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屈原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屈原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屈原愛國的故事 篇一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出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的湖北秭歸,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奇美,山光水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的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家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對此非常着急,他來到王宮,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的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他難過極了。有人勸他說:“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呀!”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爲它的命運擔憂,爲百姓的痛苦傷心。我明知道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我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爲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自己乘着龍駕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着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汨羅江。他對楚國的愛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的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的故事 篇二

風中輕輕嗚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戰國時代楚國臣子屈原,是個有膽識、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詩都很厲害的人。但是也因爲他的天賦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當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燒,便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氣之下,把屈原趕出宮外,但屈原仍時時擔心國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後,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趕出宮外,後來屈原就帶着滿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羅江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愛國事蹟,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屈原雖然被小人污衊,被趕出宮外,但他仍關心着國事,爲國家操心,連死前的一分一秒,腦子離鄉的也都是國事,我們很應該效法屈原的愛國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獻給了楚國皇帝,無怨無悔,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樣愛國,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樣的小人,到處污衊,中傷別人。

愛國是很重要的,如果連國民都不愛國的話,國家就會變得四分五裂。同樣的,我們在過團體生活的時候,聽從組長的命令,積極地做好自己的事,像這種愛國也服從精神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得。

愛國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樣,都不是愛過的好大臣,楚國就不可能和秦國成爲當時的第一強國了。我們現在沒有皇帝了,但是我們要如何做個愛國的好國民?我們出生的國家就是我們的家鄉。愛護家鄉不亂丟垃圾、不吸毒,使我們國家的治安變好,就會有許多觀光客來遊山玩水,是國家的風氣變好,科技進步,自然而然就成爲強盛的國家。

其實愛國的方法有很多,像我們雖然不能處理國家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卻很多!我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守護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現在,我們紀念愛國的屈原,因爲我們不忘過去。我們不忘過去,所以我們騰飛,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堅強與獨立;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反思與遠眺;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沉痛和懷念。

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不忘歷史。我們心中都明白,紀念不是純粹紀念,在紀念中,在一種回首和追思的過程中,我們會勵精圖治,依然接過手中飄飄的紅旗!

屈原愛國的故事 篇三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爲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於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這時候,屈原才22歲。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爲屈原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後鄭袖、上官大夫靳尚跟稍後的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爲孤傲自大,頭腦簡單,無一定主見。懷王經不起鄭袖、靳尚一夥的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從此屈原鬱郁而行。

楚懷王三十三年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着懷子櫺柩運回郢都,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拼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他被流放了,標誌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結束。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爲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滿腔憤怒化爲詩歌。著《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嚮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着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他絕無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國,於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爲一位政治家跟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跟事業永遠爲後人所惋惜。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以及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爲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啓超首推屈原爲“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羣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爲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爲“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的小故事 篇四

生平的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小故事 篇五

屈原本爲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爲民報國的熱情。

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糉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

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人們吃糉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的故事 篇六

提起端午,必談文化傳承,而屈原精神則是不可迴避的焦點。從各種祭奠形式中,不難看出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崇高敬意。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的今天,傳承端午文化,其實完全可以用好屈原精神,講好“兩學一做”故事。

學習屈原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提高黨性覺悟。屈原雖屢遭排擠,多受君王猜疑,但其始終抱有“雖九死其猶未悔” 之志,原因在於他有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對廣大黨員幹部而言,追求光明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缺失了這份精神之“鈣”,就無法保持黨員該有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黨員幹部應該主動提高政治“免疫力”,自覺抵制各種誘惑,依此來夯實自身的黨性基礎。

學習屈原牢固的爲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踐行者。正是他時刻惦記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芻的方式讓他流芳百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最終要回歸到爲人民服務上。事實上,羣衆路線也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年代,我黨取得的各種成績無一不是依靠人民羣衆。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羣衆意識,始終和人民羣衆保持親近感。只有這樣,黨的形象和戰鬥力纔會實現無止境的提升。

學習屈原不朽的正氣精神。氣者有三:“正氣、邪氣、俗氣。”在屈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烈烈正氣,正是擁有這寶貴的精神品質,屈原達到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境界,而這厚澤世人的高貴之處,恰恰是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所必須的營養品。 “樹正氣、祛邪氣、抵俗氣”,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擔當。作爲一名黨員,無時無刻都要牢記“樹一方正氣,帶一方正風”的作風要求,無時無刻都要拋掉“兩袖清風不幹事,無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從而以“敢作爲,會作爲”的政治素養傳遞社會正能量。

屈原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着鮮明的榮辱觀。把它用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上,不僅增添了時代意義,更會使其在提升中國軟實力上綻放光彩。因此,講好“兩學一做”故事,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不可缺席。

屈原的故事 篇七

自從屈原投河以來,人們就一直這樣說他。祖先們專門設立了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持續了2000年,這在中國至少是獨一無二的。屈原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邪惡的憎惡和崇高的氣節贏得了後人永遠的敬仰。

屈原之死,天地之感,空氣瀰漫長虹。

每次到端午節。每次讀到《屈原列傳》裏的那句“我寧願去正則流,被埋沒在河魚肚子裏,卻願白暖人間”,都會被屈原感動得熱淚盈眶。不難想象,做一個“真的一往直前,用盡忠與智”,屢遭詆譭,直至被貶的忠臣是多麼痛苦。作爲一個愛國主義很強的國家的頂樑柱,就是看到祖國的山河破碎了他卻無法無天。在極度的痛苦中,尋求永恆的解脫,保護自己的清白,用死亡爲祖國服務,真的是對世界的同情,感動,尊重。

然而,當我被感動和欽佩的時候,我經常會有一些疑問。死亡當然是一種保持純真,對抗世界的方式,但其中摻雜着懦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的理想破滅,到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是不是唯一最好的選擇?屈原的死真的很悲慘,很能勾起人的回憶。但相比之下,孔子那種“知其不可而爲之”的頑強鬥志豈不更令人敬佩?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挫折?生活怎麼可能沒有幻滅?死不瞑目是不是太消極了?

屈原的死對我們國家也是有害的。當強秦來到楚國時,他死了。自然,他再也不能擔心破碎的山川了。自然,他可以尋求永恆的和平。然而,垂死的民族呢?侵略者鐵蹄下的土地呢?

我同情屈原,我敬佩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並不深深嘆息:

唉屈原之死!惜哉!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 篇八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但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都吃糉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的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的主張受到了某人的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中。

江邊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還拿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的遺體。

屈原的小故事 篇九

每一年的端午節都要吃糉子,賽龍舟,這種習俗還有一個傳說呢?

傳說,屈原是一位楚國的大臣,他主張富國強兵,抗擊秦國,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後來楚國被秦軍佔領,屈原悲憤而絕望,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聽到這件事,非常傷心,因爲他們愛國的大人死了。爲了不讓屈原在餓肚子。當地人每逢五月初五往水裏投做好的米飯。

就這樣一年,二年過去了。不料一天晚上人們忽然夢見屈原來了。他頭上還是戴着高高的帽子,腰間掛着一柄長長的寶劍,身上還佩戴着一些珍珠和美玉,臉上的神情顯得高亢但有幾分憂慮。他對大家說:“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被魚蝦龜蚌等水族吃了,我不可能去跟它們搶吧!大家問,怎麼做纔不會讓水族吃呢?”屈原說:“你們可以用淡竹包飯,做成角黍,水族見了,以爲吃吃菱角,也許就不會吃了。”

第二年,屈原又給人們託了一個夢說:“謝謝你們送給我的角黍,我吃了一些,可是有一部分還是讓水族吃了;”你們用船送角黍時,可以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一切水族都屬龍王管,它們一看是龍王送的,也許就不敢吃了。

從此,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就傳了下來。

屈原的小故事 篇十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屈原是哪國人嗎?你們知道他是什麼時代的人嗎?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哦!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爲“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屈原還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爲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標籤:多篇 屈原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