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某村“三治融合”典型案例材料

**村嚴格按照“三治融合”工作要求,今年以來,深入推進以黨建爲引領、產業爲支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模式。黨總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模範帶頭作用,把羣衆分片區,黨員包片區,清單式分解、網格化管理,堅持“小事有人帶着幹、大事民主議着辦”,形成村莊有人管、村務有人抓、村事有人做,能管善爲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

某村“三治融合”典型案例材料

一、基本情況

**鄉**村位於烏恰縣東北部,距離烏恰縣城156公里,距離鄉政府0.6公里,平均海拔3185米,西北高東南低,總體以山地爲主,有小塊衝擊平原,屬於邊境牧業村。全村行政區域面積爲8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2.9畝,草地面積2100畝,林地面積543.28畝。駐村工作力量共有42人,其中村兩委7人,村委會綜治中心及其他力量4人,“訪惠聚”工作隊6人(其中烏恰縣人民檢察院5人、人保財險公司1人),駐村管寺幹部4人(其中烏恰縣人民檢察院1人、鄉政府3人),警務室民警4人,協警6人,鄉下派力量11人。

全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608戶2242人,其中農業戶籍491戶1847人,脫貧戶300戶1147人,“三類戶”88戶268人,持證殘疾人70戶76人,享受低保82戶159人,特困供養4戶4人,孤兒1戶1人,患大病、重病1人,長期慢性病55人,收入不增反降11戶36人(脫貧戶中),人均純收入低於1萬元2戶7人(農業一般戶),均已制定幫扶措施,且落實到位。

**村2021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爲12382元,2022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爲13882元,同比增長12.1%;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爲23.61萬元;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入賬20.3萬元,預計達到28.5萬元,同比增長20.7%。

二、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一)完善自治體系,讓村民主動參與

1.制定完善村規民約。依照程序制定和完善簡版村規民約,內容合法,符合村民需求,有力發揮村規民約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2.創建積分超市。投入資金約1萬元創建積分超市,在村內推行積分制管理。按照“服務爲民、管理靠民、治理惠民”原則,以村規民約爲主體,依託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和爲村耕耘者小程序推行村民“積分制”管理,將鄉村治理的具體事項細化分類、賦值量化、打分考覈,激發農牧民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養成良好文明行爲,培育文明習慣,以“小積分”彰顯文明“正能量”,“小超市”帶動文明新風尚。

3.村級小微權力運行規範。堅持“辦公面積最小化、服務羣衆最大化”。利用現有最大資源面積,花費約17萬元建立黨羣服務中心、**村政務服務大廳。進一步完善小微權力清單並張貼懸掛,規範運作流程,強化過程監督,健全配套制度,確保把村級小微權力關進制度“籠子”。

4.夯實基層治理體系。成立治安保衛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婦女議事會、鄉賢理事會、道德評議委員會、平安志願者服務隊等自治隊伍。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發揮農牧民黨員的優勢,深化環境整治工作。對我村69名無職黨員進行設崗定責,劃分管理區域,做好環境整治示範戶、環境整治宣傳和監督以及信息情報收集、上報等工作。

5.積極開展黨員爭創優先活動。在全村廣泛開展農牧民黨員“三學三亮三比”爭當先鋒活動,推動黨員爭先創優。截至目前, 9個共產黨員戶、9個共產黨員示範戶掛牌亮身份,充分發揮了黨員示範帶頭作用。積極爭當“四個合格黨員”、共創“五個好”黨支部。

6.深化“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探索以網格化管理爲抓手,進一步完善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協同治理模式,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羣衆,實現基層服務和管理精細化精準化,全面提升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水平。全村共設置網格9個,配備網格長9人,網格員37人,設置雙聯戶單位54個,配備聯戶長54人,聯戶成員540人。

(二)提升法治水平,讓正氣自動樹立

1.推進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廣泛開展羣衆性法治文化活動。推動法治文化與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花費約5萬元開展法治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等農村法治宣傳陣地建設,爲農村居民搭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平臺,營造濃厚的學法氛圍。

2.增強村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利用“八·五”普法、農牧民夜校、入戶走訪等契機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提高村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引導廣大村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深化基層依法治理。

3.設立法律諮詢服務室。在村內設立法律諮詢服務室內,並依託烏恰縣人民檢察院駐村的優勢,安排2名工作隊成員坐班值守,爲村民義務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

4.健全農村社會矛盾風險防範化解體系。不斷鞏固和完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解,民間糾紛受理率達100%,調解成功率不低於97%。無民間糾紛轉化爲刑事案件,無因民間糾紛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和羣體性事件。截至目前我村共排查出6條矛盾糾紛,調解6條,農牧民滿意度100%。

5.推進農村平安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基層綜合治理,深化基層平安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治安組織、治保網絡,有效防範、化解、管控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視頻監控建設集約化、聯網規範化、應用智能化,積極構建“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視頻大聯網應用體系。持續開展農村安全隱患治理,加強農村警務、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截至6月底,平安家庭複驗561戶,新創建8戶,單人單戶38人,不達標2人;平安商鋪複驗16家。

(三)發揮德治教化,讓新風自然成長

1.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宣傳教育,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村民講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樹新風。廣泛開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會交往、人際關係、公共場所等方面的文明禮儀規範,引導人們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和規則,建立和諧清新人際關係,抵制不良庸俗習氣,倡導文明禮儀新風,養成良好行爲習慣。

2.紮實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強化村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形成信仰法治、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

3.廣泛開展村級道德評議、鄉風評議活動。發動村民挖掘當地好人好事,突出對不文明現象進行評議,以道德評議和社會輿論的力量革除陋習、改進民風。廣泛開展爭創“文明家庭”,爭當“好媳婦”“好公婆”“好夫妻”“好鄰居”“優秀護邊員”等羣衆創評活動,大力培育“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良好社會風氣。

4.紮實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和“最美家庭”建設。開展優良家風培育行動,通過講好家風故事、立好家訓家規、用好宣傳陣地、評好先進典型,以好家風好家訓帶出好鄉風好民風。廣泛組織開展“最美家庭”選樹活動,重點選樹一批有良好家訓家風的家庭典型,宣傳他們的感人事蹟,樹立家庭學習榜樣。

5.發揮道德約束激勵作用。將公共環境衛生整治、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管護、推進移風易俗、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等內容納入其中,使村規民約真正成爲羣衆自我規範、自我約束的行爲準則,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幹羣融洽。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爲主線,大力實施黨支部建設工程,健全村組織體系。一是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提高村黨支部書記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完善村級後備幹部儲備制度。二是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全面開展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嚴格“三會一課”等制度,提高村黨支部組織生活質量。深入推進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轉化。三是構建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格局。發揮黨組織對鄉村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廣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二)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

用好改革這個法寶,抓住人才這個關鍵,厚植文化這個土壤,全面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一是以政策激活人的因素。實施鄉村人才迴流工程,引導和支持本土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建立鄉村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用好鄉村致富能手、復員退伍軍人、退休還鄉人員。二是培育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堅持以文化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營造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文化氛圍。

(三)促進“三治”有機融合

堅持自治聚合力、法治構良序、德治揚美德,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創新村民議事形式,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治理格局。二是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提高基層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辦事的能力,廣泛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強化法治文化建設,提高羣衆法律素養。三是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開展孝親敬老活動,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作用,營造文明和諧鄉村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