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陶淵明飲酒其五原文新版多篇

陶淵明飲酒其五原文新版多篇

《飲酒·其五》賞析 篇一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

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飲酒》其五賞析

《飲酒》詩共二十首,據序文,知這些詩因爲都是醉後所寫,故總題曰《飲酒》。這組詩的寫作年代當在詩人40歲之後,就是在其剛剛離開彭澤令的職位歸園田隱居不久。

《飲酒》其五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突出地表現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著名的詩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敘說“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後半部分集中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對矛盾對立的句式爲後文的設問埋下了伏筆:結廬(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紛擾(車馬的喧鬧不正是紛擾人世的一個縮影和象徵嗎?),而我們於人境中結廬的詩人卻恰恰避開了車來馬去的人間的喧囂。爲什麼能如此呢?這便自然引出一個帶有懸念性的設問(“問君何能爾”?),而“心遠地自偏”便道出一個富有深刻哲理意蘊的回答:心靈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那麼雖處喧境也和居於偏僻之地一樣。存在決定意識。一般來說,環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心境恬淡靜謐;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意識也可對存在產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靜謐也可使喧鬧的環境變得偏僻幽靜。一千五百年前的詩人通過自身的體驗,形象地道出了這樣一個辯證的道理,這可謂由藝術通向辯證法認識論的奇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形象地寫出了“心遠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這個“見”字用得極好,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採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擡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見《昭明文選》)則大謬。蘇軾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東坡題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進一步豐富了詩人“悠然見南山”時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與還”即“結伴而歸”,詩人看到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濛濛的青靄之中,益發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歸去來兮辭》中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着詩人捨棄“以心爲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最後二句是又一對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從字面來看是說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言語來表達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莊子》而來。《莊子·齊物論》雲:“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稱,大辨不言。”《外物篇》雲:“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中說:“‘意’字從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進一層,則‘心遠’爲一篇之骨,‘真意’爲一篇之髓。”東方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境既閒寂,景物復佳,然非‘心遠’則不能領略其真意味。”這對全詩的精要作了極好的概括。

《飲酒·其五》賞析 篇二

原文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意思是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爲問答之辭,意思是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意思是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思是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爲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意思是傍晚

9、[相與]意思是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裏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其五》賞析 篇三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啓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心無雜念,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飛鳥相與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南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陶淵明飲酒其五原文 篇四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爲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爲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裏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其五》賞析 篇五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精彩推薦

陶淵明的古詩文大全

飲酒·其五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牆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註釋①結廬:構築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②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③君:作者自謂。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爲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

飲酒·其五鑑賞

作者:佚名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爲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恆的宇宙的對立。詩人們不斷髮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

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其五》賞析 篇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作品賞析

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真切體念 ——《結廬在人境》意象剖析

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學派認爲,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本我”,還有一個“超我”。“本我”,就是老子哲學中的歸根反本,它擺脫了文化符號的異化與扭曲,如嬰兒自然而和諧的生命的本來面目,它接近於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所標舉的'生命的本真狀態。“超我”則是社會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於社會現實中,充當種種特定的社會角色,按照羣體規範和要求行動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在人的靈魂深處。一時“本我”佔據上風,一時“超我”表現明顯。“超我”和“本我”的交錯呈現,顯示了人在不同時期裏的不同行爲表現甚至整個人生追求。放眼封建時代,許多文人在妥協世俗、擴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時,其實內心深處也時時流露出對險惡官場及叵測社會的厭棄,在竭盡心機地迴歸“本我”,力所能及地體念着生命的本真狀態,如竹林七賢、謝靈運、陶淵明、李白、王維、蘇軾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遠的,對這一狀態體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數陶淵明瞭。陶氏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那麼徹底。他的這一出世心態在他的許多詩篇中均有所表露,在《飲酒》系列中尤其發揮到了極致。本文便以《結廬在人境》爲例略作闡釋。

?《結廬在人境》一詩,是陶淵明詩歌意象的頂峯。在這首詩中,“本我”擺脫了“超我”的糾纏,澄明無礙地存在於詩歌意象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種“遠”與“靜”的境界是“本我”戰勝“超我”後纔可能出現的。“心遠”並不僅僅是因爲“地偏”,最關鍵的恐怕還是陶氏在心靈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爲物役,塵根未了,則即使身處“無車馬喧”的偏地,也仍然會爲凡事俗情所羈絆,像唐朝王維輩那樣像模像樣地隱居終南,但他心裏圖的依然是那條加官晉爵的捷徑。在王維身上,“本我”僅僅是追求“超我”的一種手段。而陶淵明則完全不同,他的“超我”已然被排斥在心靈之外,“本我”即生命的本真已呈現出一種完完全全的展開狀態。這個時候,不管形體在田園還是在鬧市,“心遠地自偏”,這種澄明無礙、自由自在的心靈使萬物都展現出寧靜悠遠的情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至此,詩人與“本我”融爲一體。採菊的陶淵明,已是解脫了各種塵世紛擾,以生命本真狀態呈現的陶淵明瞭。他心靈的悠然空明,投射在菊花與南山的意象中。他的整個身心已融入山氣和美麗的夕陽之中,又似乎化作了飛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翱翔。如此心平氣和、心無旁騖地與大自然相承合,體味着大自然本身無窮的韻味。在這種觀照中,物是原態的,心是寧靜的,心物交匯在內心裏,在和諧意識中,認認真真地進入了一種物我同一的“忘我”狀態。

?前四句,詩人擺脫“超我”從世俗迴歸自然;中間四句,詩人又以一種超脫虛靜的心態,真切地體念着生命的本真狀態;到了最後兩句,詩人則更似乎進入了一種神情恍惚、虛無縹緲的仙幻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所謂的“真意”即是對迴歸生命本真的體念與感受。這種體念與感受想要說但說不出來。古人說得好,“得意必忘言”,已然得了“真意”的陶氏,合情合理地“忘言”,絕不是故作高深,只是這種感受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首詩中無酒,詩人卻將其歸入飲酒二十首,且成爲其中冠冕,原因就在於其意象的捕捉與構成具有直覺無意識的酒神精神的特點。誠如古人所說:“這首詩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俱偶爾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其一點‘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道書千卷,佛經完萬葉,猶不能盡厥蘊,故但以‘欲辯已忘言’五字喝斷‘此中有真意’之間。雖然,固已言之矣,不曰‘採菊東籬’云乎?”“偶爾之興味”,即審美的直覺無意識狀態。從此狀態中蛻化而出的詩歌意象,才能獲得“境在寰中,神遊象外”的悠遠不盡的意味。這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這裏,相與歸還的鳥兒和悅欣慰,它們沒有了彷徨,沒有了迷茫,也沒有了離羣之悲傷。它們投射着詩人擺脫“超我”的孤獨迷惘後,精神獲得巨大的歸屬和依託感,從而呈現出自由而寧靜歡暢的心情。

?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真心體念是這首詩真意之所在,也是《飲酒》詩及陶淵明詩歌的終極目標

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陳志剛)

---------------------------

其五(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2)。間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6)。

[註釋]

(1)這首詩寫在和諧寧靜的環境中,詩人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詩人在平靜的心境中,體悟着自

然的樂趣和人生的真諦。這一切給詩人的精神帶來極大的快慰與滿足。

(2)結廬:建造住宅。這裏指寄居。人境:人間,世上。車馬喧:車馬往來的喧鬧聲。指世俗交

往。

(3)爾:如此,這樣。心遠地自偏:意思是說,只要內心清靜,遠遠超脫於世俗,因而雖居喧鬧

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處一樣。

(4)悠然:閒適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5)山氣:山間霧氣。日夕:近黃昏之時。相與還:結伴而歸。

(6)此中:錄本從《文選》作“此還”,今從李本、焦本、蘇寫本改。真意:淳真自然之意。《莊

子?漁父》:“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辨:辨析,玩

味。《莊子?齊物論》:“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忘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

意也,得意而忘言。”這兩句意思是說,從大自然得到啓發。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但這是無法用言語

表達,也無須用言語表達的。

[譯文]

住宅蓋在人世間,

清靜卻無車馬喧。

問我爲何能如此?

心超世外地顯偏。

自顧採菊東籬下,

悠然無意見南山。

山間霧氣夕陽好,

飛鳥結伴把巢還。

此中當自有真意,

我欲辨之已忘言。

《飲酒·其五》賞析 篇七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結 廬 在 人 境 ,而 無 車 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 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問 君 何 能 爾?心 遠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採 菊 東 籬 下, 悠 然 見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氣 日夕佳, 飛 鳥 相 與 還。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爲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爲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裏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

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詩詞註釋 篇八

1、結廬是指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2、人境是指人世間。

3、爾是指這樣。

4、心遠地自偏是指心遠離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5、悠然是指悠閒自得的樣子。

6、山氣是指山中景象,氣息。

7、日夕是指傍晚。

8、山氣日夕佳是指山上的雲氣傍晚時很美。

9、相與是指結伴而歸。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說出來卻忘了要說的話。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真意,從自然景物中領悟到的人生與自然之理,辨是指辨識。詩人本想說一說這種“真意”,卻沒有說,因爲他認爲既然已經領悟到了,就不需用言詞來表達了。

《飲酒·其五》原文及譯文 篇九

《飲酒·其五》原文:

陶淵明〔魏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爲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峯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達。

《飲酒·其五》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爲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爲“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裏,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爲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爲斯興”,官場**險惡,世俗僞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繫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爲“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爲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爲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爲“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爲“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一起奏出,融爲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擡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峯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迴歸田園,田園也爲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爲同一。

“採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閒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麼,張戒所說的“味”是什麼呢?爲何說“此味不可及”呢?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爲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衆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藝術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閒至靜”者才能寫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裏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爲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爲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纔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這兩句說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裏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此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隱田園後的悠然自得心態,體現出陶淵明決心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後迴歸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態度和生命體驗。此詩以“心遠”綱領全篇,並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態。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隱後適意自然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這首詩就是陶淵明“以物觀物”所創造的“無我之境”的代表作。

《飲酒·其五》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爲“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飲酒·其五》賞析 篇十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爲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爲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的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但是卻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在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成羣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裏有人生的真義,已經不需要多言。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於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由自己的心境來成就的。

而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