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蘇軾與茶3篇

蘇軾與茶1

蘇軾與茶3篇

蘇軾不僅是宋代的詩人、文學家、書畫家,也是一位茶人雅客,東坡愛茶與他仕途小有挫折,又因身爲僚佐相對比較清閒,有機會廣泛的交遊結識僧道高人有很大的關係。在他的生活當中,茶的身影無處不在。蘇軾不僅愛喝茶,更擅長煎茶、鬥茶,他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其中與茶有關的詩詞創作佔據了重要部分。在蘇軾看來,茶是君子品格的象徵;是佳人氣質的體現;是高人風度的展露。以茶安命,是蘇軾的生存智慧,可以說,蘇軾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使中國的茶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領

當詩人們閒來無事,靜靜享受恬淡幽靜的時光之時,手捧茶葉,細品香茗,看着那清新翠綠的茶葉在杯中翻滾,舞蹈,體味着着茶葉獨有的清淡舒爽的味道,心中的喜愛之情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而蘇軾一生“性好山水”,在他的遊覽歷程當中,不可避免的就會接觸到各地的傳統習俗,再加上自身對茶的喜愛,因此也更加關注於各地的茶俗。蘇軾曾作詩云:“從來品茗似佳人。”可見蘇軾對茶的熱愛。在蘇軾的日常生活當中,茶更是精神品格的體現與象徵,在一次鬥茶比賽中,蘇軾得了“白茶第一”,史學家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愛此二物?”東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被後人傳爲美談。

不僅如此,蘇軾還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陸羽《茶經》中的內容,蘇軾從不盲從,而是進行實地的考察。茶貫穿了蘇軾的一生,成爲了蘇軾人生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詩如同話語,是文人與茶之間的對話,是茶與文人心靈的交談,茶如同一位摯友,陪伴在文人們左右。蘇軾精於茶道,對茶的熱愛貫穿他生命的始終,他對種茶、煎茶、品茶都有着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蘇軾與茶結緣終生,而他也在有意無意當中將茶寫進自己的詩詞當中。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詠茶詩詞,在蘇軾的茶詩當中,茶成爲了蘇軾的傾訴對象,成爲了蘇軾的精神寄託和情感安慰。

茶不僅僅和僧家深結佛緣,更與文人墨客廣結雅緣,在詩人看來,茶不僅香氣嫋嫋,更如白玉一般婉轉優雅,所謂“婉轉麴塵花”,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爲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蘇軾與茶2

蘇軾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蘇軾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爲一副名聯。

蘇軾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爲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爲“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爲“東坡壺”。

蘇軾與茶3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爲害也。此大有理。”

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爲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爲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爲“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爲“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爲害也。此大有理。”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標籤: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