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月三歌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通用多篇)

三月三歌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通用多篇)

廣西三月三是農曆還是新曆:農曆 篇一

廣西三月三是農曆節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曆。每年農曆的三月九年級,廣西地區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現在三月三這個節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廣西壯族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較爲隆重的一個節日,是爲了紀念壯族人民達桂而來的,到了三月三這一天,壯族的村村寨寨都會搭起大棚,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並且唱各種讚美的歌來感謝達桂對壯族人民所做的貢獻的,漸漸的就形成了現在的歌圩。由於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是從很早之前就有並且流傳下來的,而那時候的計時用的都是屬於陰曆的計時法的,所以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是農曆舉行的。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本站☆)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爲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爲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歌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篇二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爲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爲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羣衆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每年,廣西12個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廣西壯族以善於唱歌爲着稱。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爲最隆重。

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爲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爲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九年級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九年級,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爲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爲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羣衆爲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峯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

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爲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三月三歌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篇三

歌圩

歌圩盛行於壯族地區。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爲最盛。春季多於春節後的一段時間,爲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九年級、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於中秋節後的一段時間,爲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模大者上萬人蔘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爲主題。其內容一般爲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爲期一天,也有連續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爲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着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緻,結實耐用。壯錦的生產,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代已有記載。到了清代,壯錦生產已遍及壯族地區,成爲壯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場的暢銷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壯錦得到新的發展,花紋圖案不斷創新,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如壁掛、檯布、坐墊、沙發布、窗簾等。現在廣西靖西、賓陽等地生產的壯錦,暢銷國內外。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如明代桂西壯人,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羣衆習武,羣衆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閒時節,壯鄉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