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人際交往心理精品多篇

人際交往心理精品多篇

人際交往心理 篇一

良好的心理諮詢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語言技巧,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諮詢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諮詢。

自卑心理諮詢: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諮詢: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諮詢是束縛思想行爲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諮詢:

有猜忌心理諮詢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爲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諮詢: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諮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諮詢: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諮詢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爲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諮詢: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諮詢:

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諮詢,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諮詢: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二

【論文摘要】 良好的人際環境是激發社會成員創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爲了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成員的創造活力,必須不斷改善人際環境,努力構建民主團結、平等友愛、政治和諧的良好人際環境。這既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項長期任務,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 構建和諧;人際環境;對策

人際環境是指影響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即影響個人之間交往的各種外部社會條件或社會因素。從影響人際關係的各種外部社會因素的不同性質來看,人際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等方面的環境。

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平等友愛、民主團結、和諧相處,保證個體充滿活力,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全面發展的人際環境就是良好的人際環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際環境。靜態觀察,任何社會一定時期的人際環境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會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這是人際環境能夠不斷改善的客觀依據。動態觀察,一般情況下,人際環境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漸進式的]進過程,人際環境改善是無止境的,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社會意識,都處在不斷髮展、完善和昇華的過程之中,不會永久停留在社會某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上。特殊情況下,尤其是在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或根本變革之後,人際環境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甚至是實質性改變。

一、人際環境的變遷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社會人際環境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從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團結互助的人際環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和社會穩定發展。這個時期,中國社會人際環境呈現五個顯著特點。

1、勞動人民當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專政爲本質特徵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等項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爲人民羣衆當家作主、行使社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爲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改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和環境。翻身當家做了主人的中國人民在建設自己新國家、創造新生活的過程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精神,尤其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爲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2、社會管理集中統一

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實行了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組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實施,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最終承擔計劃任務和指標的落實。整個社會產品的生產、交換、流通和分配都實行統一的計劃管理。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對於儘快扭轉戰亂所造成的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會動盪的局面,使中國社會從戰爭時期快速轉入和平時期,集中有限的資源推進經濟建設,協調短缺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分配關係,建立人與人之間在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平等關係,防範和抵禦外敵入侵,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保證社會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3、社會福利相對均等

建國以後,鑑於當時的條件,國家實行了低工資、廣就業的勞動工資政策和以單位爲依託的福利分配製度,社會成員的勞動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賴單位。養老、醫療、住房等福利由單位統一承擔,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福利分配製度。這種分配製度,對於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平等、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不可否認,由於這種福利分配製度忽視輕視個人利益,對社會成員缺乏激勵作用,造成個人對單位乃至政府的依賴性增強等問題。

4、人際關係團結和睦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又由於我黨進城後保持和發揚了戰爭時期的優良傳統作風,堅信“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己任,堅持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全民中宣傳、提倡、培育社會主義新風尚,人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風氣爲之一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得到弘揚,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見義勇爲、注重禮儀、敬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等成爲美德,幹羣之間、同事之間、鄰里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戚朋友之間,都形成了比較和睦的人際關係,上下左右信任度較高,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助人爲樂蔚然成風。許多旅居海外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紛紛迴歸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上涌現出雷鋒、歐陽海、王進喜、時傳祥、向秀麗、李四光、林巧稚等爲數衆多的富有時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勞動模範。

5、城鄉居民待遇不同

由於人口增長過快、糧食供應不足,爲了保證城市經濟和工業較快發展,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認城鄉差別爲基礎的戶籍管理、糧食供應、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終形成了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使城鄉居民分別享受兩種不同的待遇。城鄉之間的制度差異有其當時的客觀原因,但這種制度長期不變,不利於促進城鄉之間資源流動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利於加速推進城市化和扭轉城鄉差別持續擴大的趨勢。從長遠看,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和諧人際關係和人際環境的形成,這在今天看得已經比較清楚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爲目標,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人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變化,逐漸形成了重在增進效率的人際環境。

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範圍和市場經濟的意識很難限制在經濟領域範圍內,會滲透到社會管理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當今社會人際環境帶來以往未曾遇到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場公平是指競爭機會公平,即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通過競爭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在市場競爭面前人人平等。確立維護競爭機會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於個人素質、社會背景、擁有資源的水平和支配資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樣的競爭機會,也會產生較大的貧富差距甚至兩極分化的結果。社會公平是指競爭起點和結果的相對公平。競爭起點和結果不公平是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不能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這種社會不公平問題,需要通過建立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來解決。然而,在建立市場經濟制度過程中,忽視了競爭起點和結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響人際關係的“三大潛規則”

“回扣”成了市場交易或商業活動中的潛規則。暗箱操作的各種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實就是商業賄賂,並不是中間商公開獲得的佣金。近年來,“回扣”問題愈]愈烈,波及範圍越來越廣。據業內人士透露,廣告經營、報刊發行中的“回扣”比例相當高。有些掌握信貸資金審批大權的人,因爲吃了“回扣”,貸款項目的審覈流於形式,致使銀行貸款放出去以後不能按期如數收回,信貸資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壟斷行業的潛規則。無論是自然壟斷行業還是制度壟斷行業,由於本身具有特殊的壟斷條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場競爭壓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使這些壟斷行業的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形成了長期持續上升的趨勢,與競爭性行業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不斷下降的狀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壟斷行業產品或服務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續上升,使壟斷行業職工收入和福利水平過高,已經成爲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之一。“有權就有錢”成了經濟社會管理中的潛規則。行政權、執法權、審判權等都有一定的彈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間,比如有的經濟違法行爲,可以處以一到五倍的罰款,有的犯罪行爲可以判處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範圍內,掌權人也有一定的活動餘地,存在着“尋租”機會。權力“尋租”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使“活動”成了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金錢關係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管理中,不僅造成某些公共權力“私人化”,使腐敗現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經濟社會管理失去應有的效力,管理機關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對社會秩序帶來很大危害。

3、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增大

隨着經濟社會運行機制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複雜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使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明顯增大,很多問題都面臨着兩難選擇。第一,多數社會成員地位下降。市場經濟制度的作用偏重於增進效率,對財富增長貢獻較大的社會羣體地位上升,而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相對下降。這是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問題是在承認競爭規則的前提下,保護處於社會中低層乃至最底層的多數居民的利益,改變他們社會地位下降的局面難度很大。第二,基層組織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明顯弱化。傳統體制下,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兼有經濟、政治和社會職能,是把個人與政府連接起來的橋樑,是掌握社情民意、瞭解居民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基礎。但現在很多企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在經濟上存在着對企業主的依附關係,實際上受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管理或制約,在企業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動缺乏獨立性,不能滿足廣大員工的正當要求。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以後,集體經濟組織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也逐漸弱化,村民自治組織缺乏一定經濟條件支撐,難以開展活動。在基層組織的政治和社會職能弱化的條件下,普通勞動者或居民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由此引發的矛盾衝突,在基層得不到及時解決,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這是近年羣衆集體上訪案件數量增多、規模擴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弱化。由於經濟和社會風險越來越多地由個人承擔,個人就業和收入穩定性降低,人際環境對個人的生存壓力不斷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顧不暇,民主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淡化,參與社會管理的自覺性減弱。企業的普通員工甚至失去了參與民主管理的機會和權利,有意見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擔心砸了自己的飯碗。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狹窄,廣大居民的訴求不能及時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對老百姓的願望和要求缺乏全面準確的瞭解,有的決策沒有充分體現多數居民的利益訴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爲了局部利益或部門利益,不認真執行有關規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致使國家已經出臺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執行中“走樣兒”或“變味兒”,引起羣衆不滿。

4、社會主義價值和道德受到衝擊

市場經濟肯定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衝擊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和道德內容,收入最大化或賺取更多的金錢成爲個人行爲的首要目標。人們的價值標準和道德尺度悄悄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中間,普遍用追逐擁有財富的多寡來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來也爲金錢所支配,甚至變爲變相行賄受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李培林所長主持的調查顯示,現在居民用於人情往來的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10%以上,已經成爲居民生活的一大負擔。一些人認爲誠實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虛作假現象有增無減,嚴重阻礙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二、構建和諧人際環境的對策

根據人際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實條件,構建民主團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應考慮以促進社會公平、加強民主政治、增進團結友愛、維護社會穩定爲重點,在全面加強制度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

促進社會公平就是要解決社會成員競爭的基礎條件和結果相差懸殊的問題,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當的壟斷條件進行競爭,儘可能實現競爭起點的公平,並對競爭結果出現的過於懸殊的差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調節,控制和適當縮小差距。

完善勞動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爲了既促進企業之間公平競爭,又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應該深化勞動保障制度改革。從長遠看,應該逐步建立“法律強制、個人付費、政府輔助”的勞動保障制度,解決勞動保障費用水平新老企業負擔不均衡、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負擔不均衡、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負擔不均衡的實際問題,使勞動者能夠比較公平地享有勞動保障。

完善貧困救助制度,保障失業人員、貧困羣體的生活,是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鑑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認真落實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強貧困救助工作,使失業人員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業困難羣體再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對象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和公益性崗位援助。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將靈活就業羣體、貧困羣體納入大病統籌的醫療保險範圍。積極推進商業保險和職工互助保險,分攤社會保險負擔。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標準。支持社會慈善機構組織募捐和開展扶貧活動,爲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的捐贈活動提供便利,拓寬社會救助渠道,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逐步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這項制度可以爲農業產業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於化解農民個人投資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的風險。按照WTO規則和市場經濟規則,政府應該改變對農業的支持方式,將對農民直接補貼逐步改爲扶持農民參加保險方面來。一家一戶參加農業保險,會造成農業保險公司經營成本過高。農業保險的運作可以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參保,或者由農民各類協會等組織牽頭參保,逐步擴大農業保險範圍,爲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奠定製度基礎。

打破城鄉制度壁壘,逐步放寬戶籍管理。在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城鄉制度差別也要逐步改變,尤其是要從制度上解決對農民工的歧視問題,提高農民素質,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促進農村中國小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擇業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在立法、執法監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國人大在調整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徵點問題上,公開徵集社會各界意見並召開立法聽證會,爲完善立法程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嘗試。有的地方對是否限制燃放煙花爆竹的事項,在作出規定之前,也通過網絡和其他新聞媒體廣泛徵求意見,不但真實地體現了民意,也使確立的制度能夠更好地得到貫徹和實施。這種做法應該制度化,凡是涉及城鄉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須經過羣衆廣泛討論後確定,使國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爲了加強人大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或“一府兩院”的監督,要依據新頒佈的《監督法》,制定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和具體實施辦法,確保《監督法》全面落實。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的重大決策,都應該實行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制度,確保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爲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要逐步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羣衆依法行使各項民主權利。尤其是要通過互聯網等各種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建立公民參與經濟社會管理的信息平臺,並通過完善信訪制度、政府與老百姓直接對話等形式,拓展徵集羣衆意見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達機制。對農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種專業協會,要積極引導和支持,使之對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行爲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爲了充分發揮企業工會組織的作用,應該加強對企業工會組織的指導和支持,提高企業工會與老闆或董事會的談判能力,切實維護工人的正當權益。律師事務所等其他法律諮詢服務、法律援助機構、公益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近年來新出現的城市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等民間組織,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通過規範、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使各類社會組織接受委託、代表居民維權得到法律保護和支持。

完善權力運行規則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爲了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斷加強權力運行的制度約束,不但要繼續完善政務公開制度,還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制度,使行政權、執法權、司法審判權、人事管理權、幹部任免權等權利運用,都在社會的公開監督之下。

3、完善維護經濟社會秩序的制度

對於壟斷行業通過不正當或不合理競爭手段獲得壟斷收益的行爲,要通過完善反壟斷的法律進行限制。一旦發生不當得利,要全部予以沒收,並實行嚴厲的懲罰措施。同時要對壟斷行業實行嚴格的公開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資、福利、用工、服務項目的質量標準和價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開披露的制度,完善對壟斷行業的輿論監督和羣衆監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壟斷行業管理的網絡信息平臺,依法強制壟斷行業公佈相關信息,以便消費者和社會各界進行有效的監督。

對“回扣”或“提成”等各種商業賄賂行爲,要堅決打擊。爲了遏制“回扣”現象的不斷蔓延,應該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商品的利潤率或進銷差價率和批零差價率進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現象沒有產生的條件和機會。

保持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是改善人際環境的重要內容。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社會預警機制,掌握經濟和社會運行動態,及時發現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徵兆,力爭在各種矛盾和衝突爆發前發出信息警報、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儘可能減少和避免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尤其是對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要加大打擊力度,使社會治安狀況根本好轉,有效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完善信訪工作制度,特別是對工人、農民工、農民等羣體性上訪案件,要及時瞭解他們的訴求,快速進行處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衝突和社會震動。

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維繫良好的人際環境,不僅要靠法治,還要靠德治。因此,必須全面加強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首要任務,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明瞭社會思想文化道德的發展方向,規定了其提升的水準,爲人們和諧相處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礎和行爲準則,構成了良好人際環境的重要內容,同時它也爲和諧人際環境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證。在確立社會價值標準的基礎上,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團結友愛的精神,繼承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見義勇爲、注重禮儀、敬老愛幼、崇尚科學、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同時,還要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風險意識、創新意識,實現民族優秀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的互補與融合,構建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識形態,爲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人際環境自身的發展規律之一就是漸進式的]進過程。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種社會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經過逐步被社會多數成員理解、接受、認可的過程,都是約定俗成的。所以,加強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建設,不但要在整個社會加強宣傳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更重要的是從局部、從基層做起,首先推動微觀人際環境的改善,通過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創建和諧社區、和諧村屯、和諧鄉鎮等有效形式,帶動整個社會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轉變,從而實現人際環境的不斷改善,達到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

王光偉主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學習讀本[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xx.

楊思遠,王玉玲,劉穎。新大同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問題[J]。中國政治,20xx(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中國政治,20xx(7)。

陳明凡,宋衍濤。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綜述[J]。中國政治,20xx(11)。

秦宣。構築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定環境[J]。中國政治,20xx(4)。

陳雄。論構建和諧社會的利益均衡[J]。中國政治,20xx(12)。

周善紅。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徵分析[J]。社會主義論叢,20xx(7)。

張富良。轉型期中國農村幹羣矛盾客體初探[J]。中國政治,20xx(9)。

人際交往心理 篇三

[摘要]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係這一問題上有很大變化,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網絡的瞭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應該積極尋求大學生交往障礙中存在的問題,在肯定網絡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尋求消除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交往障礙的舉措。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人際交往

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邁向社會以後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因素,人際心理學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心理。惡性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阻礙當

代大學生非智力因素髮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現在的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大學生交往的範圍產生了制約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學習因素和人際關係因素。

一、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心理成因

(一)網絡擴大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認知偏差空間

首先,由於網絡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基於網絡的“人—機”交往方式的一種間接交往,這種交往方式喪失了大學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對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運用的手勢、表情、眼神等體態語言的交往形式。誠然,視頻、音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體態語言,但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過網線在實現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時也會由於這種交往形式的隱匿性而導致對人們社會人際關係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對人際認知的不全面性。大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導致“網絡交往主體的自我認同困難”這一後果。

(二)網絡加速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傾向

首先,網絡在大學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問題,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不利於大學生獨立性格的形成,也僅僅只能是網絡世界裏的“普通人”,因此,隨着網絡的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體徵。其次,網絡使大學生的性格更加複雜,變化相對缺乏穩定性,一個在網絡世界裏可以高談闊論暢談人生的大學生極有可能在現實世界裏卻是無比空虛與孤獨,這種由心理鴻溝形成的強烈反差,必然對大學生的性格產生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在網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對面的談話,導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驟降。學生在網絡世界裏滿足於聲音、圖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從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處理、反饋的能力而表現出個體交往能力的下降趨勢的一個指標係數,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制約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網絡強化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障礙固化趨勢

網絡人際交往由於其交談的內容和形式大多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由此產生的虛假信息、篡改數據文化、網上盜竊、病毒的傳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爲使學生產生懷疑、恐懼、防範等心理。雖然在與各種人打交道時採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溝通不暢。網絡爲大學生創造溫暖的虛擬空間時,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動,導致他們心理交流存在障礙。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舉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網絡的積極作用

就當代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心理障礙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傳播網絡的積極作用,並且把網絡的好處充分地宣揚給大學生羣體,使大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充分把握網絡在大學生羣體中存在的優勢,使網絡環境有利於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由於大學生羣體的自由時間比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選擇的權利較多,也可以集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優勢,當大學生羣體在網絡上與人溝通的時候不但可以拋棄物理世界的一維性,還可以彌補不可逆性的不足,進而使大學生有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時間。

(二)積極探索、客觀認識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要想克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就必須積極地探索網絡世界環境,並公正客觀地瞭解網絡環境。客觀認識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地利用網絡技術來正確處理和努力化解當代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規律;此外,網絡世界不但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還能給網絡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徑,基於此,對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機結合、辯證理解虛實世界的高度統一

爲了有效克服網絡給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所導致的心理障礙,我們就必須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有機結合起來,把物質和虛幻的精神空間聯繫起來,併爲構建當代大學生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網絡是在現代最發達的技術,大學生是社會上的特殊羣體,必須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他們,並給大學生這一羣體構築健康的有高度統一思想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處、與社會協調一致。就安身立命這個角度而言,應該積極地處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各種心理問題,給大學生這一特殊羣體營造舒適的、易於溝通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餘暉。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其教育策略[J]。新課程研究,20xx(10):142.

[2]張翠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改善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xx(1):198.

[3]孔治國。大學生常見人際關係障礙及其調適[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xx,24(1):61.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四

【摘要】: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係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係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係 心理

引言:隨着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現今社會人才的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產生了種種心理困擾。其主要羣體是大學新生,剛剛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產生了各種心理不適應的感覺和問題。根據近四年的工作經驗,發現大約25%學生存在着心理問題,或者一直在困擾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約15%的學生需要心理諮詢,或者是老師長輩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係、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重任。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他們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利於他們順利走入社會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奉獻力量。如果不善於處理好人際關係,不僅自己的全面發展實現不了,而且難以承擔祖國所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得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

一、人際交往的定義及其心理因素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爲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爲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與行爲等。認知是個體對人際關係的知覺狀態,是人際關係的前提。人與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識別、理解開始的,彼此之間不相識、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際關係。認知包括個體對自己與他人、他人與自己關係的瞭解與把握,它使個體能夠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針對性的調節與他人的關係。動機在人際關係中有着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人與人的交往總是緣於某種需要,願望與誘因。情感是人際關係的重要調節因素,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總是伴隨着一定的情感體驗,如滿意與不滿意、喜愛與厭惡等,人們正是根據自身情感體驗不斷調整人際關係。情感直接關涉着交往雙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滿足程度,即心理距離。可以說,情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當作判斷人際關係狀態的決定性指標。態度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變量,每時每刻都在表現某種態度,態度直接影響着人際關係的建立、形成與發展,例如態度與偏見、歧視的相關直接影響着人們的人際交往。

二、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因素

在大學生之間有某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它們一般是個體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稱爲客觀因素;還有某些因素特異性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即個體的心理感受起了決定性作用,稱爲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時空接近。大學生人際關係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條件就是大學生個體的時空接近。只要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時空充分接近,他們之間就必然產生人際關係,那些時空接近而素無往來的大學生之間並非沒有人際關係,只是人際關係較爲疏遠;少有交往卻相安無事,說明他們之間的人際相處很好。時空接近,是大學生彼此瞭解和認識的前提,也是人際吸引或人際互斥的基礎。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時空接近可能成爲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也可能成爲產生人際關係障礙的客觀原因。

2、態度相似。雖然態度是個體內部心理方面的,但個體之間的態度相似與否則是客觀的。態度相似,個體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觀念和意趣,容易相處和交流;態度迥異,個體之間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相處、交往多有衝撞,如不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爲,往往使人際關係失諧。

(二)主觀因素。

1、人際安全。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能否適應,關鍵在於個體感受到的人際安全的程度。所謂人際安全是指個體在人際相處和交往中對自身狀況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體驗。訴說人際關係不好的大學生往往人際安全得不到保證,感到自己被別人欺負、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弱點或劣勢會暴露出來,因此,在特定的環境及人際關係中條件性地侷促不安,擔心別人詢問自己,也不敢主動與別人交往。大學生在感受不到人際安全的情境中,將會自我防禦性地退縮或迴避。

2、人際期望。人際期望就是個體對人際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心理、行爲的預期和願望。這些預期純粹是個體的主觀意願,實際上是一種投射心理。人際情境制約人際期望的內容,個體對老師的期望和對同學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人際距離決定人際期望的價值,人際距離越近,個體的人際期望價值越高。大學生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有不同內容、不同價值的期望,雖然人際期望常常是自發的、內在的和無意識的。人際期望與個體的人際關係狀況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際關係不良都是個體人際期望造成的。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障礙

人際交往障礙是指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與別人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個體爲此感到苦惱,明顯影響個體正常生活的一類現象。這種障礙不但影響個體的人際狀況,而且使個體的整個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極影響,產生自卑、孤獨、自負等情感。交往障礙的不利後果是使個體形成條件性的交往不能。由於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際關係所受到的影響因素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障礙。

(一)、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點所決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其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瞭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際交往中常又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交往產生障礙,心理出現創傷。另一個是以自我爲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於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爲中心,喜歡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文獻]:

[1]趙德華。當代中國人際關係的文化嫂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xx(5)。

[2]吳婭丹、賴素瑩。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人際關係研究[J]。蘭州學刊,20xx(3)。

[3]黃希庭。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4]張治庫《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障礙及對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

[5]羅建華、樑斌《試析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羅建華樑斌雲南警官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6]姚曉燕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 第8卷第1期(20xx)

人際交往的心理 篇五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不喜歡那種膚淺的不真實的“朋友”關係,因爲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雙方真正的心理互動、情感交流的基礎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僞朋友關係。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跟蹤調查發現,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往往無法擁有和諧、友好和可信賴的人際關係,在與人相處中,既無法得到快樂滿足,也無法給予別人有益的幫助。爲了擁有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家歸納出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心理狀態,請女性朋友在與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爲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2、嫉妒心理。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着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爲,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3、多疑心理。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着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裏得點實惠,要麼爲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5、遊戲心理。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誠,把別人的友情當兒戲,抱着遊戲人生的態度,不管與誰來往都沒有心理的深層次交流,喜歡做表面文章。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往往聞風而逃,這樣的人無法結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孤芳自賞,以爲自己是人中鳳、天上仙,是人世間最棒的,把與人交往看成是對別人的施捨或恩寵。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總是高高在上,端着個架子,一副驕傲冷漠的樣子,讓別人不敢也不願意接近,自然不會擁有朋友的。

7、成見心理。對己自由主義,事事放縱;對人馬列主義,事事計較,而且極爲刻薄。因爲一件事情而對別人懷恨在心,心生怨恨,從此認定對方不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衚衕,與事與人斤斤計較,朋友會越來越少。因爲沒有一個人是永遠不犯錯誤的,不懂得原諒,就不會長久地擁有友情。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說是建立在互愛互惠的基礎上的,這種人與人之間情感、心靈的來往,不求金錢,不爲謀利,而是雙方期望獲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動,情感上的支持,讓這種滋養友誼的關係永久的延續下去。

“施比受更有幸福”,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特總結人際關係得出的結論。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聖經告訴我們,“要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你願意人怎樣待你,那你就要怎樣待人!”如是,你就能擁有真正的朋友。

人際交往心理 篇六

人際交往中那些要不得的異常心理。在生活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社交。社交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和生活質量都有一定關係。一些人不善於社交,所以很難結識到朋友。其實社交與個人心理關係密切,那麼社交中常見的異常心理有哪些呢?下面就爲大家揭祕。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理如不克服,會磨損人的獨特個性。

二、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言詞的人,由於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爲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心理別人也能觀察出來,結果對自己產生看法,不願成爲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託朋友辦事,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目光審視對方,無端猜疑,捕風捉影,說三道四,如有些人託朋友辦事,卻又向其他人打聽朋友辦事時說了些什麼。結果影響了朋友之間的關係。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說明自己標新立異,對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我就認爲壞;你說對,我就說它錯,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反感。

五、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說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說與某人交往有多深。這種人與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沒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光別人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各種事情只要與己無關,就冷漠看待,不聞不問,或者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人格”,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一些朋友。

異常心理會阻礙一個人的社交關係的發展,所以大家要避免這些異常心理,以免影響社交,不能結交到朋友,最終讓職業生涯和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同時要認識到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是要意識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滿足自己,又尊重別人。下面有幾個重要的人際關係原則:

1、人際關係的真誠原則。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爲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衛。越是好的人際關係越需要關係的雙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與人交流。當然,這樣做也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的。

2、人際關係的主動原則。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主動的人往往令人產生好感。

3、人際關係的交互原則。人們之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況下,真誠換來真誠,敵意招致敵意。因此,與人交往應以良好的動機出發。

4、人際關係的平等原則。任何好的人際關係都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臉色行事,就無法建立起高質量的心理關係。

人際交往心理 篇七

1、首因效應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稱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注意開始接觸到的細節,如對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對後來接觸到的細節不太注意。這種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對後來信息的影響,就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客觀地說,首因效應在交往活動中有一定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人爲主”,它影響着今後交往活動的深入進行。當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變的。雖然第一印象賴以產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於人的認知具有綜合性,完全可以把這些不完全的信息貫穿起來,用思維填補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體印象。

2、近因效應

近因,即最後的印象。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的印象對人們認知具有的影響。最後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闡釋的後攝作用。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後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般而論,在對陌生人的認知中,首因效應比較明顯;而對熟識的人的認知中,近因效應比較明顯。這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既要注意平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後印象。

3、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作出全面的結論。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說的就是這種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光環效應狀態下,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爲光圈被擴大,其優點或缺點也就隱退到光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光環效應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例如,男女大學生會對外表吸引人的同學賦予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徵,常常爲那些長相比較動人的同學設計美好的未來。

4、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一般說來,投射可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指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個對他人有敵意的同學,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懷有仇恨,似乎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有挑釁的色彩。另一種是指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把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場上,想作弊的同學總感覺到別的同學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後一種投射往往會把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照樣有着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過這種投射重新估價自己的。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

5、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由於人們頭腦中存在着某種想法,而影響對他人的認知和評價。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當我們認知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出現原有的某種想法),並從這種心理狀態出發,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聯繫進行認知和評價,於是也就產生了定勢效應。定勢效應在某種條件下有助於我們對他人作概括的瞭解,但往往會產生認知的偏差。例如,農村來的同學認爲城市來的同學見多識廣,但狡猾、小氣;城市來的同學則認爲農村來的同學孤陋寡聞,但忠厚、老實。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會上對於某一類事物或人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它主要表現爲: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於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呈現出該類人的特徵,都認爲他是該類人的代表,進而把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於他。刻板印象作爲一種固定化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羣體作出概括性的評價,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人爲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深入細緻的認知。例如,男生往往認爲女生心細、膽小、嬌氣;女生則往往認爲男生心粗、膽大、傲氣。

人際交往的心理 篇八

自卑心理影響人際交往,女人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的優勢,同時也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於有的女性朋友來說,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話,那麼就會對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有些女性朋友因爲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着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爲,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着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裏得點實惠,要麼爲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好的話,那麼就應該注意上述的幾種心理,這些I心理會妨礙大家的人際交往,如果你想要讓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話,就應該注意避免粗線上述的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的心理 篇九

一、影響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各種各樣的,就是處於同一班集體中,關係的好壞也有相當大的差別。影響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外乎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客觀因素包括交往的頻率、距離的遠近、交往時的客觀環境和條件等;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性格、脾氣、心理品質、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在與他人交往時的自我認識、情緒、態度和行爲等。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際關係。

(一)交往的頻率

人們相互接觸的次數多少稱爲交往頻率。一般來說,中學生在學習和娛樂中,交往的次數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關係。因爲交往的次數多了,彼此相互瞭解的機會多,容易形成共同的感受和體驗。共同語言一多,就容易接近,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

交往的頻率,應該說只是一個共同接觸的條件,更重要的是交往的實質性內容。如果交往雙方目標相反,一個相處好關係,另一個無所謂或根本不想處好,或者交往的時候以對方爲競爭對手,那麼這種交往頻率再高也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當交往雙方目標一致,以真誠友好的態度對待對方時,才能形成良好、融洽的人際關係。

(二)距離的遠近

地理位置的遠近對人際關係的親疏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同坐一張課桌,同在一個班級的兩個同學就容易形成親密的關係。但是,隨着年齡的增大,這個因素的影響會逐漸減弱。在國小和國中,同坐一張課桌的兩位同學容易形成親密的關係,到了高中,這個因素就逐漸不起作用了。只有在其他因素大體相同的情況下,地理距離的重要性才能充分顯露出來。

(三)儀表

一個人的長相、穿着、儀表、風度會影響同學們彼此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見面時,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所謂第一印象是指素不相識的人在第一次交往時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總是由對方的相貌、身體、服飾、姿態等這些外表特徵綜合個人的情感因素而產生的,因此,它具有表面性、片面性、情緒化、歸類歸因等特性。俗話所說的“以貌取人”、“一見傾心”等就是第一印象的典型表現。第一印象一經產生,便會對人們的認知及以後的交往產生很大的心理效應。人們往往會根據第一印象所得,作爲往後認知、評價、觀察他人的定勢。即使以後所獲得的信息與第一印象性質有矛盾,也往往服從於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雖然是膚淺的、表面的,但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並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發生着重要的作用。

(四)興趣、愛好一致

興趣和愛好是聯結人際關係的橋樑。興趣愛好相同的人,碰到一起“心靈相通”,“酒逢知已千杯少”,很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際關係。我們有句古話“交友之道貴在趣味相投”也說明了這個道理。特別是中學生,興趣廣泛,探索精神強,興趣愛好一致的兩個人遇到一起,相互交換信息,交流感受,共同探討,很容易形成好朋友。

(五)思想、態度的相近

兩個同學之間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與人生觀,對某個問題態度相同,思想感情就融洽,容易形成親密的關係。思想、態度相近是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人以羣分的基礎就在於他們對某些事物有着共同的認識和態度。一般來說,中學生在接觸交往中相互認識到彼此間思想態度相近,需要有一個過程,有時還會有反覆。所以這種密切的人際關係建立較慢,但牢固性大,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六)能力與特長

一個同學如果在能力和特長方面比較突出,就有一種吸引力,使其他同學對他欽佩並欣賞他的才能,願意與他接近。我們在一個班級裏常常可以看到,一個有特長的同學往往也是人際關係的中心人物。

(七)個性心理特徵

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某些個性因素會起到很大作用。如有的人給人一種特別願意與之接近、交往的感覺,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人,我們稱之爲“人緣型個性特徵”;相反,也有一些人,給人一種特別不願意與之交往的感覺,我們稱之爲“嫌棄型個性特徵”。我國西南師大的黃希庭同志曾以大學生爲對象,研究了個性心理品質對人際關係的作用問題。他發現,在每個班級裏都有大約兩名人緣型學生及嫌棄型學生。從班級其他同學對本班人緣型及嫌棄型學生的評價,反映出兩類人物各具典型的個性特徵。

(八)需要的互補性

人們的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有利於雙方形成揚長補短之勢。例如,在一個興趣小組中,有的同學善於想象,富於創造力;有的同學善於設計,把想象轉化爲現實;有的同學認真仔細,善於動手操作,這就是一種“智能互補”,由此導致相互依賴,誰也離不開誰,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性格互補有時也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熱情、粗獷、精神充沛的男同學比較喜歡幫助文靜、秀氣、瘦弱的女生;在一對好朋友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大大咧咧、一個內向拘謹;一個富有主見,敢說敢爲,一個膽怯害羞,依賴性強……

二、中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原因分析

造成中學生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有的是交際能力方面的問題,有的屬於性格或習慣上的毛病。如清高、傲氣往往讓人敬而遠之,小雞肚腸受人卑視等等。但也有完全是由社會偏見所造成的。只有搞清楚學生在人際關係處理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及時地幫助他糾正偏差行爲,協調好人際關係。

(一)交往水平

我們知道,人際關係是在“互動”中發生聯繫和變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前提。原先關係密切的兩個人,後來交往少了,關係可能淡漠下去;原先不很熟悉的兩個人,由於經常在一起活動,關係也可能親密起來。因此,人際關係的親密程度是和交往水平成正比的,交往水平越高,人際關係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例如,由於升學,兩個要好的同學分開了,彼此交往少了,再次見面感到生疏、沒話好說,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也遠了。

交往的內容有工作性交往和非工作性交往。兩位同學由於工作或學習的需要進行合作,合作得越好,交往的水平越高,人際關係也越容易密切;而非工作性交往則屬於工作、學習之餘的主動交往,如聊天、遊玩等,它屬於人的主動行爲。這種交往的水平主要表現在交往的數量和深度上。通過主動交往,雙方從中感到愉快,加深感情聯繫,並逐步形成一種整體感,彼此的關係就容易密切。如果一位同學雖然想獲得友誼,心理想與人交往,但從不肯主動與人交往,那要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的了;或者一位同學性情孤僻,不合羣,從不主動與別的同學交往,他與別人的關係漸漸疏遠,也就十分自然了。再者,有的同學給人的感覺十分清高、傲慢,使人望而生畏,不願與之交往,自然而然地就與周圍同學的關係變得很冷漠、疏遠、陌生。

(二)互酬水平

互酬水平主要指人際交往中的“取”與“施”的關係。我國民間關於人際交往中的互酬行爲描述很多。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戰國策·魏策》裏說:“人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南朝梁代蕭繹《金樓子·戒子篇》裏說:“無道人之短,無說已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這些都說明,人與人相處中,彼此的互酬水平越高,越容易形成穩定、密切的關係,這裏的“酬”,雖然包括物質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感情、精神方面的內容。有些中學生人緣不好,互酬水平低恐怕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學生交往中的互酬水平低可以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當別人遇到困難,需要你的幫助時,漠不關心,使人感到你很淡漠;二是用“等價交換”的商品買賣態度來對待同學間的相互關心與幫助,使人感到你“門檻精”,很勢利。別人既然從你這裏得不到感情上的溫暖和愉快,他們同你的關係疏遠也不難想象了。

(三)評價水平

評價水平也就是你對別從怎樣評價,又要求別人怎樣評價你,看待你。如果你對交往對象評價很高,同時你覺得對方也很看得起你,那就是評價水平高,你就會很樂意與之交往了。

你看不起別人或覺得別人小看了你,都是評價水平低的表現,都會影響到你的交往。如自卑的同學就老是感到別人看不起他,會嘲笑他,因而不敢與別人交往。還有的同學自以爲是,不大瞧得起別人,看人總斜着眼睛,在回答別人的問話時,往往顯出不耐煩的神情;即使在求教於別人時,也愛擺出一副似乎胸有成竹,好象在考人家的架勢,這種態度,使人感覺到你看不起人,在你心中沒有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和尊重,從而產生挫折感,激起消極情緒,自然也不會以好的態度來對待你了。於是,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大,關係越來越疏遠。

(四)真誠水平

人際交往,需要真誠,所謂“以誠相見”、“以心換心”,“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唐代張九齡《親賢第一章》裏說:“推心置腹,開誠佈公”,《韓非子·說林上》裏說:“巧作不如拙誠”,都說明了真誠在交往中的重要懷。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見,相互之間容易加深瞭解,加深相互之間的信任,就容易結成真誠而牢固的友誼。

有的同學對待他人缺乏誠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或者妒忌別人的優點和成績,“上頭笑着,腳底下就使絆子”,或者從來不與人講真心話,顯得高深莫測。這就在無形中與別人之間構築了一道厚厚的、無形的牆,別人也不想與你講心裏話,或者以敷衍、玩笑、迴避來應答你,遠遠地與你保持着距離。

(五)溝通水平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從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溝通包括信息溝通和感情溝通。信息溝通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有了充分的信息溝通,不但能加深彼此的瞭解,同時個體也因爲情感得到表達,而感到心情舒暢,自然會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人際的融洽性也提高了。但有的中學生自以爲掌握了最新信息、最好的學習方法,不願與人分享,這樣他也得不到別的信息和感情上的體驗。感情溝通比信息溝通更高級,它建立在雙方一致、融洽的基礎上。高度的感情溝通,彼此可以產生滿意、喜愛、吸引力等心理體驗,以形成牢固的整體感。有的中學生反映很孤獨,就是與人感情溝通水平低的典型表現。

在人際交往中互相信任是溝通的必要前提,犯有疑心病的人,從不相信別人,別人也很難相信他。凡看見別人竅竅私語,便懷疑是在議論他;別人多看他幾眼,他也會覺得別人眼中有話,難以忍受。這種人終日處於惶惶然之中,根本談不上與人溝通;別人對他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很容易產生人際關係的緊張。

(六)包容水平(寬容)

與人交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碰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只有包容水平高的人,纔能有很多朋友,才能與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哲學家斯賓諾沙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出身、經歷、文化、修養、習慣不同的兩個人之間必然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差異。對這種差異,需要加以包容。包容性的另一層含意,是彼此相處中的非原則性矛盾要善於“鈍化”,“難得糊塗”。對於別人的缺點要善於理解,“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對於自己,也要寬宏大量,笑口常開。包容水平高了,與人相處的適應性也就大了,人緣關係自然好。

現在的中學生多爲獨生子女。有的獨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任性主觀,容不得不同意見,對很多事情或同學看不慣,處理同學的關係缺乏“彈性”,碰到矛盾一觸即發,只有別人讓他,沒有他讓別人,包容水平很低,人際關係搞僵也就成爲合乎邏輯的結局。

中學生早戀調查報告

一、中學生早戀的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當今社會早戀現象逐漸嚴重,中學生早戀投入不少注意力、精力、體力、對學習造成了影響。而且,中學生的戀愛觀尚不成熟,不能夠清晰深入的認識“愛”的含義,常常因爲對異性的好感誤以爲是一種愛,給他們帶來了感情上的困擾,從而造成了心裏的傷害。關於中學生早戀這一現象,已經受到了家長,老師的高度重視。爲了能夠引導男女同學正常交往,使中學生認識到早戀對學業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的成長和心理方面的影響。

二、中學生早戀的調查調查結果

我們通過網上搜索,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到早戀對中學生自己所帶來的影響;

1、影響學習:

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體力,造成影響學習,而中學生階段是整個學習生涯中最需要“拼”的時期,不單單是會考、大學聯考,而且,對其學習習慣,學習觀的培養也至關重要。

2、浪費金錢:

談朋友要消費,中學生沒經濟收入,加之消費觀的`不成熟,不理智。常常盲目消費,並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

3、對中學生成長不利:

中學生應該廣交善友,而非把情感交流僅僅限於“早戀”,這樣對於個性發展,人脈結交不利。此外,中學生性格比較單純,對愛情缺乏成熟,理智的認識,一旦發生問題很容易受到傷害,這樣的話 對其成長更不利。

三、中學生早戀的調查報告後感

通過這次的調研,我們認識到中學生早戀是弊大於利。使我們明白中學階段應該以學習爲重,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爲以後走上社會打下基礎。

相關文章推薦:

教你如何應對中學生早戀問題

中學生早戀成潮流

解析中學生早戀現象的成因

中學生早戀調查:好玩or真情

中學生早戀問題

理性看待孩子早戀現象

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很容易對異性產生愛慕之心,很多父母甚至老師對此現象都積極扼殺,處處監督,聲稱要“解救”這些孩子。其實,這是早戀一種正常的現象,採取錯誤的方式強制孩子遠離早戀,有時往往會適得其反。要理性看待孩子早戀現象,那麼孩子早戀怎麼辦呢?孩子早戀怎麼輔導?

對已經出現早戀的孩子,老師和家長不要過於驚訝,要認真做到以下幾點:

①家長不要人爲地誇大這種感情,更不能有意識地去助長這方面的情感,特別是學校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要開導學生對待自己愛慕的同學,一視同仁,因爲這種感情只是一時的衝動,時間一長,就會自動消退。

②班主任和老師要及時開導學生用自己的意志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要學生用理智去抑制自己感情上的衝動,把愛的萌芽深深埋在心底,要讓學生們懂得愛情之花的開放,是離不開社會的實踐和時間考驗。

青春時期的孩子早戀,從客觀上講,這其實是一中心理現象,而若是引導得當,這將爲孩子以後的人生經歷積累經驗;當然,引導不當,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嚴重者會加重叛逆心理,稍不留神來個離家出走什麼的,做老師家長的就更加心疼了。因此,只有理性客觀的看待孩子的早戀問題,並理性分析,採取相應的正確的引導方式,方能將孩子從早戀的泥潭中解救出來啊。

怎麼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國中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身體及心理的發育都比較快,孩子開始覺得自己像個大人了,他們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經常和父母對着幹。

那麼,家長怎麼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呢?心理專家給出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幫助。

1、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2、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爲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

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3、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解決問題。不是想監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4、在上七年級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國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並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七年級,經歷了辛苦的小升中,都會出現鬆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爲他鼓勁。

5、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儘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爲孩子做出表率。

6、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7、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8、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爲孩子學習的柺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9、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

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爲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後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中學生愛玩的心理遊戲

心理遊戲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從而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中學生心理遊戲一:有緣相識

一、活動目的

1.通過遊戲讓學生體驗主動交往的樂趣。

2.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共同愛好,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活動道具

多種顏色的小方形紙若干,每張紙分別剪成四小塊彼此能相互鍥合的形狀。

選擇歡快的樂曲做背景音樂。

三、活動程序

1、在背景音樂的歡快氣氛下,主持人要求每個參與者到場地中央的盤子裏選取一張自己喜歡的紙片。

2、根據自己所選紙片的顏色與形狀,到羣體中尋找能與自己圖形鍥合的“有緣人”。

3、找到了“有緣人”後,兩人坐在一起,相互介紹自己,通過交談找出彼此間三個以上的共同點。

4、全班交流分享。

四、注意事項

1、此遊戲比較適合於一個相互陌生的羣體。

2、紙片設計時可以4張相互鍥合拼成一個正方形,就會出現一人同時可以與兩人相鍥合的情況。主持人可以要求第一個圖形鍥合的人爲“有緣人”,也可以要求只要是圖形能鍥合的人都爲“有緣人”。

3、有緣人可以是顏色相同形狀鍥合,也可以是顏色不同但形狀鍥合的人,由學生自己理解決定。

4、遊戲還可以繼續深入,在兩個“有緣人”的基礎上接着做“成雙成對”,繼續尋找圖形鍥合的另兩個“有緣人”。找到後,四個“有緣人”通過交談,尋找彼此間存在的三個共同點。

中學生心理遊戲二:“松鼠”搬家

一、活動目的

1.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競爭和被淘汰的殘酷,感受合作的力量。

2.開拓學生思維方式,在競爭中體驗雙贏的快樂。

二、活動程序

1、參與者每三人爲一組,其中兩人雙手舉起對撐搭成一個“小木屋”,另一個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裏。

2、根據主持人的口令進行變化,如:

“松鼠搬家”——“小松鼠”調換到其他的“小木屋”。

“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兩個人分開,尋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

“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變成“樵夫”,“樵夫”可以變成“小松鼠”。

3、主持人可以不斷變化着發出口令,大家作出相應的變化。在活動一開始安排2只無家可歸的“小松鼠”充當競爭的角色,這樣在變化中必然會有新的“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來。

4、集體分享活動的感悟。

三、注意事項

1、要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便於“小松鼠”、“樵夫”跑動變化。

2、本活動是人數越多效果越好,出現無家可歸的“小松鼠”和沒有“小松鼠”的“小木屋”均被認爲是淘汰。

3、主持人要關注多次被淘汰的“小松鼠”和“樵夫”,可以請他們表演節目或交流被淘汰的原因及心理感受。

四、活動分享

“松鼠搬家”遊戲是在快樂的笑聲中進行。在激烈動盪的“森林大火”中,機靈的“小松鼠”很快找到了新的家;勤勞的“樵夫”不僅搭好了新“屋”,還熱情地呼喚着“小松鼠”進“屋”,形成了和諧的“松鼠之家”。假如“小松鼠”和“樵夫”沒有主動交往的意識,沒有積極合作的態度,沒有有效競爭的能力,被淘汰是必然的。活動一開始主持人就安排了兩隻以上無家可歸的“小松鼠”,所以按一間木屋一隻“小松鼠”來安排,一定有“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來。但主持人發現,有的小木屋裏住着兩隻“小松鼠”。是強行登陸還是友情邀請?這時就得請出兩隻“小松鼠”問個明白。原來一隻“小松鼠”無家可歸時,溫馨的“松鼠之家”熱情地邀請它加盟,接納與包容使“小松鼠”感動萬分。

雖然遊戲規則中要求是一間小木屋中住一隻“小松鼠”,但出現了一屋住雙鼠的情形,主持人對此不是否定而應該肯定,欣賞這種突破規則開放思路的態度,提倡這種“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精神。遊戲一方面讓大家感受競爭的壓力和殘酷,另一方面也體驗了溫馨與快樂。

中學生心理遊戲三:尋找歸屬

一、活動目的:

1.讓學生從瞭解自己開始,逐漸關注同伴,最後融入團體,體驗歸屬感。

2.在活動中自然產生“領袖人物”,發現個人特長與潛質。

二、活動道具:十二生肖面具各一副。

三、活動程序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相,自己的屬相是什麼,自己一定一清二楚。但你是否知道,在我們這個羣體中,誰的屬相與自己相同?我們羣體中又究竟有多少種屬相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遊戲:尋找歸屬。

1、不用語言交流,通過肢體語言找到與自己屬相相同的人。

2、所有學生先都蹲下,同一屬相的學生用肢體語言集體表演所屬相動物的典型特徵,如果大家看明白了,鼓掌表示認同,他們就可以站立起來,派一名代表到主持人處領取“生肖面具”。直到所有的人都站立起來。

3、戴上“生肖面具”的學生排在第一位,其餘同屬相的學生均排在其後。通過成語(或俗語)接龍壯大自己的隊伍。如龍馬精神,屬龍的與屬馬的就連成一體。

4、最後看看,自己的歸屬找到了嗎?是一個還是一批,是一羣還是全體?

四、注意事項

1、強調不允許用語言交流,只能用肢體語言。

2、在表演所屬相動物的典型特徵時,一定要強調集體表演,在全體認同鼓掌後纔可以站立起來並領取“生肖面具”。

3、在用成語或俗語壯大隊伍時,一定要按序連接,最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學生均連爲一體,如遇到生肖不全連接困難時,主持人要引導大家通過多種方式完成連接。

4、此遊戲不適合同齡人團體做(因爲只有一兩個屬相),年齡結構越複雜效果越好。

五、活動掃描

1、活動點評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相,去尋找與自己屬相相同的人,充滿着好奇,所以這是一個人人願意參與的快樂遊戲。

由於沒有設組長,所以開始大家只知道找一個與自己屬相相同的人,不知道如何集中所有同一屬相的人,

往往出現同一屬相的人分散成幾撥。這種時刻“領袖人物”會自然產生,他們會具有號召性地去召集所有同一屬相的人,並帶領全體成員用肢體語言表演屬相動物的典型動作。這樣的“領袖人物”最終受到同伴的信任與尊重。

在集體表演時,不少小組會表現出非常有創意的羣體動作,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如舞龍、母雞與小雞、奔馬、眼鏡蛇等。通過羣體表演,每個人在團體中不僅找到歸屬而且扮演了適當的角色。通過成語(或俗語)接龍,把小團體的歸屬感擴大到整個團體中。所以,最後當所有的人都在一起時,大家是非常驚訝與興奮的。

成語、俗語參考:

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潭虎穴、龍爭虎鬥、兔死狗烹、雞兔同籠、牛鬼蛇神、牛頭馬面、虎頭蛇尾、虎踞龍盤、聲色犬馬、羊落虎口;掛羊頭,賣狗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雞犬不寧、馬馬虎虎、雞鳴狗盜、車水馬龍、犬馬之勞、風馬牛不相及、牧馬放牛、藏龍臥虎、豬狗不如、降龍伏虎;寧爲雞前,不爲馬後;殺雞儆猴、畫虎不成反類犬。

中學生心理遊戲四:盲人方陣

一、項目類型:團隊協作型

二、道具要求:長繩一根

三、活動目的:這個任務體現的是團隊隊員之間的配合和信任,一個有領導,有配合,有能動性的隊伍才能稱之爲團隊,本遊戲主要爲鍛鍊大家的團隊合作能力。

四、詳細遊戲規則:讓所有隊員被蒙上眼睛,在四十分鐘內,將一根繩子拉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並且所有隊員都要均分在四條邊上。這個項目教會所有學員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尋找出路,大家耗用時間最長、最混亂、所有人最焦慮的時候是在領導人選出、方案確定之前,當領導人產生、有序的組織開始運轉的時候,大家雖然未有勝算,但心底已坦然了許多。而行動方案得到大家的認同並推進,使學員們在同心協力中初嘗着勝利的喜悅。

中學生心理遊戲五:信任背摔

一、場地要求:高臺最宜

二、道具:束手繩

三、活動目標:培養團體間的高度信任;提高組員的人際溝通能力;引導組員換位思考,讓他們認識到責任與信任是相互的。

四、遊戲簡介:這是一個廣爲人知的經典拓展項目,每個隊員都要筆直的從1.6米的平臺上向後倒下,而其他隊員則伸出雙手保護他。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和他人相互信任,否則就會缺乏安全感。要獲得他人的信任,就要先做個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對別人猜疑的人,是難以獲得別人的信任的。這個遊戲能讓使隊員在活動中建立及加強對夥伴的信任感及責任感。

家長課堂:青春期中學生的十種心理矛盾

中學階段是中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面臨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和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歸納起來,大概有十種: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着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微博]對子女嬌生慣養,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着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爲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爲。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祕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裏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祕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通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爲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爲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着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爲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爲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調查表明,對國家的前途,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充滿信心”和“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衝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爲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泄氣時,則如同一隻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第六: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着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衝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第七:信息視野的擴大與鑑別能力不足的矛盾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錄像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從天文地理、空中來客、世界風雲、計算機、市場動態到服裝、髮型、流行歌曲等,他們都十分熱心好奇,並積極探究,但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對真善美、假惡醜的辨別力、鑑別力還不強,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複雜,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通過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選擇信息、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八: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現在許多中學生能積極地爲社會、學校、班級做好事,也能積極爲同學做好事: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能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家有了不幸,他們能自覺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學的道德水準不夠高,他們靠偷竊來捐款,通過打架鬥毆來爲弱小同學鳴不平,利用考試作弊來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提高分數。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爲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對這一矛盾,老師要巧於引導,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處,使其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助人。

第九:興趣廣泛與興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現代中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很多:他們不僅關心課內學習,而且關心課外學習;不但喜歡文藝讀物,而且喜愛科技讀物;不僅關心生活,而且對國內外大事津津樂道。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不少學生對事物外在形式的興趣大大超過了對事物內容本身的興趣,在廣泛的興趣中缺乏中心的興趣。而且,他們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情景性很強。化解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善於啓發誘導,使學生從衆多的興趣中逐步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興趣。

第十:成才慾望與厭學心理的矛盾

從長遠目標看,中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幻想,希望將來能成名成家,能幹一番大事業;從近期目標看,大部分中學生都希望自己學習成績優秀,不辜負老師、家長、親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又感到學習負擔過重,學習太苦太累而難以持之以恆,厭學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學與厭學的心理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告訴學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識、有本領,否則將一事無成。學習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一定會苦盡甜來。

人際交往心理 篇十

一、大學生比中學生更富挑戰性和獨立性

大學是高智商人羣的聚集處,與中學相比它的競爭更加激烈,社會性更強。中國各大學按新生大學聯考分數劃線錄取,同一所大學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接近,大學生無論在文化知識、思想深度、性格發展上均達到一定高度,視野和麪對的天地更加廣闊,各種機遇層出不窮。面對日益開放的未來社會,身處的現實環境,當代大學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大好時機,同時也面臨着嚴峻的考驗,要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肩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社會對大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素質要求,能否把握機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學生比中學生更富挑戰性。

多數大學生擺脫了他們早已厭倦的、父母的嘮嘮叨叨,遠離家鄉進入大學,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過上了真正的獨立生活,這無疑爲獨立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因此,大學生自理能力明顯增強,獨立意識進一步發展,獨立意識由個體性獨立向社會性獨立高一級水平發展,由自立於家庭、自立於夥伴向自立於社會過渡。他們能夠通過理性的思維去辨析事物,對外界的依賴性小,對事物有獨特見解,更具有獨立性。與老一代大學生相比,他們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錮和束縛,不迷信、不盲從,不僅能夠認真思考、判斷、處理自己身邊的問題,亦關心社會,且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種疑問和不同意見;但由於他們的經驗不足,極易出現自以爲是和偏激情緒。

二、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具有強烈的成才慾望

大學生是最富有朝氣的一羣人,大學裏老師素質較高,學校設有圖書館,各種信息較多,觀念較新且容易更新,每天都會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在大學不僅能學到很多新的專業知識,還能接受到文化的薰陶。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化和開放的環境使當代大學生涉獵面廣,知識量急劇增加,思路開闊、活躍,大學正處在信息爆炸的中心和風口浪尖上,極強的競爭性使生活節奏加快,學習與生活緊張度高,只有勇往直前、接受挑戰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大學生們明顯感受到這種沉重的壓力,他們求知慾旺盛、渴望成才,他們深深懂得,面對激烈競爭,沒有知識和過硬的本領是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的;校園裏朗朗的讀書聲和“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說明大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成才慾望。

三、大學生思維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極爲複雜的心理過程,在強烈的創造動機(需要)的推動下,將個體的各種認識能力(或稱智慧能力)進行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從而產生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複雜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的確立是大學生髮現、認識、利用規律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他們思維能力日趨成熟的重要標誌;大學生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取代經驗型思維而佔據了主導地位,富有創造精神。他們通過對外界各種信息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對事物分析能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面把握事物的因果關係,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大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喜歡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不願沿襲現成的方法,也不願依賴別人,希望獨立地去探索新的途徑,獲得新的結論,求得自己的獨創性見解。

色彩斑斕的生活常使某些意志薄弱、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很難適應。如果說中學生的自信心來自分數的高低和力量的大小,而大學生自信心的確定則依據多維標準,如才華、學識、風度、能力、觀念等。中學生的自控能力限於聽話和不違反紀律,現在這種他律性自控能力顯得很弱,需要自覺地按照社會道德原則、道德規範來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爲,也就是說,他律性在向自律性過渡。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1.自卑。

有的學生總是懷疑自己的知識、能力與旁人相比欠缺,在班級的學習、生活中害怕擔風險,畏畏縮縮。這種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了自信心,導致很難與周圍同學相處,限制了交往範圍,並且還可造成自身的內心矛盾體驗,增加心理負擔,是一種阻礙人際交往的消極情感。

2.靦腆。

這往往也是由自卑引起的。好多學生不敢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很少在班級衆人面前講話,總習慣獨自躲在角落裏。學習上碰到難處,寧肯自己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也不願意求助於老師和同學。長此以往,割斷了與身邊同學的接觸和聯繫,阻塞了信息溝通的渠道,使個人的交際範圍變得狹窄。

3.嫉妒。

一些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容易存在此種心態。有的學生看到班級其他人在某一方面超過自己時,從心裏覺得很不好受,有時爲了發泄內心的不服,沒事也找茬跟人家吵嘴,這是一種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進而惱怒他人的情感。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交際範圍比較小,格調較低,致使人際關係緊張、失和,阻礙了與同學間的正常交往。

4.多疑。

個別學生(女生多見)整天疑心重重,懷疑一切,毫無根據地亂猜測,看到其他同學聚在一起,總以爲是在議論自己,渾身感到不自在。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此種不正常的情感,會使這類學生經常處於驚恐、不安之中,由於缺少知心朋友,起碼的人際關係都難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