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抗日英雄馬占山簡介【通用多篇】

抗日英雄馬占山簡介【通用多篇】

抗日英雄馬占山簡介 篇一

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吉林懷德人(今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嶺市)。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九一八事變後,任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該省副司令,後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領導了江橋抗戰,打響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七七事變後,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率部在晉綏抗擊日本侵略軍。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爲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

1950年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

馬占山人物生平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11月30日生於今吉林省公主嶺市一個農民家庭。貧苦農民,行伍出身,早年當磨房工人,精於射騎。他從小給地主放馬,後因丟失一匹馬,被抓進官府,遭毒打和關押並被逼賠償。後來,那匹馬跑回來,地主仍不退錢。馬占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因善騎射,爲人講義氣,不久被推爲頭領。清光緒三十四年(19),馬占山決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從軍。

19他投靠清軍奉天后路巡防營統領吳峻升,從四營中哨哨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升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等職。

1925年11月,郭鬆齡反奉,張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帶組織力量抵抗郭軍。

1925年12月,馬占山隨同吳俊升在遼寧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鬆齡軍展開激戰。郭軍大敗,馬占山部尾隨搜索,並活捉郭鬆齡夫婦。1925年,馬占山升任東北陸軍第17師騎兵第五旅旅長。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張作霖和吳俊升,他發誓“公仇私恨,必報復之”。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爲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任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兼黑河警備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任命他出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當日本關東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江橋(今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時;

1931年10月16日,僞軍張海鵬部向嫩江江橋發起進攻,馬占山率部將其擊潰。他明確表示“吾奉命爲一省主席,守土有責”,“一息尚存,決不敢使尺寸土地淪於異族”。在日軍進犯江橋時,守軍將橋破壞三孔。

1931年11月3日,馬占山拒絕日軍的最後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軍向江橋守軍陣地發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於敵衆我寡,沒有後援,加上裝備簡陋,傷亡很大(據說此次傷亡人死滿一橋,而且摞了好幾層),鏖戰了半個月,不得不撤離江橋。馬占山親臨前線指揮抗擊,挫敗日軍多次進攻。馬部血戰江橋抗戰,給全國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馬占山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慰問函電如雪片飛來。人們稱讚他“爲國家保疆土,爲民族爭光榮”,是當代的“愛國軍人”和“民族英雄”。但由於日軍不斷增援,而馬部卻是孤軍奮戰。

1931年11月18日,在消滅日僞軍一千餘人後,不得不撤往齊齊哈爾。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倫,繼續抗敵。

1931年12月,國民黨政府任命他爲黑龍江省主席。上海、哈爾濱等地組織了“援馬抗日團”,上海福昌煙公司爲鼓舞士氣,還生產了“馬占山將軍牌”香菸。

1932年,馬占山詐降,出任僞黑龍江省長兼任僞滿州國軍政部總長之職後,祕密用12輛汽車、6輛轎車、將2400萬元款項、300匹戰馬及其它軍需物資運出城外,再次舉起了抗日的旗幟。馬占山在拜泉約集李杜、丁超等各路軍的代表開會,改黑河警備司令部爲省府行署。三路人馬共7000人,公推馬占山爲黑龍江省救國軍總司令,會上做出三路出擊日軍的戰鬥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馬占山率部給日僞軍以重創,大滅日軍侵略氣焰。後因戰事失利,退到蘇聯。

1933年6月3日,馬占山從蘇聯返回上海,曾先後3次面見蔣介石,請纓抗戰。

1936年1月22日任陸軍中將。

1936年12月至西安,參與西安事變,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發動的西安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爲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四省招撫,率部轉戰綏遠(今呼和浩特)、包頭、五原等地。後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繼續抗日。1938年5月,總司令部進駐陝西省府谷縣哈拉寨(今哈鎮)。

1938年11月,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醫,康復後,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舉行盛大的歡迎會。毛澤東在會上致詞,稱讚他是始終如一、抗戰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加上將銜。

1947年,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爲東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戰役時,馬占山毅然決定棄暗投明,出面幫助傅作義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動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進程。

1949年初,曾勸說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並向傅建議請鄧寶珊做同中共談判的代表,爲促進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毛澤東託祕書打電話給馬占山,邀請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馬占山十分激動,可惜由於他的病情加重最終未能出席。至全國政協會議開幕的前一天,毛主席辦公室還來電話詢問馬占山的病情,並準備派車來接,但當時病情過重,已不能行動。

1950年11月,病情惡化。

1950年11月29日20點零6分,馬占山因肺癌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安葬於北京萬安公墓。

他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了這樣幾句遺囑:“我親眼看見我中國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獲得解放,新民主主義已順利實行,人人安居樂業。我生平中之新型國家已建設起來。我雖與世長離,但可慰於九泉之下。我囑爾等須遵照我的遺囑,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誠心誠意爲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奮鬥到底,實事求是做事爲人,不可稍懈。”

馬占山人物家庭

馬家祖籍河北豐潤。清朝嘉慶初年,祖父馬萬龍和祖母劉氏逃難來到東北。定居在懷德縣毛家城鎮毛家城子村西炭窯屯。後來,劉氏生下馬占山的父親馬純,一家三口過著無依無靠的貧苦生活。

馬純長大後,家貧如洗,長年給本屯地主扛活。後來與本屯一家劉姓的女兒結婚。他們辛勤勞動多年,買了幾畝薄地,又向本屯地主租賃幾畝地,維持全家生活、馬純爲人老實厚道。目不識丁,婚後不久生了一男一女、男爲馬占山。出生於1885年11月30日。

馬占山與原配夫人杜贊義育有一子一女,長子馬奎、長女馬玉文。

馬奎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

馬占山之孫馬志偉現任全國政協常委、青海省政協副主席。

馬占山人物貢獻

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打響了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得到全中國人民的高度讚揚與支持,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1932年2月,日軍攻佔哈爾濱後,馬占山曾投降日本,就任僞黑龍江省省長,後又任僞滿洲國軍政部長。同年4月擺脫日軍監視,在黑河舉兵反正,通電繼續抗日,並揭露僞滿內幕,任東北救國抗日聯軍總司令。1936年參與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後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1940年任黑龍江省主席,後被選爲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46年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1949年1月與傅作義、鄧寶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宣佈起義。

1933年7月11日,在天津賦閒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馬占山將軍來到廬山。

在登上牯嶺山城之前,他先來到廬山西麓的株嶺,拜謁岳飛母親和夫人的陵墓。望着歷經8風雨而安然無損的岳母嶽夫人墓,馬占山心情很不平靜。岳飛投軍之時,岳母手拿銀針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並指着高懸天際的北斗星,要兒子永遠朝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走,竭盡全力收復國土。可是岳飛卻沒能實現母親的心願。不是他無能,不是他怕死,而是一腔熱血,無處可灑,精忠報國,難以爲報啊!他多麼希望能直搗黃龍,“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卻沒想到,打得強敵喪魂落魄,自己卻屈死於**亭中!怎不令後人扼腕嘆息,憤恨填膺。

馬占山曾經在西湖岳飛墓前灑過英雄淚,面對着岳飛墓,他又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相繼侵佔遼寧、吉林,又向黑龍江省進攻。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的馬占山,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率部在嫩江橋奮起阻擊,打響了中華民族抗日的第一槍,震動了中外。馬占山成爲舉國敬仰的抗日英雄,市場上還出現了“馬占山”牌香菸。

地方經濟

馬占山在哈鎮期間,在堅守河防的同時,積極發展地方經濟,特別是在文化、慈善、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944年,他捐資15萬元,興建了中山中心學校(今府谷縣哈鎮學校前身),在校內修建了秀芳圖書館、中山堂等。爲了改變重男輕女的封建習俗,還鼓勵女孩子上學,給女生每人發制服一套。保留至今的秀芳圖書館爲二層建築,坐北向南,4米見方。現爲府谷縣重點保護文物建築,爲今哈鎮轄區青少年德育基地。同時,馬占山看到哈拉寨封建思想濃厚,常有棄嬰現象,又拿出錢來創辦了一所育嬰堂(舊址在今哈鎮惠家溝),收容被遺棄的嬰兒,僱請保姆撫育成人。馬占山還積極發動官兵協助地方修橋補路、修理河堤、開辦紙坊、油坊、軍鞋廠等,發展地方經濟,並設立集市,加強蒙、漢物資交流。馬占山將軍治軍嚴肅,對官兵一直管束極嚴,軍紀森嚴,對違反軍紀和有損於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堅決予以嚴懲。

馬占山人物紀念

馬占山舊居

馬占山故居是原東北軍將領,黑河警備司令,黑龍江省政府主席,滿洲國黑龍江省省長兼任滿洲國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東北挺進軍總司令馬占山於1934年至1937年在天津的舊居,始建於1930年代,該建築坐落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西芬道(Severn Road)(也稱“天津英租界46號路燕安裏40號”)(今和平區湖南路11號),爲一般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該建築內部結構已經完全損毀,只保留了其外檐部分。

馬占山抗日紀念館

府谷縣政府拿出萬元建“馬占山抗日紀念館”。府谷縣哈鎮鎮解放前稱哈拉寨,位於陝西省最北端、陝西和內蒙古交界處。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座古鎮曾是抗日英雄馬占山將軍及其所屬“東北挺進軍”的軍部、黑龍江省政府的省府所在地。

馬占山將軍紀念館

馬占山將軍紀念館,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王肅街219號,建築面積只有269.4㎡,是一座層高11.2米的二層洋館。該館較爲完整的展現馬占山將軍以家國大義爲根本始終堅持武裝抗日,誓死效國的戎馬一生。《走出黑河 打響抗戰第一槍——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馬占山》該展共分爲四個展示部分:“任黑河鎮守使的馬占山”“黑河出發抗戰江橋的馬占山”“黑河再出發二次抗戰的馬占山”“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的馬占山”。

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故事 篇二

清真寺裏組建回民支隊

馬本齋19出生於河北省滄州獻縣東辛莊(今本齋村)。自幼聰穎,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後爲生活所迫,隨父親到東北,之後投身奉軍(東北軍)。1924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在講武堂畢業後,從士兵先後升任排長、連長、營長,直至升任奉軍獨立21師第四團團長。

馬本齋在國民黨部隊任團長時還不到30歲,可謂年輕有爲。但是,當馬本齋看清自己的地位與所追求的愛國主義理想背道而馳時,便毅然棄官歸田,另找救國救民的出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本齋因不滿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還鄉務農。1937年,盧溝橋事變,戰火燒到了馬本齋的家鄉河北滄州,眼看着衆多鄉親罹難,馬本齋悲痛之餘,率領弟弟和幾十名羣衆在家鄉組織了“回民抗日義勇隊”,即回民支隊的前身。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禮拜場所,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且神聖的地位。馬本齋帶領的回民抗日義勇隊就是在村子裏的清真寺(今本齋清真寺)成立的。馬本齋認爲,作爲回族村子和穆斯林心中最聖潔的地方,抗日殺敵、保家衛國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得到真主的認可和保護。回族戰士們要向真主保證,在抗日戰爭中一定不怕犧牲,視死如歸,對得起回族鄉親。

很快,馬本齋的回民抗日義勇隊受到了孟慶山領導的“河北遊擊軍”的支持,擴充、改編爲“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1938年5月,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領導的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併爲回民幹部教導部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8年9月,部隊在河間整編時擴大到六七百人。1939年,改稱回民支隊。1938年10月,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寫道:“我決心爲回回民族的解放奮鬥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

回民支隊裏的隨軍阿訇

1937年底,日本人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了回教總會,在回民聚居村鎮成立回教分會或支會。他們利用回族的宗教信仰進行挑撥離間。支隊裏有的同志說出漢族欺壓回族的糊塗話來。對此,馬本齋說出一段樸素而深刻的話語,“‘七·七’事變後,是誰燒燬我清真寺,殺我阿訇?是漢奸、特務,而不是漢族。是誰在領導我們抗日救國?是毛主席、朱總司令。毛主席、朱總司令是漢族而不是回族。絕大多數漢族人民和絕大多數回族人民是階級兄弟。我們是革命戰士,不要當敵人的義務宣傳員。”

在馬本齋的主張下,回民支隊聘請了阿訇(我國***教稱主持清真寺教務和講授經典的人),負責屠宰牛羊和安葬陣亡戰士的事,允許回族戰士到清真寺做禮拜,過回族的節日。馬本齋的部隊先後請過3位分別姓曹、張和蔡的阿訇。這樣一來,回族戰士更加擁護馬本齋的領導,更加團結,士氣也更爲高漲。許多回族青年還自動投奔到回民支隊來。在馬本齋的回民支隊,不僅有回族,還有漢、蒙古、滿等其他民族。馬本齋經常跟戰士們講,回民支隊就是一個大家庭,各個民族都是平等的,大家要相互團結,相互關愛;同時,馬本齋教育戰士尤其是回族戰士,一定要尊重當地的`羣衆,不能因爲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信仰而跟羣衆發生衝突。一次,回民支隊打了勝仗,當地的老百姓前來送慰問品,一位老太太不知道回族飲食禁忌,宰了頭小豬送過來。當時,司務長嚇了一大跳,趕緊拒絕,而老太太卻堅持要他收下。最後司務長只好找到馬本齋,讓馬本齋親自處理這件事情。馬本齋對老太太說,“別的東西都可以不收,您的一定要收下。”最後,馬本齋安排,將小豬送給了後方醫院的漢族戰士去吃,圓滿地解決了這一棘手問題。也許,在一些人看來,這些相比較於馬本齋那些叱吒風雲的英勇事蹟,可能算不了什麼。但是,馬本齋就是本着這種樸素的精神和思想,從最初的熱愛本民族、拯救本民族上升到了熱愛中華民族和救國救民,進而轉變爲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在其過程中,不可否認,他的民族信仰和民族個性不無作用。

以忠盡孝

1937年夏天,“七七事變”的消息傳到了馬本齋的家鄉東辛莊,他與母親商量:“國難當頭,我作爲中華民族的子孫,決不能袖手旁觀!”母親贊成他的意見。於是馬本齋領了村裏一幫小夥子習拳練武,準備對付侵略者。

這年8月30日,是東辛莊人民最難忘的日子。上午,全村人不約而同都來到了清真寺。在高漲的愛國氣氛中,東辛莊“回民義勇隊”宣告成立,馬本齋被推舉當了義勇隊的隊長。站在一旁的母親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本齋,大夥這樣看重你,你可得好好給大夥兒辦事啊。”馬本齋聽了點點頭。

“回民義勇隊”的旗幟豎起後,隊伍越來越強大了。這年秋後,馬本齋率領“回民義勇隊”開赴抗日殺敵的戰場,打翻日軍的軍用卡車,阻擊下鄉騷擾的漢奸隊伍……在鬥爭中,他聽說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隊伍纔是真正打天下的隊伍,只有八路軍才能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於是他率領“回民義勇隊”參加了八路軍。從此,在共產黨、毛主席的領導下,他們成了打不爛、拖不垮的鐵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無堅不摧,被譽爲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1941年8月27日,趁“回民支隊”轉移時,敵人抓去馬本齋的母親,妄圖以此來迫使馬本齋就範。母親被捕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回民支隊”,大家都紛紛要求營救,一向孝順母親的馬本齋聞訊更是痛如刀絞。他回憶起母親給他講“蘇武牧羊”、“岳母刺字”等故事的情景,回憶起母親教育他爲窮人拉隊伍,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往事,心頭涌起陣陣波濤。他對政委說:“請黨放心,我是共產黨員,從入黨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了黨。娘被抓走了,兒子心裏是難過的,但是兒子照樣打鬼子,纔是對母親最大的忠孝,也是對母親最大的安慰。”在敵人面前,母親拒絕勸兒子投降,以絕食同敵人鬥爭,光榮犧牲。馬本齋擦乾眼淚,率領回民支隊,發揚母親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更加英勇地爲祖國、爲人民而戰。

抗日英雄小故事簡介2:95歲抗戰老兵“不做亡國奴” 篇三

1938年,李老在漣水石湖鄉村師範讀書。“那是一所很好的學校,但那時日軍把它當作了顧祝同(國民黨高官)的住宅,投了12枚炸彈,學校就被炸燬了。”當時的校長流着眼淚說:“日本帝國主義破壞了我們的學校,不讓大家繼續求學,學校明天就解散了,我希望同學們投筆從戎,不做亡國奴,誓死保衛祖國。”聽完校長的話,李老第二天就跑回了家,參軍了。1938年8月1日,19歲的李根石順利考進國民黨89軍117師34旅698團,成爲黃埔軍校魯幹班軍官大隊11期的成員。抗戰期間,除1940年至1941年在軍官學校學習外,其他歲月,他都在戰火沖天的戰場上度過的。

1942年春天,李根石帶領一個營,在現東臺市南邊的陳家舍和兩個小隊日軍開戰。

雖然人數是日軍的3倍,但部隊的裝備很差,在日軍強大炮火的轟擊下,構築的工事盡毀,部隊傷亡慘重。炮擊後,日軍步兵發起衝鋒。那時,每個戰士只有幾顆子彈,雙方短暫的對射後,日軍離陣地越來越近。在軍校學習期間,李根石曾拜師學過刀法,每次打仗,都背上一把大刀。面對快到陣地前的日軍,他冷靜地下命令:全營上刺刀,準備白刃戰!”隨即拔出大刀與衝到陣地前的日軍短兵相接。老人回憶,有10分鐘的時間,戰場上聽不到槍聲,只聽到兵器的撞擊聲、敵我雙方的吶喊聲。後來,增援部隊趕到,才把鬼子打跑,部隊撤退到東臺縣城。

同年夏天,有消息傳出,駐東臺日軍最高指揮官達馬要下鄉“掃蕩”。李根石立即向上級請求,帶突擊隊行刺。

上級很快批准,李根石立即組織了一個排,配備了兩把捷克式機關槍,每人一把大刀,一支步槍,4顆手榴彈。在廣山鄉南邊的泰東河設伏,哪知鬼子汽艇臨時改變航線。

李根石打開地圖,準確判斷出鬼子汽艇往泰州開了,這中間要經過戴南鎮,當時戴南有一個姓盧的鐵桿漢奸,手下有100多號人,李老估計日軍有可能會在戴南停留。

中午時分,部隊在離戴南鎮3裏的一個小村莊駐紮下來,向鎮上派出兩名偵察員。下午,偵察員回來報告,鬼子就在鎮上。

可誰知,偵察員被尾隨,傍晚時,村子被姓盧的漢奸帶的100多人和鬼子包圍了,幸虧發現及時,部隊轉移,傷亡不大。

幾天後,李根石率部突襲戴南鎮,擊斃姓盧的漢奸並繳獲姓盧的手下1個連的裝備。

老李的女兒今年67歲,她告訴記者,中午睡覺時,常聽老人在夢中喊:“打!接着打,不做亡國奴!”“鬼子火力太猛,子彈又打光了,警衛員,快,把我的大刀拿來!”

有天半夜,女兒在老人的喊叫聲中驚醒,“二連長,快!搶佔東邊小山頭,絕不能讓鬼子援兵前進半步!”

老人一個人時經常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曲,於是,當記者提到這首歌時,耳背的老人一下子捕捉到他熟悉的韻律,兩眼放光,立即高聲唱了起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29軍的弟兄們,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前進,衝啊,殺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啊……”

病房裏靜悄悄的,老人宏亮的歌聲在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