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翻譯(精品多篇)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翻譯(精品多篇)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翻譯 篇一

杜甫《詠懷古蹟·其四》

原文

蜀主徵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象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註解

1、蜀主:指劉備。

2、徵吳:對吳有企圖。

3、幸:舊稱皇帝蹤跡所至曰“幸”。

4、翠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旗幟。

5、武侯句:諸葛亮曾封武鄉侯,其祠在先主廟西。常:一作“長”。

6、一體句:正因他們君臣一體,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顧宸所謂“平日抱一體之誠,千秋享一體之報。”

譯文

當年劉備謀攻東吳曾到達三峽;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宮。

想象裏儀仗旌旗仍在空山飄揚;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難尋影蹤。

古廟的鬆杉樹上水鶴築巢棲息;每年三伏臘月跑來祭祀的村翁。

諸葛武侯祠廟長年在附近爲鄰;生前君臣一體死後的祭祀相同。

賞析

這首詩是推崇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關係。作者借村翁野老對他們的祭祀,烘托其遺蹟之流澤。但是對於玉殿的虛無縹緲,鬆杉棲息水鶴,詩人發抒了無限感慨。

杜甫《詠懷古蹟》 篇二

【年代】:

作者】: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內容】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賞析】:

這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爲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爲宇,古往今來曰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峯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自是議論中高於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讚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爲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爲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髮之。”黃生曰:此論出,“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爲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掛齒。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擡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麼,頷聯、頸聯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於這動人心絃的最強音上。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翻譯 篇三

原文:

詠懷古蹟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

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

爲了三分天下週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雲。

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鎮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爲之失色。

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爲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註釋:

⑴宗臣:後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鸞鳳。

⑶身殲:身滅。

賞析: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爲宇,古往今來爲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讀者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峯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詩人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詩人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的意思。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個“紆”字,突出諸葛亮委屈地處在偏僻的地方,經世懷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也只不過是“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是議論中高於其他詩人之處。

詩人聯想起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膽略,如同見到了他那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讚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爲之黯然失色。這一方面是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說:“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爲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髮之。”黃生說:這一評論,“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讀者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爲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擡高了諸葛亮。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於這裏的最強音上。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及翻譯 篇四

杜甫《詠懷古蹟·其五》

原文: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

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

爲了三分天下週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雲。

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鎮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爲之失色。

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爲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註釋:

⑴宗臣:後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鸞鳳。

⑶身殲:身滅。

賞析: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爲宇,古往今來爲宙,“垂於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讀者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峯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詩人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詩人看了各種文物後,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紆,屈的意思。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雲,奇功偉業,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個“紆”字,突出諸葛亮委屈地處在偏僻的地方,經世懷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也只不過是“雄鳳一羽”罷了。“萬古雲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託於形,是議論中高於其他詩人之處。

詩人聯想起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膽略,如同見到了他那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讚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讚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爲之黯然失色。這一方面是表現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以事業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說:“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爲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髮之。”黃生說:這一評論,“區區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讀者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後,“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已終,長嘆儘管有武侯這樣稀世傑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於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品節的讚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於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爲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蹟外,其餘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在後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擡高了諸葛亮。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於這裏的最強音上。

杜甫《詠懷古蹟》 篇五

【詠懷古蹟一】

古城西北小溪潺,無限風光綠蔭間。

奇草茵茵鋪紫陌,異葩馥馥隱深山。

幾聲杜宇報春到,半缺冰輪催客還。

仗竹親身臨此地,賦詞把酒醉鄉關。

【詠懷古蹟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謀足智一軍師。

三分天下識當遠,六出祁山恨未時。

黃雀空啼曾遺忘,翠鬆着意在追思。

崇高風範萬人仰,垂宇鴻儒豈可疑。

【詠懷古蹟三】

紅樓一夢入朱門,孽債奇緣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黃昏。

堂前黼黻均無色,座上珠璣皆喪魂。

成敗辱榮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評論。

【詠懷古蹟四】

鐵馬金戈擒虎豹,驪山腳下土陶宮。

鉤連錯落千環裏,起伏翻騰萬象中。

叱吒風雲堪壯士,縱橫玉宇亦豪翁。

項劉舉義山東亂,就此輝煌不再同。

【詠懷古蹟五】

周郎妙計安天下,用火燒營卓識高。

頃刻巨舟煙作燼,霎時頑敵賊唯毛。

指揮若定匡吳國,決策從容破魏曹。

今日緬懷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勞。

譯文及註釋 篇六

譯文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着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註釋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②明妃:指王昭君。③去:離開。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⑤朔漠:北方的沙漠。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⑦省識:略識。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顯示全部

譯文及註釋

佚名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着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註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參考資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蕭滌非 選注 .杜甫詩選注.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52-256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翻譯 篇七

【原文】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註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蹟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着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韻譯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評析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爲

絕唱。”信然。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翻譯 篇八

作者:杜甫

原文: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翻譯: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着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註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詠懷古蹟杜甫原文及翻譯 篇九

杜甫《詠懷古蹟·其三》

原文: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翻譯: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着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註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