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版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版多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爲的意見》,中共中央組織部召開了新時代激勵幹部新擔當新作爲暨加強改進選調生工作座談會,引起了全國各地黨員幹部的熱烈討論。做合格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需要不斷提高責任意識和作爲意識。

新時代的奮鬥者要做到矢志不渝跟黨走,堅定信心爲人民。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你的眼光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在紀念馬克思誕辰x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緬懷馬克思偉大光輝的一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奮力譜寫新時代的光輝人生。

新時代的奮鬥者要保持事無鉅細的自覺感,腳踏實地的勁頭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事無小事。作爲連接黨和人名最近的橋樑,必須要彎下腰、俯下身急百姓之所急,用羣衆樂於接受的方式幹工作,不折不扣將黨的好政策落到實處,將黨的殷切關懷帶到羣衆中。

新時代奮鬥者要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有我的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海南談改革強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做基層工作最忌浮躁,遇到問題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從羣衆最關心的事情做起,敢較真,勇破難題,闖難關。

奮鬥是一切事務的始端,沒有奮鬥,就沒有今天的生活,更沒有明天的幸福。普通人最偉大,奮鬥者最幸福。每一名共產黨員都來自於羣衆,又最終都服務於羣衆,都是創造幸福的奮鬥者,又都是獲得幸福的受益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參考 篇二

試談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摘要: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爲認識和解決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奠定了極爲重要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實踐觀;社會主義建設;探索

0引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們自己的哲學稱爲“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僅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物質根源,爲探尋人類認識的本質和解開人類社會歷史之迷提供了鑰匙,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成爲開放性科學的內在因素,是馬克思主義具有無限生命力的奧祕。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作爲“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所涉及的範圍也是十分廣泛的。

1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從沒有提出過實踐的完整定義。研究者們圍繞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進行論述,一直是我們對實踐進行闡釋的理論依據。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實踐就是人類的一種存在的方式,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總和。

1.1在人與自然關係層面上來看,馬克思主義認爲實踐是人類爲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創造對象世界的生產勞動或生產實踐實踐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最普遍、最直接的聯繫。人的實踐過程,一方面連接這事實對象,另一方面連接着這個理論。這個邏輯鏈條就是理論-實踐-事實和事實-實踐-理論,同時檢驗理論,也是一個必須有人蔘與的過程,因此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正確的。隨着人類生產實踐與人的需要的互動,使人的需要超越動物性的生存需要的層次進展到享受需要層次再演進爲發展需要這一人類高級層次的需要,實現人類自身全面而自由發展乃是人類實踐的最終目的。

1.2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層面上來看,實踐是人類爲了解放生產力和實現人類自由與解放的社會生活實踐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就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表現,生產活動與許多人的社會關係是對立統一的。實踐是人作爲類存在物爲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所從事的處理自身各種關係的一切社會歷史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主體與客體、人與社會環境的否定性統一。

人的實踐活動之所以與自然的物質運動具有不同的特點,就是因爲人的活動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活動。人作爲主體,實現了必然性與應然性的統一,創造出屬人的對象世界,即人類世界。學習實踐活動,還得出了四點啓示:一是科學發展觀是提升競爭力的堅強支撐;二是正確的思想路線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政治保證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堅持羣衆路線是科學發展源頭活水。推動科學發展,做到:①持之以恆、常抓不懈,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爲永續工程;②關注實踐、解決問題,不斷破解改革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③注重長效、完善機制,努力形成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四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建設。

2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偉大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它一切哲學的根本標誌,是實現哲學上偉大變革的關鍵。馬克思主義哲學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有別於舊唯物主義。它以實踐的觀點爲基礎,科學的闡述了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爲“實踐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概括。這點已經在學術界達成了一致。對於這種本質的理解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筆者認爲,在我們對實踐唯物主義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並已經有了許多基本共識的基礎上,現在我們應該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又更深層次的解釋,也就是要開始更深入的去研究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批判性。

就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內容及思想來說,它既是一種科學的實踐理論,同時又是一部實踐批判理論。這是一個理論的兩個相對的側面,二者相互聯繫,缺一不可;如果只片面的看到理論的某一個側面,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全面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整個哲學的發展中,把實踐當做哲學的基礎,馬克思是第一人,而後馬克思又轉變哲學的思維方式,創建了以實踐爲基礎的現代唯物主義觀點。

其次,在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辯證法和唯物論的相互統一。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作爲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並不是一概的對實踐進行論述。在辯證法的意義上,對實踐的肯定中與對實踐的否定是相互聯繫的而在對實踐的肯定中也包涵着對實踐否定的意義,甚至在某種特定的時候二者還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從本質上說,馬克思的實踐理論既是實踐的唯物論又是實踐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只是推崇實踐的理論,而更是一種批判實踐的理論,即一種實踐批判理論。再次,以實踐概念爲基礎,馬克思主義實現了辯證唯物的自然觀和實踐觀二者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最初的唯物主義不是完整的唯物主義,而只是在自然觀層次上的唯物主義,並沒有將唯物主義的理論與社會歷史的發展相結合。這樣,就使得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沒有統一起來,二者相互脫節。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最後,在不斷的完善後,馬克思理論在實踐的基礎上達成了認識論與本體論的相互統一。實踐作爲整個世界存在的基礎,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了作爲存在論或本體論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同時在實踐基礎上建立了它的認識論。馬克思人爲,人類的認識並不是與實踐沒有人和網關係的活動,而它本身就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或者環節。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是歷史的產物,也只有根據不同的時代條件特點把它實際運用於具體的社會實踐,才能真正顯示其重大的歷史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產生的,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併爲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開闢了一條新的路,爲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傳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1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比較徹底地認識和解決了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奠定了極爲重要的思想基礎。鄧小平認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口號,從而開闢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鄧小平理論作爲發展中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模型,是可以視爲科學社會主義觀的一個新形態的。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立足於當時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來作分析的。我們不妨將馬恩關於社會主義的那些設想,即馬恩的科學社會主義觀,視爲那個時代的發達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理論模型。

3.2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想精神的現實化,從而把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推向一個更加具體而深刻的歷史階段。鄧小平從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出發,提出要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以生產力不斷解放和發展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完善的統一爲前提,以逐步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爲現實目標。目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在堅持社會主義,也有自己的許多獨特經驗。但就建設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中國被公認爲取得了最大的成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成功的。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如此淋漓盡致的發揮,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纔有這般絢麗的新篇章。

3.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在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理論問題上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很多重要的理論的形成對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標準、社會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會主義制度和特徵等方面思想的具體運用和重大發展,馬克思主義也由此融入了更加現實和廣闊的歷史發展的空間。首先,這是對十五大高度評價鄧小平理論的解讀。

十五大指出:鄧小平理論“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當代中國,只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在我們黨的文獻中,對一個理論作這樣高的評價是罕見的。從黨的文獻研究角度看,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高度評價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我以爲,是可以解讀爲它是科學社會主義觀的新形態的一個參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鄧小平文選》(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篇三

①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④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當代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⑤我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⑥黨和國家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

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的奮鬥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參考 篇四

試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夢

2012年11月8日,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定義“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黨內著名理論家、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1世紀頭20年的“中國夢”的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由此,“中國夢”以其清新的理念和親和的風格迅速爲整個中國社會所認同、所追捧,並日益成爲了最爲重要的主流政治話語之一。

“中國夢”這個新名詞可以說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不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中國夢”確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價值,九十餘年來的中國道路有奠定了“中國夢”堅實的實踐基礎。把“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統一起來,既對我們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又對我們在政治話語與時俱進的同時保持意識形態具有極端重要的理論價值。

每個人奮鬥都是要有目標的。正如砌磚,雖然同是在砌磚,但心裏的目標卻不盡相同。雖然物質利益是人奮鬥的原動力,但物質利益並不能成爲人奮鬥的目的與歸屬,“未富先奢”、“稍富便驕”背後是理想的缺失與價值的迷茫。相反的,爲目標而努力,爲理想而奮鬥,就算再苦再累也會心甘情願,也會義無反顧。“中國夢”就爲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確立了這樣一個目標,給我們的奮鬥賦予了意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尚未成功,仍需努力。想要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始終堅持如一,是非常可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共同理想。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人民羣衆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表述太過於抽象,而現代傳播理論與實踐都表明,意識形態的內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識形態的方式來表達,運用非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更能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中國夢”在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實質與科學價值的同時,更從話語間對其進行了創造性轉換,這個詞語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親和、更加清晰、更加具體,它給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帶來了一個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見摸得着的目標。

改革開放的中國也是社會轉型分化的中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個階層,每一個羣體也都有着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這些夢想往往各有所求,有的甚至大相徑庭。雖然歷史進步的合力會將這些理想與追求彙集到一起,但是其彙集的形式是十分不確定的。而通過“中國夢”把不同階層、不同羣體大大小小的夢想匯聚爲一個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在不同中尋找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護差異,這樣,就可以把十三億中國人的力量彙集到一起,使大家達成共識。有了共識,還有什麼困難是我們打不到的嗎?

夢想和現實總是有所差距的,正因爲如此,人們纔要追逐夢想。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一些現實狀態之所以有無奈的感覺,並不是因爲沒有改變現實的辦法,而是因爲沒有改變現實的勇氣,以至於把一些本不該成爲夢想的狀態當作了夢想。但是,當確立了真正的“中國夢”,其道義的正當和路徑的科學會讓我們勇於向不公平和非正義說不,讓我們用於指出投機倒把的虛幻與可憐。

“中國夢”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在十三億乃至更多人口的國度中實現共同富裕,在爲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中實現大國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實踐。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夢”也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的夢想。正因爲“嶄新”所以創新是關鍵,我們要做的是社會的復興而不是復古,崛起而不是威脅。“中國夢”需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界定內涵,塑造靈魂,彰顯本質。

1776年的“美國夢”強調個人奮鬥,與“美國夢”相比,“中國夢”是建立在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基礎上的夢想,國家強盛,民族團結,人民纔會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個人的奮鬥發展與全體人民、全民族的奮鬥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發揮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羣衆自己當家作主實現自己的發展,爲社會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共同富裕座位基本原則,注重社會經濟發展。當我們把國與家、民與族融爲國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爲“大家”時,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就會變成現實的生活狀態,“中國夢”也就在體現本質中進一步豐富了它的科學內涵。

一個民族的復興,並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的復興,更是文化文明的復興。我們要通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能彰顯五千年燦爛文化、能傳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軟實力促進世界共榮共進的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復興的中國是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中國,是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中國;復興的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破解人類發展難題。例如,在十八大上,我們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把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

“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爲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講過的一句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爲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既指向未來又屬於當下,這就爲“中國夢”同時設定了兩個時間座標。面向未來,“中國夢”承載了我們一切美好的願望,民主、法制、國富、民強,乃至人們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等,都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通向這一夢想的道路沒有休止符;着眼於當下,“中國夢”要求我們一切制度安排、一切政策領導都應努力扶正驅邪,去惡向善,通過階段性的目標一步一步爲走向新社會奠基鋪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表明“中國夢”的起點就在腳下。把這兩個時間座標結合起來就是我們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時要始終腳踏實地的幹好我們必須乾的事,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在投身當下實踐的過程中不忘前進方向,不能得過且過。

夢想不同,實現夢想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實現“中國夢”一定要走中國自己的路,即中國道路。

要實現一個夢想其實有許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是方法要與夢想相匹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只有三十多年,但是中國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卻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出爲中華民族復興而創立的的誕生。經歷了九十多年的艱苦探索,我們的黨嘗過了酸甜苦辣,越過了艱難險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現在,三十多年的成功實踐又讓我們對這條道路充滿了信心。

“一個社會發展的條件不是我們自己選定的,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這是馬克思說過的話,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發展程度都是既定的,都是不可選的,因此,不是每條道路都適用於中國,比如“美國夢”,中國學不來,也不能學。因此,中國道路只有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將“中國夢”實現。“國特色”並不只是一個口號,它是我們共產黨用鮮血和生命總結出的強國之策,“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黨的領導和支持,只有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中國夢”纔會實現!

國中政治考點:個人與社會 篇五

怎樣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答:〈1〉親身實踐,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做人。〈2〉通過參與各類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參加社會公益宣傳、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調查活動、參觀訪問等)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3〉參與社會生活,就要正確地認識社會,辯證地分析問題。〈4〉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我們要正確認識從衆心理。〈5〉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我們要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

從衆心理的影響

積極影響: 〈1〉從衆可以使人自覺接受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2〉有利於個人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爲習慣;〈3〉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消極影響:盲目從衆的危害?

(1)不利於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很難形成自己穩定的興趣愛好。(2)不利於高雅情趣的培養,也會影響我們的個性發展。(3)直接影響身體健康。(4)使人接受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助長社會的歪風邪氣。

怎樣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怎樣克服盲目從衆?怎樣杜絕不良嗜好?(答案相同)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素養,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防止上當受騙。(2)克服獵奇和盲目從衆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3)運用法律手段同不良誘惑進行堅決的鬥爭

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爲?

答:〈1〉學會謙讓、分享、助人。〈2〉爲社會做貢獻。例如: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②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③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⑴真、善、美的影響 ①淨化人們的心靈②促使人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覺抵制不良誘惑。③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⑵假、惡、醜的影響 ①危害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②會使一些人價值觀發生扭曲,鋌而走險,違法犯罪。③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導致少數未成年人精神空虛,行爲失範,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爲什麼要明辨是非善惡?

①只有明辨是非善惡,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實現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②只有明辨是非善惡,才能在生活中自覺用道德和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爲,過積極健康的生活。③只有做到明辨是非善惡,並積極同醜惡現象作鬥爭,才能使自己逐步成爲一個正直的人。

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

(1)明確正確的判斷標準,既包括道德標準,也包括法律標準。(2)還要不斷提高辨別能力。還要增強自控能力。(3)正確的行爲,必須堅持;錯誤的行爲,堅決摒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參考 篇六

試談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想

《形式與政策》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瞭解,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作爲一名大學生,深刻、全面地瞭解國內外的形勢是非常必要的,而學習這一門課程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和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學習當今世界的形式與政策的目的在於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發現當今世界形勢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思路。我們當前特別要處理好專業學習和理論學習的關係。在校學生專業學習固然重要,這是學生目前的主要任務,但是理論學習更爲重要,是方向和指針。專業學習越忙越艱鉅,越需要多學理論,提高理論水平,加強理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達到成功的彼岸。

關注世界,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爲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衆能力,在這裏,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讚美他,是因爲他優秀,我們欽佩他,是因爲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爲俊傑”,今應爲“適時務者爲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現在的世界,當代的社會需要的是對形勢與政策有着敏銳洞察力,能夠正確把握形勢與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不能做到“識時務者”,一心只知道埋頭苦讀,不關心國內外形勢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狹隘的目光所束縛,禁錮,最終留於平庸。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環境制約着一個當代大學生成功的機率,試想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度,發展與進步必然受到其影響,個人尋求更大發展的機會也必然會減少。當代大學生如果不能認識與把握當下的形勢與政策,充分了解決定政策的形勢,準確判斷政策如何改變未來的形勢,逆者社會的大形勢而爲,可以想象失敗是最終必然的結果。因此只有準確靈活的掌握當下的形勢與政策,我們才能接着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與劣勢,結合自己的目標,制定最終可行的發展方案與計劃,並憑藉着自己不斷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實現自我的發展並最終取得最後的勝利。

瞭解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才能更好地幫助發展中國,認識中國,瞭解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身的大理想,大發展。

形勢與政策教育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特點,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當前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國際競爭中,爲什麼有的國家勝出,有的卻一敗塗地?德國爲什麼會成爲世界諸多豪華車主要生產廠商的大本營?中國現在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世界局勢如此動盪的情況下,中國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就可以以此作爲跳板,無論在經濟或國際地位都會上身一個等級。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會有很多的阻礙,因爲其他國家會眼紅,中國威脅論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機時期,外界卻把中國比喻爲“救世主”。中國並不是什麼“救世主”也不存在對外國的威脅,中國只是在做自己認爲對的事。

瞭解當今國內國際的形勢與政策不僅是幫助當代大學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藥,也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種有效途徑。形勢與政策課作爲一門政治素質教育的必修課,不僅拓寬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我們的政治素質修養,幫助我們深刻理解當今時代的主題,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

形勢與政策課程幫助我們在反思當今世界中國落後的癥結,總結當今世界中國進步的原因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爲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而發奮圖強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勵下,作爲現代社會的主流,當代大學生才能肩負起國家蓬勃發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學所有,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使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爲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學校開設形式與政策課是我的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他不僅提高了我的綜合素質,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還培養了我的能力與責任感。它也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認識中國,讓我們感受社會的形勢和國家的政策。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讓我清楚地認識到當代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學生活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習當今世界的形式與政策的目的在於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發現當今世界形勢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思路。我們當前特別要處理好專業學習和理論學習的關係。

在校學生專業學習固然重要,這是學生目前的主要任務,但是理論學習更爲重要,是方向和指針。專業學習越忙越艱鉅,越需要多學理論,提高理論水平,加強理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達到成功的彼岸!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七

黨的十九大報告講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集中回答一個時代課題,即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去堅持和發展的問題。新時代有新的發展趨勢、新的挑戰、新的問題,所以改革必須有新內容,發展必須有新目標。“新”在哪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稍作分析。

比如說,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反覆強調的一個基本觀點。過去我們的生產力很落後,物質文化需要構成了社會主要矛盾,隨着生產力不斷髮展,今天人們的溫飽需要已經得到解決,新的需要不斷產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原有需要的不斷升級,加上新的需要領域的不斷拓展,綜合在一起就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滿足這一“美好生活需要”,我們的生產力發展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所謂不充分,就是需進一步發展;所謂不平衡,是指階層、區域、城鄉之間,人們各方面需要的滿足還不是很平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給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或者說,在今天,黨和政府的工作必須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相適應。

再比如,生產力由過去粗放的要素驅動,走向了今天的創新驅動。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叫“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今天舊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沒有創新能力,核心技術受制於西方,我們怎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現在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很大一方面來自高科技領域。在現代化早期,我們可以模仿,或者叫“山寨”,但到了今天,在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一味模仿是不行的,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靠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儘管難度很大,但勢在必行。

就分配關係來說,新時代也帶來了新挑戰、新要求。過去我們常說把蛋糕做大,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漸實現共同富裕。今天蛋糕仍然需要做大,這一點毫無疑問,但要走向共同富裕,更要注重把蛋糕分好。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爲今天貧富差距的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亟待解決,拖不得了。全面小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儘可能推動落實社會公正。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優越性如何體現?要靠共享發展。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分配問題多年以來一直存在,積重難返,不好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講,鄧小平當年開啓改革固然不容易,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天深化改革同樣難度很大。

生態環境在新時代也面臨着新挑戰、新要求。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時間裏,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比如出現了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如今社會大衆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逐步提高,揚棄工業文明,走向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成爲一種新趨勢、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