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小銜接教育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幼小銜接教育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總結 篇一

本學期各項工作即將結束,在學生即將升入二年級之際,校領導和一年級教師坐在一起,對照本學期初制定的幼小銜接的工作計劃,回首所做過的工作,共同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具體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

1、學生具有了任務意識。

學生學會了記作業,也能夠完成家長分配給的一兩項家務勞動,如掃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能夠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例如擦黑板、收發作業等。

2、學生建立了時間觀念。

做事磨蹭、做作業時間長是很多一年級學生的通病。教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讓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先做完作業再玩的習慣。家長也形成了監督孩子抓緊時間完成任務的意識。

3、學生學會了認識新朋友,與同學和睦相處。

教師教會了孩子主動出擊,結識新夥伴,並且能夠與同伴和睦共處。

4、學生學會了自己解決與夥伴間的衝突。

老師和家長攜手,引導孩子學會與同伴交流的技巧。例如;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去別的小朋友家玩,給孩子創造更多和不同年齡的孩子接觸的機會。當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時,老師、家長不充當調解員,鼓勵他們自己解決。

5、家長和學生都明白瞭如何認真對待英語的學習。

國小一年級教育大綱中,英語學習反而大於數學。英語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我們母語環境的語言,老師、家長給孩子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多接觸英語環境,讓孩子感覺英語是好學的。比如,每天讓家長監督孩子聽錄音、練口語15分鐘,教師每天通過家長簽字檢查練習情況。

6、學校引導家長認識孩子的進步和發展方向。

開學末召開一年級家長會,傳達了兩個精神。第一個精神,讓家長明白本學期孩子取得的進步。學生口頭作文的能力提高了,競爭意識加強了,學業水平提高了,視野開闊了。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第二個精神,假期應該繼續努力,鞏固教育成果,讓孩子順利過渡到二年級。比如有意注意的水平的高低決定學生成績的好壞,因而家長根據本學期孩子的特點,協助教師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家長要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當前的發展狀況,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針對性。

二、不足及努力方向:

1、個別學生良好習慣未形成,教師要做好個案跟蹤,因材施教。

2、個別家長的教子觀念要進一步改變,要與家長加強溝通,說明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共同的任務。

幼小銜接教育教學計劃 篇二

目標:

1.初步熟悉國小生活。瞭解國小生課間十分鐘的活動內容。

2.嘗試合理安排自己的課間活動,並在與同伴、國小生的互動中大膽表達。

3.嚮往國小生活,渴望成爲一名國小生。

準備:

1.參觀國小並與國小生對話,對國小生課間十分鐘的活動有所瞭解。

2.錄像《課間十分鐘》,邀請一位國小一年級學生。

過程:

1.認識國小生,產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1)今天有一位客人要和我們一起活動。你們看,他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是國小生?你們是怎麼看出來的?(教師請出國小生,鼓勵幼兒仔細觀察。並通過國小生的書包、紅領巾等特徵進行判斷。)

(2)請國小生自我介紹,師幼共同歡迎國小生。

2.遷移參觀經驗,理解“下課”的意思。

(1)國小生哥哥在__國小上學。你們還記得去這所國小參觀的事情嗎?那天,你們在國小裏看到了什麼?(師幼共同回憶參觀國小的情形,鼓勵幼兒交流在國小校園內的所見所聞。)

(2)國小生上課的時候和我們一樣嗎?哪兒不一樣呢?(先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講述,再請國小生介紹,幫助幼兒瞭解國小生每天上午要上四節不同的課。每節課都是四十五分鐘,每上完一節課就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這十分鐘就是下課時間。學校裏會有鈴聲或音樂提醒大家上課和下課。)

3.觀看錄像《課間十分鐘》,瞭解課間十分鐘的作用。

(1)課間十分鐘有什麼用呢?你看到國小生在下課的十分鐘裏會做些什麼事情?(引導幼兒積極回憶,大膽想象,主動表述。)

(2)國小生哥哥給我們帶來了《課間十分鐘》的錄像,我們來看看國小生在課間十分鐘裏都做了些什麼,想想他們爲什麼要做這些事。(播放錄像,師幼共同觀看。)

(3)幼兒自由結伴討論、交流國小生在課間十分鐘做些什麼事,爲什麼要做這些事。教師鼓勵幼兒有疑問時去問問國小生。初步引導幼兒理解課間十分鐘是國小生入廁、喝水、換課本和遊戲的時間。

4.實踐活動。學習安排課間十分鐘。

(1)如果你是國小生,你會在課間十分鐘做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試着安排“課間十分鐘”。請國小生哥哥當評委。看看誰安排得合理。

(2)幼兒安排課間十分鐘,請國小生哥哥瞭解幼JL的課間活動內容。

5.交流、討論,知道要合理安排課間十分鐘。

(1)誰願意來介紹自己在課間十分鐘做了些什麼?(請幼兒互相交流,大膽介紹自己課間十分鐘做了哪些事。鼓勵幼兒主動了解同伴對課間十分鐘的安排。)

(2)我們來聽國小生哥哥說說哪些小朋友安排得合理。(國小生說說哪些小朋友安排得合理,讓幼兒知道課間首先要解決入廁和喝水的事、學習上的事,如果有時間再和同伴遊戲。)

幼小銜接教學計劃 篇三

一、情況分析:

通過課堂中的學習,幼兒已初步瞭解了1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對於10以內連加和連減,加減混合運算、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們的摸索發現中發展了空間思維能力。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力求新、奇,恰當地融合知識和趣味。

二、學期目標:

1、複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

2、教幼兒10以內連加和連減,加減混合運算

3、通過反覆練習計算進一步掌握20以內的加法以及減法的'計算方法。

4、教幼兒學習相同數相加,爲以後學習乘法做準備。

5、引導幼兒學習按物體的多少來目測數羣以使幼兒快速又準確的看出物體的數量。

6、教幼兒學習等量代換,平均分配了解“平均”的含義,爲以後學習除法打了基礎。

7、教幼兒認識50以內的數,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8、引導幼兒學習100以內的整10加法、減法。

9、幫助幼兒認識個位、十位、百位。

10、認識圓錐體、橢圓體。

11、認識時鐘,鞏固對整點、半、一刻鐘和45分鐘的認識。

三、具體措施

1、根據數學計劃開展數學活動。

2、爲幼兒提供多種操作,探索的機會,鼓勵幼兒積極操作,探索。

3、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物品幫助幼兒學習,理解數學知識。

4、結合遊戲活動,操作,鞏固數學知識。

5、結合操作卡片,幫助幼兒學習上,理解數學知識。

6、家長配合教師,共同幫助幼兒學習,理解數學知識。

幼小銜接活動教案 篇四

設計意圖

幼小銜接活動規則是保證幼兒愉快生活、交往、學習而定的。我們在進行幼小銜接工作中瞭解到:不少幼兒入學後易興奮、缺乏自制力、較自由散漫,不能遵守日常學習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爲規則。因此我們把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作爲大班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我以此活動爲切入口,設計了系列關於規則培養的主題活動,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並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爲規則,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活動目標

1、學習整理活動用具,保持環境的整潔有序。

2、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爲規則,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

3、積極參與遊戲活動,並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情景創設 雜亂無章的整理區,音樂《勞動最光榮》。

2、超級大轉盤 遊戲。

3、“迷宮”:自制棋類。

“垂釣區” :小魚、魚竿。

“圖書吧”:自制圖書。

活動過程

師:今天,我代表丫丫遊樂園給小朋友送來一封邀請函,邀請小朋友去參加“智勇大沖關”遊戲。你們準備好了嗎?好了,那我們現在就出發!

1、我是整理小能手。

放音樂,來到第一關。

師:我們的第一關到了。

場地佈置:雜亂無章的場景。

第一關:我是整理小能手。

闖關要求:請小朋友把物品有序歸位。

師:現在闖關開始。

放音樂《勞動最光榮》,整理。

師:請整理完的小朋友坐在座位上休息。

現場採訪:請問你剛纔整理了什麼物品,怎麼整理的?

我要檢查一下,看看小朋友能不能闖過第一關。

這裏現在整潔有序,說明我們小朋友很能幹。我們給自己鼓鼓掌。

我現在宣佈:我們第一關闖關成功。

2、遊戲《超級大轉盤——誰對誰不對》。

師:我們現在向第二關進發。

放音樂,來到第二關。

師:我們第二關是《超級大轉盤》,闖關規則:轉動大轉盤,當轉盤停止時,指針指到數字幾,就打開旁邊相應的數字幾的圖畫,並按照圖畫上回答問題的方式,說一說“誰對誰不對”。

教師示範第一次,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中的小朋友做得對不對,爲什麼?

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有序排隊,物品歸位,輕拿輕放,節約用水,不大聲喧譁,不亂扔垃圾,應該互相謙讓。

師:現在我宣佈,我們第二關闖關成功。

3、我是文明小公民。

師:我們現在向第三關進發。

放音樂,來到第三關。

師:我們第三關是《我是文明小公民》,裏面有三個活動項目,即圖書吧、垂釣區、迷宮。

闖關規則:請小朋友分成三組分別參與三個活動項目,分組討論各自活動項目應該遵守的行爲規則,並在遊戲中遵守規則。

討論結束,請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幼兒分組遊戲,遵守基本的行爲規則。

迷宮:各種棋類。

遵守規則:有序排隊,輕拿輕放,互相謙讓,不大聲喧譁,友好競賽,樂於合作,物品歸位。

圖書吧:自制圖書。

遵守規則:有序排隊,輕拿輕放,保持安靜,不損壞書籍,友好交換,物品歸位。

垂釣區:魚鉤 小魚。

遵守規則:有序排隊,輕拿輕放,不大聲喧譁,物品歸位,互相謙讓,合作分享。

師:第三關闖關時間還有2分鐘,請小朋友做最後的整理工作。請整理好的小朋友坐回座位,我要檢查闖關結果。

教師簡單評價。

宣佈:第三關闖關成功。

4、結束衝關,發獎牌。

師:小朋友在剛纔的闖關遊戲中都做得不錯,都能遵守遊戲規則,我現在宣佈我們的智勇大沖關全部闖關成功。每人獲得一枚獎牌。我們一起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們的好朋友吧。

活動反思

1、課程設計打破了學科界限。我們組織的活動都是以主題的形式呈現,課程設計自然,整個活動,從情景的不斷深入到材料的逐步投放,過程的開展都是環環相扣、自然過渡,滲透了操作、合作、挑戰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隨着闖關情景的不斷深入,幼兒的心境也緊緊地投入其中,其能力和規則意識在活動中都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發展。

2、緊扣目標,層層深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目標展開,一環扣一環逐步深入,孩子們在操作、嘗試、討論、合作的過程中,整理了活動用具,理解並遵守了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爲規則,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

3、關注幼兒最近發展區。整個活動過程,一步步提高要求,讓幼兒跳一跳就能夠得到,在一步步的挑戰中感受遊戲的樂趣,並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及時表揚,充分肯定,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4、活動內容選擇生活化。本次活動的內容是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和接受能力來選擇的,從幼兒生活實際出發,讓幼兒在活動中進一步擴展了生活經驗,真正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的主題教育理念,更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園幼小銜接教案 篇五

話題1: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持怎樣的態度?

答:家長的態度既要積極,也要有方。

建議您:一是激發孩子上國小的熱情。千萬不要用“上學就要受苦頭”等話來嚇孩子,而是要說一些欣賞與鼓勵的話,如:“你真的長大了”“你越來越像國小生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上國小很光榮,很自豪。二是全面關注孩子的發展。一般而言,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興趣,生活是否有規律,在集體中是否合羣,這幾個方面情況往往影響其入學後的適應性。您需要時時關注孩子在這些方面的發展,讓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行爲習慣等。

話題2:幼小銜接家長要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答:以下這些內容,可以供您分析、瞭解孩子情況時作參考。

(1)孩子是否對入國小充滿期待與嚮往?

(2)孩子是否能與周圍同伴友好相處?

(3)孩子離開家人進入陌生環境後是否沮喪?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與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對閱讀是否感興趣,是否能回答相關問題?

(6)孩子是否能獨立完成繫鞋帶、戴圍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會照顧自己,如:主動飲水、根據冷熱自己穿脫衣等?

(8)孩子是否會重複簡單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練地使用紙、顏料、剪刀、膠水、水彩筆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夠同時記住兩個或三個任務,並執行這些任務?

(11)孩子是否能說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電話號碼?

(12)孩子是否會承認自己不懂,而主動請求幫助?家長要踏好準備節奏“學習準備期”所要完成的任務是一個過程。按一般而言,可分爲學前、學中和學後,應抓緊學前、關注學中、延伸學後。

話題3:暑假中,家長如何指導孩子有規律地生活?

答:作息有規律也是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

一、逐步幫助孩子確立時間觀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廁所、做作業等)之前,要讓他作好充分準備,明確需要完成的時間。一旦開始,就不允許以各種藉口來拖延時間(如,來回走動)。另外,可爲孩子準備一個定時的小鬧鐘,規定好時間限制,讓孩子自我監督,自己控制時間。

二、安排孩子相對穩定的作息時間。家長最好能與孩子共同製作一張作息時間表,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並要求孩子按照時間表去做相應的事。

三、作息有序與靈活調整相結合。孩子升入國小後,在作息時間上,會有許多意外的變化,爲了增強孩子的適應性,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安排一兩次打破常規時間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觀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賽等。如果過分刻板地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孩子的適應性反而會大大降低。

話題4:入學前,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答: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學準備的必要內容。入學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東西及時歸位,保持整潔。

(3)能正確處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幫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5)比較合理地計劃並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活動內容。要讓孩子具有以上這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們可做些嘗試。

話題5:入學後,家長如何與老師進行溝通?

答:您不妨採取以下方法與老師溝通。

(1)通過多種方式與老師保持經常聯繫。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長會、教師家訪時與教師作個別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條、電話、短信、網絡等形式及時地與教師互通信息,使雙方更多瞭解孩子近階段在家庭及學校中的一些表現,您也可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議。

(2)向老師客觀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現。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往往是最真實的,其在家中的學習、飲食、娛樂和休息等各種習慣,以及在向家人敘述學校發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與教師作適當地溝通,以便教師更多瞭解您的孩子。

(3)傾聽老師對孩子的評價,正確看待教師對孩子的批評話題6: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好與老師的關係?

答:作爲家長,可嘗試着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傾聽孩子的訴說。孩子每天在校與老師、同學相處,發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與您分享。這時,您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因爲這是瞭解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最好途徑,您與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讓孩子覺得校園生活的快樂,從而加深與老師的親近感。

(2)多與老師溝通。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標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壯成長,但是由於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產生分歧,使孩子難以適應。這裏,就要求您能夠多與老師進行溝通,共同探討教育的理念。如果對老師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並探討,從而達成共識。家長在這一問題的處理上不要心存顧慮,這樣反而容易產生誤會,適得其反。

(3)切忌與老師關係過分親密。有很多家長希望通過送禮、請客吃飯等方式增進與老師的感情,以獲取老師對自己孩子的特別照顧。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樣的做法實不足取。

幼小銜接教育教學計劃 篇六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即將結束愉快的幼兒園生活,進入國小學習,上國小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想家長們一定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孩子又長大了,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全面的發展,緊張的是孩子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能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環境嗎?能學得好嗎?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屬於有準備的人。”讓我們每一位家長都來做個有準備的人,關注孩子的發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迎接新的挑戰。

一、國小環境與幼兒園環境的不同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國小,最本質的變化是:幼兒園的孩子以遊戲爲主要活動形式,處於受成人保護、養育的情況下,他們對社會還不負有任何責任。而國小則以學習爲主要活動,學習成爲孩子對社會承擔的義務。新的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對孩子們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這對新入學的孩子是有一定難度的。家長必須充分了解這種變化,及早伸出溫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過這個轉折期。

讓我們來了解幾個主要的差別:

1、學習時間

幼兒園每天上午有1小時左右的集體教學時間,其它全是遊戲、勞動、生活時間,國小每天有3—4小時的集體教學時間,較幼兒園多出3倍。幼兒園的孩子,白天可以在園內午睡兩個小時左右,國小的孩子,中午一般沒有午睡。一年級學生除每週上24節課以外,還有較多的集體活動時間,如早讀、課間活動、眼保健操和課外活動等等。國小的生活節奏明顯快於幼兒園。這些都要求兒童具備承受重任務和快節奏的良好的身心素質。

2、教學活動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以遊戲爲主要形式,在做做、玩玩中積累經驗,所學的只是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技能,而國小有嚴格的課程標準,教師要按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實施,教學方法雖然也力求直觀性、趣味性,但較少採用遊戲等形式,而以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等爲主。在遊戲中,心理活動的無意性和具體形象佔較大比重;而進入國小的學習對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要求較高。

3、人際關係

幼兒園一個班教師是二教一保配備,每時每刻都有一位教師、一位保育員伴隨左右,隨時解決孩子的困難。而國小是一個班

五、六位課任教師,一節課一輪換,孩子遇到一些困難需要自己解決,所以常常擔憂一些以前不必擔憂的小事,如大便了怎麼辦?口渴了怎麼辦?國小同學之間的交往也增多了,除了課內、課外,還在校外、家裏互相來往,除了本班,還有同年級其他班級的同學來往。

4、學習要求

幼兒園的孩子,家長基本上只要孩子吃飯、玩好,長得結實健康就滿足了。到了國小,父母常會提出,作業要寫好,考試要100分等要求,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以前很關心我,現在這樣要求,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因此,情緒受到影響。

另外,幼兒園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園,空手離園,無作業,無負擔。而國小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得拖延,孩子也會不適應。

二、怎樣幫助孩子儘快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

(一)爲孩子做好入學前心理準備。

每年的一年級新生入學,常常會碰到這樣的

一、二個孩子:不想進國小的校門,總想往幼兒園跑。這是爲什麼呢?就像孩子們剛進幼兒園時,總是要哭好多天一樣,因爲孩子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沒有有一種不安全感,他難以接受一種新的環境,就會產生抗拒感、陌生感。如何消除孩子的這種感覺呢?有意識地多向孩子介紹國小的學習、生活情況,使孩子對學習有一定的瞭解,對上國小產生一種嚮往。平時帶着孩子從國小校園旁走過,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要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很快適應學校的生活。在新的環境裏,你還能認識很多很多的新朋友,學到很多很多的新知識,你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懂事,使孩子對學習和學校產生強烈的嚮往。有空的時候,還可以帶孩子到國小走走、看看,告訴孩子可以在學校裏學到很多本領。也可以讓孩子接觸身邊的國小生,幫助孩子瞭解國小生活,進而產生上國小的願望。

(二)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幼兒園的孩子在家裏,衣食住行,幾乎都有父母細心照顧,在父母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獨立支配的活動和事情很少,獨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都較差。爲此,家長要從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1、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

要適當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遵守學校作息制度,按時睡覺,按時起牀,保證十小時睡眠時間。指導孩子合理安排時間,有選擇、有節制地觀看電視節目,如新聞、動物世界、少兒節目等,並要適當控制孩子觀看電視的時間,督促孩子自覺遵守一天作息時間。

創設利於孩子生長的環境,家長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膳食供給,保證營養的全面攝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尊互愛,不當孩子的面爭吵。另外,在家裏,要爲孩子創設一個學習小角落,備有寫字檯、書架、玩具架等,使之成爲孩子學習的主要場所。

2、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成爲一個國小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師,要慢慢地學會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學習生活中,要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一定做好;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爲。

3、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學會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讓他們學會自己起牀睡覺,脫穿衣服鞋襪,鋪牀疊被;學會洗臉、漱口、刷牙、洗手、洗腳、自己大小便;學會洗簡單的衣物,如小手絹、襪子、餐巾等;學會在活動、遊戲前後,拿出或放回玩具、圖書、其它用具等。

4、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桌、書包、文具,按課程表準備好第二天需要的學習用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它工具,會削鉛筆,並能製作簡單的玩具等。

5、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

上國小後,孩子每天要面臨不同的學科,帶回不同的作業。爲了幫助孩子樹立任務意識,家長可以每天佈置一個任務給孩子,如疊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執行情況,讓孩子從開始的被動接受任務過渡到主動完成任務,知道:不是爸爸媽媽讓我做這件事,而是我長大了,我應該做這些事。

6、培養孩子服務性勞動的能力

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學會擺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飯,收拾飯桌等。

(三)培養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兒童後天所養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特殊傾向。人們常說: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良好的習慣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它不僅是自身素質的表現,更會影響孩子自身的發展。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習慣比獲得知識重要得多,所以家長應該配合學校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1、學習方面

孩子一上學就接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正規學校教育,在教師的專門指導下進行學習。學習是他們的基本活動,上課是他們獲得知識、技能和培養品德的主要途徑。上學之後他們是否願學、愛學?能否學好?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涉及到學習興趣、慾望、態度、習慣和意志品質等問題。家長可從以下幾點加以培養。

(1)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

興趣是學生喜歡學習的前提,但是學習好還必須有個正確的學習態度,也就是對待學習認真負責,積極努力,不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不當回事。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決定着學習的成績與效果。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能夠按時上學,上課不早退、不遲到,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按時做作業,認真複習等。所以,平時要培養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時都要講究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孩子多交流,關心瞭解孩子,培養孩子能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

(2)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①培養孩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不少家長會抱怨:孩子上了國小負擔太重,不僅要接送,回家還要輔導、陪讀,吃不消。其實,孩子完全能夠自己學習、完成作業,關鍵在於習慣的養成。爲了幫助孩子提高獨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們當成國小生,看成是長大了的孩子;其次,關注一頭一尾,就是孩子做作業前,先大概瞭解孩子的作業內容與作業量,估算出大約需要的時間,然後與孩子商定,在幾點前必須完成作業。到時間後,父母對孩子作業的檢查不是內容的正誤,而是書寫整潔和完成與否,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檢查作業,簽字不是看我做對了沒有,而是看我有沒有完成,態度是否認真。只有自己細心、認真,才能不出錯。如果家長在孩子一入學就這樣做,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就會大大提高,陪讀也就不存在了。

②培養孩子珍惜學習時間的習慣

怎樣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珍惜時間的習慣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比如以20分鐘作爲一個學習階段,在開始學習之前,應先提醒孩子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包括喝水、上廁所、削鉛筆、找本子等。當學習階段一開始,就必須專心致志不隨意離開座位,不允許幹任何雜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去打攪孩子。要等這一學習時段結束了再說。大人的這種態度特別有利於培養起“學習時間必須一心一意”的觀念,從而養成孩子珍惜學習時間的習慣。當然。 20分鐘的學習時段一到,就應該讓孩子休息了。可以休息5分鐘,超過了5分鐘不利於孩子在下一個學習時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上,而達不到5分鐘有不利於孩子消除視力和腦力的疲勞。休息時必須離開書桌,幹些與學習不相干的事情,但不能懶洋洋地躺着或坐着,這樣會影響下一個學習時段的精神狀態。

③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看書、寫字姿勢的習慣。

讀書要做到身正,肩平,足安。課本平放前方,胸離桌子一拳。寫字要做到“三個一”即: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具體的入學後國小老師會作嚴格的訓練。最好不要讓孩子提早學寫字。有的家長帶孩子去練字,結果字沒練好,卻讓孩子養成了錯誤的握筆姿勢、寫字姿勢。而錯誤的姿勢一旦形成,會影響到視力,影響發育。到了國小,老師要來糾正,就會事半功倍,花了很多氣力,孩子卻總也改不掉。

(3)重視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每個家庭都能做到。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正確的早期教育,就很難做到了。有些父母過分注重知識型的學習傳授,如:這是毛,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訴孩子字的讀音,但沒有幫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後無論在讀還是寫上,都會把兩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識的傳授,家長更應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2、文明禮儀

入學意味着孩子從家裏到了學校,開始了集體生活。在集體生活中與許多人接觸交往難免會發生一些糾紛、磨擦和矛盾,這就需要培養孩子文明禮貌方面的行爲習慣。

如何培養文明意識和行爲習慣呢?我國是禮儀之邦,禮貌待人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長要從小就養成孩子良好的禮貌行爲。如在車船上能主動給老人、孕婦、幼兒、病人、殘疾人讓座,並樂意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能在各種場合使用禮貌用語(您好、再見、謝謝、對不起、請等);做客時,不亂跑、不吵鬧。愛父母是子女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操。

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做到孝敬父母,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正確教導,講道理,不任性;聽別人說話時,要姿態大方地站好,眼看對方;外出或回家要向父母或長輩打招呼;要體諒照顧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禮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

三、家長需要注意的培養方法

1、用賞識的目光對待孩子的優點

在我們的周圍,有不少父母喜歡拿着自己孩子的不足和他人孩子的優點作比較。“你看,人家某某考了95分,你怎麼才考了80分呢!”“你看人家誰誰從小就當班幹部,你怎麼就不行呢?”諸如此類的話隨時都可以聽到。這些父母沒有細想,他們不自覺說出的話是多麼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曾經有一個孩子說:“我爸爸成天說我這不如人那不如人,我真想讓他去給別人當爸爸。”不知道做父母的聽到孩子這樣的話,該作何感想。

每個孩子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學習時,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每個孩子到達終點也都會有差異的,但只要孩子都滿懷信心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屬於他的那一份成功和滿足。所以別總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孩子的長處,而應根據孩子的能力、志向和興趣做合理的'要求和期望,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才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終生活在快樂、有成就感的狀態。

2、讓孩子獨自解決遇到的問題

爲孩子收拾文具,替孩子背書包,這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這些小事使我們的孩子學會了推卸責任,逐漸成爲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許多孩子走進校園以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告狀也在所難免。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往往領着孩子去找老師或同學理論,甚至爲孩子打抱不平。這樣做的結果其實有百害而無一利。在成長的路上,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學會忍受生活中碰到的坎坷,學會樂觀地面對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諸多不如意。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形成不怕困難、勇於進取的優良品質,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相反,如果家長過分保護孩子,會使孩子遇事畏縮不前,認爲自己缺乏能力,從而給孩子成長造成障礙,這恐怕不是家長們的初衷吧!

教育孩子是項系統工程,孩子在變化,在成長,這要求我們家長也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最後,希望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我們的孩子能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背上小書包、快樂自信地跨進國小校園!謝謝大家!

幼兒園幼小銜接教案 篇七

活動目標

1.瞭解古代造紙的工序,嘗試造紙,體驗製作再生紙帶來的快樂。

2.通過活動,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

2.桶、廢舊紙張、水、膠水、橡膠手套、塑料板、紗網、木棒。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1)師:紙是誰發明的?它屬於我國幾大發明之一?

(2)紙由哪些材料做成?

小結: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古代造紙是用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材料製作而成。

2.瞭解古代造紙的製作工序。

(1)幼兒翻看幼兒用書p3頁,瞭解紙的製作工序。

(2)請幼兒說說紙的製作工序。

(1)教師介紹紙的製作工序。

3.我們來造紙。

(1)材料準備:

廢舊紙張、水、膠水、橡膠手套、塑料板、紗網、木棒。

(2)製作方法

①將廢舊紙張泡溼後撕碎,越小越好,然後再放在適量的水中浸泡。

②帶上橡膠手套將泡好的紙抓碎,加入膠水並用木棒攪拌均勻。

③把做好的紙漿放在紗網上脫水,然後均勻平攤在塑料板上壓平晾乾。

(2)幼兒嘗試造紙。

(3)晾曬紙。

活動延伸

在曬乾的紙上寫寫畫畫,讓孩子感受自己造紙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