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各地習俗有哪些(多篇)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各地習俗有哪些(多篇)

廣州:迎仙 篇一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爲“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西:七夕儲水 篇二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爲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中國西南:染指甲 篇三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情人節朋友圈秀恩愛 篇四

1、在鵲橋下看潮落潮起,紅燭秋光暈染絲雨,採擷夜色幾滴,拭去了別離,七夕碧霄盡顯綺麗。

2、那年一月,回眸二次,思你三日,戀你四季,想你五伏,飛書六封,約你七夕,舉定八卦,不怕九死,依你十世。

3、南山花滿淺幻聽,山水素顏月成風。斷橋七夕賦紅雪,雨上擺渡微傷聲。

4、一別柳絮遮風面,緣苦相思夢不成。二載新木堪裁剪,遊絲軟系葉輕勻。三春歸至花恨晚,偷垂露淚到天明。四月花開葉不敗,我有美酒可同行。五湖煙水明瀲灩,客舟寄處誰逢迎。六度碾轉把簫嘆,重開夜宴饗王孫。七夕達旦曲意晚,畫樓風暖罷簫笙。八重雲復光明滅,清宵夜半誰輕吟。九宵醉冷惺忪醒,闌珊歸處曉風清。十夜破曉月沉隱,幽風過境已無聲。

5、小女子不知公子喜好,斗膽將自身做這七夕之禮,不知公子願納否。

6、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挽一簾幽夢,許一世傾城。寫一字決別,言一夢長眠。我傾盡一生,囚你無期。擇一人深愛,等一人終老。癡一人情深,留一世繁華。斷一根琴絃,歌一曲離別。我背棄一切,共度朝夕。

7、蟬鳴聲聲送風涼,晚鏡映紅妝。玉河隔參商,纏綿夫妻分兩旁。天遙地遠,離愁難斷,心悲涼。月下嬋娟,私語繾綣,莫負好時光。長恨鵲橋無歸路,訴不盡相思斷腸,更添惆悵。青絲長,情絲長,怎忍離別?無言執手相望,淚千行。

8、南山花滿淺幻聽,山水素顏月成風。斷橋七夕賦紅雪,雨上擺渡微傷聲。

9、一日相逢的兩眼回眸,驚豔了三四年間的五分相思繾綣,六次夢醒的七夕如面,招惹了月裏的十點徹夜難眠。

10、一別之後,二地分離,只說是三四天,卻又似五六年,七夕鴻雁斷回信,八行錦書無可傳,九曲迴腸無處訴,十絃琴兒彈不完。百般思,千般念,萬般心思誰來解。

11、萬家穿針乞巧心繫檀郎,絲竹悠揚我對嬋娟焚香,金風玉露,華燈初上,溫柔靠在你的胸膛,秋意勾畫一幅漁火錢江,如水暈墨章烙印我心上,良辰美景願與你共賞,朗月清風送來花香,語難道盡兩情長,風雨路共闖,與君相伴到天荒,七夕的夜,銀燭秋光,喜鵲唱在柳梢新月明亮,青石小巷,燈火搖晃,牽你的手演織女和牛郎,你我好像,鴛鴦一雙,比翼飛過嫦娥的身旁,溫暖想象,你來娶我進喜堂,心中一片錦繡豔陽。

12、遙望銀河心相對,俯看人間話淒涼。

13、今宵七夕佳節,鵲橋之上牛郎織女,比翼雙飛。今宵七夕佳節,九重宮闕嫦娥思羿,玉欄孤倚。今宵七夕佳節,七仙女着霞衣綺麗,紅妝十里。今宵七夕佳節,月亮手中紅線千釐,此生緊繫

14、。今宵七夕佳節,你我不離再續前緣,此情不易。

15、追憶童趣無數,奈何今生情愫,佳人可知否,我終念君朝暮,無助無助,七夕相思難訴。

16、盛世浮生,筆端百轉紅顏讖;霓裳羽衣曾動京華,執手訴情深;漁陽鼙鼓,馬嵬坡前恨平生;還記當年七夕月,緣許三生,此夜聞鈴卻作斷腸聲。幽幽梅魂,一縷隨水一成塵,驚鴻過影花骨瘦盡,誰聽玉笛聲;佛骨檀香,多情解語慰虔誠,洛陽春暖酒自斟,流光一瞬,剎那離愁又添淚一痕。

17、七夕乞巧,今夕何夕;迢迢萬年,脈脈不悔。

18、又逢七夕,恰是初秋,隔夜白露,風吹水冷。雨不解淚,風不溫情,獨依闌珊,人去鏤空。吾亦相思,怕醉酒一壺。天之鵲橋,人之七夕,爾爾不共度。來年今日,天之牛郎織女,水之鴛鴦鴻鵠,地之連理,吾與汝不離,攜手共赴七夕。

19、“七夕怎麼過啊““略過”

20、七夕我要和我的小夥伴們上街,一遇到情侶就唱“分手快樂”。

七夕節的各地習俗 篇五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 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

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爲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裏,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裏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繡臺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着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着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豔彩奪目;有精心佈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裏;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臺樓閣,總之是越細緻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

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鹹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臺、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脣、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爲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綵、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爲屏障玉爲臺。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臺灣:拜“牀母” 篇六

臺灣七夕拜七孃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牀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牀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牀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牀邊拜牀母 ;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牀母衣”,拜牀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牀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牀母會寵孩子賴牀等。

浙江:七夕香橋會 篇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着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