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景觀設計(多篇)

景觀設計(多篇)

景觀設計 篇一

(一)界定景觀軸線

約翰•西蒙茲在其著作《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的可視景觀一節中談到了軸線,他說:“本質上講,軸線是連接兩點或更多點的線性規劃要素。它總是被看作一個聯結的要素。”[1]由此可見,園林景觀軸線的界定是必要的。因爲軸線的引入可以使景觀系統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園林景觀不同於其他的景觀類型,它更在意景觀所創造的意境,所以軸線的形式有時是筆直的,有時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軸線的目的就是爲了確立空間組織的邏輯順序,以此契合於景觀的功能需求,創造景觀的場所氛圍。蘇州私家園林景觀的曲折軸線就讓我們體會到了景觀空間的無窮變化,感知了景觀空間帶給我們的無限魅力。

(二)梳理空間內涵

如果說軸線是景觀系統的中樞,那麼景觀涵蓋的空間內涵就是附屬於中樞上與人交流的媒介。每一個目的就是一種需求,每一種需求就意味着一種行爲,每一種行爲就必然決定着一種空間模式。梳理空間的內涵就是基於整理景觀所承載內容的設計原則。只有明晰景觀涵蓋的內容,我們的空間組織纔會有的放矢。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必須將景觀所要涵蓋的內容梳理清楚,進而根據各種內容賦予其最爲適宜的空間模式。對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統一的空間進行編排,從而形成清晰的空間模式的組合關係。

(三)區分空間等級

當我們梳理出空間內涵時會發現這是一個關於景觀目的羅列的龐大列表,要想在場地內同時包容如此多的內容有時是不切實際的。由此我們必須理清各種景觀需求,明確它們之間的輕重關係,即明確景觀空間的等級。這一原則的目的就是使我們在園林景觀創造中正確地對諸多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取捨。明確空間等級的邏輯關係之後,我們纔會清晰地利用場地,合理地進行空間的組織,甚至在必要時犧牲某一需求,從而保全景觀系統總體的邏輯關係。在確定了空間的等級之後,還要明確空間的模式,將它們合理地歸納爲一個個集合單元,然後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經過縝密的推敲,從而論證其是否有交集、並集或是相離的關係。

(四)確定空間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漢斯•羅易德認爲:“空間的序列是一些連續的、獨立的空間場所,他們之間以通道相連;人同時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個空間。”[2]確定空間序列的原則是當我們明確了空間等級之後,通過景觀序列的組織,給景觀空間以節奏變化、韻律美感和彈性體驗。確定空間的序列是空間秩序性原則的最後環節,其目的是深化空間的秩序,同時在正確的秩序基礎上賦予景觀空間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們通過對空間的感知引發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景觀空間不僅僅需要高潮性的景觀軸線與豐富的景觀內容,更爲重要的是通過對空間序列的處理將子系統景觀空間合理地進行佈局,就像優秀電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輯過程,使人們體會到景觀的時間變化、強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織的過程,從而獲得心智愉悅的體驗。空間序列的處理就是解決空間與空間關係的藝術,空間之間是需要銜接的,而銜接就意味着機會,空間序列的藝術處理必然會增加景觀的魅力,使景觀在良好的邏輯關係中具有和諧與美麗的情感內涵。

二、尺度上的適宜性

(一)弱化人爲壓力

在《文化特性與建築設計》一書中,阿摩斯•拉普卜特這樣寫道:“人們對於尺度的選擇和陳述時,往往從大尺度的元素進入。”[3]我們對於論述尺度適宜性的原則也是依據這樣的邏輯,從大的園林景觀尺度到人的個體尺度。如何協調園林與人的關係,是創作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實踐中,避讓與弱化是我們對於園林景觀的迴應。這種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環境,尊重發展的有機秩序。針對過大尺度的壓力,我們採用謙遜的態度和順從、弱化的景觀營造手法。適時地協調尺度之間的和諧關係,以謙卑的姿態修正尺度對於園林景觀的壓力。(二)遵從場地功能

筆者已論述過景觀空間的內涵,並將抽象內涵具體化,以便在實踐中更加輕鬆地把握。同時必須明確空間與尺度的關係:尺度是數量的度,而空間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於人的經驗。由此可以說,景觀中的空間既需要數量尺度的緯度又需要空間感知的經驗。基於尺度與空間的關係,在這裏引出了景觀中的恆定尺度與協調性尺度。景觀中的恆定尺度是指遵從於硬性功用景觀的要求而產生固定尺度,而協調性尺度則是起到過渡與調和的作用,遵從於景觀的功能是針對恆定尺度與協調性尺度之間的關係而提出的,協調性尺度的景觀是恆定尺度景觀之間的連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協調性尺度的景觀,纔會使景觀系統運作流暢,纔會契合於景觀外延的需求。

(三)協調園林體量

景觀組織緊湊、靈活,在尺度上遵從於園林對於景觀的支配。在設計實踐中一定要慎重地處理景觀豎向界面及景觀構築物,尤其要注意它們自身的高度、體量以及對園林環境的影響。同時要注意景觀空間的節奏組織,對於園林中的景觀節點與景觀空間儘量要謙卑一些,景觀空間的側界面要控制適宜,空間的強度也要適宜,以利於園林的自然環境進行有機的承接,而整體的景觀系統則要注意適時地用比較柔化的界面對園林的總體空間尺度進行修飾,最終使園林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與景觀共生。

(四)適宜人體尺度

無論探討園林尺度、景觀尺度還是設施尺度,最終我們的視角還是基於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時感知的結果卻是趨同的。可以認爲,在尺度與“人”的關係中,“人”的概念應該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會羣體。E.T.霍爾提出了人往的四種距離尺度:(1)親密距離:人和人的距離小於0.5m,主要靠嗅覺和觸覺,視覺並不重要;(2)私人距離:人與人的距離0.5~1m,觸覺和嗅覺起到一定的作用,視覺起到主導作用;(3)社交距離:人與人的距離1~2.5m(較小),2.5~5m(較大)認知主要靠視覺和聽覺;(4)公共距離:人與人的距離5~10m,這個限定根據文化社會或個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視覺與聽覺的信息攝取量佔信息接收總量的90%,加上嗅覺以及社交空間等諸多因素,在邊長爲20~25m的立方體的景觀空間範圍內人們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視覺感知來進行社會交流,超出此範圍感知的強度就會急劇地下降,這一空間的容積範圍也爲筆者提出適宜人體尺度這一原則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三、視覺上的藝術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兩層含義:一是借景於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質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於景觀層次的創造目的,將秀美山川作爲景觀層次的遠景引入其中,使視覺美感的空間拉伸至一個更爲深遠的層次。而借用自然本質之美是出於應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學優勢創造景觀,劉曉光在其博士論文《景觀象徵理論研究》中將美分爲:形式美、具象美、意蘊美三個層次。[4]筆者提出的借景於自然、汲取於自然的設計原則正是期待契合於美的自然景觀的視覺體驗。引用自然之美,是關注美的意蘊,更是在意於親近自然的美學趨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發掘自然景色資源,以一種熟識的美感賦予景觀廣博的胸懷,以借景的創作方法將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觀與人爲創作的景觀連接起來。

(二)創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間而生,是界定空間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設計實踐中視覺形式美的核心。景觀中的豎向界面往往決定了景觀空間的性格,而頂界面卻是相對開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關乎景觀空間的整體美感,小面積的底界面也會影響到受用者的視覺感受,而豎向界面的形式美則關乎公衆對於視覺美感認知的大部分體驗,因爲相對於單一的底界面與開放的頂界面,側界面更充滿着無限形態的變化與豐富的肌理表達。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讓我們思索“意味”與“藝術”的深層聯繫?這種聯繫是否就是公衆對我們實踐中的界面之美內心中的美好震盪呢?車尼爾雪夫斯基說,莎士比亞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藝術。確實如此,我們的界面之美是屬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們,要爲他們量體裁衣。(三)意會空間之美

空間之美在於空間自身的魅力給我們以情感的波瀾,也在於空間和諧的尺度關係帶給我們輕鬆、順暢的行爲方式。在園林景觀中,意會空間之美的原則是抽象的,但確實是存在的,抽象於空間的本質存在於人們的內心。園林景觀的空間之美在於空間包容的一切,更在於空間自身是否能夠喚醒人們對於這虛無概念的情感意識。意會空間之美是設計的原則,也是我們追尋的目標,但它卻是滯後的,只有公衆在景觀中快樂享受生活與遊憩之時,我們的空間之美才會真正美得其所。

(四)隱喻人性之美

在詮釋景觀之美設計原則的道路上,盡端無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終要公衆感知,隱喻人性之美是貫穿視覺的藝術性原則的核心線索和主宰一切景觀創作的美學要義。人性之美,純真、純善。人性之美詮釋了藝術追求的最高層次,不是美麗的形式,也不是深長的意味,而是打動人的心靈。隱喻人性之美的原則也就是我們景觀視覺創造期盼的幸福的終點。

四、環境上的生態性

(一)尊重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觀的確立是環境生態性原則的核心,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生態的價值觀更是我們設計中必須尊重的觀念,它應與人的社會需求、藝術與美學的魅力同等重要。從方案的構思到細節的深入,時刻都要牽繫着這一價值觀念。以這一觀念迴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這一觀念支撐生態景觀的設計;以這一觀念影響着設計師和景觀受用的公衆,在設計與生活時尊重自然帶給我們的生命的意義。尊重生態價值是一種觀念的形成,並不能僅憑觀念去解決景觀中的實際問題,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則,讓我們時刻有着關於尊重環境狀況、理解自然的態度。

(二)接納生態基質

美好的園林生態基質不得不使我們去積極地接納,併成爲我們景觀設計中貫穿始終的線索。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有着許多關於大地理尺度景觀的生態基質、藍帶、灰帶等景觀概念,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觀詮釋着景觀設計大環境概念的完美無瑕。從大地理景觀的氣候角度、從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從生態基質的景觀優勢角度,我們都要細緻地考慮。量身定做我們的景觀,使自然的美好環境與我們的景觀斑塊更好地銜接,從而融爲一體。

(三)修正場地環境

外界環境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景觀的微觀生態環境,其中噪聲、塵土、建築、季風、不良氣流等都對景觀的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修正景觀的環境就是基於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設計原則,即以景觀的界面爲媒介調解場地內的生態環境,如:通過營建高大喬木羣景觀阻隔噪聲與不良空氣;通過景觀界面的營造疏導不良氣流;通過場地內大量的綠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場地溫度,等等。修正這一原則以批判的視角觀察場地的現狀,而批判是否精準還要依靠實踐中準確地發掘與不斷地實踐來加以論證。

(四)挖掘鄉土資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適時而生。生態是對環境而言的,契合鄉土正是從環境自身進行挖掘,從而探究環境和諧的本質。契合鄉土決不僅僅是觀念層面的意識導向,也不僅僅是泛泛的生態設計原則,它的要義在於解讀鄉土環境以此根植於景觀設計之中,契合鄉土的意義極爲深遠,不僅在生態環境的營造上,也延伸到經濟、文化、美學等諸多的方面。契合鄉土就是創造屬於公衆的美好園林景觀環境,讓人們真正地體會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場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寬泛羣體

場所是傳播情感的空間能量,我們希望這一能量能夠最大化地給予公衆。在實踐中,我們要始終如一地堅持包容寬泛羣體的原則,細緻入微地深入到體貼人性的景觀界面、毫無障礙的交通系統、充滿綠色生機的休閒景緻、高效舒適的景觀。場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們更要關注包容,一切景觀營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衆的受用質量爲主旨。包容寬泛羣體不僅僅是指導實踐的原則,更是景觀營造的價值取向。

(二)汲取地緣文化

可以說,文化是場所聚合的第一動因,也是各種行爲起始的緣由。景觀設計也正是基於“文化動因”這一內聚力,將地域、民族、歷史以及生活中人們的文化積澱與生活模式轉化成園林設計的素材和景觀設計中空間組織的依據。無論是直觀的視覺體驗,還是行爲及生活習慣;無論是物質構成的熟識感知,還是精神體驗的似曾相識,關於場所感的認同,主要還是源於對地緣文化的認同,所以地緣文化的提煉深度與拓展廣度決定了文化特質景觀的品質,決定了能否得到公衆認同。

(三)呼應心靈需求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親近自然、親近綠色、親近閒適、親近運動。當我們將若干園林景觀作品推出讓人們去自由選擇時,往往最多的選票都會投在關注心靈需求的作品,因爲此類作品涵蓋了人性最爲本質的親近自然、釋放自我的真諦。在設計實踐中,契合高級的心理需求無疑是場所認同的絕佳途徑。無論是出於親近自然的心理還是出於休閒遊憩的需求、甚至渴求獲得喘息的願望等。

(四)詮釋景觀精神

園林景觀精神的詮釋要依靠公衆對於自然的參與,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講中富麗堂皇地虛無包裝。只有當公衆在景觀中享受生活時,那種場景才真正地詮釋了平凡、真實而又生動的園林精神。場景的產生需要人物、場地與情節,而場地與情節的良好創造正是這一原則提出的初衷。在實踐中,詮釋景觀精神意味着豐滿景觀的情感。景觀諸多抽象的內涵要通過景觀物化的形式得以實現,除必要的設施與場地,更多的要在景觀界面加以詮釋。物化的形式不僅僅停留在創造人們感知精神的層面,還要注重景觀表達的深度與公衆接受程度的良好銜接,充分考慮到公衆的文化積澱深度。

六、結語

通過對空間、尺度、視覺、環境、場所等設計要素的解析,強調了在園林景觀設計實踐和創作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使設計師們可以清晰地獲取如何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的方法,從而創作出更優秀、更適合大衆需求的作品。

參考文獻:

[1]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俞孔堅,王志芳,孫鵬,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233.

景觀藝術設計範文 篇二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水景藝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園林的水景設計可以激活整個園林景觀,將環境保護、園林規劃、生態開發等融合起來,體現出園林景觀的藝術魅力。園林水景可以活化園林環境和空間,並以平直型和曲折型的狀態表現出來,引導人們的觀賞視線,讓人們清晰體會整個園林的審美理念,同時突出整個園林設計的主題思想。爲了突出上文提到的園林水景景觀設計的創藝效果,我們需要對水景景觀進行合理設計,設計的時候要採用靈活的方式,增添水景的意境,包括動靜結合、給水方式選擇、動植物合理搭配、水景建築物設計、山水融合設計等,以激活園林水景生態,爲園林景觀藝術魅力的營造,提供有利的條件。

一、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的作用

1、基底作用

視域平坦開闊的大面積水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託浮水中或岸邊景觀的基底作用。同時,當水面不大,但整個水體空間具有面感時,仍可作爲水中或岸邊景觀的基底,產生倒影,進一步豐富和擴大空間氛圍。例如,位於西班牙柘榴院中的水面,雖然面積不大,但其寧靜的水面可以將整個城堡倒映出來,使其顯得更加完整動人,若沒有如此這般面感的水面,整個景觀的質量則要遜色很多。

2、繫帶作用

水體是整個園林景觀的靈魂,具有將不同園林景觀聯繫起來形成整體感的效應。因此,園林創作多以水體作爲主體,其他景觀則圍繞水體來進行佈局,在一定程度上將園林空間中形象各異的景點串聯起來。例如蘇州的拙政園,其衆多景觀均以水體爲底,水面聚散有致,聚處遼闊深遠,散處曲折盤桓,雖然水面形狀大小不一,但又由於它們都具有水這一共同的因素而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

3、焦點作用

水以其動態形式,如跌落的瀑布、噴涌的泉水等聲響引起遊人的關注,吸引遊人駐足觀看。在水景工程的設計中,除應處理好水體的比例關係及環境尺度外,還應對水體所處的位置綜合考慮,通常將其安排在軸線或向心空間的焦點處,並將視線容易集中處或醒目處設置成水景的焦點。一般可以作爲整個水景工程焦點的設計形式有:瀑布、噴泉、水牆、水簾、壁泉等。

二、水景藝術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1、柔化空間的美感應用

水景藝術在城市園林景觀中的應用,既是一種流動性的真實感受,也是具有柔和性的創作手法,水景有獨特的整體藝術效應,可活躍空間氣氛,增加空間的連貫性、趣味性。譬如,利用水體的倒影、光影變幻可產生藝術效果,在此基礎上,可以柔化自然空間、增添藝術作品與環境間的生氣、改善空間關係、改變單調乏味的空間氛圍,也可以在視覺上形成局部焦點,來表現空間的主題。或以一種內在的統一感相互協調於某一特定空間環境內,通過動水利用動勢和水聲,使空間環境產生各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和環境氣氛。如湖南長沙的城市公園,通過融入水景的藝術設計,近取景、遠取勢,把遠峯、近岸、山澗、流泉、坡石等意境通過水景表達出來,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2、水景是園林生態多樣性的需要

在城市園林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水景的形成也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表現。將城市建設中的自然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等形成整體的生態系統,體現出生態環保的意識,並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需要,強調低碳、生態、環保的基礎上,水景藝術的創作是維持生態多樣性的重要砝碼。將溪流、瀑布、人工湖、養魚池、泉涌、跌水等水景元素運用到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是生態多樣性的體現,也是城市園林景觀多樣性的現實需要。如北京奧運村區中的整條水系,主要運用在與疊水、木棧道、綠植、生態溼地島的結合,綠植中佈置霧化效果,還原了最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具有很好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價值。

3、彰顯東方人文美學的亮點

古代有“上善若水”,是對水元素的一種理解,尤其是將水景藝術融合到文化氣息的角度,通過文化底蘊的表現手法,構建具有哲理性、文化性、藝術性的水景形式,及時對地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揚,也體現出一種縱情山水、超世曠達的隱逸思想和人格象徵,彰顯出獨具特色的東方人文美學特點,使水景元素體現出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譬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塑造一些元素,如水車、水磨、石橋、波浪形臺階等,塑造出獨具的歷史文化特色,將“有德、有勇、爲善、循理、智慧”的文化特色表達出來,呈現出東方人文美學的亮點。

三、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水景藝術的具體應用

1、動靜結合的藝術營造

在水景的技術運用上, 可以從靜態與動態的方面進行主題營造,主要的表現形式有噴泉、涌泉、瀑布、溪流、湖(池)水等。通過噴泉的表現形式,形成向上的水態,可以形成以蒲公英、扇形、半球等代表的水體噴涌形態的千變萬化。同時,在靜態景色的佈置上,將水的流動性與自然景觀的靜止性結合在其中,融入水景中的人造瀑布,形成滑落式、階梯式、幕布式、絲帶式等的藝術美感,綜合對景色的顏色表現、水景與人文因素的集合,將靜止的生物植被置於流動性的水景之中,從生態自然的角度出發,形成水景與靜止空間的融合性,增強植被的觀賞性和趣味性,體現出水景的活力。

2、水景與植被的氛圍形成

在城市園林水景營造的全面體現上,要形成與水面植被的有機結合,採用借景、對景的方式,可以有俯瞰、鳥瞰、仰視等不同角度的藝術感受,將各種水生植物,譬如魚草、蘆葦、荷花、蓮花等,錯落有致的營造動物、植物與水景的互生互養的局面和生態環境,充分體現出水元素的綜合利用效果,形成顏色鮮明的淺水池,平坦的藝術效應、清澈透明的池水效應,形成整體的氛圍。尤其是在植物的水元素構成上,採用遠近有致、疏密結合的栽培技術,在水邊種植垂柳,形成柔和的線條之美,並可以種植落羽鬆、池鬆、水杉及具有下垂氣根的小葉榕等,形成鮮明的層次感和富有趣味的作用。對假山的營造,與水景、植被完美融合,適當的種植水生植物,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變色鳶尾、黃菖蒲、燕子花、地錦等,形成整體的襯托,具有藝術美感。將溼生植物,如小葉楊、遼楊、沙地柏香蒲、菖蒲、水仙、水芹菜、蘆葦等,有效的運用到水景營造的氛圍中。

3、園林水景設計中給水方式的選擇

爲了可以讓水景設計更具美觀,那麼就需要結合地形等條件來考慮給水方式。在對此進行設計時需要結合實際地形以及園林的具體條件等來選擇給水方式,主要參考對象就是設計圖中需要達到的水景效果以及水景景觀在園林中所處的位置來選擇最爲適當的給水方式,有時還需要結合園林景觀當地的民風民俗來進行水景給水方式的設計。

4、水中建築的設計分析

在對水中建築進行設計的時候,主要是考慮到建築設計的安全性以及美觀性以及實用性。比如說在水景設計中較常使用的亭臺樓閣和水榭等設計,以及在現代水景設計中經常使用到的水景橋等,需要根據其不同的材質來進行設計。伴隨着現代施工技巧的提高可以對木質橋進行防腐處理然後在水景中進行使用。同時爲了增強美觀性可以在橋身上進行雕刻等。對於水亭來說,其可以讓水面景色錦上添花,還可以增加水面空間的層次美感,通過臨水而建或者建在水中等多種形式來讓水亭出現在臨水高臺或者是一些較高的石几之上來達到不同的景觀效果。在對橋體進行設計規劃的時候,主要是需要將橋體和園林的道路系統相配合來方便園林中人們的交通,讓其更加容易在園林中進行景觀的遊覽,同時還需要注意水面的劃分和水路的通行。對於橋體類型的選擇主要有樑橋和拱橋以及吊橋等。水榭跟水的結合是有多種形式的,從平面的角度來看一面臨水和雙面臨水以及三面臨水、四面臨水等多種形式都可以使用水榭。從剖面角度看有實心土臺,或者在平臺底部用石樑柱來進行結構的支撐。在建築中的舫主要是指在水邊的一種船型建築,舫的下部船體通常都是用石塊進行砌築的,在上部的船艙主要是木來建構。在舫的使用中最好是四面臨水,在其中一側設置有平橋來跟湖岸相連,這種經典的舫設計在南京總統府的後花園中就曾出現。

5、光影藝術的應用

光影藝術即通過人造光或自然光的特徵,藉助水面將水面上的建築與景觀透過水麪形成倒影。首先,水面的靜水倒映與流水的款款流動和激水的波紋滌盪等不同水面形式可營造出不同水面的光影效果,結合湖光帆影與水面效果,讓景色呈現瀟灑飄逸之勢,並且由於角度不同,波紋變化速率不同,以及景物不同,可擴大景觀倒影與立體空間感。其次,波光發射形成的光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可利用陽光反射角度的不同,以及景觀園區採光點的不同,通過結合水面和陽光的特性,充分利用陽光的直射性以及水面的反射性將日光形成湖光山影、天光雲影等景觀特效,水景合理設計對自然光影藝術的充分體現恰到好處,滿足遊客水景質感美。最後,光影藝術還體現在月影上。

總之,水藝景觀在園林設計中已成爲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具有靈活、生動等特點,能起到組織空間、協調水景變化的作用,更能明確遊覽路線、給人明確的方向感。一個好的水藝景觀設計,必然是在優秀的藝術效果設計的基礎上,各專業系統完美結合的產物。

參考文獻:

[1]羅金亮.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設計方法分析[J].現代園藝,2012,(6):143.

景觀設計優秀案例 篇三

1.基本原則

位於園林內的拱橋,因其特殊的景觀要求,使其有別於公路與城市拱橋。由橋樑審美二元論可知,豐富多彩的橋樑景觀在不同審美主體(橋樑美的創作者與鑑賞者)中,會因爲主體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不同的審美價值觀等,而產生不一樣的美的感受。因此,如何使所創造的拱橋景觀滿足廣大人民的審美需求,是橋樑設計者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要營造一幅優美的拱橋景觀,其首要前提是所建拱橋結構安全可靠,並且功能完善。結構本身要有足夠的可靠度,力的傳遞要明確。在一代又一代橋樑工程師們的不懈探索下,通過不斷的經驗總結與理論研究,並融合中國園林的特色,形成了一套較爲完善的適合於園林中的拱橋景觀設計基本規律與法則。

(1)比例協調、尺度恰當。比例是指總體中各個部分所佔的比重,而尺度則代表建築物整體或局部構件與人或人熟悉的物體之間的比例關係,及其這種關係給人的感受。位於園林中的拱橋,與人相距較近,橋樑整體要有合適的尺度,各組成部分比例要協調,才能令人產生親近感,展現出園內拱橋的典雅秀麗。在整體上,主拱圈與拱上建築比例應協調,切不可拱圈單薄而拱上建築厚重,造成頭重腳輕的不穩定感;反之,則導致比例失調,不美觀。園林中拱橋跨徑一般不大,圬工拱橋或鋼筋混凝土拱橋矢跨比一般爲1/4~1/8,採用較小矢跨比的坦拱在視覺上顯得尺度更合理,更優雅輕盈。

(2)均衡勻稱、韻律優美。在美學中,均衡是佈局上的等量不等形的平衡。均衡的物體,常常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是一種沉穩的美。均衡分對稱均衡與不對稱均衡2種。我國園林內修建的拱橋,多爲對稱的形式,孔數上有單孔和多孔,多孔橋多爲單數拱跨。如北京頤和園的單拱玉帶橋(圖1,圖略),橋拱高而薄,中部凸起的拱圈形如玉帶而形成一種起伏的韻律,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優美;又如坐落在園內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以17個奇數對稱的橋孔而聞名,狀如長虹臥波,並富有連續流暢的韻律,成爲頤和園內的一個重要景點。然而,並非只有對稱才爲美,非對稱的拱橋在得到恰當處理後,拱圈造型顯得更生動、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動感韻律十足。

(3)富於內涵、融於環境。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現代園林,其景觀特別是人工景點都富有一定的寓意,寄託着人們追求美的情懷,折射出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特有的民俗風情、人文內涵。如蘇州園林的古典別緻,其藝術之高雅、構築之精緻、意境之深遠、文化內涵之豐富無不體現出江南水鄉特有的地區風情。自古以來,拱橋文化在中國橋樑文化中佔有相當的比重,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在園林內修建拱橋,應當充分了解景區內各景點的內涵及人文風情並將其注入到拱橋的景觀設計中,使所建拱橋成爲景區的點晴之筆。橋樑整體應與環境相協調,將現代化的鋼拱橋修建在充滿古典色彩的園林內不太適宜,在現代化氣息濃厚的園林中修建石拱橋顯得呆板復古,而在古典園林內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石拱橋則顯得自然和諧。對於園林內的中小拱橋,可採用消去法使拱橋隱藏於環境中,或採用融合法,使拱橋與景觀相一致,形成相同的格調。

2.景觀設計步驟

園林拱橋橋型適用性分析

我國拱橋形式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不同橋型蘊含不同的美感,在園林中,常見橋型有實腹拱橋、空腹拱橋、剛架拱橋、組合體系拱橋、異型拱橋幾種。以下對各橋型的適用性進行分析:

(1)實腹拱橋。實腹拱橋爲採用天然材料作爲填料的拱橋,拱圈與側牆連成一體,在石料豐富的地區較爲普遍,常用於小跨徑拱橋。橋樑整體感強,均衡穩定。墩臺植根於大地,融于山水之間,與大自然相融合,顯得親切自然。拱頂不宜太薄,保證整體的均衡感。當拱圈與拱上建築比例協調時,厚重的實腹拱並不顯得笨重,反而更加沉穩、剛強。實腹拱橋給人一種古樸、堅實的美感。其自身蘊藏的幽美以及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程度,在江南水鄉、蘇州園林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2)空腹拱橋。隨着跨徑的增大(超過40m),若依然採用實腹拱,則會顯得笨重。空腹拱橋自重輕,同時鏤空的拱上建築增加了通透率,顯得空透自然;虛與實的結合,增加了橋樑的韻律。主拱圈與小拱的疊加,更富有節奏感。隨着材料與技術的發展,整體式的板拱逐漸演變成矩形、箱形或鋼管混凝土肋拱,使形態更加輕巧秀麗、纖細柔美。我國是空腹石拱橋的鼻祖,尤以趙州橋最爲著名。空腹拱橋以其優美的造型,被廣泛應用於園林內。

(3)剛架拱橋。剛架拱橋兼顧桁架拱橋及斜腿剛架橋的特點,自重小、剛度大、造型簡潔流暢、受力明確,顯得強勁有力、輕快簡練、富於現代感。拱肋與斜撐支撐在兩側橋臺上,可做成折線或者曲線的樣式,形式多樣,靈活生動,與地形連接融洽。而且結構鏤空部分較空腹拱橋大,景觀視域阻礙更小,增大了橋樑的美觀性。剛架拱橋以其特有的美,在充滿現代氣息的人工園林中應用非常廣泛。

(4)組合體系拱橋。組合體系拱橋外形美觀,具有結構輕巧,無推力或小推力的結構特點,適用於不同環境及各種地質條件。組合體系橋樑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拱樑變換連接處的美學問題,將橋樑美最大化。組合體系拱橋結構形式豐富、造型變換多姿,富於動感美,令人賞心悅目。

(5)異型拱橋。隨着人們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橋樑工程師們推出了新的橋型:異型拱橋。所謂異型拱橋,即拱軸線形成的面不與橋面垂直,而是變幻成空間曲線,偏向橋內形成類似“提籃拱橋”形式,或敞開向外形成“蝶形拱橋”的造型。異型拱橋以其新穎、奇特以及變換多姿的造型,營造出強烈的動勢,活力十足,栩栩如生,衝擊着人們的眼球,極其適合於富有現代化韻味的園林中。#p#分頁標題#e#

實例分析

以哈爾濱香坊公園景觀拱橋爲例,對園林中拱橋景觀的設計進行實例分析。

(1)工程概況

該橋位於哈爾濱香坊區人工亭園內,橋址處有鐵路穿越。園內亭閣臺榭林立,風景獨特,是一座古典色彩濃厚又充斥着現代氣息的園林。根據規劃要求,該橋不應僅侷限於滿通功能,建橋後應是一座與園內風景相呼應的景觀拱橋。橋樑全長爲60m,雙車道,設計荷載爲城市-A級,淨空7.0m,橋面橫向佈置爲0.25m(欄杆)+1m(人行道)+7m(車行道)+1m(人行道)+0.25m(欄杆)。

(2)周邊環境調查

哈爾濱地處我國寒冷的東北部,素有“冰城”之稱,是一座部級的歷史文化名城,並有“天鵝項下的珍珠城”之美譽。哈爾濱人對天鵝情有獨鍾,城內建築別具風韻,歐式建築與中式建築的結合展現了中西合璧的風格。建築塗裝色彩以白色、粉紅色及暗紅色居多。

橋樑主體結構造型及景觀設計

根據園內景觀特點及當地人文風情、建築風格等,推薦上承式剛架拱橋作爲該橋的方案,並以“翱翔的天鵝”爲主題思想,展現當地特有的天鵝情懷。

(1)橋型佈置方案。橋跨全長爲60m,若採用一跨跨越,則顯得太過張揚與突兀,與景區內秀氣的風景、精巧別緻的涼亭閣樓顯得衝突,因此採用三跨連續拱式組合結構,跨徑分佈爲(15+30+15)m,橋樑整體輕盈靈活,節奏感強,並富有連續韻律。

(2)拱橋主體結構設計。傳統剛架拱橋結構形式爲整體式板拱或是由多個拱肋通過橫向聯結形成的結構。整體式板拱即爲拱肋與實腹段沿橋樑橫向貫通,常用於跨徑較小且橫向尺寸不大的情況;對於大、中跨徑,其上部結構由剛架拱肋、橫向聯結系以及橋面板組成,拱肋間距一般爲2.0~3.5m,拱肋厚度約爲0.2~0.4m[9]。該橋作爲景區內的建築,在滿足結構安全的前提下,藝術造型及景觀設計尤爲重要。在參考剛架拱橋設計標準圖及國內同類跨徑剛架拱橋設計的基礎上,融入景觀設計理念,上部結構橫向採用2片拱肋(拱肋≥3片時從側面看錯綜繁瑣,導致視覺混亂,景觀效果不佳),拱肋橫向長度爲3.0m,間距3.5m;拱肋之間不設橫向聯繫,使橋下更簡潔敞亮、通透率強、遊人能更好地欣賞園內風景。加強實腹段及弦杆之間的橫向聯結系,保證橋樑結構橫向的整體穩定。下部結構採用鑽孔灌注樁加承臺形式;拱座支承在承臺上,並部分露出地面(淨空及美觀需要),減少地面上的建築對景觀空間的阻礙。

(3)拱軸線選擇。組合式拱橋的矢跨比一般爲1/5~1/10,不小於1/12。拱橋的矢跨比直接影響到外形的美觀程度,並很大程度上決定結構的受力情況。較大的矢跨比使拱橋拱腳水力小,附加內力影響小,且陡拱較坦拱更具有活力。綜合考慮該橋採用1/5的矢跨比。從拱橋的側面看,拱座上相連的兩拱肋猶如天鵝伸展的兩翼,生動形象,與哈爾濱人特有的天鵝情懷相呼應。

(4)欄杆造型。欄杆的高度、材料、結構形式以及裝飾花紋等對橋樑景觀影響甚大,應根據當地的建築風格、人文情懷對其進行着重設計。該橋欄杆形式儘量要簡潔流暢,透視率好,清晰明朗,不影響行車過程中的觀景效果。參照松花江大橋景觀設計方案中欄杆的設計樣式,該橋採用豎板加道扶手形式,並將欄杆造型成天鵝形狀,呼應主題思想。經過景觀設計後的剛架拱橋(圖2,圖略),力線明朗,簡潔流暢,拱與拱相連形成強烈的動勢,靈巧而富有活力。從橋的側向看,拱座聯結兩側的拱肋而形成的景象,猶如平地一躍而起,欲展翅翱翔的天鵝,充滿着無限的意境。並與天空中飛舞的以及水中游玩的天鵝融爲一體,形成優美、和諧的景觀。該橋於2012年8月開始施工,計劃2013年年底與公園建設同時竣工使用。成橋後,不僅溝通了被鐵道線分割的景觀區域,而且可作爲一個觀景平臺,供遊人欣賞園內優美的景色。

結語

景觀設計 篇四

關鍵字:居住區,水景,景觀設計

1、水體的特性

1.1 人對水的親水性

人一般都喜歡水,和水保持着較近的距離。當距離很近的時候人可以接觸到水,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水的親切,水的氣味、水霧、水溫都直接刺激着人,讓人感到興奮。當距離較遠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邊,實現近距離接觸;有時候,水景設置得較爲隱蔽,但是可以通過水聲來吸引人。

由於人的親水性,在居住區裏,應該縮短人和水面的距離,在較爲安全的情況下,也可以讓人融入到水景中。人們喜歡立於水面,直接接觸到水,小孩子喜歡在淺水中嬉水,涉足水中盡情玩樂。在特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潛入水中,身臨其境,欣賞水下環境的魅力等。見圖(1)

圖(1)

1.2 水的環境特性

在常溫下是一種液體。本身並無固定的形狀,其觀賞的效果決定於:盛水物體的形狀、水質、周圍的環境。水的各種形狀、水姿,都和盛器相關。盛器設計好了,所要達到的水姿就出來了。水體周圍環境的風、溫度、光線等自然因素,也會影響水體觀賞效果。例如颳了大風。波濤洶涌,哪來欣賞水面倒影?溫度下降,水結成冰,波光瀲灩的湖面,變成光滑耀眼的冰場,觀賞的趣味,使用的方向就聚然不同。

園林水體賴以依靠的盛器,有兩種主要的分別:

(1)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

(2)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築物。

2、自然水景

自然水景與海、河、江、湖、溪相關聯。這類水景設計必須服從原有自然生態景觀,自然水景線與局部環境水體的空間關係,正確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形成的縱向景觀、橫向景觀和鳥瞰景觀,應能融和居住區內部和外部的景觀元素,創造出新的親水居住型態。

2.1自然水景的構成元素如下表(1)

景觀元素 內容 水體 水體流向,水體色彩,水體倒影,溪流,水源 沿水駁岸 沿水道路,沿岸建築(碼頭、古建築等),沙灘,雕石 水上跨越結構 橋樑,棧橋,索道 水邊山體樹木(遠景) 山嶽,丘陵,峭壁,林木 水生動植物(近景) 水面浮生植物,水下植物,魚鳥類 水面天光映襯 光線折射漫射,水霧,雲彩

景觀元素內容:

水體水體流向,水體色彩,水體倒影,溪流,水源

沿水駁岸沿水道路,沿岸建築(碼頭、古建築等),沙灘,雕石

水上跨越結構橋樑,棧橋,索道

水邊山體樹木(遠景)

山嶽,丘陵,峭壁,林木

水生動植物(近景)

水面浮生植物,水下植物,魚鳥類

水面天光映襯光線折射漫射,水霧,雲彩

2.2 居住區中的沿水駁岸(池岸)

駁岸是親水景觀中應重點處理的部位。駁岸與水線形成的連續景觀線能否與環境相協調,直接關係到水景效果的獨到或失去人性化。

在居住區中,駁岸的形式可以分爲規則式和不規則式。規則幾何式池岸一般處理成人們坐的平臺,它的高度應該以人們的坐爲標準,池面距離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觸摸到水爲好。這種規則式的池岸構圖比較嚴謹,限制了人和水面的關係,在一般的情況下,人是不會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相反,不規則的池岸與人比較接近,高低隨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較自由,設計得很自然。岸邊的石頭可以供人們乘坐,樹木可以供人們納涼,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時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卻不能阻隔人和水的親近,反而縮短了人和水的距離,有利於滿足人的親水性需求。

3、庭院水景

庭院水景通常爲人工化水景爲多。根據庭院空間的不同,採取多種手法進行引水造景(如疊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場地中有自然水體的景觀要保留利用,進行綜合設計,使自然水景與人工水景融爲一體。庭院水景設計要藉助水的動態效果營造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

3.1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區裏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院水景設計要藉助水的動態效果營造充滿活力的居住氛圍。

3.2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區裏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藉以改善小區的景觀。瀑布跌落有很多形式,日本有關園林營造的書《作庭記》把瀑布分爲“向落、片落、傳落、離落、棱落、絲落、左右落、橫落”等十種形式。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感情。人在瀑布前,不僅希望欣賞到優美的落水形象,而且還喜歡聽落水的聲音。見圖(2)

圖(2)

人工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爲滑落式、階梯式、幕布式、絲帶式等多種,並模仿自然景觀,採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設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導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慮到觀賞效果,不宜採用平整飾面的白色花崗石作爲落水牆體。爲了確保瀑布沿牆體、山體平穩滑落,應對落水口處山石作卷邊處理,或對牆面作坡面處理。人工瀑布因其水量不同,會產生不同視覺、聽覺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爲設計的關鍵參數,居住區內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跌水是呈階梯式的多級跌落瀑布,其梯級寬高比宜3:2-1:1之間,梯面寬度宜在0.3-1.0m之間。見圖(3)

圖(3)

3.3 溪流

溪流是提取了山水園林中溪澗景色的精華,再現於城市園林之中,居住區裏的溪澗是迴歸自然的真實寫照。小徑曲折多次,溪水忽隱忽明,因落差而造成的流水聲音,丁冬做響,人達到了彷彿親臨自然的境界。見圖(4)

圖(4)

(1)爲了使居住區內環境景觀在視覺上更爲開闊,可適當增大寬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採用散石和塊石,並與水生或溼地植物的配置相結合,減少人工造景的痕跡。溪流的形態應根據環境條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寬和所用材料進行合理的設計。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兩種。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應小於0.3m,以防止兒童溺水,同時水底應做防滑處理。可供兒童嬉水的溪流,應安裝水循環和過濾裝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種養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水生動植物,增強觀賞性和趣味性。

溪流的坡度應根據地理條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爲0.5%,急流處爲3%左右,緩流處不超過1%.溪流寬度宜在1-2m,水深一般爲0.3-1m左右,超過0.4m時,應在溪流邊採取防護措施(如石欄、木欄、矮牆等)。

3.4 生態水池

生態水池是適於水下動植物生長,又能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供人觀賞的水景。在居住區裏的生態水池多飼養觀賞魚蟲和習水性植物(如魚草、蘆葦、荷花、蓮花等),營造動物和植物互生互養的生態環境。水池的深度應根據飼養魚的種類、數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確定。一般在0.3-1.5m,爲了防止陸上動物的侵擾,池邊平面與水面需保證有0:15m的高差。水池壁與池底需平整以免傷魚。池壁與池底以深色爲佳。不足0.3m的淺水池,池底可做藝術處理,顯示水的清澈透明。池底與池畔宜設隔水層,池底隔水層上覆蓋0.3-0.5m厚土,種植水草。

4、泳池水景

泳池水景以靜爲主,營造一個讓居住者在心理和體能上的放鬆環境,同時突出人的參與性特徵(如游泳池、水上樂園、海濱浴場等)。居住區內設置的露天泳池不僅是鍛鍊身體和遊樂的場所,也是鄰里之間的重要交往場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極具觀賞價值。

4.1 游泳池

居住區泳池設計必須符合游泳池設計的相關規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規比賽用池,池邊儘可能採用優美的曲線,以加強水的動感。泳池根據功能需要儘可能分爲兒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兒童泳池深度爲0.6-0.9m爲宜,成人泳池爲1.2-2m.兒童池與成人池可統一考慮設計,一般將兒童池放在較高位置,水經階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證了安全又可豐富泳池的造型。

池岸必須作圓角處理,鋪設軟質滲水地面或防滑地磚。泳池周圍多種灌木和喬木,並提供休息和遮陽設施,有條件的小區可設計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設備及區域。

4.2 涉水池

涉水池可分水面下涉水和水面上涉水兩種。水面下涉水主要用於兒童嬉水,其深度不得超過0.3m,池底必須進行防滑處理,不能種植苔藻類植物。水面上涉水主要用於跨越水面,應設置安全可靠的踏步平臺和踏步石(汀步),面積不小於0.4×0.4m,並滿足連續跨越的要求。上述兩種涉水方式應設水質過濾裝置,保持水的清潔,以防兒童誤飲池水。

5、裝飾水景

裝飾水景不附帶其他功能,起到賞心悅目,烘托環境的作用,這種水景往往構成環境景觀的中心。裝飾水景是通過人工對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細、高低、大小、時間差等)達到藝術效果,並藉助音樂和燈光的變化產生視覺上的衝擊,進一步展示水體的活力和動態美,滿足人的親水要求。

5.1 噴泉

噴泉是西方園林中常見的景觀。主要是以人工形式在園林中運用,利用動力驅動水流,根據噴射的速度、方向、水花等創造出不同的噴泉狀態。因此控制水的流量,對水的射流控制是關鍵環節。

5.2 倒影池

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觀的精華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擴大視覺空間,豐富景物的空間層次,增加景觀的美感。倒影池極具裝飾性,可做的十分精緻,無論水池大小都能產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樹木、小品、岩石前都可設置倒影池。

倒影池的設計首先要保證池水一直處於平靜狀態,儘可能避免風的干擾。其次是池底要採用黑色和深綠色材料鋪裝(如黑色塑料、瀝青膠泥、黑色面磚等),以增強水的鏡面效果。

參考文獻:

[1] 城市居住區外環境設計,姚時章、王江萍,重慶大學出版社

[2] 建築小環境,劉文軍、韓寂,同濟大學出版社

[3] 園林構成要素事例解析——水體,張志金、王豔紅等著,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4] 中國園林美學,金學智,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 中國園林鑑賞辭典,陳從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6]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試行稿)》

景觀設計優秀案例 篇五

我國的景觀設計主要原則是天人合一,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人的天性與自然因素,將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巧妙融合,實現人即自然。景觀設計除了提高空間環境的審美價值以外,就是爲了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友好關係。

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從古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多種含義,例如園林設計、風景設計、住宅設計等,雖然設計的性質、內容和規模都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有着相似的特徵,即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充分利用自然風貌或人工建築風貌,合理佈置建築和植株,構成兼具休閒與觀賞價值的空間環境。創造美化空間環境的過程,就是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的內容

在現代建築理論中,建築設計不再侷限於房屋設計,而是以建造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環境爲目的。空間環境一般包括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也可以說是建築本身和建築周邊自然景觀。

1.景觀設計選址

在選址時,設計者需要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親和爲設計目的。在景觀設計選址時以自然景觀爲參考依據,分爲以下兩種選址方式:

第一,若該區域自然景觀保存良好,或者自然景觀具有獨特性,就在該區域進行景觀設計;第二,若該區域嚴重缺乏自然景觀,人與自然關係不和諧,則需要在此區域進行景觀設計。

2.不同選址方式對應的設計要點

在自然景觀突出的地區進行景觀設計,需要充分理解自然景觀的優勢,以尊重自然爲前提,進行選址並確定設計方案;在對山水地理環境進行設計改造時,景區的範圍難以界定。如果是小景觀,只需用圍牆區分園子內外,若果需要採用大範圍的山水景觀,則只能使用虛圍的方法。虛圍是指利用空間佈局和空間序列,加強景區空間的圍合性與完整性,從心理上暗示景區的邊界。

在缺乏自然景觀的區域進行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環境的功能以及設計立意,進行巧妙佈局。此外還要因地制宜,改造建築周邊的自然環境,打造“綠色環境”,提高該區域空間環境的宜居度。

3.景觀設計需要迎合人們的視覺心理

景觀設計對空間環境的改造,不僅是爲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也是爲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進行景觀構造時,巧妙安排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組合佈局,通過圍放、轉折、虛實、滲透、穿插等方式,在有限的空間環境內實現深層次的審美體驗。人們在欣賞景觀時,能夠感到多層次的美,而不是一覽無餘。

4.景觀設計方案的制定

制定景觀設計方案,需要考慮景觀設計規模。若景觀設計規模較小,功能簡單,就可以直接制定方案。方案設計分爲三步:構思方案、選擇方案、確定並完成方案。

若景觀設計規模較大,功能複雜,則需要對設計用地進行合理規劃,確保每項功能都有足夠的空間實現。對空間進行分區分塊後,再進行局部景觀設計,制定局部設計方案。

在做初步設計時,設計者要充分考慮任務書中的要求、空間環境與設計構思,選擇最符合條件的設計方案,或整合多個設計方案的有利因素。然後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

設計技巧

1.空間組合

我國古代園林建築深受辯證邏輯思維影響,圍放、空間流動以及虛實分割在造園空間中應用廣泛。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沿用古代園林建築中的圍放、空間流動以及虛實分割技巧,形成疏密相間、圍而不死的空間格局。此外,還可以在設計中合理運用滲透、穿插技巧實現空間環境的流動性。

2.利用佈局實現景點與景區的主從關係

景觀的特色需要通過景點來突出,景點在佈局時,要充分考慮與主空間的關係,在保證景觀主體的有機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景點特色。在設計中,可以合理運用空間序列的主從關係、空間的區分和聯繫、景觀的個性特徵,實現景點服從於景區,景點突出景區特徵。

3.借景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可能會面臨設計空間狹小的問題。在此時採用借景技巧,可以在視覺上延展時空,增加景觀的審美價值。借景對象具有多樣化,例如人工建築、自然風景等。在使用借景技巧的同時,還可以穿插使用對鏡、曲折、滲透等手段。

4.確定景物尺度

以景觀設計圖中的比例尺寸爲依據,確定景物的尺度是最快捷的方式。通過畫人與景觀的比例圖,還可以直觀的反應空間利用狀況,瞭解人與自然景觀的協調性。

結語

景觀設計優秀案例 篇六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演示文稿;專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5-0048-02

【作者簡介】1.葛文芹,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江蘇無錫,214153)機電系副主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爲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2.謝衛東,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江蘇無錫,214153)黨政辦主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爲職業教育管理。

根據“翻轉課堂”師生角色轉變、教學資源革新、評價方式多元化等特徵,筆者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學習領域六項目6-1計劃類演示文稿的創制爲例(江蘇教育出版社第2版,馬成榮主編),對原教材的教學資源進行了重新開發與設計,並在授課中進行了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介紹如下:

一、總體思路

針對項目實施所需,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首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觀看簡單樣例:班級春遊計劃PPT製作微視頻)和獨立模仿操作,學習一般計劃類演示文稿的製作步驟與方法。其次,組織學生分工協作完成職業生涯規劃PPT(教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一份不同的規劃書,中等難度),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計劃類演示文稿的製作方法與要點,培養學生方法能力和專業能力。再次,通過交流和評價,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最後,通過拓展實踐(要求個人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書,獨立完成富有創意的PPT),實現教與學的“牽手”與“放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實施過程與要點

1.教學準備。課前,教師準備好任務書、班級春遊計劃PPT製作視頻、樣例及基本素材,爲每個小組準備一份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書,並準備色彩原理、幻燈片中色彩選配方法與技巧等資料。學生登錄課程網站,明確預習任務與要求,觀看春遊計劃PPT製作視頻,完成模仿製作,上傳並評價作品。

2.項目導入。組織學生上臺交流、展示優秀作品和問題作品,教師點評,引導學生歸納製作流程;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比賽,要求學生製作PPT參加校級選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本項目學習的內容――計劃類演示文稿的創制。

3.項目分析。各小組根據項目任務書分析討論,初訂方案。爲幫助小組正確擬訂方案,教師要適時給出建議:製作思路可參考模擬案例、呈現內容要突出重點等。同時針對模仿中的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打開課程網站複習關於計劃類PPT的製作思路和要點,幫助學生熟悉製作流程。

學生討論,填寫方案。教師請兩組代表展示交流方案,小組互評。教師從結構佈局是否邏輯清晰、內容規劃是否重點突出、重要內容是否遺漏、選定的主色調是否與主題情境吻合、方案是否切實可行、結構內容的規劃及主色調的選擇是否合適等方面對方案進行點評,各小組根據意見進一步修改方案。

4.項目實施。“項目實施”環節作爲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安排2課時,並分兩個步驟實施。製作初期,對學生易出現的文本格式、幻燈片版式、母版格式、背景樣式等設置問題,提醒學生注意借鑑模仿製作經驗。製作過程中,在部分學生仍然出現背景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時,及時選取兩類代表性作品(作品1:背景顏色太花,喧賓奪主;作品2:背景顏色太深,使標題、文字等內容看不清)演示、點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探討改進方案,使他們進一步掌握背景設置的方法與技巧。

在大部分學生基本完成對配色方案的設置後,請3位學生上臺講演自己是如何設置配色方案的。教師補充介紹幻燈片中色彩選配的注意要點,示範演示如何運用色彩搭配的3點技巧,並通過恰當的設置方式選擇最適合主題的配色方案。同時提醒學生借鑑仿製經驗,選配色彩時注意參看課程網站中關於色彩意象、配色方案以及幻燈片中色彩運用等相關信息。學生查詢信息,結合點評意見,討論、修改作品。對製作過程中學生遇到的細節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討論,自主解決問題。

學生製作基本完成後,推薦兩幅優秀學生作品展示、交流,引導學生髮現亮點,分析原因以供借鑑。對部分技能較弱、製作仍有困難的學生單獨輔導,引導學生再次攻關,使這部分學生能與大家一起體驗成功,共同提高,最終完成作品。對完成得較快較好的同學提出進階要求:探究如何使幻燈片更有美感(可登錄課程網站自主探究幻燈片中設置藝術字、插入圖片、圖形或圖表的方法)。學生利用課程網站,自主探究,優化、美化作品。

5.評價反饋。組長組織組員對作品進行評價,小組根據“評價表”打分評選,推出組內最優作品進行公開展示、交流,讓其他同學吸取其成功經驗。其他小組對展示作品進行客觀評價(小組將意見記錄在“評價表”上,供修改作品時參考)。教師在組內自評和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從PPT製作的要點等方面對作品進行點評,重點評價作品的背景與配色方案設置是否合理,並與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探究優化措施。學生結合評價意見,小組討論,對作品製作方案做進一步改進、完善。整個評價過程要注意讓學生轉換角色,由製作者轉變成評論者,對作品實施有效評價。實現做中學、學中思、思中評、評中教。

6.項目拓展。理論作業:結合職業生涯規劃PPT的製作實踐,歸納計劃類演示文稿製作的步驟和注意事項,並撰寫總結報告。實踐作業共有兩項:第一,小組成員須在課後根據改進的方案修改作品,並將作品上傳至課程網站;第二,每人完成一份拓展作品,製作個人職業生涯規劃PPT,要求如下:(1)修改、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書;(2)獨立創制個人職業生涯規劃PPT;(3)設計要富有創意和個性特色;(4)不得與課堂作品雷同;(5)作品完成後,在人自評、組內互評的基礎上推出小組最優作品,由創作者模擬選拔賽現場利用PPT宣講自己設計的作品,並錄製成視頻上傳至課程網站。

學生完成作業後邀請家長及學校教師代表等各方人員登錄該論壇,對上傳作品實施投票評價。教師結合課程網站上各方投票評價意見及綜合評分,擇優推薦班級優秀作品及其創作者參加“全國文明風采大獎賽”的校級選拔。

三、實驗中的反思體會

景觀藝術設計範文 篇七

自由與制約

瑪麗蓮•夢露大廈Fig.1AbsoluteTower藝術家需要自由地創作,自由地想象,沒有藝術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創造性藝術的誕生。而城市景觀、設計藝術不可能像畫家那樣完全感性地、隨心所欲地直抒胸臆,設計的對象首先是物,它是有使用價值的;其次,設計的藝術無論是建築景觀還是室內設計等,都要受到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經濟、地形、自然環境、傳統文化、結構技術與材料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因此,可以將設計活動理解爲有條件的實用藝術創作。一方面,設計藝術的主觀意圖即設計思想與理念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和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設計本身也有其內在的邏輯規律需要遵循。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得設計的技術手段不斷進步,由平面的計算機繪圖到三維數字化平臺的開發,爲設計師的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即使複雜的自由曲面形態,也可以將其內在的結構形態同時在計算機三維模型中得到直觀的反映[2]。例如,由中國青年建築師馬巖鬆領銜的建築事務所MAD設計的加拿大米西索加市(Mississauga)170m高的“AbsoluteTower”公寓,俗稱“瑪麗蓮•夢露大廈”(圖1),大廈橢圓形標準層平面隨着樓層升高,逐層旋轉着不同的角度,最終形成了三維扭曲的曲面。如果沒有現代材料、結構與施工科學技術的支撐及計算機設計手段的進步,要將其藝術創意變爲現實建築作品,在30年以前將會面臨結構技術與材料上的重重困難[3]。從審美體驗的角度而言,當代高科技手段可以實現人機交流,滿足了人們平等對話、彼此互動的心理訴求。以建築爲例,傳統的建築是以“凝固”的方式被動地等待着人們去欣賞,體驗方式只限於視覺元素,而當代的高科技手段實現了建築與人的互動對話,體驗方式向視覺、聽覺、觸覺多元融合的方向發展[4]。在此,設計藝術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造型理念,而進入多維的綜合藝術互動與體驗的時代。

個性與包融

前面談到在理論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應是不同的,但是隨着信息化的發展,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融合是一種必然。巴塞羅那、巴黎、羅馬等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爲全世界城市景觀中的燦爛明星,與其城市建築景觀、人文藝術等方面的藝術特性密不可分。巴黎可以有盧浮宮,也可以有艾菲爾鐵塔、拉德方斯和蓬皮杜藝術中心,這些當時標新立異代表設計藝術最前沿理念的作品,看似與巴黎古典的藝術風格迥然不同,但從文化內涵來看,這些正好體現了法蘭西民族追求藝術自由、善於接受新事物的浪漫情懷和民族性格。北京的鳥巢奧體中心、國家大劇院、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等諸多當代標誌性建築的國際方案競賽,也顯示了中國當代在設計藝術方面已經進入了開放的時代。國內外優秀的設計師可以同臺競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隨之空前活躍。設計思想的開放與包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千百年來56個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其基本特性就是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兼收幷蓄”的開放、融合是其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5]。另一方面,追求藝術個性與創新是設計藝術的最高境界。對於設計藝術而言,創新貴在堅持人與自然的對話,貴在地域文化精神的傳承,貴在全球化視野與對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尊重;藝術個性是特色,而不同文化的包融則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設計文化領域,近代中國落後了,但相信隨着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與世界交流的日益廣泛,以及設計藝術作爲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日益受到重視,設計藝術作爲產業必將蓬勃發展,在21世紀涌現出世界級設計大師是完全有可能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設計理論也必然會盡快形成。

城市管理與設計藝術

一座城市要在個性和藝術性方面形成特色,需要一個長期的文化積澱過程;這不單單是設計師的責任,城市管理的科學性及管理者的智慧也至關重要。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發起人是1893年時任市長的裏卡多•塞瓦提,一百多年來,藝術雙年展、國際建築雙年展等與藝術相關的系列展覽和藝術節,已經成爲威尼斯的支柱產業,並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城市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城市文化的構建、藝術特色的凝練與提高是城市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核心吸引力所在。爲此,可以成立諸如“城市景觀藝術指導委員會”的顧問機構作爲專家層面對重大的規劃、標誌性建築、城市色彩等進行專業的諮詢。另外,重大項目增加透明度和公衆參與度,也是體現民主管理、大衆審美取向的有效途徑。2011年7月17日杭州《都市快報》根據最美媽媽吳菊萍勇敢接住墜樓女孩的故事,發起請市民一起來參與“天使之手”雕塑的設計,藝術大師韓美林也參與了雕塑的創作,最後經過廣大市民的踊躍投票確定了雕塑的造型[6]。這件事反映出杭州市政府關注城市文化建設的積極態度和公衆參與城市藝術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城市文化的積澱還需要城市管理者對於城市傳統文化有清醒的認識,既需要創意設計新構築物,也需要保護既往優秀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存。在幾年以前,北京曾經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爲全世界最具有活力的12個城市之一,理由是北京有798藝術區。798藝術區原爲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老廠區,爲具有包豪斯風格的現代建築,這些既是中國現代化見證的歷史遺物,也是新時代社會轉型的象徵,是城市後工業時代改造成功的例子之一[7]。在國內,類似的還有上海新天地、杭州新天地等。

標籤:景觀設計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