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社區黨建典型案例材料

社區黨建典型案例材料

社區黨建典型案例材料

社區黨總支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牢牢牽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黨組織、黨員作用,強化示範引領,帶動整體推進,探索以居民自治爲基礎的社區治理機制,推進安置點管理規範化、長效化,切實完成好做好搬遷羣衆後續服務管理這一重大課題。先後榮獲市級平安社區、支部規範化建設示範單位、就業扶貧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一、背景與起因

社區於2019年4月成立,是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計安置5個村49個村民小組的586戶2196人,總投資3.7億元。自社區成立居民全面入住以來,百姓安居樂業,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困擾羣衆的亂象問題:一是羣衆融入難,羣衆搬到新地方存在生活習慣、鄰里關係、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不習慣、融不進,存在“兩張皮”現象。二是羣衆辦事難,部分跨鎮搬遷羣衆辦理有關事務時,需要回到戶籍地,導致辦事不方便、成本高。三是有效管理難,存在“大半夜有飛車黨擾民”、“村民把公共區域的花園變成了菜地”、“我家鄰居亂搭亂建,影響村貌”等問題。爲了解決以上問題,社區積極探索“五治”基層治理模式,以黨建引領爲核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善治新模式,爲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黨建引領,築牢治理之“根”

2021年1月,社區積極推行村級組織大崗位制,通過黨員和羣衆選舉產生了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精、工作責任心強、服務態度好的社區“兩委”幹部隊伍,推進“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打造精兵強將,帶領全體社區黨員羣衆牢固樹立“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理念,切實承擔起管理社區、服務社區的職責。社區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的各領域各環節,着力構建“1+3+N”的基層治理體系。推動黨建引領“多網合一”,深入實施市黨建引領市域治理智慧化平臺和市共治通應用,建立健全線上線下事件受理分撥處置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員、村組致富帶頭人作用,形成“人人都是戰鬥員”的攻堅拔寨強大力量,快速有效解決羣衆關注的熱點痛點堵點。開展“頭雁領航紅旗聯創”活動,學習借鑑其他村(社區)先進經驗,補齊短板。抓嚴抓實黨員隊伍,爲社區60名黨員設崗定責,摸排、處理、上報社情民意、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疫情防控等情況,發揮黨員在社區中的先鋒模範作用。聚焦精細化治理,將社區劃分爲9個網格,建立“1+10”黨員聯繫羣衆制度,把黨員凝聚到網格上,形成黨建與治理相統一的格局。

(二)強化法治保障,提升治理之“要”

社區強化法治宣傳,深入推進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創建,開展法制宣傳“進社區”活動,提升羣衆的法律底線意識和紅線思維。深入推進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落實法律顧問制度,多種形式引導羣衆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平臺,如板報、宣傳欄、橫幅、海報、宣傳冊等載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向居民大力宣傳反邪教、預防電信網絡詐騙、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邀請公安、政法、司法等領導爲全體社區黨員幹部開展法律知識講座,形成幹部羣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推進社區“雪亮工程”建設,在社區主要路口、公共區域安裝視頻監控27個,探索“一屏知全域、一網管全局”的智慧治理模式,切實提高各類風險隱患預測預警預防能力。

(三)提升自治能力,夯實治理之“基”

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整合社區黨總支、網格員、駐村工作隊、社區民警等力量,建立民生臺賬,確保村級各項工作合民心、順民意、暢民情,爲基層羣衆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提高精細管理、精準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協商在基層”、定時巡邏等工作機制,着力構建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工作聯動、突出問題聯治、服務管理聯抓、基層平安聯創的治理新模式,實現了98%以上的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在社區的良好成效。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圍繞人居環境、鄰里關係、移風易俗等內容修訂村規民約,推動羣衆主動參與社區治理。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嚴格落實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實行重大事項集體研究,提升社區民主管理水平。實行“三務”公開,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讓社區重大事情由村民做主,做到事事公開化、透明化,形成“村事齊管、共謀振興”的良好自治氛圍。

(四)注重德治教化,激活治理之“力”

以文化活動播種優秀傳統文化種子,在規範化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各類節慶假日,通過舉辦“春節送福送春聯”、“我們的節日·端午”民俗文化傳承等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創新活動內容與載體,開展“同一個家同一個夢”鄉村音樂會、“放飛心願擁抱未來”六一親子游園會、歡樂影院等活動,營造和諧文明健康的鄉風民風。以志願服務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巾幗志願服務隊、文化文藝志願服務隊、平安志願服務隊、文明旅遊志願服務隊”6支志願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活動,讓“志願服務”四個字深入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防控疫情等羣衆急難愁盼一線。以“榜樣人物”傳遞身邊正能量,由社區黨總支牽頭推選善行義舉榜,堅持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從身邊小事做起,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切實提升道德感染力,做好爲羣衆服務的“後半篇”文章。

(五)築牢民生底盤,立足治理之“本”

安其居還要樂其業,社區把“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作爲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措並舉,幫助羣衆增收致富。把抓黨建與抓民生相結合,依託黨羣服務中心,建立農民工工作站,強化技能培訓,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實施“黨建+就業創業”工程,有針對性的開展叉車駕駛、保潔等10餘種技能培訓,提高居民的擇業競爭能力,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大力開展“地企共建”,通過與“兩礦一公司”及鎮域內用工企業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積極爲搬遷羣衆搭建就業平臺,778人實現“家門口”務工。實施歡樂水世界旅遊扶貧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爲搬遷羣衆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整合黨建、民政、信訪、社保等窗口,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第一時間傳達惠民政策,及時瞭解掌握羣衆需求,通過網絡服務強化民生保證。立足多民族雜居融合的村情實際,把民族進步和文化惠民作爲社區建設的工作重點,帶領羣衆發展花腰傣手工產業、以旅遊小鎮建設爲契機,大力發展民宿、鄉村旅遊等產業,56戶實現自主創業增收。探索發展之路,增加集體收入。用省級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補助入50萬元股聯合村辦企業,每年分紅4萬元。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將閒置的扶貧車間出租給企業創辦幼兒園,每年收益10萬元。將壯大集體經濟力量,提高服務羣衆能力。

三、成效與反響

(一)基層組織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通過以黨建引領爲核心,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爲抓手,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善治新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黨建模式與社區建設新任務的矛盾,初步找到了社區黨組織建設的新模式和新的工作新機制,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社區幹部的羣衆意識得到普遍提升。通過實行社區兩委包片、小組幹部包組、支部黨員保戶的工作形式,對社區實行劃片分組的管理服務模式,摸清羣衆情況與需求,充分利用好黨建引領“多網合一”的網格化治理格局,推行社區服務管理精細化、矛盾糾紛排查化、羣衆需求答覆及時化、特殊服務上門化的“四化”治理服務模式,解決社區居民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組織和發揮轄區內各類資源的能力明顯增強,組組各類文體活動的水平明顯提高,提升了羣衆生活幸福指數。

(三)羣衆的思想觀念發生新改變。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與創建國家衛生鄉鎮相結合,在前期整治公共綠化帶佔用的基礎上,對社區羣衆房前屋後亂堆亂放問題進行治理,帶領村組幹部黨員羣衆在鎮指導組的指導下一家一戶過篩子,引導搬遷羣衆轉變思想觀念,更新生活習慣,逐步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徹底改變社區髒亂差的面貌,讓社區有新面貌,讓羣衆有新生活。

(四)社區治理取得新成效。社區黨總支積極向上爭取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及用好鎮級財力“雙百行動”項目資金,建成社區籃球場公廁滿足羣衆業餘體育活動需求、完成社區七組擋牆滲水整治、三組空地滲水整治、九組公益房場地硬化、社區小廣場綠化風貌打造等爲民服務、爲民解憂的項目,高效轉化社區治理成效。

四、經驗與啓示

(一)黨建引領是核心。社區黨總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與組織功能,建強基層戰鬥堡壘,以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推動社區社會治理工作有序開展。嚴格落實總支書記“具體責任人”職責,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具體抓、抓具體,帶領社區認真開展基層治理工作,從薄弱環節突破,一抓到底,集中攻堅,才能確保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得以落實,有效實施。

(二)羣衆參與是基礎。始終把爲人民服務作爲黨員幹部的天職,堅持以人爲本,把社區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爲決策的根本依據,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努力把爲羣衆排憂解難的工作落到實處,暢通聯繫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問題。通過羣衆的事與羣衆商量、羣衆的事依靠羣衆解決,提升羣衆自治能力。

(三)做實服務是關鍵。結合社區居民來源多樣、物質文化需求多樣、居民價值取向多樣的大背景,通過“五治”模式,爲居民量身訂做的多元服務,讓社區成爲溝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務、整合社會資源、引領共同價值主陣地,讓羣衆享受家門口就業、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等服務,爲社區社會治理凝聚人心,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四)社區和諧是目標。通過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志願服務精神,推動社區治理規範化、體系化、現代化,大幅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建立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形成“組織引領、多元共治、功能完善、鄰里融合”的治理體系,使社區成爲溫馨的“大家庭”,培育具有“自強、互助、用心、融合”精神的和諧社區,構建共有、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黨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