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秦朝歷史簡介【新版多篇】

關於秦朝歷史簡介【新版多篇】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 六國末代國君又是什麼下場 篇一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的時間,依次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幾百年的諸侯紛爭局面,建立了大秦帝國。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稱始皇帝。那麼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原六國的末代國君又有着怎樣的結局。

韓王安

戰國末年的韓國,可以說是七雄中最弱的國家,也是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韓國的末代之君韓王安即位時,韓國的形勢就已經處於滅亡的邊緣。面對強大的秦國,韓王安是又怕又恨。

當趙軍被秦軍斬首十萬人時,韓王安曾派人上書秦國,請求秦國不要發兵攻打韓國,當趙國李牧率軍擊敗秦軍時,韓王安便倒向趙國一邊。以爲依託趙國爲靠山,便可以高枕無憂。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大軍攻打韓國,一路勢如破竹。當秦軍兵臨韓國都城時,韓王安素車出城投降,韓國滅亡。從此韓國併入秦國,韓地被設爲潁川郡。韓王安則被遷離韓國舊地,軟禁於陳縣。後來,原韓國的舊貴族在韓國故都發動叛亂被秦軍平定。韓王安在軟禁中被處死,以絕後患。

趙王遷

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的實力變得十分強大,一躍成爲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足以與秦國抗衡。後來在秦趙爭霸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實力嚴重下滑,從此輪流爲二流的國家。

公元前229年,秦軍攻打趙國。趙王遷以李牧爲將,抵禦秦軍。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用計除掉了趙國最後的擎天柱李牧。從此趙國再無良將可用。

李牧被除掉後,秦軍大舉進攻趙軍,攻克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宣佈滅亡。趙王遷被俘虜後,被秦始皇流放到了房陵的深山中。公元前228年,原趙國的殘餘勢力代王嘉被秦將王賁俘虜,趙徹底滅亡。

魏王假

戰國時期的魏國本是最先稱雄的強大國家,可惜在後來的戰爭中實力逐漸衰弱。公元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魏王假即王位。這時同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魏國,便是繼韓、趙滅亡後,第三個被滅的國家。

公元前225年,秦軍將領王賁率十萬大軍攻魏。王賁以水攻的方法,引黃河、鴻溝水灌入魏國都城大梁。大梁城內死傷無數,魏王假率衆投降,魏國宣佈滅亡,魏國的舊地從此成爲秦國的郡縣。關於魏國末代君主魏王假的結局,有記載說是被秦始皇所殺。

楚王負芻

戰國時期的楚國實力不容小視。公元前228年,負芻的門客殺死楚哀王,負芻自立爲楚王。當秦王嬴政準備攻打楚國時,曾問年輕的秦軍將領李信需要多少兵馬可以滅楚。李信回答二十萬秦軍足以滅楚。

秦王嬴政又問老將軍王翦多少兵馬可以滅楚,王翦則認爲需要六十萬秦軍纔有把握。秦王便以李信爲將軍率二十萬大軍去滅楚國。由於李信過於輕敵,在滅楚之戰中大敗。

秦王嬴政立刻清醒了頭腦,重新請出老將軍王翦以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國,楚王負芻被俘虜。不久後,項燕扶持的熊啓也被俘虜自殺,楚國滅亡。

燕王喜

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強盛,隨着韓、趙相繼被滅後,燕國自然也是危在旦夕。公元前227年,強大的秦軍進攻燕國。爲了扭轉局勢,燕國末代國君燕王喜的兒子太子丹派了一名叫荊軻的勇士。

帶着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獻給秦國。當秦王政慢慢打開地圖時,突然露出來一把匕首,荊軻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政刺去。然而荊軻刺秦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公元前226年,王翦率秦軍攻下燕國都城都薊。燕王喜逃亡到丹東,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殺太子丹獻於秦國以保全燕國。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在秦王嬴政統一的大志下,燕國註定滅亡。沒過幾年,燕王喜便被秦軍俘虜,燕國滅亡。

齊王建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齊國是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齊王建在位期間,齊國國內也是非常的安定太平,一方面有君王后的扶持,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

因爲齊國與秦國相隔很遠,當其他五國在秦國強大的進攻下忙於自救時,齊王建統治的齊國則已經有四十多年未經受過戰爭。君王后去世以後,齊王建的舅舅,後勝被任命爲齊國的國相。後勝被秦國的間諜用重金收買,派遣到秦國的賓客回到齊國後,反而爲秦國充當間諜。

公元前221年,秦軍攻進齊國都城,齊王建聽從後勝的計策,投降秦國,齊國滅亡,從此天下皆歸於秦。齊王建投降後,被秦始皇安置在共地,不給他東西吃,最終被活活餓死。

沙丘之變 篇二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鹹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爲皇帝,就是秦二世。 影視作品中的趙高

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官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爲新帝,爲秦二世。

趙武靈王讓位與兒子何,結果公子成等圍殺廢太子章,趙武靈王被餓死在沙丘宮中,趙國大亂,史稱'沙丘之變’。

後期

趙高專政

廢絕衛祀

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爲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爲,吳廣爲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大澤鄉起義因爲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擴展資料: 篇三

秦始皇在大敗匈奴的情況下 秦始皇爲什麼還要修長城

在歷史上,秦朝的大將軍率領着一大批軍隊,與匈奴的騎兵展開對決。因爲當時清朝纔剛剛統一了全國,所以士兵們士氣高昂,一舉打敗了匈奴。剩下的匈奴只能嚇得逃跑了,在大漠中偷偷的生存。但是之後,打了勝仗的秦軍得到的命令卻不是繼續進攻,而是改爲防守。30萬的士兵以之前留下的長城爲基礎,在當地開始修建長城,這纔有了我們今天知道的萬里長城。那麼秦始皇當時是怎麼想的,戰事對自己如此有利的情況下,爲什麼不繼續進攻,反而耗費大量的人力和金錢去修長城呢?

我們先拋開自己本來的觀點,站在他的角度來想一下這個問題。首先,他當時的軍隊裏面大部分都是農民,而匈奴擅長的卻是騎兵,如果要和他們對戰,必須要訓練大量的騎兵。要讓平時只會種地的農民,成爲一個能與在馬上生存的民族相對抗的騎兵,這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且這些農民不去種地了,國家就沒有糧食了。而且就算有騎兵,還要把這些人送到北方與敵人對抗,糧食的運輸和消耗也要花費一大筆錢。

而且古代不像現在有這麼發達的交通方式,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和畜力。歷史上有記載,當時從內陸把1石糧食送到前線,路上所要消耗的糧食就是192石。與此同時,對方的騎兵作戰成本就很低了,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再加上在自己的地盤,什麼都不會耽誤。另外,除了花費成本比對方高之外,得到的收益也非常少。即便是讓他們佔領了草原,這些草原也沒有辦法耕地。而當時國家的收入主要還是來自農民,沒有辦法耕地,這麼大的地盤還有什麼用。所以就算最後打贏了,國家也會被這些成本所壓垮。

漢武帝算的上是一個比較牛的一個皇帝了,曾經在和匈奴的對戰中打贏了對方,但是換來的卻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不僅對國家沒有好處,還對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也間接的導致了最後朝代的滅亡。明成祖在位的時候,多次到大漠中征戰,把蒙古的各個部落都打跑了,但是打到最後,最後受苦的卻是明朝。

所以,秦始皇借鑑戰國時期留下的經驗,想到了修建長城,有了長城作爲防禦,流動的戰場會變成固定的防線。遊牧民族就不能像之前一樣,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事情,他們只能和長城上的士兵先對戰,打贏了才能繼續掠奪。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農民只要防守了,而且附近還有糧食,而本來佔優勢的遊牧民族這下反而沒有了優勢。而且長城基本上都是建在山上,重要的道路上還有堅固的關隘。防守的一方只需要管住自己的防線,對方的騎兵就根本沒有辦法。就是因爲想到這一點,他纔會不顧一切的修建長城。

秦朝的經典古詩詞 篇四

1關雎

佚名〔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爲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秦朝的經典古詩詞 篇五

1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不管怎樣,“桃夭”是中華民族延續到現在的喜慶與祝福,就是今天,我們也同樣祝願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歸”,能夠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曾子避席 篇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爲,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爲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秦朝的經典古詩詞 篇七

1靜女

佚名〔先秦〕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靜女》一詩,向來爲選家所注目。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爲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也就是說,它是一首愛情詩。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2無衣

佚名〔先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全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敘說着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爲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磨刀擦槍、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

秦朝五大戰役 篇八

秦朝這五大關鍵戰役,秦調動的兵力都在30萬以上,每一場都關係異國的生死存亡,可謂規模宏大。而且,這五場戰役,基本都由殺神白起、戰神王翦、軍神蒙恬等擔綱主帥,橫掃敵國千軍萬馬,打下秦朝一片闊大疆土。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略性戰役。秦昭王時期,依據范雎“近攻遠交”的策略,首先攻打魏國、韓國。韓國以17座城池爲代價,請求趙國出兵幫助共同抗秦。趙國在當時實力當數一數二,就答應了韓國的請求。引起了秦國不滿。於是,秦出兵50萬攻打趙國。當初,由於趙國還有廉頗這位大將堅守,尚能喘息,與秦軍對峙了3年之久不出戰,後期,趙國中了離間計,廉頗被換下,趙國的命運指望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和外人田單兩人身上,結果可想而知。其實,自趙王中了離間計之後,敗局已定。彼時,藺相如已老,趙奢已死,趙國無大將可用,廉頗勉強堅守成功,已是大幸。最終,長平之戰,趙軍被秦將白起用3萬騎兵截斷糧道,趙軍由此生亂,之後,趙軍45萬人被白起坑殺。趙國軍隊戰鬥力迅速瓦解,名存實亡。長平之戰,秦軍的勝利,加速了秦朝一統的進程。

滅魏之戰。滅魏之戰是歷史上水攻之法的“傑作”。六國最強的趙國被滅之後,就剩下綜合實力比較強的楚國了。可是,滅楚途中,魏國與途中擋道,秦欲順便取之。嬴政22年,即公元前225年,秦派了兩路部隊,一路由王賁攻打魏國,一路由王翦和蒙武率軍攻楚。王賁攻打魏國,其實一開始是很吃力的,後來受父親王翦指點,利用魏國國都大梁城地形上的劣勢,於春季春汛時期建渠,引黃河之水水灌魏都,秦軍乘虛而入,都城陷落,魏國亡。魏國糧草豐足,交通便利發達,爲攻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

滅楚之戰。滅楚是秦尉繚之謀略,被秦王採納。屆時,燕、韓、趙、魏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苟延殘喘。秦朝中諸多文臣武將有意取楚。秦王政命王翦、蒙武率60萬大軍攻楚。秦滅楚之戰,其實打得非常艱辛,因爲以項燕爲首的項家軍,也是一支彪悍之軍。可在謀略和戰術上,王翦更勝一籌。最終,王翦、蒙武破楚軍於蘄(安徽宿州東南)南,殺死項燕。項燕死後,楚國戰鬥力迅速潰敗,秦軍勢如破竹,攻破楚都城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

匈奴之戰。秦始皇用了15年時間,殲滅六國,基本上完成了一統,然而,秦始皇帝霸氣依舊,面對北方匈奴對燕、趙、秦北部邊境的不斷侵擾,秦王政計劃北伐匈奴,徹底驅逐匈奴,趕得越遠越好,以圖邊境安寧。秦始皇三十二年,命蒙恬率領30萬精兵北伐。蒙恬不負衆望,給予匈奴沉重打擊,頭曼單于被迫退出了陰山和賀蘭山高地,北撤七百餘里,數年不敢再犯。匈奴人聞聽蒙恬軍就害怕。取得北伐成功後,秦王轉攻爲守,命蒙恬修築萬里長城。只可惜,秦始皇舉國之力,一邊修築阿房宮,一邊修築長城,不僅耗盡國庫,也勞民傷財,民怨沸騰。

鉅鹿之戰。秦楚最後一戰。此戰在歷史上頗爲著名,即使秦軍與楚軍的生死決戰,也是項家軍的復仇之戰。秦末期,王翦、蒙恬一批老家被謀害,戰將中只剩諸如王離、章邯、李由後輩,他們在意志力和軍事謀略等層面,當然遠不如前輩們。而在嶺南平叛的趙佗在南下過程中傷亡慘重,而且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路攻下的城池據守方面,早、已應接不過來,而且兵力分散掉了。而楚國方面,戰將、謀臣崛起,項羽、英布、彭越、劉邦、張良、范增等輩,君臣一心,最終擊敗王離、章邯主力部隊,迫使20萬秦軍投降,不久便被項羽坑殺。鉅鹿之戰,秦朝失去了軍事戰鬥力,秦朝就此迅速隕落。秦楚最後這一戰,歷時七個月,戰線一萬三千餘里,遍及現在的大半個中國,戰況一波三折,戰後一百四十萬秦軍飛灰煙滅,其聲勢之浩大,場面之壯闊,三千年來未曾有也!鉅鹿之戰,天時、地利、人和,秦未曾佔據一樣,終亡成必然。

鉅鹿之戰 篇九

發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場政變,史稱望夷宮之變。自從鉅鹿之戰後,秦軍主力盡喪,滅亡進入倒計時, 公元前207年9月,劉邦攻入武關。秦二世聞訊大驚,急召趙高入宮議事,趙高卻稱病不朝見,日夜與其弟郎中令趙成和女婿咸陽令閻樂謀劃政變。經過幾番密謀,最後決定以趙成爲內應,假說宮中有變,引閻樂率兵進攻秦二世的住處望夷宮。趙成與閻樂受計而去。趙高怕閻樂變心,又派人到閻家將其老母劫來,作爲抵押。

秦朝歷史 篇十

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爲周孝王養馬,憑着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爲諸侯,秦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爲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爲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爲秦的政權。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大規模平民暴動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

發展歷程

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的十五年。

秦始皇統一後,沒有再用分封制,而是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確立了郡縣制,使地方官的任命權收歸中央,這有利於消除分裂割據的局面,避免出現周朝分封導致的春秋戰國的大亂格局。最初設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中央政治制度則以三公九卿爲核心,綜合戰國時期的官僚體制,使之系統化,對官吏的考覈則用“上計”制,類似於現在的年度述職。此外,秦朝還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但秦朝的統一思想和焚書坑儒則極大地破壞了文化,鉗制了思想,百家爭鳴的局面從此消失,一統江山、一統思想和懲罰思想犯罪成了此後帝王的重要任務,這對古代思想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爲防衛匈奴,秦在秦、燕、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成了著名的萬里長城,這比現存的明長城更往北,距離也更長。

秦的滅亡主要在於殘酷的法律制度爲主的嚴酷統治,農民起義一爆發就勢不可擋地讓秦朝匆匆謝了歷史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