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篇一

在教學本課中老師事先查找資料,瞭解艾滋病。然後注重情感的感染。要想使學生被課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動,首先作爲授課老師先要被感動。帶着飽滿的情感帶着學生走入文本,抓住課題爲什麼稱恩科西是“艾滋病小鬥士”進行展開。你認爲什麼人可以稱爲“鬥士”。學生踊躍回答。通過老師的範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抓住文中的相關詞語和句子進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 頑強 抗爭”。瞭解恩科西是如何與社會偏見作鬥爭和如何呼籲人們一同關心其他艾滋病人的,從而加強對“鬥士”的深層理解。最後引出關注艾滋病防治問題的國際性標誌——“紅絲帶”,增長知識,瞭解它的象徵意義。

課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拓展。“你還認爲那些人可以稱爲鬥士”,頓時教室沉靜下來,我把張海迪、海倫·凱勒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知道那些勇於與困難作鬥爭的人都可以稱爲“+6鬥士”。“我們怎樣也能成爲小鬥士呢?”學生的思路涌動起來,他們分別從面對困難和挫折去談了自己的看法。

《艾滋病小鬥士》這一課的教學,不但除了讓學生去感悟恩科西的精神以外,而且讓學生對了解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知識,知道它的傳播途徑,從而學會保護自己,關愛他人。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二

10月21日上午第二節在六一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爲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說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爲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 篇三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爲這個題設計簡 單,學生通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爲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爲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鍊。同時因爲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通過小組羣學的方式來達成。通過“羣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四

今天我們學習了“比的意義”,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義”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教學理念。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人體中的數學”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蘊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爲“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2、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例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思考、討論、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展了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教學理念也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教師課前爲學生設計了比較的表格,先讓學生自己填寫,再分組討論,使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4、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時間的把控,學生討論是充分了,但是,學生的練習時間就有一定的問題,沒有時間完成。看來,教與學生的書面練習之間還得下功夫去進行時間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後教學做的更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五

一、生活中的比與數學中的比

做了多年的數學老師,一聽到“比”這個字,第一反應還是生活中的比的意義:“比多少,比一比,”還有“比分”等等,和加減法聯繫的比較親密。

而數學中的比的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作爲成人,這兩個概念之間巨大的反差,讓我還有時候有點接受不了,何況還是國小生?如何讓生活中的概念不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遷移,負面影響呢?

一上課,我就直接在黑板上啊板書:比。

問學生:認識這個字嗎?看到比,你能想到哪些詞語?

比如:女生30人,男生40人,我們可以說男生比女生多10人,女生比男生少10人。

除此之外,還可以提什麼問題?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

師:兩個量,除了可以比多比少外,還可以用除法,算出男生和女生的倍數關係。這種關係,也是兩個量比一比,我們還可以說:男生與男生的比是40:30。今天我們研究的比,表示的是兩個量之間的一種倍數關係。

二、不同類的兩個量的比如何更好的理解比值

同類的兩個量,很好理解倍比關係,比如:女生30人,男生40人,女生與男生的比是多少。這部分內容對孩子來說比較簡單,但是,還有不同的兩個量,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思考如下:

出示: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90千米。

師:你能把什麼算出來?也就是汽車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

師:求汽車的速度,實際上是用哪兩個量進行比較?

師:那麼汽車的速度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

啓發學生:汽車的速度又可以說成路程和時間的比:90:2得到的比值45,表示的是汽車的速度。

師:常見的數量關係裏,因爲單價=總價÷數量,所以單價可以說成是誰和誰的比?工作效率可以說成是誰和誰的比?

縱觀這節課,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會求比值,這些地方做的比較好,但是,在不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時候,還有待於給孩子加強理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六

走近學生,走近真實的課堂教學——對“比的意義”教學的反思 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育正悄然地發生着許多新的變化。什麼是理想的課堂?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爲品格、價值追求,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課堂上怎樣讓他們真正成爲主動者,參與到老師的思維體操中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學生,才能走近真實的教學,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標準的要求。我作爲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前不久,我就遇到過一次。

在教“比的意義”的這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1、教育“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的比。

①請第一組同學(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自由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幾人?

b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女生比男生少幾人?

c男生、女生分別佔全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d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e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②對問題進行分類

a—求兩個量的和。

走近學生,走近真實的課堂教學——對“比的意義”教學的反思 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育正悄然地發生着許多新的變化。什麼是理想的課堂?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爲品格、價值追求,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課堂上怎樣讓他們真正成爲主動者,參與到老師的思維體操中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學生,才能走近真實的教學,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標準的要求。我作爲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前不久,我就遇到過一次。

在教“比的意義”的這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1、教育“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的比。

①請第一組同學(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自由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幾人?

b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女生比男生少幾人?

c男生、女生分別佔全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d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e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②對問題進行分類

a—求兩個量的和。

走近學生,走近真實的課堂教學——對“比的意義”教學的反思 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育正悄然地發生着許多新的變化。什麼是理想的課堂?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爲品格、價值追求,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課堂上怎樣讓他們真正成爲主動者,參與到老師的思維體操中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學生,才能走近真實的教學,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標準的要求。我作爲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前不久,我就遇到過一次。

在教“比的意義”的這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1、教育“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的比。

①請第一組同學(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自由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幾人?

b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女生比男生少幾人?

c男生、女生分別佔全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d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e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②對問題進行分類

a—求兩個量的和。

走近學生,走近真實的課堂教學——對“比的意義”教學的反思 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育正悄然地發生着許多新的變化。什麼是理想的課堂?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爲品格、價值追求,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課堂上怎樣讓他們真正成爲主動者,參與到老師的思維體操中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學生,才能走近真實的教學,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標準的要求。我作爲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前不久,我就遇到過一次。

在教“比的意義”的這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1、教育“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的比。

①請第一組同學(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自由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幾人?

b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女生比男生少幾人?

c男生、女生分別佔全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d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e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②對問題進行分類

a—求兩個量的和。

走近學生,走近真實的課堂教學——對“比的意義”教學的反思 隨着時代的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小數學教育正悄然地發生着許多新的變化。什麼是理想的課堂?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面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爲品格、價值追求,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與學生對話交流?課堂上怎樣讓他們真正成爲主動者,參與到老師的思維體操中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學生,才能走近真實的教學,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爲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的場所,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當前,老師們正在認真貫徹新標準的要求。我作爲一名課改一線的老師,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一些新的變化。教學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前不久,我就遇到過一次。

在教“比的意義”的這一節時,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1、教育“比”的第一個作用:同類量的比。

①請第一組同學(男生7人,女生5人)起立,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自由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a男生和女生共有幾人?

b男生比女生多幾人,女生比男生少幾人?

c男生、女生分別佔全組人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d男生是女生的幾倍,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e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少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

②對問題進行分類

a—求兩個量的和。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七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而且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總結概括出數學概念的過程。讓學生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學生觀察、猜想、驗證、分類、抽象、概括、應用等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用直觀手法向抽象過渡,用遞進形式層層推進,讓學生經歷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並儘可能讓他們用語言表達描述出自己對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最後形成新的知識脈絡。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複習導入,激趣揭題

該環節主要複習與新知識有間接聯繫的舊知識,爲學習新知識鋪墊搭橋,以舊引新,方程是表達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一種數學模型,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開課伊始我結合與學生有關的一些生活現象出示了一組題,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這些題的出現即能讓學生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開課很實際,很乾脆,也很有用。

二、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本站§ 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發興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義時我特意給學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讓學生分組實踐,通過操作、觀察天平的狀態得到許多不同的式子,由於材料不同,每個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數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多種多樣的式子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觀察興趣。

3、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1)在分類比較中認識方程的主要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後讓學生把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交流,討論思考發現式子的不同,分類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類,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種情況;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數和含有未知數兩類,再把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兩種情況。儘管分的過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後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經過探索和交流,認識方程的特徵,歸納出方程的意義。

( 2)要體會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徵,並不是本質特徵。方程用等式表示數量關係,它由已知數和未知數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係是現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天平的相等關係(如左盤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盤中是250克砝碼,天平平衡,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方程用數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係,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4、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爲什麼是“方程”,爲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三、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爲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爲自己探究,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讀學生“說”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興趣,促進學生把生活和數學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