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生心理健康知識(新版多篇)

國小生心理健康知識(新版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小常識 篇一

一、國小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現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

由於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爲了表現自己的與衆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

國小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爲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國小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鬱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種印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爲萎縮,瞻前顧後等。

6、孤獨: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爲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爲孤獨感。

二、國小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

國小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長的失衡。

國小生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閱歷淺,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都遠遠落後於成年人。這種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不平衡使國小生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產生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的誤區。

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卻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以及社會行爲規範的培養等。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一廂情願時,便會使青少年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鬱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學校教育的誤區。

一些學校和教師迫於壓力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追求升學率、打造名牌效應,成績成爲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形成心理障礙。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還存在着學科化、醫學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傾向。

4、社會環境的影響。

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教育;而當今各種思潮衝擊着我們的社會,純潔的教育內容與複雜的社會生活之間形成強烈反差,致使學生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的混亂、情緒的波動,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應對國小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對策

俗話說:“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心理疾病雖然形成原因複雜,處理起來較爲棘手,但是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於要以人爲本,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本人認爲,可採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溝通與交流。

我們首先培養學生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他們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老師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我們只要抱着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事情,也就不會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己遇事儘量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後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瞭解他們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多聽他們的呼聲,理解他們的歡樂與苦惱,放下長輩的架子,與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長幼關係。

2、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主要是因爲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等。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對自己現存力量感到滿足!教師要幫助學生來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我們聯合各科教師共同給學生增強自信心,不讓他們覺得什麼都弄不好;最後是引導學生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教師要幫助這部分學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過勤奮努力,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來。

3、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學生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最後是教給學生釋放消極情緒,擺脫悲觀失望的方法,即通過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來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來轉移注意力,多結交知心朋友,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如看心理醫生)等。

四、國小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1)學習焦慮

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國小生存在學習焦慮。這主要是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國小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

(2)人際交往焦慮

人際交往焦慮,主要指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爲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國小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人際交往焦慮的產生,一方面是由國小生的家庭交往環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培養的結果。

(3)自責傾向

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爲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關愛與認可的不安。當學生感受到父母、教師、朋友不認可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

(4)挫折感

國小生的挫折感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篇二

1、多動:兒童的心理行爲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爲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爲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

2、焦慮: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爲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3、常年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4、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爲。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遊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5、過度怕羞:兒童,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6、攻擊: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爲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7、語言表達較差: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佔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爲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

8、惡劣的人際關係:兒童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兒童心理健康小知識 篇三

1、放鬆訓練,以便隨時保持輕鬆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等。

2、簡易行爲矯治——陽性強化法。通過獎勵目標行爲,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爲,促進目標行爲的產生。

3、合理情緒療法。美國着名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爲,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4、系統脫敏法。主要用於恐懼症。

5、衝擊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6、厭惡療法。常用於戒菸、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7、認知行爲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爲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爲。

國小生心理健康小常識 篇四

一、創設調以及、宜人的教誨講授事物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她們自由呼吸;

給孩子一塊綠茵,讓她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壁,讓孩子自由描繪;

給孩子一片豢養場地,讓她們感觸感染動物的使人喜愛順孩子之本性,讓她們歡愉的成長創設優美、安全、恬靜的事物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引發國小生多種經驗。

誘發國小多種活動舉動的功效在活動場內,預設富厚多彩的設備以及材料,使到處佈滿綠色彩以及朝氣教室是國小生主要的活動空間,咱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敞亮,溫馨恬靜所佈置的內部實質意義跟着教誨方針、季候變化而變化。

二、創設人民有參與國事的權、調以及的教誨講授精力環境

校園的教誨講授精力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瓜葛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孕國小生餬口、進修以及遊戲的人類社會文化因素以及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感情的瓜葛,作了如許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方:“感情猶如肥饒的地盤,常識的胚珠就下種在這個地盤上”反過來講,如果脫離“感情”這塊“肥饒的地盤”,也就結不出“傑出的成長”的果實。

一、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鼎新環境下,要求西席改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勢力鉅子立場,以親切的面貌、用平等、調以及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如許一小我私人格患上到尊敬、感情患上到理解、舉動患上到鼓勵、起勁患上到必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一無掛念地抒發自己的思惟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難,起首就是創設調以及輕鬆興奮的進修環境。

傑出的講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講授的有力包管心理學研究表明:調以及、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踊躍參與講堂活動,而嚴重、冷漠的氛圍會大大抑制學生進修的熱忱如何減緩消弭學生進修上的心理壓力。

造就學生對進修的一種良美意態?講授中,西席要飾演好一位指導者、組織者、協筆者的腳色。

創造最好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感情患上到體驗認識,心魄患上到溝通,理念患上到認同,情緒患上到調節,舉動患上到訓練。

讓學生充分地展覽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患上懂、學患上好、學患上輕鬆如許不僅加強學生的進修樂趣、決定信念以及勇氣,並且造就了學生彼此協作

配合探究的精力當學生的思維、情致、喜好都有了聲張的空間時,就會走進教員以及教員攀談併成爲伴侶,爲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成長打下了敦實的基礎。

二、師生樸拙相對於,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來往中,樸拙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旁人,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作爲西席,在學生眼前必需體現一個真正的自我,用樸拙的愛去看待每一位學生,才氣使學生感應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西席不僅是一個西席,照舊一個心理學家。

由於他要指導兒童的餬口以及心魄” 開展心理健康教誨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很多樂成的教誨案件的例子告訴咱們:

不睬解何來教誨咱們只有路程經過過程各種路子,深切地輿解咱們的學生,才氣到達樂成教誨的目的。

作爲一位教員,一位心理教導員,如果不睬解兒童的心理感情,不與她們樸拙的相處,他是難於順遂開展事情的跟着社會的不停變化成長,人的心理也在不停地變化着社會的因素。

家庭的教誨都給咱們的教誨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惟有踊躍摸索,順應新環境,敢於面臨新問題,才氣不停地發明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繼續往前不會掉隊的門路。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誨既是本質教誨的重要構成部門,也是本質教誨的重要路子,是本質教誨總體佈局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說,沒有健康的心理,一切情勢的本質教誨都是無從談起的。

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篇五

一般性的問題

如:口吃、尿牀、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

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

兒童疾病類問題

如:自閉症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裏,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

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着且一成不變。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爲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協調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緒不穩易發怒、過度敏感。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着,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兒童抑鬱症

典型的抑鬱症表現爲,當令人高興的事發生時,病人仍然沒有積極的反應。除了情緒反應之外,非典型的抑鬱症還需包括其他表現,如增加胃口、增長體重、增加睡眠和行動遲緩。例如,典型的抑鬱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現,而非典型的抑鬱症表現正好相反,這些孩子睡覺的時間比普通孩子更長。

注意力不集中。主要體現在學習方面,譬如上課、做作業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比較差,不聽老師的指揮。

國小生心理健康小常識 篇六

一、心理健康小知識

1、瞭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鬱、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8、注意鍛鍊身體,展現朝氣活力。

9、學會思考,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生活態度。

10、淨化自己的心靈,追求平和的心境。

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人際交往的自我調適,是人生的一個必然和重要行爲。

四、人類心理適應,最主要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來。

1、要學會有利他奉獻的人生觀的培養。

2、學會角色扮演的心理調適。

3、對競爭與合作要有正確的認識。

4、接受自己,悅納他人。

5、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度情、理、法。

6、消除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篇七

1、求知慾強

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2、意志力強

不怕困難和挫折,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從不半途而廢。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爲,還能排除外界和內心的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和工作。

3、活潑樂觀

與人交往坦誠、隨和,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遇到困難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能很快釋放,不淤積心裏。

4、心態平衡

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鬱社會”的行爲。

5、人際關係良好

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爲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