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賞析(精品多篇)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賞析(精品多篇)

教學目的: 篇一

一、導入課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是他隱士情懷的最好表白。(板書文題)

二、瞭解作都及解題

1、學生讀註解① ,明確雖要識記的內容。學生讀印發資料,詳細瞭解陶淵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淵明的家鄉是靠近廬山的江南農村,他29 歲纔出仕。江南農村特有的秀麗風光陶冶了他率真潔淨、無拘無吏的品格。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並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爲,但生逢亂世,又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藉,再加上“性剛纔拙,與物多忤”,所以幾仕幾隱,在41 歲那年,他毅然拂袖歸田,矢志躬耕,直至終老。確實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在歸隱以後,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寫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園風光和抒發自己恬靜閒適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厭棄官場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寫了一些抒發政治理想和關心政局的作品,說明他對政治始終沒有忘懷。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後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

他長於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託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柯》《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

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2、【題解】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序》: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1],瓶無儲粟[2],生生所資[3],未見其術[4]。親故多勸餘爲長吏[5],脫然有懷[6],求之靡途[7]。會有四方之事[8],諸侯以惠愛爲德[9],家叔以餘貧苦[10],遂見用於小邑。於時**未靜[11],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13]。何則?質性自然[14],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15]。嘗從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18],當斂裳宵逝[19]。尋程氏妹喪於武昌[20],情在駿奔[21],自免去職。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23]。

▲ 通過序文,瞭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明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

終棄官歸隱。

註釋:[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製容器、如甏,甕之類。[3]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爲動詞,後一“生”字爲名詞。[4]術:方法。[5]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6]脫然:猶言豁然。有懷:有做官的念頭。[7]靡途:沒有門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諸侯:指州郡長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指軍閥混戰。[12]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13]眷然:依戀的樣子。歸歟之情:回去的心情。語本《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人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質性:本性。[15]違己:違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從人事:從事於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爲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穫一次。稔,穀物成熟。[19]斂裳:收拾行裝。[20]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21]駿奔:急着前去奔喪。[22]仲秋:農曆八月。[23]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

譯文: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裏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裏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爲美德,叔父因爲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爲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裏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爲什麼呢?因爲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飢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爲生活所驅使;於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裏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爲《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誦讀及整體把握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

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朗讀常規指導:本文屬“辭”體,多爲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較長停頓。六字句:按三拍讀, 3、3頓或1、2、1、2頓。如“舟遙遙/以/輕甩,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另外還應注意語調、語氣。三字句2、1頓;五字句2、3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二)教師範讀一遍。提醒注意聽語頓的特點。

(三)學生誦讀

1、一讀——一字一詞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2、二讀——概括地讀,明確韻腳,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第l 段押ui 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爲形役”爲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 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熹微”,押i / ui 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着濃郁的親情和歡說的氣氛;第三層“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還”“桓“,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閒適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3 段用一韻,押ou 韻,韻腳有“遊”“求”“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甦,有感於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概。

第4 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餘押i 韻,韻腳有“之”“期”“籽”“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讀——理清線索,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辭歸——歸途——歸舍——歸園——歸田——歸心

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餘生。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四、具體賞析,體會感情:

1、誦讀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明確: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最後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爲形役”,這裏的“心爲形役”中的“心”和“形”,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爲“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爲“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爲官”的這種行爲,爲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思考:結合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2、誦讀第2段,思考:作者辭官回鄉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

正文註釋 篇二

(1)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來,助詞,無義。兮,語氣詞。

(2)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將要荒蕪了,爲什麼不回去?蕪,田地荒廢。胡,同“何”,爲什麼。

(3)既自以心爲形役:讓心神爲形體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願出仕,但爲了免於飢寒,違背本意做了官。心,意願。形,形體,指身體。役,奴役。既,表示動作、行爲已經完成,此處可做“曾經”解。

(4)奚惆悵而獨悲:爲什麼悲愁失意。奚,何,爲什麼。惆悵,失意的樣子。

(5)悟已往之不諫:認識到過去的錯誤(指出仕)已經不可挽回。諫,諫止,勸止。

(6)知來者之可追:知道未來的事(指歸隱)還來得及補救。諫,勸止,挽回。追,補救。

(7)實迷途其未遠: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太遠。迷途,指出來做官。

(8)是:正確。非:錯誤。

(9)舟遙遙以輕颺(yáng):船在水面上輕輕地飄蕩着前進。遙遙,飄搖放流的樣子。以,表修飾。颺,飛揚,形容船行駛輕快。

(10)問征夫以前路:向行人問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11)恨晨光之熹微: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恨:遺憾。熹微,天色微明。

(12)乃瞻衡宇,:剛剛看見了自家的房子。乃,於是、然後。瞻,遠望。衡宇,橫木爲門的房屋,指簡陋的房屋。衡,通“橫”。宇,屋檐,這裏指居處。

載(zài)欣載奔:一邊高興,一邊奔跑。

(13)稚子:幼兒。

(14)三徑就荒,鬆菊猶存:院子裏的小路快要荒蕪了,鬆菊還長在那裏。三徑,院中小路。漢朝蔣詡(xǔ)隱居之後,在院裏竹下開闢三徑,只於少數友人來往。後來,三徑變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就,接近。

(15)盈樽:滿杯。

(16)引:拿來。觴(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顏:看看院子裏的樹木,覺得很愉快。眄,斜看。這裏是“隨便看看”的意思。柯,樹枝。以:爲了。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託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審容膝之易安: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裏也非常舒服。審,覺察。容膝,只能容下雙膝的小屋,極言其狹小。

(19)園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園裏行走,自成一種樂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柺杖出去走走,隨時隨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遊息,就是沒有固定的地方,到處走走歇歇。

(21)時矯首而遐觀:時時擡起頭向遠處望望。矯,舉。遐,遠。

(22)雲無心以出岫(xiù):雲氣自然而然地從山裏冒出。無心,無意地。岫,有洞穴的山,這裏泛指山峯。

(23)景翳(yì)翳以將入:陽光黯淡,太陽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陰暗的樣子。

(24)撫孤鬆而盤桓:手扶孤鬆徘徊。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25)請息交以絕遊:息交,停止與人交往斷絕交遊。意思是不再同官場有任何瓜葛。

(26)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還能努力探求什麼呢?駕,駕車,這裏指駕車出遊去追求想要的東西。言,助詞。

(27)情話:知心話。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將有事於西疇:西邊田野裏要開始耕種了。有事,指耕種之事。事,這裏指農事。疇,田地。

(30)或命巾車:有時叫上一輛有帷的小車。巾車,有車帷的小車。或,有時。

(31)或棹(zhào)孤舟:有時劃一艘小船。棹,本義船槳。這裏名詞做動詞,意爲划槳。

(32)既窈窕以尋壑: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樣子。壑,山溝。

(33)亦崎嶇而經丘: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榮:草木茂盛。欣欣,向榮,都是草木滋長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細微的樣子。

(36)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羨慕自然界萬物一到春天便及時生長茂盛,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結束。善,歡喜,羨慕。行休,行將結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詞“矣”與“乎”連用,加強感嘆語氣。

(38)寓形宇內復幾時,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順從自己的心願,管它什麼生與死呢?寓形,寄生。宇內,天地之間。曷,何。委心,隨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爲乎遑遑欲何之:爲什麼心神不定,想到哪裏去呢?遑遑,不安的樣子。之,往。

(40)帝鄉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鄉,仙鄉,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懷良辰以孤往: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懷,留戀、愛惜。良辰,指上文所說萬物得時的春天。孤獨,獨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時扶着柺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

(43)登東皋(gāo)以舒嘯:登上東面的高地放聲長嘯,皋,高地。嘯,撮口發出的長而清越的一種聲音。舒,放。

(44)聊乘化以歸盡:姑且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隨順大自然的運轉變化。歸盡:到死。盡,指死亡。

(45)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安天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復:還有。疑:疑慮。

參考答案: 篇三

學習這篇課文,當以誦讀爲主,教師的示範朗讀尤其重要,在有準備的條件下,一次成功的範讀就可以使學生基本瞭解課文大意。

要使學生讀得充分,達到當堂成誦,就必須貫徹以下方針: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文題注爲準,不必列爲專題,該補充的可以穿插在誦讀練習進程中,以三言兩語帶過。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講,難一點的也要講得簡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譯,要讓學生在誦讀中反覆品味詩句的意蘊。③要像讀詩一樣注意啓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

淡遠瀟灑的風格 篇四

一、本題意在使學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線索,即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把握這條線索,才能瞭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還有敘事線索,即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餘生,問答中也應涉及,有利於記誦。

序 篇五

歸去來兮(1)!田園將蕪胡不歸〔胡:何,爲什麼。〕?既自以心爲形役〔以心爲形役:讓心靈被形體所驅使。意思是說,爲了免於飢寒違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形,形體,指身體。〕,奚惆悵(2)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止,挽救。來者:指未來的事情。追:來得及彌補。〕。實(3)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遙遙:漂盪。颺(yáng):飄揚。形容船駛行輕快。〕,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

乃瞻衡宇〔瞻:望見。衡宇:猶衡門。衡,通“橫”。橫木爲門,形容房屋簡陋。〕,載欣載奔〔載(zài):語助詞,有“且”、“又”的意思。〕。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三徑:漢代蔣詡隱居後,在屋前竹下開了三條小路,只與隱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壺觴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眄(miǎn):斜視。柯:樹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託傲世的情緒。〕,審容膝之易安〔審: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狹小,僅能容膝。〕。園日涉(9)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扶老:手杖。流:周遊。〕,時矯首而遐觀〔矯首:擡頭。遐(xiá)觀:遠望。〕。雲無心以出岫〔岫(xiù):山洞。〕,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景(yǐng):日光。翳(yì)翳:陰暗的樣子。〕,撫孤鬆而盤桓(10)。

歸去來兮!請息交(11)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言:語助詞。焉求:何求。〕?悅親戚之情話(12),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13)於西疇〔疇(chóu):田地。〕。或命巾車〔巾車:有布篷的小車。〕,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尋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遠曲折。〕,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善:喜好,羨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將要結束。指死亡。〕。

已矣乎〔已矣乎:猶言算了吧。〕!寓形宇內復幾時〔寓形宇內:寄身於天地之間。〕,曷不委心任去留〔曷(hé)不:何不。委心:隨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爲乎遑遑欲何之〔遑(huáng)遑:心神不定的樣子。何之:到哪裏去。〕?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帝鄉:天帝之鄉。指仙境。〕。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田地裏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東皋以舒嘯〔皋(gāo):水邊高地。舒嘯:放聲長嘯。“嘯”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臨清流而賦詩。聊(15)乘化以歸盡〔乘化:隨順着大自然的運轉變化。歸盡:歸向死亡〕,樂夫天命復奚疑!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陶淵明集》

背景 篇六

讀《歸去來兮辭》,並不能給人一種輕鬆感,因爲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裏是想有益於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着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鍾書先生說:“《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鍾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麼,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麼不同嗎?眼前之景,爲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後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爲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爲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襯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緻。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後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於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並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教學教案 篇七

這篇文章的寫作經過,序(見“有關資料”)裏已有說明;《宋書·陶潛傳》則特別提到作者辭官的近因:“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從序和這段記錄都可以看出,這篇文章作於作者辭官歸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讚美了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隱的決心。

本文的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餘生

本文的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辭官歸田的決心。含兩層:前一層是自責之詞。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故應歸家,但心爲形體所役使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啊! 表明詩人已有歸意。後一層是自恕自我安慰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爲非,今日棄官爲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深感欣慰。這兩層點明瞭全文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後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歸途和初抵家時的情況,含三節:前一節寫乘舟返家途中既輕鬆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間一節寫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一節寫家中景況,有鬆,有菊,有幼兒,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我安慰。第二層寫回家後的日常生活,也含三節:前一節寫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後兩節寫涉園觀景,留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客們的閒適心情絕不相同。第三層寫詩人在農村的出遊經歷。含四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以“息交以絕遊”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爲下文寫出遊張本;第三節寫出遊方式,“窈窕以尋壑”應上“或棹孤舟”,“崎嶇而經丘”應上“或命巾車”;第四節寫出遊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鬱的景象,後兩句觸景生情,爲結尾述人生觀張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含三層:前一層緊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問,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兩層是作者自答,“富貴”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說“富貴”而以“帝鄉”爲陪襯,中間四句從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於隱居生活,最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點出“樂天安命”的思想,卒章顯志。

文章理解 篇八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裏?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關於辭的體裁特點 篇九

辭是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稱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爲一小節,兩句爲一組;以六字句爲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內),虛詞置於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篇十

《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了詩人得以辭官歸隱的喜悅心情和對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讀。

新《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量的名篇”。《歸去來兮辭》所在的單元也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誦讀和背誦。”根據本文爲自讀課文的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設置了一課時內容,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辭的文體特點。

2、疏通文句,歸納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3、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誦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情感。

(三)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隱,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體味作者在述志中滲透出的或喜或悲、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情感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作者遠遠瞧見家門便“載欣載奔”,可見因爲能購歸隱田園心中着實高興。全篇圍繞着作者的鄉間生活寫着歸隱的樂趣,如顧盼園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種秋收的田中之樂。然而文章歡愉的氣氛中卻不時跳出一兩句讓人惻然的言語,如“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或棹孤舟”,“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懷良辰以孤往”,“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等。在作者快然隱居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隱士,是人生苦短的慨嘆,是世乏知音的孤寂,還有一絲有些猶疑的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