的數學公開課,另一節是八(3)班的數學家常課。

發現國小的數學課也很有意思。課堂上小朋友們大都能很用心主動地配合老師。這天的課題“簡單的排列組合”中的問題都不算難,活動設計也比較搞笑味,同學們都能用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兩處,一是課前“熱身”活動——讓學生們快背乘法口訣,一男一女兩位國小生先後站起來嘰裏咕嚕那一通讓人聽不清的“背”,嘴皮子那個利索!再一就是下課前沒能最後完成的“抽獎”——抽獎盒裏四個球,抽兩個有多少種不同組合?——下課鈴響下課了,雖然並沒有獎品,但講臺前卻還是立馬排起一隊還想從陳老師手中“抽獎”的同學。國小生,真的挺好玩的。

有點感悟,就是不管什麼年級的數學課,有教具,有活動,怎樣玩都會有些意思的!國中生雖然不那麼好“騙”了,但還是應努力想辦法讓數學課好玩些!

八(3)班的數學課是第三節,資料正好和第二節在八(2)班所學習的課題一樣,是“從分數到分式”。下午第一節八(1)班也是學這一課。

因爲月考數學成績不太理想,有同學提出還是期望聽老師講課。與王老師商量,新一章的新課都先選取“講授”試試。但其實不管是誰講課,班上總是會有不聽(不學)的學生。上午的(3)班有,(2)班也總有開小差的,而下午(1)班不聽的好象更多。沒有找到太好的辦法去改變,一向感到很無奈。

王老師這天的課其實也有別於傳統好處的“講授”。較長時間的一道因式分解複習練習後,帶領同學們閱讀課文引例引入新課,然後給了約十分鐘讓全班自學。我想這對於不會、不願或不能預習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引領。在學生自學時間,讓小組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要點問題(學習目標),老師自己則選抄了一些練習題準備講練。這一點做得也很好,八(1)班以後也要學習、應用這個做法:以問題爲導向,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後面的講析都依照問題進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學習新課的過程。

其實第一節課八(2)班的教學也是以問題爲主:小組學生課前寫出要點問題,課上小組代表講析問題,然後由學生口答練習題。之後我這老師再走上講臺,補充提問、講析重難點。聽課真有不少啓發和幫忙:相比王老師在(3)班的教學,雖然我們(2)班多做了口答練習,多完成了課本後面習題裏的三大題,但聽課的時候發現有的地方確實還是能夠更好些,有些題、有些細節沒有能注意到。而下午在八(1)班應用課件進行教學,一路講下來,也有和王老師一樣”累“的感覺。而且用課件上課,很容易被幻燈片所左右,這樣老師講學生聽,能堅持聽講和用心思考的學生還好,對於那些注意力難集中和基本不學(聽不懂?)的學生,真的就是在做無用功。以後的課還是要堅持給出“學習目標(要點問題)”讓全班自學,然後請同學講析“要點問題”,之後一齊完成例題和練習,最後小結反思收穫。八(1)每一天新課作業就用練習本做課本上對應的習題(相對簡單而少量的即學即用),也許這樣“減負”之後,反而讓班上同學有複習新知和提前預習新課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