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正常兒童與聾啞兒童比較表

正常兒童與聾啞兒童比較表

正常兒童與聾啞兒童比較表

版塊

對象

正常兒童

聾啞兒童

社會情感

1.能夠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2.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3.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

4.最初,幼兒對自我的認識通常比較樂觀、積極,當然也有點過分地高估自己。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自我概念趨於實際。

5.3歲的幼兒由於其認知發展的自我中心性,自我認識水平還比較低,對自我能力有着過高的估計,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以後,傾向於獨立地去做些什麼。

1.自卑:由於自身的缺陷,此類孩子更容易偏向自卑。

2.孤僻:缺陷給特殊兒童帶來了與正常兒童之間的隔閡,他們常常無意識地將自己排除在正常兒童之外,漸漸形成了獨處的習慣,只願與自己的同類夥伴交往。

3.依賴:一些特殊兒童的家長對孩子的缺陷感到自責,認爲是自己的疏忽所致,內心倍感愧疚,所以對孩子過多地呵護和照顧,漸漸促成了孩子依賴的習慣。

4.痛苦沮喪:有的特殊兒童長期沉溺在由生理缺陷帶來的負面情緒中,整日憂鬱沮喪,喪失了直面挫折的勇氣,這阻礙了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進步。

5.敏感多疑,自尊心強:常常對他人的行爲產生誤解,總是憑着感性思維對事物表象加以推測、臆想。即便面對與自己無關的事物,也會顯露出懷疑、牴觸的情緒,並且十分明顯地表現在面部表情和語言中。由於自身缺陷,他們渴望他人尊重的同時也害怕別人會歧視自己,他人稍微顯露出不尊重就會刺痛他們的內心。

6.暴躁:在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或曲解其原意時,極易激動,舉止衝動,待人態度生硬,亂髮脾氣,不聽勸告,常常情緒不穩定,性情暴躁,一觸即發,對人無禮貌,好表現自己。

語言表達

3—4 歲時,幼兒在與成人、同伴交往中往往出現有趣的“集體討論”現象。表面上看他們似乎很熱烈地交談着,但實際上內容是毫無聯繫的,或者由他人的談話很自然地聯想起自己所要說的內容,其中卻沒有任何邏輯順序。這時,幼兒已有了向別人獨立表達思想、講述自己經驗的願望,但他們常常不敢或不善於在大家面前講話,所以說起來斷斷續續,帶有很強的情境性。另外,他們的講述還表現出明顯的無邏輯性,如主題不明確,只羅列具體事物或現象等。

 4—5 歲的幼兒,他們逐漸能就某一個主題展開談話,並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講述的重點。幼兒能獨立講故事或敘述各種事情,連貫性、完整性也有所增強,在敘事物時有了時間、地點、起因、經過與結果的概念。 

5—6 歲幼兒講話的連貫性、邏輯性更爲突出。在連貫性、邏輯性發展的同時,幼兒也能逐漸掌握和運用一些說話的技巧,如表情、語調、速度等,這一時期,有些幼兒已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了,但這些能力的獲得,主要來自成人的培養和教育。

聽障兒童獲得語言與正常兒童有着根本的不同。對於多數聽障兒童來說,如果他們的父母也是聽障人,用手語的自然對話情況也許與正常兒童的一樣,但是手勢交流與視覺交流(如讀脣)的相互混合都會影響後期兒童的語言發展。大多數聽障兒童的父母是非聽障人,也不懂手語。因而父母與兒童互相交流的作用在聽障兒童語言獲得中就更爲複雜。很多聽障兒童都是在人生的青少年時期以後才學會手語,他們的語言並非從父母那兒得到,而是從夥伴那兒學來的。

學習能力

3—6歲是養成良好學習能力的關鍵期。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4~8歲)通過實驗發現聾啞兒童依據視覺的鑑別和比較區別重要特徵和細節分析的能力,對色彩刺激的視覺記憶能力和視覺辨別能力。對事物間相互關係的概念和認識環境的能力較強。記憶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主要是因爲聾啞兒童缺少聽覺和語言所致。

思維特點

正常兒童思維發展劃分爲三個主要階段: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聾啞兒童思維發展也大體這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的發展,並不比同齡正常兒童落後,只有在第三個階段顯出落後。思維概括程度較低,很難看出物體之間的更爲“一般”的共同因素,和正常兒童相比,他們更顯出畏難情緒和缺乏積極性。

教育方式

1.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2.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注重學習與發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3.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1.要像正常兒童一樣進行早期教育:家庭在施行這種教育時,要特別注意聾啞兒童心理活動上的特點。孩子入學前,因失去聽覺或無法用語言表達思想,只能憑眼睛的觀察,片面理解他們周圍的客觀事物,所以,難免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也很容易產生猜疑心理或急躁情緒。這時,最需要家長的耐心。家長有必要學習和創造一些生活上經常使用的手勢語,配合口型清楚準確的普通話口語,以較爲簡單的詞、短句,同孩子進行語言交往。

2.聾啞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別於正常孩子,這其中需要家長更多的配合:一個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衆多的,孩子對家庭、對父母的依賴遠遠大於學校。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決不能以學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尤其是對待這些有聽力和言語障礙的聾啞孩子。家長如果撒手把聾啞孩子交給學校不管,這些本來更需要關心、愛護和幫助的聾啞孩子就會有一種失落感,天長日久會養成不求上進、放任自流的壞毛病。

3.聾啞兒童一般來說模仿能力都很強:家長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行、表情神態,要用自己無聲的模範行爲,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啓示和影響。學齡前的聾啞兒童,對事物的新鮮感和求知慾同正常兒童一樣強烈,家長要因勢利導,給他們多看些畫報、圖片,看一些適宜兒童的電視、電影,帶他們逛公園、參觀展覽會,豐富他們的視覺形象,以期培養起多方面的興趣和正確的觀念。在用手勢和準確的口形與其交往的同時,也可以逐漸教他們數字概念,使其認識1~100或1000的數,還可以讓他們到附近商店買些單一商品,使其接觸社會。家長還要善於讓自己的聾啞孩子和周圍的健全兒童生活在一起,以去掉他們孤獨、自卑的心理。

4.一定要樹立信心、改變觀念,只有觀念轉變了,才能帶動實際的轉變:很多的聾啞孩子並非不能成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丹麥全面交流中心編寫的《對耳聾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一書中的第一句話就說道:“耳聾本身並不影響一個人的智能和學習能力。”隨後又說:“耳聾兒童需要某些形式的特殊幫助和訓練以便獲得適當的教育。”盲、聾、啞三重殘疾的海倫·凱勒成爲世界偉人,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如果說現在大多數聾啞兒童並沒有成才,這只不過是我們學校和家長沒有很好地做到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沒有做到這一點而已。

標籤:兒童 聾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