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語文說課稿國中精品多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精品多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紫藤蘿瀑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紫藤蘿瀑布》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之一。本單元共收錄五篇課文,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對美好人生的禮讚。

當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可以通過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紫藤蘿瀑布的生機勃勃;同時,這也是一篇勵志的散文,可以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的角度,領會作者由花的變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恆的道理。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它們通過自主閱讀,能夠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寫於1982年,寫作的背景和文革有關,所表達的情感也較爲複雜。既有“文革”**造成的心靈創傷,又有親人身患絕症不久於世的哀痛,七年級學生未必能夠理解,所以教師要補充必要的助讀資料,引導學生深刻體會。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結合本文融情於景的寫法,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究作者從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3、初步學習本文融情於景的寫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探究作者從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

四、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情境導入法和誦讀點撥法。

1、情境導入法。教育家斯賓塞認爲,“情境教學”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情感薰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手段,把課文、圖片、音樂相結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誦讀點撥法。《課標》主張:“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誦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運用點撥法,引導學生賞花品情,感悟人生哲理。

在學法上,我將引導學生採取圈點批註法、合作探究法。

1、圈點批註法。圈點批註是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它能將讀、思、記、寫有機組合,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有效解決閱讀中的疑點和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播放紫藤蘿花的微視頻,引領學生進入紫藤蘿花的世界,感受紫藤蘿花的特點,並讓學生談一談觀花感受,順勢引出課題:面對同樣的紫藤蘿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麼作家宗璞在看到這一樹繁密的紫藤蘿花時,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她的步伐,走近《紫藤蘿瀑布》。(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導語重在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通過播放紫藤蘿花的微視頻,既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紫藤蘿花的特點,還有助於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熱度,爲整堂課的學習做鋪墊。)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

迸濺(bèng) 挑逗(tiǎo) 花穗(suì) 沉澱(diàn)

佇立(zhù) 伶仃(líng dīng) 忍俊不禁(jīn) 盤虯臥龍(qiú)

2.簡介作者

宗璞(1928- ),原名馮鍾璞,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紅豆》《三生石》等,散文集《丁香結》。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設計意圖:檢查預習,可以有效督促學生課前認真預習,積累語文知識;也能調研學情,有助於教師根據學情,靈活的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檢查不必面面俱到,方法靈活多樣,可以側重檢查學生易錯的字詞,並加以指導強調;也可以側重檢查學生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情況,教師再補充學生遺漏的重要助讀資料。)

(三)誦讀感知

1.教師配樂《清晨》,聲情並茂的範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的大聲的朗讀課文。

3.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深情的朗讀,讀出恰當的語氣語調。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優美,含蓄雋永,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誦讀,引領學生感知文意:教師先通過配樂朗讀,起示範引領作用;接着學生通過自由誦讀、深情選讀進一步感知文意,爲品味語言做鋪墊。)

(四)賞花品情

1、圈畫出文中描寫紫藤蘿瀑布的語句,並思考:作者筆下的紫藤蘿瀑布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生機盎然。(板書:景,紫藤蘿花生機盎然)

2、作者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點撥:圈畫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用幾個詞語批註。)

明確:焦慮悲痛—驚歎喜愛—寧靜喜悅—精神振奮

3、學生自由品讀寫景抒情的語句,感受紫藤蘿瀑布生機盎然的特點,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我認爲:散文的教學應以語言的品讀爲基本手段,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把學生引到字裏行間去,深刻體會蘊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過反覆誦讀,來加強理解。將“品”和“讀”結合起來,品讀得細緻,揣摩得深刻,正如 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要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也許這樣,可以避免遊離於文字表面的教學現象發生,才能真正做到“由言到意”,理解文章內涵。)

(五)探究明理

1、找出作者從紫藤蘿花中感悟出人生哲理的句子。

明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2、作者說“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花有怎樣的不幸,人又有怎樣的不幸?“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明確:花的不幸在於曾經稀落伶仃,衰敗被毀;人的不幸從“流着流着,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在生命的長河裏,紫藤蘿花由不幸被毀到幸運重生,表現出一種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人和花一樣,雖然遭遇不幸,但面對生命的長河,也應該樂觀積極!

教師順勢點撥寫法:這一樹生機盎然的紫藤蘿瀑布引得作者駐足觀賞,心情變得寧靜喜悅,從中感悟出“生命長河永無止境”的人生哲理。作者將情感融入在對紫藤蘿的描繪之中,這種寫法叫“融情於景”。(板書:情,生命長河永無止境,融情於景)

3、拓展延伸:同學們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挫折嗎?你是怎樣面對的?學了本文之後,你打算今後怎樣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折呢?

4、誦讀結課:讓我們再一次美美的讀起來,領略紫藤蘿瀑布的美好。

(設計意圖:《課標》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來理解文章主旨。

閱讀永遠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與其牽着學生走,不如教會學生自己走,教會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來攻關克難。而教師要做一個好的引路人,在必要的時候引領、點撥。)

(六)佈置作業

生活中的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絲細雨,一縷春風都會不經意地撥動你的心絃,使你對生命有所感悟。其實只要你用心聆聽,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會對你說話。請將你的感悟寫下來,10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課標》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繫,善於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爲了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學以致用,我佈置了這樣的作業。)

六、說板書設計(屏顯)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二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爲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爲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國中語文》優秀說課稿 篇三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爲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於教法】

爲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象,描畫化石所呈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爲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教學程序】

一、提前佈置好預習

1、劃出自己認爲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着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詩歌朗讀

教師範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保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不足,課外私下交流。)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分組討論

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象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爲他們的表現。)

六、總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爲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中學語文說課稿 篇四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教時,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職規劃教材語文(基礎版)第一冊第三單元首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國中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抓住特徵說明事物,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徵,纔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那麼《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爲說明文單元的起始課,它除了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對後面的說明文教學有着領啓、示範作用。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爲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也是教學重點②)

本文善於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徵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瞭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仔細地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爲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爲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閩南地區的學生來說,已經太不新鮮了。三、說教法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爲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單元的首篇,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儘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鬆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佈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覆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後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後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爲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瞭解。

2、導入新課,激起興趣(10分鐘)

①導語:你們對荔枝真的很瞭解嗎?你們知道吃進肚子裏面並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嗎?

②明確文體:

科學小品:是一種以靈活的形式通俗簡短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科學性、文藝性

③多媒體展示有關荔枝生態知識(爲學習知識目標打好基礎)

④作者簡介(完成德育目標)

⑤處理生字詞(鞏固基礎知識)

(這樣安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3、提出問題,朗讀課文(17分鐘)

思考:①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完成課後習題一)

②作者筆下的荔枝與白居易《荔枝圖序》的荔枝異同點?(完成知識目標A、B和德育目標)。

③概括文章內容,完成課後習題三(突出教學重點①)

(朗讀課文品味科學小品語言爲第二教時分析比較平實性說明文與科學小品做鋪墊。提出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激發學習興趣。)

4、自主學習,理清結構(突出重點②,突破難點)(15分鐘)

師質疑:練習冊上的輔導要點和課後習題三對本文的結構劃分是否正確(如把荔枝的花歸爲荔枝的果實內部)?

讓學生獨立理清說明順序、結構,並畫出本文結構圖,然後找不同程度的幾個同學講自己的分析結果,其餘的同學則認真聽並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選擇!根據學生的討論和闡述,老師點撥並給予明確的答案,但不是標準答案,因爲本沒有標準答案。

(充分啓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課堂氣氛活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5、總結本節課(3分鐘)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介紹荔枝是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徵,次要介紹荔枝其他知識,如生產情況。

總之本課教學程序的設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有利養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形成,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拓充知識,更好學習鍛鍊歸納表達能力。

五、說練習設計

根據單元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要求學生抓住特徵,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說明文;並請個別同學在上《我國古代的幾種建築》時進行口頭交流。

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五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和作者)下面我將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着四個方面說眀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xxx》出自人教版國中語文第冊第單元課,是作家_______的一篇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講述了_______內容,表達了作者的_______思想感情,根據本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本篇教材特點和國中生心理智能發展水平以及知識經驗和情感方式,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方面

(1)、知識目標:識記重點生字詞,品味語言特色;瞭解文章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整體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並能熟練運用_______表達方式和_______寫作技巧。

(3)、情感目標:領悟_______的感情,培養_______的美好精神

這三個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爲了使學生比較順利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說部分(敘事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思想感情{深入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學會賞析心理描寫及映襯手法)、仔細品味個性化的小說語言等幾個領域)

2、一般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陽剛之美,感受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修辭手法(理解排比、反覆修辭在文章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文章描寫細膩、詩意濃郁,哲理深刻的風格、品味文章的語言,培養閱讀、鑑賞作品的能力,觀察人性亮點的失落,探究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領會作者在對南北不同景物的描繪中寄予的精神追求,從而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詩歌部分(古詩,現代詩,外國詩)(無非體現在詩歌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語言(瞭解詩歌所運用的象徵手法)、會詩人的愛國、愛家思鄉的感情,學習詩歌化抽象的情感爲具體形象,品味詩歌的節奏美和音樂美,正確處理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4、戲劇部分(無非體現在劇情的把握和戲劇衝突和劇本的語言美,手法美,分析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

5、議論文部分(無非體現在文章主題內容即論點,論證和論據等,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怎樣一步步地駁斥對方的論點,同時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感悟作者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學習課文的論證方式及其作用,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採用問題導讀式,學習本文,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內容,着重分析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找出對方的論據,對方論據的不能證明作者的觀點,多誦讀,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

6、說明文部分(無非體現在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內容、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生動的特點,詳略得當的寫法、掌握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理說明的方法,並體會方位詞語的準確性,體會小品文生動的語言及引用古詩詞的妙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學會文章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增強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和鑽研科學的精神,探究重要的句子,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養賞析語言的能力;

7、古文部分(古文的字詞積累、課文內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讀課文並背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品味寫景妙句、瞭解託物言的寫法、積累文言知識、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學習對自然景物細微觀察、限制描摹的能力、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本文精髓的思想內容,正確理解文意,反覆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寫法、感受作者的情懷等。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根據本課的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情景設置法、問題點撥法、指導歸納法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就是在學生學習動作開始時,先把學生帶入一定情景,讓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可以消除學生學習新課的緊張感,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點撥法可以使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3、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嗎,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紙上得來終覺淺,促進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積極參與熱情。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程序:

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1、環節1導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

這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範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環節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Q1,Q2,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Q1,Q2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4、環節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五、說板書設計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六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一年級數學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釐米、米的認識》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1、課標要求,釐米的認識位於國小數學第一學段中,它在四大領域中屬於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釐米;(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2、教材內容,一年級下冊共安排了十個單元的內容,圖形與幾何領域共安排了兩個單元,釐米、米的認識被安排在了認識圖形之後,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

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着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本單元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建立1釐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難點是建立長度表象。

3、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1、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4、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5、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正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爲:通過實際活動正確建立釐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測量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在對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認識比較了物體的長、短 ,會直觀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上他們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釐米”

2、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着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

3、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能力。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進行小組

合作,會跟同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動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地進行

三、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新授課“詩意六步走”,設計理念是我們科信國小的詩意課堂理念,讓孩子從小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快樂、自主地學習,讓他們從小就有一種詩文情懷,學會過充滿詩意的生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詩意情景創設,蒐集與數學有關的古詩,童謠,兒歌,童話故事等來營造詩意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培養能力,強調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3、質疑環節,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4、詩意總結,讓學生學會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詩意回顧,把學到的知識試着編一首小詩。5、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佈置有詩意的作業。

四、說教學設計

1、詩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根據課本插圖從網絡上搜索動畫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覺地進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設計的意圖:以故事引入,給學生留下懸念,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也爲學生體會測量長度需要工具和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創設了具體的情景。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

2、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經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感悟因爲師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樣長,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後設置下面這樣一個活動

㈠組織學生用不同工具測量課桌短邊的長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長短不同的鉛筆來量。

㈡交流討論:用這些工具測量物體長度效果怎麼樣?用什麼工具測量好呢?

設計意圖:思考質疑,引入新知,讓學生親身實踐,深入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及時引出小博士的話;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通常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認識直尺

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記一記、舉一舉、想一想中很直觀地感知釐米,認識尺子。

接着讓學生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釐米,可以多種形式,比如: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你還能從直尺上找到哪些1釐米?讓學生在多次指認的過程中對1釐米有較爲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認識幾釐米就比較容易了,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重點講不是從0開始的幾釐米的認法。

聯繫實際,找出生活中的1釐米,因爲實際物體可能不會正好是1釐米,因此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他們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將抽象的1釐米轉化爲實實在在物體,有利於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體會1釐米的實際意義。(在此環節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3、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活動:1、讓學生測量自己一拃的長度,他們會採用不同

的方法,,學生測量出自己的一拃,記住了自己一拃的長度,有時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長度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2)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繩子的長度。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爲了

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次的測量中,總結出並能夠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適時地總結。

4、及時鞏固,當堂掌握

第一個練習,通過圖讀數,針對全體學生,是最基本的內容。第二個練習是對測量方法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學習的測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練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檢測,設計這幾道檢測題的目的從這三個方面考慮1、通過先估測再測量2、對於斷尺的問題,就是訓練學生的靈活性,看會不會數出是幾釐米。3、前面學習的三角形,長方形的邊,動手量量,既聯繫了舊知,又能鞏固新知。(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5、詩意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談收穫

(2)用簡短的話總結測量的方法,教師可以課前早準備好一些詩歌,適時出示給學生。可以引導學生一起編一首 小朋友要牢記,用直尺量物體,物體放平要謹記,左端先和零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釐米。 (本環節大約需要5分鐘)

6、詩意作業(1分鐘)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爲了能讓阿福穿上合適的新衣,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重新編一個阿福的故事。

這樣既能讓學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五、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簡單明瞭,本節的重點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梳理。

六、課堂評價

在本節課中,由於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國小生,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一直貫穿始終的,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你坐的真端正,聽講真認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回答問題聲音真洪亮等,學生自己說本節課的表現,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時的表現可以小組長評,同桌互評,面對面地相互說鼓勵的話等,最後老師還要對小組進行評價,對錶現好的小組,同學進行星級獎勵。

七、課程資源開發

1、在第一環節中,課本上給出的是四幅圖,利用互聯網資源找到一個動畫故事,阿福的新衣,通過欣賞,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2、青島版教材中有個小博士,本節課對於小博士的話,在第二環節及時引出,順理成章。小電腦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環節聯繫生活實際的時候及時地提出來。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業本等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

國中語文說課稿範文 篇七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國中語文》優秀說課稿 篇八

1、感受遊戲中的童心童趣,喚起共鳴:

2、初步領悟“兒童的遊戲中蘊含藝術和美”的道理;

3、由“意會”(理解文本、超越文本)達到“會意”(心靈交匯),發掘生活中游戲中所蘊含的藝術和美。感受童心童趣,與自身經驗相契合,形成個性體驗、個性感悟。領悟、挖掘遊戲中的藝術和美,在基礎理解層面上有發展理解。

一、導入新課——理解“光”之美和“光”之用。

1、展示畫有“竹”和“影”並含有“光”的圖片,欣賞後,根據圖片提問,讓學生說出課題——竹影

2、根據課題設問:影從何來?——“光”也。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寫光的呢?以此引導學生閱讀課文1、2小節。

重點領會:

①這兩段寫出了光的——? (寫出了光的特點,變化過程)

②這兩段寫出了孩子對光的——感情。(喜愛,挽留)

3、除了1、2兩節,還有哪裏同樣表明孩子們喜歡月光的呢?引導學生讀第3節中描寫月光的語句,並讓學生把“讚美”一詞具體化。可問問學生他們是如何讚美的,試着讚美一番。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光,對孩子們來說,是留戀的、喜愛的。晚霞下沉時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時的“讚美一番”,就表現了孩子們當時的心情。沒有“光”,就沒有“影”,沒了“影”就無以描,這不僅影響孩子們遊戲,文章也就不真實。所以先引導學生閱讀“光”的描寫,不僅爲下文教學作鋪墊,也有利於學生明白平時寫作要求真的道理。

二、尋趣說趣——體驗童趣和童真。

清風明月的夜晚是多麼的美好,竹葉蕭蕭的聲音又是多麼動聽,孩子們在這清風明月的夜晚,竹葉蕭蕭的聲音中,玩了什麼?怎麼玩?他們玩的有趣嗎? (幻燈顯示)後讓學生一一找出並體驗。

重點體驗:

1、猜煙氣。放手讓學生猜,不求科學準確,只求從大膽的猜想中,體驗孩子們的那股猜勁,從體驗中培養學生聯想能力、創新意識。

2、描竹影。通過比較閱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體驗孩子們自我欣賞的情趣。

趣事和趣味,學生們都有過。如何避免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讓年歲稍長於文中的孩子們的學生有同樣的體驗,就得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味。本環節的兩個體驗重點,前者讓學生自己猜,後者讓學生比較讀,其目的就是多給學生自己體驗。體驗時,還應指導學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三、審美賞美——從影到畫,深入淺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問——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風明月的夜晚,竹葉蕭蕭的園子中,孩子們的玩是充滿童趣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天真的。請說說他們提了什麼問題,爸爸又是怎樣深入淺出地說明的,從孩子們和爸爸的問答中,你們懂得了什麼?(幻燈顯示)

重點明確:

1、模仿和創新的意義。——描和畫,其實就是模仿和創新問題。模仿有模仿的意義,創新也有創新的作用。因事因時而異,有的需先模仿後創新,如練字、畫畫之類:有的更強調創新,如科技發明。可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發表見解,說說模仿和創新的不同意義。

2、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在基本明確中西畫風格之別後,展示兩幅畫,讓學生判斷並說明理由,重點欣賞中國畫。欣賞的方法是讓學生給中國畫擬標題,在與原題比較中印證文本知識,加深對文本“活的神氣”的理解。

孩子的問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讓學生理解深奧的道理,必須與他們熟悉的生活聯繫,才能體會“創新”和“活的神氣”的意義。聯繫練字和畫畫,展示中西畫並擬題,正是讓可感的生活來解釋抽象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體驗生活,欣賞藝術

(一)引向生活

孩子們的問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淺出。從爸爸的深入淺出的回答中,我們知道:就畫畫而言,有模仿有創新,我們要追求創新:有形似和神似,我們要講求神氣。但創新不能脫離生活,神氣也離不了形似。前面孩子們的描人影描竹影,就是他們的生活,就是藝術的起步。諸如此類與藝術有一定聯繫的兒童遊戲生活,你們也一定有過,也一定很好玩,我們不妨再回過頭去想想,小時候你做過的哪些遊戲也蘊含着藝術和美呢?比一比,誰的遊戲更富有藝術和美。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大致明確:

堆雪人、堆積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築雕塑藝術

騎竹馬、過家家、捉強盜、老鷹抓小雞——戲劇表演藝術

塗鴉、在身上畫手錶、人體彩繪、在手指頭上畫人臉、男孩的地上撒尿畫、踩腳印畫(用水或在沙灘上)——繪畫類

敲擊杯碗、玩撥浪鼓等有聲玩具——音樂類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丟手絹——舞蹈類

起外號、編故事、猜謎語、瞎掰歌詞——文學類

拍照片(攝影) 剪紙、做紙船紙飛機(手工藝)——另外

(二)再次欣賞

童稚的遊戲裏竟然蘊含着這麼多的藝術和美!難怪有的西方學說甚至認爲:“藝術就是起源於遊戲。”不管藝術起源於什麼,但是我們至少明白了:

“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幻燈顯示)

讓我們大聲把我們的感悟讀出來。

現在我就請大家欣賞一組來自孩子游戲的藝術精晶,讓我們再次來體驗藝術中的童趣。(幻燈顯示)——豐子愷的漫畫。

(教學設想:在前一環節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延伸,在回憶自己的童年後再來看這幾幅漫畫,是對童心童趣和藝術美的再度體驗,裏面的認同感和強烈共鳴都化作一個會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腳踏車”點撥:“每個會遊戲的人都有藝術天份,關鍵在於有沒有努力把它發揮出來。”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欲)

“再來品讀一首小詩:時光帶走我們的童年,讓我們長大:歲月增長我們的閱歷,讓我們成熟。但只要我們懷着一顆純真的童心,睜大聰慧的雙眼,展開想象的翅膀,那麼一片綠葉是一首詩,一抹斜陽是一首歌, 一個遊戲是一種創造……”(幻燈顯示)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誦,在朗誦中細細體味。

(教學設想:在前一環節基礎上趁熱打鐵,沿續心靈交匯的暗流,自然而然而引出下面的作業,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情慾訴。)

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從文本拓展到生活,又從生活進一步體驗文本,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義所在。爲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隨意的。在有限的時間裏如何延伸?本環節試着先從文本延伸到童年遊戲,意在讓學生領會遊戲中蘊含着藝術;再從文本延伸到藝術作品,進一步證明藝術離不開生活。通過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後練習-人盡其能,各顯所長。

喜歡畫畫的,給童年生活畫一幅畫。

擅長寫作的,將童年生活寫一篇文。

愛好唱歌的,給童年生活寫一首詞。

懂得寫詩的,把童年生活寫一首詩。

練習練什麼?怎麼練?我以爲在一定教學目標控制下,應該有相對的自由度。自由可以培養學生練習的興趣,自由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鑑此,本練習就給學生選擇而練。

播放兒歌《找朋 友》,表達友情並道再見。

國中語文說課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二篇課文。《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啓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裏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教法如下: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本,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爲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着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悟文本。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爲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通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通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爲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裏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裏,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爲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七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爲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樑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爲《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爲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通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啓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我認爲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爲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啓下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設計了一個圍着“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十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文0803班的朱雅麗,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懶惰的智慧》。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說: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懶惰的智慧》是語文版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的第9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特點,培養閱讀欣賞議論文字的興趣和習慣,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思辨習慣。21世紀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已成爲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作爲教師的`我們更有必要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的疆域是我們兩耳之間的空間”。 《懶惰的智慧》以不同凡響的立意,提出論點;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以別緻新穎的論證,幽默傳神的語言展開評述,本文是對傳統思維觀念的抨擊,是培養創新觀念,激勵創新思維的好教材,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當“勤勞的人”呆乾和死幹,還是做“懶漢”巧幹實幹,這是值得每個人思考的問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是否、能否、善否進行創新思維(用心智技能去偷懶取巧),進而有創新、有創造,已成爲每個人在知識經濟社會的立身之本。鑑此,我們學習本文的意義就更重大了。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因此,針對本節課我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使學生學會作者不同凡響的選題立意,學習本文新穎別緻的論證過程,欣賞文章幽默傳神的語言。

b、能力目標

啓發學生從多角度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逆問思維和創新意識。 c、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幽默傳神的語言,從而培植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學情校情分析

a、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這是第一次接觸議論文,前面都是學習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觀點或主張是什麼,對這個觀點或主張提出的理由或根據是什麼,理由和觀點之間的聯繫方式是怎樣的,學會品讀議論文。

b、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學,農村的孩子,語文學習較被動,語感較差,語文素質的層次明顯,難以用上多媒體。

四、教法與學法

課標指出:在課堂上,教師爲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我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創設情景,誘導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縱向深入,歸納論點。

②自主探究法——自主實踐,鞏固提高,分析論據。

③默讀法——反覆閱讀,感知課文,品味語言。

④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學習論證方法。

⑤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以此倡導教師從必要的索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構建師生間平等和諧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教學設計

(根據學生主體因素,全文共設兩課時)

我就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a、再現生活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遇到的懶事、懶人及其社會評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然後出示“世界知名賓館年終評選十位“最懶惰”工作人員作爲”年度最優秀員工的故事並提出質疑,賓館經理這樣做有無道理?以此激發學生思考,產生學習興趣,隨後引出美的作家凱莉運用逆向思維讚揚懶惰的文章,板書課題《懶惰的智慧》

b、巧設疑問,粗讀課文感知文本

葉聖陶曾說過:“學問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設置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

a、圈出文中生字詞的質疑,標準文章段落。

b、勾劃出作者對“懶惰”與“懶反”議論性的文字。

(通過以上環節使學生能準確、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煉觀點,初步分析文章結構,並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

2、在反饋閱讀信息後,學生對文本已經有所瞭解,教師作簡單點評,讓學生根據獲得的閱讀信息,提煉本文的論點。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師與其告訴學生文章的論點,不如教給學生提煉論點的方法。(這一環節設計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爲主,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的教學理念)。在此我首先提示:論點在形式上應是一個完整的議論性的句子,一般說來它所處的位置相對固定,常常出現在文章的開頭、中間或結尾??許多學生在這些固定位置去尋找,琢磨仔細辨別,能快速而準確有效地提取本文的論點。

(這一環節採用討論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舉一反三的授教方法,對以後自主閱讀議論文,自主提取論點有很大幫助)。

c、深入探究,昇華主旨。再讀文本,學習例證法

1、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以下問題。

a、作者運用了哪些事例來使說理更充分。

b、這些事例分別用來論證什麼觀點?

通過快速閱讀,讓學生再次與文本對話,整理文本內容,列出事例在班上交流,互相質疑,互相補充,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把握時機,引導學生聯繫論點分析事例材料的特點,經過學生的討論可得出事例材料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社會普遍現象的材料,個別典型事例的材料來論證,懶惰激勵了發明:而懶反發明萬有引力定律和建立“2+2=4”規則則論證懶惰促進社會進步。

(本環節設計的作用,在於讓學生理解議論文中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關係,明白議論文中觀點、統帥材料、材料支撐觀點,同時也是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能力)。

2、討論事例論證的作用

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歸納,來學習本文運用事例論證的寫作特色和議論文這一論證方法。

d、聯繫實際,拓展思維,走出文本

聯繫社會生活和本課生活和本課論點,設置拓展題,作者在文章中列舉了大

量的事例來證明了正是懶惰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讓學生例舉相關事例,自由暢談。

(這一環節滲透目標c、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後,用實際例子來說明自己對“懶惰”這一詞語選向思維的理解)。

六、說課後作業(我設計了兩道作業題)

1、字詞積累

針對本班學生語文素質差,基礎薄弱而設計

2、拓展題: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運用《懶惰的智慧》來解決,即想一個最有創意的聰明的“懶辦法”。

(該題結合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這樣的思考題不僅是對課本內容的補充,而且是對課本內容的深化與拓展,實現一種能力的遷移)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設計原則是簡潔、形象、體現教學內容的要點,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八、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三個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教的活動,也指引着學生的活動,學生正確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確定論點,瞭解了本文新穎的論證結構,把文本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總結本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激趣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生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體現學生的主體,以思維訓練爲主線,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