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蜜蜂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蜜蜂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蜜蜂教學反思 篇一

我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講評,從老師那裏學習了很多經驗讓我受益匪淺。我將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次音樂活動進行反思。

一、活動設計理念

《機智的小蜜蜂》這一音樂中內容生動形象,音樂的樂曲變化很有意思,因此深受大班孩子們的喜歡,而且整首歌曲由兩部分組成,節奏清晰,便於幼兒掌握理解音樂曲式,因此創設了以光頭強和小蜜蜂爲情景的欣賞活動,在遊戲環節,通過創設“小蜜蜂蟄光頭強”的情景,讓孩子們通過肢體動作感知樂曲的節奏變化,讓幼兒感受遊戲的趣味性,最後通過形象的表演,掌握全曲曲式。

本次活動我將活動的目標確定爲:

1、理解音樂內容,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情景,感受樂曲AB段不同風格。

2、能大膽創編動作,體驗音樂中扮演角色的樂趣。

二、活動的成功之處

1、活動目標有效達成。目標分別從知識技能、情感的維度提出,通過層層遞進的活動環節,最終完成了活動目標。從幼兒的表現來看,他們能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通過身體律動來感受音樂節奏,並學會表演,能夠用動作表演出全曲的曲式,體驗活動中的快樂。

2、教學具運用恰當。通過圖片和故事創設了一個有趣的光頭強砍樹的情景,讓幼兒能積極地參與到了音樂遊戲中。設計了生動形象的課件,當教師出示光頭強圖片時,孩子們很開心,說出了很多光頭強的事情,並且能根據已有經驗猜想音樂內容。

3、師幼有效積極的互動。教師結合音樂的特點和利用幼兒愛玩遊戲的天性引導幼兒用肢體各個部位感知音樂節奏,在情景遊戲中學。教師與幼兒互動貫穿於整個音樂活動中,我注意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激勵幼兒大膽的表現。

4、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植根於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我創設的問題情境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漸漸揭示活動的中心目標。活動開始,老師提問:“光頭強在森林裏幹什麼”“你聽到了什麼聲音?”感受音樂的重音,這一環節的創設,孩子初步感知音樂元素得到充分的凸現。孩子們用身體各個部位動作來表現心情,“還可以用什麼動作表現聽到砍樹聲的心情?”的提問,又引發了幼兒用不同的動作來鞏固練習此節奏。接下來在第二段分析這一環節,問題“小蜜蜂怎樣保護森林?”是老師對幼兒的已有經驗的提升和梳理。幼兒能看圖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用動作表示。有效的提問能引發孩子的認知衝突,老師提出問題“聽一聽那裏是光頭強砍樹,哪裏是小蜜蜂蜇?”爲支架,在老師的幫助下,幼兒發現遊戲規則。由此可見,這是能引發幼兒新舊經驗之間的問題,是“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在孩子“最近發展區”範圍內的最佳問題情境。

三、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手搖鈴音效聲音不明顯,很難直接感知音樂元素裏的特殊音效的節奏,可以換爲鈴鼓。

2、在感知這一環節,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於複雜,沒有積極主動的調動幼兒積極性。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次感知A段的音樂節奏,第二次感知B段的節奏,第三次感知全曲的節奏。其實孩子們對於這首歌曲的語詞節奏掌握的很快,教師講解的話語太多導致孩子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3、教師在遊戲的設計上停留於表面,沒有層層遞進,遊戲性不強,音樂元素體現不夠。設計“小蜜蜂蟄光頭強”遊戲,幼兒坐着表現時間長,兩次遊戲沒有任何的難度提升,也缺乏遊戲性,因此孩子的參與性不高。

4、教師在遊戲規則講解分析時,幼兒的理解沒有結合音樂元素,導致規則掌握不好。

四、改進措施

1、在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不斷的通過教學活動來培養自己對活動的掌控力,在教學時每個環節要清楚,教學時要多與幼兒交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年齡特點,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設計教師的語言,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2、針對不同的音樂活動類型,要認真學習,掌握規律和重難點。要不斷地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並改正。

3、將遊戲形式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要利用適合這首歌曲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充分的感知歌曲內容和節奏,遊戲的設計要層層遞進,遊戲的規則講解要明確,對音樂的把控要準確。針對這節課,在感知節奏這一環結就可以利用“拍身體”的遊戲,讓幼兒通過不同形式的拍身體,調動各感官感知歌曲節奏,並能通過角色遊戲,情景遊戲讓幼兒鞏固,掌握歌曲節奏。

《蜜蜂》教學反思 篇二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裏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爲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瞭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過生本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的是我首要考慮的問題。

一、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 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二、接着,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有了思路,教學過程的落實就有了風向標。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着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

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着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 “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着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說一說?”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反思這節課: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雖然上臺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臺展示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完全達成了目標,這是好的開始。但單位時間內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證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後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學反思 篇三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怎樣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在教學時,我努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讓孩子們在朗讀中領悟語文語言的內涵。

一、默讀,以“讀”促思。

在教學時,我提出了“默讀”要求,讓學生明確默讀的方法,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如在學習第2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我”做試驗做法的句子或詞語。這樣,學生通過默讀,初步感知了“我”做試驗的過程,並通過劃句子或詞語,對內容進行梳理。從學生在反饋回答的情況來看,也多了一份條理。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後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穫成功的喜悅,因爲,這樣的“收穫”是從自己的“讀”中得到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二、朗讀,“讀”中感悟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中感悟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通過讀這種形式,去親近文本、走入文本,調動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參與,讓學生把文本與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進而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感悟。爲此,閱讀教學要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去讀文悟文。

片段:

師:自由讀第3、4、5自然段,看誰讀得棒。(自由讀)

師: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能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

師:覺得自己能讀得和他一樣好的或他更好的,可以站起來再讀。

生:(大部分學生都站起來讀,個別缺少自信的沒有讀,但聽得很認真。)(讓學生反覆讀,能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把握,對感悟文本內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師: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生:我知道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回家了。

生:我還知道有兩隻蜜蜂只用了四十分鐘的時間就回來了,這還包括了採花粉的時間。

師:你很會讀書,能說出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還有補充的嗎?

生:我也知道了另外十五隻蜜蜂是“我”第二天檢查蜂窩時發現回來的,它們可能是後來回來的。

師:你讀得真細心!老師知道,你讀書的時候動腦筋了。(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發現。這都歸功於讀,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了自己的想法,發表見解時也更有話說。)師: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來的蜜蜂,中途中會遭遇到什麼情況,你是怎麼做的?

生:我是第一次回來的蜜蜂,一開始我就朝着正確的方向飛了,邊飛還邊採蜜,雖然風有點大,但是還是回來了。

師:你是找對了方向,怪不得這麼快就回來了。生:我是第二次回來的蜜蜂。我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天敵——燕子,爲了逃避它,我躲起來了,所以回來晚了。

師:你是隻聰明的小蜜蜂,懂得自我保護。

生:……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

蜜蜂教學反思 篇四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課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了他所作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的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試驗步驟非常清楚完整。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不僅讓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難點是弄清爲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得,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我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讓學生進行了自學,自學內容包括生字詞彙的認讀書寫,其次,就是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最後是優美句子的欣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對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不能讓學生直接從概括文章大意開始,這樣容易產生問題,學生一開始就有可能被難住,而就此產生牴觸情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學生如果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設置了障礙,學生在回答問題是產生了很多分歧,存在很多疑難問題。對於課文的學習應該先從字詞句段開始,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簡單的地方開始,這樣由易到難一步步進行。

在自學蒐集資料時,也出現了問題。由於缺乏指導,孩子只是盲目德爾蒐集資料,而不能進行分類整理,甚至蒐集了一些與課文無關的資料。所以在以後蒐集資料時應該給與一定的指導,給出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明確蒐集哪些資料,怎樣蒐集整理資料。

在學生理解讀課文受到的啓示時,給學生一些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無需給予一些限定,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講課的過程中,對於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也不準確,對於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也不準確,小三年級主要集中於字詞句段的學習,一步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將新課程標準、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先通讀整個單元的課文,然後再閱讀教參,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課標制定出切合實際教學情況的教案。在講課的過程中,既有收穫也發現了很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師學習,積累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蜜蜂》教學反思 篇五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裏,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後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

1、作者法布爾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法布爾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3、最後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

4、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麼結論?

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鑽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後還有多加註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