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心經全文原文注音及譯文(精品多篇)

心經全文原文注音及譯文(精品多篇)

注十一]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篇一

“不生不滅”,五蘊真空,便無法可生,若法不生,自無可滅。一旦明瞭般若妙法,無妄想心,就不會有生有滅,也就無需乎求離苦,也就沒有度脫苦厄一說了。“不垢不淨”,污垢與清淨本來是兩相對立而存在的。凡夫未破煩惱,未除貪嗔,生出了我執與法執的偏見,這就是垢穢;二乘修習者已斷煩惱,無離貪嗔,能證人空,名爲清淨;凡夫染於有漏的惡緣,名爲垢;聖人薰修無漏的善緣,名爲淨。然而他們的垢淨只有其名,究其本體言,根本無所謂垢與淨,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空是既不可謂淨,也不可謂垢的。凡夫若一念頭不覺,生出妄心便是垢;聖人了達空性實相,不受拘於五蘊,不受諸法色相影響,則是淨。從諸法的本然之相上說,垢也沒有,淨也沒有,這叫“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世人的本來心量,如大海一樣寬廣博大,含容萬物,蘊育萬機。但只有聖人才能把本來的心顯示出來,不爲事事物物所遮掩。從極的角度看,本有的心量並非修行而有,而是修行而顯,所以說心量不會因爲覺悟而增另加一分,也不會因爲迷妄而減去一分。凡夫似乎心量狹小,但那只是因爲五蘊蔽障,六塵牽纏束縛,不能修行觀照,所以纔會有真心隱沒不顯。無論凡夫,無論聖人,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人爲地增一分或減一分都是不可能的。生滅垢淨增減,都是從生的情見妄分別所致,這也就是苦厄,所以佛在此教誡,只有了達心性本來是空,一切善惡凡聖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體性原本寂然,沒有任何分別想量的必要。

注十]色即是空。 篇二

此處菩薩又反覆再說了達色性是空,真空即是色的道理。空性並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實在色的相對性中間的。色也並不是毫無依據的荒謬的世間事物,它們自身就包含了作爲世界本質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沒有空,也就沒有安立色的去處。諸佛菩薩,在時說空,有時說色說有,這是因爲在一切諸法當中,色與空是相互通達的圓融而同一的。就空性至極言,世間無一色不空;就空性也要發用流行言,無有一色不顯真性。空與色是兩極,但又是包含着對方的兩極。世間無一物不空,世間也無一物不有。修佛的人,關鍵是不要執迷於任何一工側面,不要偏於任何一極,既不執於空相,也不執於色相。

由此可以引出“受想行識亦步亦趨復如是”的進一步推論。五蘊當中,色蘊爲首,色蘊如果能夠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假,而因緣有的立場上,則其它的四者,即“受”、“想”、“行”、“識”也就不難理解其一方面因緣而有,因空性而生;另一方面,也就因緣而無,也就是因緣相待而不可依恃,從而歸爲空的道理。總而言之,一切形色之有,無不是假,因爲它們要依緣才能存在;又無不是真,因爲它們無不包含着那絕對的相待性,無不包含着空性。所以我們纔有充分的理由說“色即是空”。華藏是虛空的華藏。

般若。 篇三

梵語“般若”中譯爲慧、智慧、淨慧。不管譯成什麼,都不能完全表達般若一詞在梵文中的`含義。爲了不以智慧二字侷限“般若”這個名稱,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說有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由經教所顯示的道理,比如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獲得的智慧爲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礎上,隨文入觀,隨文生解,隨文起行,進行正思惟所獲的智慧爲觀照般若。經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講觀照般若。所謂觀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顯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體運用。

第三是實相般若。我們觀照什麼呢?觀照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是什麼?“五蘊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由現實而悟證的智慧爲實相般若。

窺基法師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他說:實相般若就是真理,觀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種般若。由真教產生真慧,由真慧而證得真理,是爲三種般若的相互關係。

上面說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諸佛從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諸佛之母。《仁王護國經》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又說:“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薩解脫法、一切國王無上法、一切有情出離法。”一切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產生;一切菩薩要成佛,必須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脫;一切世間事業,好事、善事、利益衆生的事,都是從般若而產生;一切有情必須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

起源 篇四

釋迦牟尼佛初先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爲了闡釋涅的內涵及意義,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瞭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爲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爲殊勝。”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爲主,透過對空性的瞭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即無上的菩提果位。因爲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爲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爲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2],故名爲《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爲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歎。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爲觀空正見,爲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爲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爲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有學者認爲《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爲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3]。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爲已發菩提心之衆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空性智慧覺悟諸法實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虛妄分別而已),既不體證、進入涅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衆生,其行爲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纔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爲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衆生纔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衆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 “菩薩摩訶薩普爲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衆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心經全文注音及翻譯: 篇五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觀 自 在 菩 薩 。(譯文:觀音菩薩)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時 。(譯文: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見 五 蘊 皆 空。(譯文:看到五蘊:形相、情慾、意念、行爲、心靈,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譯文: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譯文: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異 空。(譯文:形相不異乎空間)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異 色 。(譯文:空間不異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譯文:所以形相等於空間)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譯文:空間等於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識。(譯文:情慾、意念、行爲、心靈)

yì fù rú shì 。

亦 復 如 是。(譯文:都是一樣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譯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諸 法 空 相 。(譯文: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滅。(譯文:不生不滅)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淨。(譯文:不垢不淨)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減 。(譯文: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無 色。(譯文: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無 受 想 行 識 。(譯文:也沒有情慾、意念、行爲和心靈)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譯文: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無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譯文: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wú yǎn jiè 。

無 眼 界。(譯文: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無 意 識 界 。(譯文: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無 無 明。(譯文:沒有不能瞭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無 無 明 盡 。(譯文:也沒有不能瞭解的盡頭)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無 老 死。(譯文:直到沒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無 老 死 盡。(譯文: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wú kǔ jí miè dào

無 苦 集 滅 道 。(譯文: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wú zhì yì wú dé 。

無 智 亦 無 得。(譯文:不用智慧去強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無 所 得 故 。(譯文: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薩 埵。(譯文:菩薩覺悟之後)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譯文:依照心經)

xīn wú guà ài 。

心 無 掛 礙。(譯文:心中沒有礙)

wú guà ài gù 。

無 掛 礙 故。(譯文:由於沒有礙)

wú yǒu kǒng bù 。

無 有 恐 怖。(譯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遠 離 顛 倒 夢 想。(譯文:遠離顛倒夢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盤 。(譯文:最後達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諸 佛。(譯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 。(譯文:依照心經)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譯文: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 三種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羅 蜜 多。(譯文:所以說心經)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譯文: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譯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無 上 咒。(譯文:是無上的咒語)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無 等 等 咒。(譯文:是最高的咒語)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譯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實 不 虛 。(譯文:不是騙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說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咒。(譯文:所以說心經)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說 咒 曰 。(譯文:其咒語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諦 揭 諦。(譯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羅 揭 諦 。(譯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羅 僧 揭 諦。(譯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薩 婆 訶 。(譯文:修成正果)

注十七]無智亦無得,“智”作“般若”解。 篇六

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爲能求的心;“得”爲所證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佛果有四種,一緣覺、二聲聞、三菩薩、四佛。二乘菩薩修行六度法門,上求法於諸佛,下普化衆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澤潤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爲以智慧爲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夠徹上徹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衆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來,入了菩薩階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經很了不得;但在菩薩本人看來,這不過是還了本來面目,並沒有什麼智慧可言。其實,什麼也沒有證得,不過是迴歸本來寂寥而已。因爲真心本來空寂,在般若真體當中,一念圓融,本來沒有修習的事,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證得。所以不見有知的大智,也就沒有所證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經不是真空。知而無知,纔是真知;得而無得,纔是真得。所以歸結爲“無智亦無得”。換言之,人人皆有本覺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別,也就復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觀自性本空,除去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礙一除,本心顯露,一切世間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從這個意義上說,修佛其實是復性。既然智慧本來就在心中,修般若也就不必執爲實有,否則也就成了迷妄,成了遍計所執了。所以《中觀》上說:“大乘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復見於空,諸佛所不化。”道理大致如下:衆生執有爲病,證空是除病的藥草,有病既除,空也隨之消滅,正如病癒而不再用藥一樣。如果明白這點,爲什麼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諸法本性是空也就可以理解了。進一步,還可以說,緣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門,聲聞乘所修的四諦道理,二乘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空,都是假設,都是譬喻。但這是得了大道之後的返觀,是回首下看的結果。若衆生尚在修行路上,就宣佈佛說十二部經原本虛擬,那就是說胡話,信口雌黃,我慢如須彌山了。修行之人,依法修持,一步一趨,待到功夫圓滿,機緣成熟,自然真心常住不變,其中既沒有絲毫虛妄,也就沒有什麼解脫無礙,生死惑盡,安樂現前。這就是大乘菩薩親證後的境界。

詳細解釋 篇七

照見五蘊皆空(看到五蘊:形相、情慾、意念、行爲、心靈,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

色不異空 (形相不異乎空間)

空不異色(空間不異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於空間)

空即是色(空間等於形相)

受想行識 (情慾、意念、行爲、心靈)

亦復如是(都是一樣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諸法空相 (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不生不滅(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 )

不增不減(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

無受想行識(也沒有情慾、意念、行爲和心靈)

無眼耳鼻舌身意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無眼界 (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無意識界(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無無明 (沒有不能瞭解的)

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不能瞭解的盡頭)

乃至無老死 (直到沒有老和死)

亦無老死盡(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

無智亦無得 (不用智慧去強求)

以無所得故(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

菩提薩陲 (菩薩覺悟之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心無掛礙 (心中沒有礙)

無掛礙故 (由於沒有礙)

無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 )

究竟涅盤(最後達到彼岸)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三種佛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說心經)

是大神咒 (是變幻莫測的咒語)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是無上咒(是無上的咒語)

是無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語)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實不虛(不是騙人的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所以說心經)

即說咒曰 (其咒語曰)

揭諦揭諦 (去吧,去吧)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吧)

波羅僧揭諦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訶(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