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和鬼節的區別是什麼多篇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和鬼節的區別是什麼多篇

月十五中元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一

第一個薦新祭祖。薦新祭祖是這個日子的核心價值。道教說這天是地官赦罪日,佛教說是佛歡喜日。民間不是按照文獻生活的,不想那些,只知道是祭祖悼亡的日子。

《東京夢華錄》記載,一到七月初七,商家的營銷活動就開始了,出售各種祭奠物品、服裝衣帽等。明清資料顯示,西南很多地方從七月初七開始打掃家裏,把祖宗牌位請出來,老人生前愛玩的字畫之類掛出來。到了七月十三、十四、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七月十五要送老人回去。除了接老人的,也有上墳的。

第二個是焚楮送亡。楮是祭祀時焚燒的紙幣,今人有詩:“又到中元送袱錢,晚風無語送青煙。時光老去人非昨,只有哀思似去年。”就是自己老了,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但對祖先的思念始終不變。給先人化袱錢,要寫包袱單子,就像填快遞單一樣,一般填三代,搞得清楚的話可以填七代。單子必須小孩子來填,這其實是個家族教育,一面讓孩子記住祖先名字,一面練習書法。

第三是布田祈谷。布田祈谷,祈禱穀物豐收。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地官掌管豐收之事。拜地官,希望今年獲得更好的收成。布田,就是在田裏穀穗上掛五色小旗,也叫插彩。後來佛教七月三十燒地香,是對這個習俗的吸收。隨着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這些習俗現在沒了,但它們的變體還在。

第四是普度施孤。幫自己祖先燒紙,也照看下鄰居的祖先。過去掃墓修墳,左鄰右舍的墓也要象徵性地掃掃,打打招呼。和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差不多。

第五是娛神賽會。在悼亡節日,這是地方社區很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過去上海每到舉行祭禮活動,要把城隍老爺擡出來,伴以舞龍的吹打的踩高蹺的。

第六是贈羊寓教或者說贈羊寓孝。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區,七月份姥姥要給外孫外孫女送羊。以前送活羊,後來送面羊。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送羊是讓孩子知道從小要孝順母親。

第七個是化生祝子。宋朝開始有的,到了七月時候,左鄰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沒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續香火。收禮的人家,要表示感謝吧,也得送點什麼,這樣禮尚往來,鄰里關係自然結交得更好。

最後是燃燈祈福,七月十五標誌性的民俗活動。

中元節和鬼節的區別 篇二

在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中,農曆七月神祕而幽暗,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作爲禁忌,人們很少選擇在七月舉行結婚、搬家或開幕等喜慶儀式。而這個“鬼月”的高峯,無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稱爲“中元節”的這個日子。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七月半”也叫“盂蘭盆節”,這個名稱體現了該節的佛教因子。“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解倒懸之難。盂蘭盆節是爲了紀念佛祖弟子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則佛門的孝義故事,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觀念薰陶的中國民衆的口味。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併,並開始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

而“七月半”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爲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爲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爲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爲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爲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衆了。所以中元之日,衆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道士們在這一天講誦經文,爲地官慶賀誕辰,爲衆鬼超度,同時信衆們也設齋爲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爲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