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謝靈運傳》全文翻譯【精品多篇】

《謝靈運傳》全文翻譯【精品多篇】

詩人謝靈運的故事 篇一

筋竹澗位於溫州雁蕩山大龍湫景區內,由大龍湫錦溪向南延伸的一條澗溪,上游一段稱經行峽,經行峽取名於唐貫休“雁蕩山經行雲漠漠”詩句的“經行”,中下游一段稱筋竹澗,澗峽全長4公里,是一處雁蕩山自然景觀的處女地。筋竹澗兩岸峯巒險峻,岩石錯落,樹木茂密,水流清澈,鳥語花香,十分清幽;澗中有懸瀑飛泉,又有初月、峽門、葫蘆、漱玉、下培、菊英、連環等十八個潭,潭之間有淺灘、峽谷、陡崖。澗水經過陡峻的峽谷時,奔騰急湍,浪花翻飛。即使在今天,遊人也極難穿澗而過。難怪1600多年以前的永嘉太守謝靈運,望澗興嘆,只能”越嶺”而“溪行”了。歷來寫筋竹澗的詩,可謂絕無僅有。

據記載,南朝劉宋元嘉二年(425年),永嘉郡守,山水詩人謝靈運曾遊雁蕩山,也是從筋竹澗進入,所寫的《從筋竹澗越嶺溪行》一詩歷來爲人們所傳誦。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奧,迢遞陟徑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諸屢逕宴,乘流玩迴轉。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用賞爲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該詩先寫天已經到黎明瞭,但在幽深的山谷間卻還看不到陽光;從猿鳴聲中才知道天已經亮了。起身徘徊,晨霧瀰漫,巖下濃霧聚會,看不清腳下的情況;野花瓣上,雜草葉尖,尚點綴着晶瑩欲滴水珠。詩人沿着彎彎曲曲的道路前進,接着又登上遙遠的山路。渡過湍急的澗水,走過像棧道一般漫長的山路。溪流多次的彎來複去,繞着山迴轉。蘋萍飄浮在深深的溪水上,菰蒲生長在清澈的淺水邊上。詩人攀登上樹木去摘取卷壯的嫩葉,然後站在石頭上蹺起腳後跟,用卷葉去酌取飛瀉的泉水。好象看到山嶴裏有穿着薛荔衣,繫着女蘿帶的“山鬼” (高人隱士)。手握蘭花希望贈給知己,但卻無法寄到,所以常常是憂思結於心中;折了香草卻無從投贈給所思念的人,因此心愁莫展。自己所真心欣賞的就是最美的,何必還要去分辨其真假呢?看到這樣動人幽奇的風景就會有所領悟而忘卻世俗,排除一切世俗的煩惱。

這首詩主要記敘清晨出遊時越嶺溪行的經過,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路所見到的山上和水邊的自然景物。並通過對高人隱士的仰慕,表達了自己寄情山水、排遣憂悶的願望。

傳說謝靈運遊雁蕩山筋竹澗時,驚動了山下的一位財主。這位財主平素在鄉里橫行霸道,這時卻現出一副奴顏媚相。他辦了一席山珍海味,一心要巴結上這一府之主。但是太守靈運不愛權貴,更討厭阿諛奉承的人,拒絕赴宴,徑自翻山越嶺而去。財主見靈運攀登山嶺後汗流浹背,便尾隨着爲靈運揮舞扇子。靈運卻冷冰冰的說:“山風習習,已夠涼爽,不必多此一舉”,走到一塊岩石上,腳一歪,登山木屐的齒碰壞了,掉到了山下。靈運脫下腳穿的木屐,換上一雙布鞋繼續登山。

不一會兒,只見財主拎着木屐趕來說:“太守,您把木屐忘了”,靈運厭煩地說:“無齒的東西,要它何用?”,“無齒”與“無恥”同音,財主頓時羞怯滿面通紅。後人爲了紀念太守,就把他翻越山嶺叫做“謝公嶺”,並在他當年掉木屐的山坡上建起“落屐亭”。

詩人謝靈運的故事 篇二

謝靈運爲人狂傲,素少交遊。十五歲自會稽還歸京師後,居烏衣巷內謝氏家族舊宅中,與其遊者多系謝家同宗弟子。東晉元興元年至義熙二年間(405年),在族叔謝混(368~412)帶領下,謝靈運與謝瞻、謝晦、謝曜以及謝弘微等六、七人,在建康烏衣巷清談玄理、商較人物、吟詩作文、宴飲歌詠,從而形成了一個以他爲核心的謝氏家族文人團體,稱爲“烏衣之遊”。謝混和富有文才的從侄的烏衣之遊。謝瞻作《喜霽詩》,謝靈運書寫之,謝混歌詠之。王弘在坐,以爲“三絕”。謝混也像謝安一樣對諸侄進行教育,他往往是藉助遊宴的機會,或是鼓勵他們創作,或是評價他們的才能品性,並想方設法糾正他們的缺點。他還曾對侄子們的不同情況,寫下一首詩歌《誡族子》來勉勵他們。諸侄受他的影響,深愛文學創作,成爲當時文壇的活躍分子。謝混爲謝氏文學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謝靈運與其他“烏衣之遊”的參與者保持着或遠或近的關係,其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就謝靈運而言,這段少年經歷對他今後的發展以及其文學創作有着深遠的影響。

詩人謝靈運的故事 篇三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形容人的文才極高。南朝宋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他的山水詩,大都描寫永嘉、會稽、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劃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爲“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驕傲

根據《釋常談》記載:有一次,謝靈運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謝靈運說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應該是謝靈運比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賦,當然誇張的成分是很大的。謝靈運說這話一方面高擡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謙之詞,其實他的文學才華與成就,並不在曹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