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架子鼓的最佳調音方法【精品多篇】

架子鼓的最佳調音方法【精品多篇】

鼓皮調試 篇一

首先來說桶鼓。其實多年以來一直困擾我的不是軍鼓和底鼓的調音,而是通鼓的。因爲通常演出或者排練場地都提供鼓,而我一般習慣自己帶軍鼓,所以不用關心排練房或者演出場地的軍鼓音色是否好。但我在打那些通鼓的時候經常發現那些通鼓要麼被調的很鬆很鬆,對着光都能看到鼓皮上的皺紋,要麼就調的很緊很緊,打在上面像敲桌子一樣。因此每次排練之前我都要粗略的調整一下通鼓的音色。撇開那種垃圾鼓不談(國外品牌市場價3000之內的,國內品牌市場價2000之內的),下面來介紹一下我在一些比較好的鼓上總結出的一些兩面鼓皮之間的關係。

狀態一

我一般首先將兩面皮都調整到狀態一:最低音高的狀態,也就是鼓皮是在可以正常震動的前提下的最鬆弛狀態,作爲參考。最低音高狀態通過以下方法實現:首先用手指擰緊螺釘,之後用對角線調法將鼓皮調到可以自由震動的狀態,之後擰鬆一個螺釘,約半圈,使鼓皮恢復鬆弛狀態,再逐漸上緊。期間注意聽鼓皮震動的聲音,直到鼓皮恢復自由震動時停止。依次擰每個螺釘。這樣一遍下來鼓皮就處於最低音高狀態了。這個狀態下是通鼓能達到的最低音高,是通鼓鼓腔的本質所在。此時音頭明顯,而延音衰減也很自然。

狀態二

略微提高底皮音高,通鼓就進入了第二個狀態。在這個狀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擊打過後通鼓會有一個音高下降的過程,並且音頭明顯,延音縮短。至於具體的成因就不解釋了,懂點物理的人都應該知道,空氣壓縮和兩鼓皮頻率差之類的。很多鼓手在調節通鼓的時候都喜歡將兩鼓皮的關係調整到這個程度,這也是通鼓可以發出非常好的聲音的一個狀態。就個人認爲,這種聲音比較適合通鼓運用頻繁的音樂,因爲這樣的通鼓聲音短,在大量通鼓交錯的時候每個點都可以聽清楚,不至於打架。

狀態三

將上皮調緊,音高和下皮一樣,這樣通鼓就進入了第三個狀態。這個狀態下通鼓的音高下降消失,音頭明顯,延音也很長。這主要是因爲上下鼓皮的頻率趨進一致,共振可以達到最大。不過這個狀態下聲音較暗,聽起來並不那麼悅耳,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多。如果繼續調高上皮的音高,則通鼓的聲音會變淺,失去鼓腔的震動,從而通鼓的本質都消失了,所以這種聲音就不作爲一個狀態單獨列寫了。

狀態四

當通鼓皮處於狀態三時,同時提高上下皮三到四個全音,直至通鼓發出純淨、明亮、延音長而自然的聲音,這時通鼓就處於第四個狀態。這個狀態下音頭相對較小,延音明顯,是另一個通鼓能發出非常好的聲音的狀態。很多爵士樂以及需要明亮通鼓音色的鼓手都喜歡將通鼓調節到這個狀態。此時若再略微提高下皮音高,會得到更加有質感的通鼓聲音,但那種明顯的音高下降將消失,因爲此時鼓皮已經被調節到了非常緊的程度,頻率差以及空氣壓縮的作用都變得不那麼明顯。

說完通鼓,來說說軍鼓的調音。雖然軍鼓的地位明顯高於通鼓,但是說實話我在調節軍鼓的時候碰到的問題明顯要比調通鼓時少很多。先從我遇到的一些問題說起:很多人喜歡把軍鼓調的非常非常鬆,這樣不光聲音不好聽,而且會對演奏造成很大的影響。總的來說,軍鼓的鼓皮要比通鼓的緊很多很多。有的老師曾經開玩笑的說,軍鼓其實最好調,把兩面都上到很緊就可以了。從這句話裏可以聽出,通鼓和軍鼓的鬆緊程度根本沒發比。另外,還有的人對軍鼓下皮的調節沒有什麼概念,經常出現上皮鬆緊正好,而下皮鬆鬆垮垮的情況,實際上這樣雖然手感是對的,但是聲音出來還是非常的“垮”。其實我真正仔細的調過的軍鼓真不多,所以寫起來也沒什麼底氣,不過我還是想把自己知道的,實驗過的,再結合一些我看到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麼不對的還希望大家幫我指出來。順便說一句,一般我調軍鼓的時候喜歡把響璜拿掉,或者在響璜裏支根鼓棒。

調音方法 篇二

1、從大鼓開始,先將大鼓置於地上,調整大鼓腳長短讓大鼓外側鼓框離地1~2吋。

2、接下來裝踏板了,裝上踏板後首先要調整鼓槌的高度,鼓槌打到鼓皮的正中心,或比中心高一點的地方,大鼓聲音會有所不同,請依需要調整。

3、再來調鼓槌向後揮的角度,當放鬆踏板時,鼓槌以不碰到腳褲管爲準。

4、再來調整鼓槌彈簧的鬆緊度,這個要看個人的習慣,調鬆踩起來比較不費力,但會影響速度,調太緊腳很快就會累,要試過很多次纔會找到自己喜歡的彈性。

5、接着要調鼓椅的位置和高度,鼓椅的高度以腳跟擡起時膝蓋比臀部稍微低爲原則。但是因人而異,只要不費力、踩得快、輕鬆有勁道就可以。

6、再來就是調小鼓的高度,當鼓手兩手輕鬆自然放下時,鼓棒應可以剛好打到小鼓的中心。

7、小鼓的位置確定以後就可以決定 Hi-Hat 的位置,位置確定以後再來調它的高度,大約以用右手打擊時鼓棒可以貼平邊緣爲準,如果要用鼓棒頭打Hi-Hat,只要稍微將手擡高即可,2片Hi-Hat 開度約2指幅, Hi-Hat高度約比小鼓高 15~20 公分。

8、接着調 Tom Tom,以鼓手的位置爲準,用眼睛看鼓面時,可以看到鼓的中心。而鼓的距離可以用兩手握鼓棒,將其放在任中一個 Tom Tom 的中心後旋轉腰部,看鼓棒是不是也落於其它 Tom Tom 的中心。

Tom 的角度以將鼓棒最自然輕鬆的打在鼓面時,鼓棒距鼓邊約一吋的高度爲準。角度過大(傾斜)無法發揮力道,而且容易將鼓皮打凹,如果用束棒或鋼絲鼓刷會有將鼓皮戳破的危險,而角度過小(水平)鼓棒容易打到鼓框(Hoops)。

10、鼓架好以後最後調鈸了,鈸邊緣的位置以不要蓋住 Tom Tom 爲原則,高度則看各人手的長短與喜好來決定,但是爲了打擊時視覺美觀而將鈸架得半天高是不必要的。

衆所周知,鼓的聲音是“音頭”和“延音”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謂音頭就是擊打下去很短時間內兩鼓皮產生空氣壓縮和共鳴時鼓發出的聲音,而延音就是這段時間以後,鼓皮和鼓腔共鳴的很長的聲音。調鼓也是針對這兩個變量進行調節。下面的文字也按照鼓種類的不同,以這兩個量的改變作爲衡量調鼓聲音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