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遊子吟的賞析【多篇】

遊子吟的賞析【多篇】

賞析 篇一

用常得奇,是詩的上乘境界。這詩讀來極樸素極自然;然而細味,可見匠心。詩人不直接抒寫對家鄉老母的思念,卻從衣上線腳生髮,極寫老母恐兒遲歸,以見遊子思母之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結句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是名句,“寸草心”、“三春暉”已成爲子女與父母的代名詞,因爲它最集中而又最貼切地象喻了這種被作爲五倫之首的親情,父母之愛的博大無私,兒女之心的綣綣戀戀,還有什麼比喻能比這更貼切嗎?不過我更欣賞的還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二句。大凡作詩,涵蓋性的抽象較易,而細微入神的描摹最難。“密密縫”、“遲遲歸”是細推孟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孟詩“託興深微,結體古奧”,本詩是一例;而“密密”、“遲遲”的疊詞運用,是最顯著可味的,請取《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與之對讀,當有所解會。

原文 篇二

遊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篇三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纔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爲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爲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着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遊子吟的賞析 篇四

《遊子吟》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纔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爲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爲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着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遊子吟的賞析 篇五

這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著名詩篇。作者孟郊一生窮愁潦倒,在飽嘗了人世的艱難之後,比一般人更能深刻體會到來自母親的摯愛親情的寶貴,但他這首詩卻樸實寫來,並沒有將情緒表達得十分強烈。當然,也恰是因爲他寫得樸實真摯,纔能有歷久不衰的感染力,被一代又一代的兒女們深情吟誦。

慈母的愛通常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浸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長期在外奔波的孟郊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每次出門前母親給他縫製衣服的場景。詩歌的開頭二句其實不是兩個句子,而是兩個名詞性詞組,它給讀者展現的是母親手中上下翻飛的針線,遊子身上遮擋風雨的衣衫,這兩者當中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繫要靠讀者根據自己的閱歷來填充。中間兩句一寫母親的動作,一寫母親的心態。動作是一針一線都儘量縫得細密嚴實,心態是擔心遊子會在外面滯留很長時間。這兩者之間固然是有聯繫的,只有結實的衣服纔可以穿得長久些,但更重要的是,這個場景裏也有母親的無奈和嘆息,誰不希望自己宦遊的孩子能早日回家呢?可是,外邊的情況不可預知,萬一不能早歸,就只願這件衣服能更長時間地陪伴着他吧!最後兩句寫遊子的感受,母愛就像春日裏普照大地的陽光一樣,她給予我們的深恩,哪是我們這些纖弱的小草所能報答得了的呢?

這首詩的感人之處在於,前面四句場景簡潔,意在言外,能調動起幾乎所有人的情感記憶。有了前面充分的鋪墊,最後兩句遊子的感念水到渠成,說出了幾乎所有人的心聲。再加上詩歌語言淳樸清新,毫無藻飾,更容易長久而廣泛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裏。

遊子吟的賞析 篇六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爲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

臨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爲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遊子吟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

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堪比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爲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萱草表達的孝心怎麼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感情淳厚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