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雨水節氣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雨水節氣的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雨水節氣的由來 篇一

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着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餘寒。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已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幹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雨水不僅表明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着身心。

全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於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在雨水節氣的15天裏,我們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着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既然這說到個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就不能不提人們常說的“春捂”。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於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時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爲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採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鍊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雨水節氣中,地溼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溼。又由於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這時的大氣環流處於調整階段,全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溫暖過渡。

拉保保 篇二

舊社會,人們迷信命運,爲兒女求神問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帶,尤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個乾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剋的關係,如果命上缺木,拜乾爹取名字時就要帶木字,才能保險兒子長命百歲。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盛開一方之俗,傳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佔稻色 篇三

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當年稻穀收穫的豐歉。“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着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送雨水 篇四

四川成都東山客家雨水節上,有個民俗是女兒給父母、女婿給岳父母送節。女婿送節的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稱爲“接壽”,祈求岳父母長命百歲。女兒則是燉了豬腳、雞湯,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由女婿給岳父母送去。這是女婿對辛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母表示感恩。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母還要回贈雨傘,女婿出門奔波可以遮風擋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

雨水節氣氣溫大約是多少度:普遍0℃以上 篇五

雨水節氣意味着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雨水”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已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幹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雨水佔稻色是什麼意思 篇六

所謂“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穀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着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着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稻獲的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着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開始,隨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南部中國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爲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客家近千年地傳承着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爆糯谷花“佔稻色”便是其中之一。元代婁元禮《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佔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佔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腷膊聲”一句,詩人自注雲:“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穀米爆白多者爲吉。

雨水時節的習俗有什麼 篇七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爲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爲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爲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節氣有哪些注意事項 篇八

一、起居生活

雨水時節尚屬早春,此時大氣乍暖還寒,氣溫尚低,且晝夜溫差變化大,溼度增加。雨水時氣溫雖然不像寒冬臘月時那麼低,但由於大氣轉暖,人體的毛孔開始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降低,故人們不應急於脫去冬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素有關節痛的人,更應重視肩、腰、腿等部位關節的保暖,以免寒溼之邪外侵而引發疾病。

二、飲食調養

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雨水節氣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養脾。中醫認爲,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人在春季肝氣容易過旺,太過則克己之所勝,肝木旺則克脾土,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雨水節氣在飲食方而應注意補脾。甘味食物能補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故雨水飲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藥、大棗、小米、糯米、核桃仁、虹豆、扁豆、黃豆、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桂圓、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烏梅、酸梅等。同時宜少食生冷油膩之物,以顧護脾胃陽氣。

雨水節氣還應適當多喝粥以養脾胃。粥被古人譽爲“天下第一補人之物。”粥以米爲主,以水爲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於消化吸收,而且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

三、經絡疏通

中醫認爲,雨水節氣與人體的手少陽三焦經相對應。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23點)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亥時是十二時辰中最後一個時辰,被稱爲“人定”,意思是說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此時是安歇睡眠的時間。人如果在亥時睡覺,百脈可得到最好的體養,對健康十分有益。

四、運動養生

雨水節氣可適當練導引功以鍛鍊身體。具體做法是:

①每天晚上,盤坐,兩手相疊按右大腿上。上體向左轉,脖項向左扭轉牽引,略停數秒鐘,再以同樣動作轉向右,左右各做15次。

②然後上下牙齒相叩,即叩齒36次,漱津(即舌溉上愕,並兩頰、上下齒脣間,此時唾液則增加分泌,養生家稱爲津液)幾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嚥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爲一息,如此36息而止。

五、調整情緒

雨水節氣大氣變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使人出現精神抑鬱、憂思不斷等表現,對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尤其對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中醫認爲,憂思傷脾。也就是說,人過度憂慮,會影響脾胃功能。比如,我們若在吃飯前與人發生爭執或發生其他不愉快的事,就會有“氣飽了”的感覺,這時若強制進食,很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等症狀。因爲低落的情緒可使人的中樞神經受到抑制,而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各種消化液分泌減少,還可使消化系統肌肉活動失調,造成食慾降低、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雨水節氣情志養生至關重要。我們應儘量調整心態,做到心情恬淡、開朗豁達、與人爲善。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要冥思苦想鑽牛角尖,力爭及時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肝喜順暢而惡抑鬱,只有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才能使肝氣平穩,脾胃才得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