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夕的風俗是什麼 篇一

1、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喜蛛應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內,第二天看看,如果結的的圓網,說明得巧了多,反之則認爲得巧少。

3、投針驗巧

將針投到水中,看針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鳥獸之類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錘子、細的如髮絲就失敗了。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5、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爲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爲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爲牛慶生”的習俗。其實爲牛慶生體現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農家如果沒有一頭牛,日子該是何等的艱辛!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麪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爲“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7、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8、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爲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9、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爲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樑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爲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10、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爲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爲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七夕節的習俗 篇二

古時七夕節的習俗

1 、七夕觀星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打算好的時令水果,對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2 、聽悄悄話

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偷偷躲在長得茂密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假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3 、淨水視影

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納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采納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4 、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假如家裏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5 、穿針乞巧

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爲“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打算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

七夕節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惟獨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囑咐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爲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的習俗 篇三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爲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七年級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爲喜歡的節日之一。

節日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爲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髮,結紮巧姑,拜“七孃媽”。

七夕節習俗 篇四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裏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爲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裏,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作爲古老的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曆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爲生長、長生的標誌,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爲“人日”。《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於漪蘭殿,誕於人日這一天必然有着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傳統文化裏,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裏,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七夕節俗中最神祕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裏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化生求子

七夕人們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其中有一種蠟制的嬰兒人偶,叫做“化生”。婦女們買回家浮於水土,爲宜子之祥。

七夕節的節日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爲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七年級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爲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爲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xx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爲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原名爲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爲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的來源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過節的情侶們,相信也是對當下的這份感情十分珍惜和愛護。

七夕送什麼禮物呢

初戀篇

如果你和你的女友是剛剛發展不久的,並且你也沒有正式送過女生東西的話,可以在七夕的前幾天陪女生出去逛街,看她喜歡什麼,再選擇最合適的送給她,給她個驚喜,但是切忌不要太昂貴的東西。當然,偷偷夾一封情書是最浪漫不過了!

熱戀篇

這時候女生對你已是非常依賴了,再送一些花呀巧克力之類的東西似乎不太能博得女友歡心。那麼建議和她出去遊玩,海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給她一個你能做到的承諾,讓她相信你有足夠的安全感並堅持走下去,可以是情侶項鍊或者手錶等象徵永恆的禮物。

和好篇

如果剛好你和女友鬧矛盾了,請滿足一下她小小的好勝心和虛榮心。不是你的錯也是你的錯,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約女生出來,一起吃點東西,讓她看到你的真心,相信女生一定會“原諒”你,如果女生不出來,你也別勉強,可以和她一起電話或者網絡聊天,祝福彼此。

同居篇

如果你和她一起住在同個屋檐下,這時候的女人對禮物的要求可能沒那麼看重,你可以和她一起到菜市場買菜,揀菜,煮飯,炒菜,洗碗,分工明確。千萬別覺得燭光晚餐已經落伍了,然後配上幾杯紅酒,一個令她驚喜的禮物,這個禮物可以是一件裙子或者旗袍。

異地篇

請儘可能在這一天陪伴她,因爲她也是需要被疼愛的。突然出現在她面前,對她來說是一個最好的禮物,和她一起逛街,遊玩,吃飯,聊天。如果你們真的無法見面,可以選擇視頻聊天,當然你如果能提前幾天網購一份禮物給她就更好了。禮物可以是你錄製的話或歌曲,也可以是一些創意可愛的小禮物。

求婚篇

當然你願意把這個美好的節日作爲你的求婚日,那你準備的工作就要更多了,但永遠少不了的禮物是一枚戒指,一個深深的擁抱,一次真心的表白,最好有朋友幫忙佈置浪漫氛圍。當然,最重要的原則是“請勿兒戲”!

20xx七夕節飲食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爲“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淨,平鋪到一個盤子裏,用溼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溼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擀麪,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麪條抓到碗裏,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麪加豆粉和麪後在燜鍋裏蒸出來,放在石臼裏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乾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爲“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爲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谷種和綠豆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爲“拜仙禾”和“拜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