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金剛經全文原文注音版(多篇)

金剛經全文原文注音版(多篇)

金剛經思想重心 篇一

一、着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爲“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着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着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衆生”,“莊嚴國土”。《金剛經》着重菩薩“受記”、“度衆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佛度衆生,其實“實無衆生如來度者”。如來能知一切衆生心,其實“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爲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捨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梵本情況 篇二

最早出版的梵文校勘本 《金剛經》 是繆勒(F. Max Müller)本。其依據是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四個梵本。兩個日本梵本均是大阪高貴寺所藏,它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唐朝。另外則是印刷於北京的兩個木刻本。

1900年斯坦因(n)在新疆發現了一批梵文寫本,1903年霍恩雷(nle)在其中發現了《金剛經》的殘片。1916年帕吉特(iter)將其轉寫出版,他認爲這個寫本的時間是公元5世紀末。

1931年,在吉爾吉特(Gilgit),另一個《金剛經》寫本隨一批梵文寫本出土。這個梵本是寫在樺樹皮上的,原件應有12葉,出土時已遺失了5葉。查卡拉伐汀(ravarti)將其轉寫爲拉丁體並編輯出版。此後杜特()基於此又出版了天城體版本,並將缺損部分用繆勒版本拼補。根據後來學者的判斷,該寫本時間在6、7世紀。

以上兩個中亞寫本出版後,孔澤(e)在1957年出版了他編訂的《金剛經》。他以繆勒本爲底,根據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所藏的一個梵藏雙語木刻本和藏文翻譯做校訂,同時他也參考了中亞梵本、漢譯本、無著的註釋。

在孔澤之後,ya和i先後出版了梵本《金剛經》,但因水平問題,無學術地位。

課外擴展: 篇三

流通本的演變

《金剛經》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其版本變化和被加工的痕跡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

⑴字數的添加:《金剛經》從824年柳公權本5043字,到868年鹹通本5125字,到947年壽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經文字數不斷增多。

(2)“冥司偈”的添加:以歷代藏經的校勘記看,《金剛經》有文字上的瑣碎變化。其最大變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爾時)慧命須菩提……”一段並最終定型,這是從菩提流支譯本移植來的。添加的時間不很明確,後來佛徒爲其編造了“僧靈幽”的公案,該段經文因此叫“冥司偈”

。(3)首尾附件的。添加:從鹹通印刷本開始,經首已出現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經文前後的頌詞、真言、奉請詞、發願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

⑴以柳公權本爲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權本紀年準確、法度森嚴、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屬於早期版本,無三十二分劃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數在5040左右。

⑵以鹹通本爲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時(868年)對《金剛經》的加工剛剛開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無,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數在5140左右。

⑶以朱棣本爲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後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盤添加,經文逐步定型爲5176字;此外經文還有兩處被改動,一是善現啓請分第二的“應云何住”被改爲“云何應住”,二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發菩薩心者”被改爲“發菩提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