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精品多篇】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精品多篇】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一

關鍵詞:校區建設 景觀設計 植物配置 綠化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校園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參加集體活動的重要場所。一個健康優美的校園能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緩解壓力、增益身心還可以起到啓迪思維、激發靈感與熱情、陶冶情操的作用。創建和營造富有傳統文化底蘊、尊重地域環境以及師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景觀環境,避免千校一面的單調乏味局面,是新時期學校校園規劃設計面臨的重要課題。天桃實驗學校景觀項目位於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九曲灣新城嘉和城內,項目距市中心20km,是嘉和城內配套的義務教育學校。天桃實驗學校在整個地塊玫瑰莊園風格下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寫一曲愛丁堡風笛之歌。該項目地塊道路兩側存在舊民居,地塊東部與北部有河流繞過,風景獨特,小區幹道穿梭其中,交通便利,環境優良。

1. 校園景觀結構的構成

1.1多樣的自然景觀

多樣的自然景觀是指校區的建設必須考慮當地的自然風貌特徵,如草木植被、水流湖泊、地形地貌等。這些構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校園景觀的設計效果,同時,也孕育校園環境自身的特色。自然界所提供的河湖林木等地形地貌常常成爲選擇校址的重要因素。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和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綜合考慮校園的選址環境,一旦校址的確定,才能進一步因地制宜,根據地形、風向創造適宜的校園環境。

1.2 多彩的人文景觀

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形成了璀璨的人文藝術成果,這些成果構成了多彩的人文景觀。人類對自身發展過程的科學、歷史、藝術的概括並通過景觀形態,色彩、以及整體構成表現出來的,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既包括有形的諸如建築、雕塑小品等具有實用功能的構築物,是人文因素中較直觀的部分,是設計過程中容易利用的因素,又包括無形的、非物質性的富有精神功能的要素,如校園的文化內涵和傳統。一個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有屬於自己的歷史痕跡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校園景觀應該具備學校所追求的文化內涵,體現該校園的文化特點,蘊涵文化的校園景觀將會很好的提升院校的形象和價值,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景觀之中,每天都能感受到濃厚的學術氛圍,校園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爲師生創造好的生活環境。

1.3 複雜的社會因素

複雜的社會背景下,主要有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在時刻影響着校區的規劃建設。政治因素對校園的規劃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爲學校校園不僅是單純的教學場所,更是一部政治的傳播工具。政治在學校校園環境建設中的影響有時甚至超越了教育的需求作用。學校作爲國家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必然與政治息息相關,古今中外蓋沒如此。歐洲中世紀的學校就是政治與宗教的傳播工具,我國在古代,學校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近代產生的教會學校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地區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校園建設,因爲景觀各組成部分投入資金不同,而最終的景觀效果也會有很大差別,表現在材料及設施的標準等方面,而校園建設作爲社會投資反過來會促進該地區的綜合發展。

2. 校區景觀佈局模式分析

校區景觀佈局是校園羣體組織的靈魂,對校園規劃的成功與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當前,校園規劃佈局類型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除了傳統的規劃模式外,規劃師在校園規劃實踐中,已總結出了多種多樣的校園發展規劃類型,如環形、院落形、網格形、帶形、自由形、綜合形等等。無論選擇哪種類型,都要體現出校園文化的靈魂和內涵。

2.1 植物配置凸出地域因素

植物的配置是校區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區植物配置應當凸顯出當地區域特色。植物配置包括喬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都是利用本身的色、香、形態等營造景觀形態,其豐富多彩的植物物種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因此,植物景觀的塑造在校園規劃中往往受到很大的重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下植物景觀呈現的形態特徵是存在差異的,因此,植物景觀是表達地方特色的最重要的景觀因素。另外,本土的樹種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下形成的產物,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各自適應本區域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難以動搖的,對於引進的外來植物,一般會“水土不服”而長勢衰弱甚至死亡,且相對來說由於運輸費用等成本有所提高,儘量選擇本土植物,通過合理的植物選擇和植物配置來強化地域特色。

2.2 營造精彩的水體景觀

水是自然界最爲活躍的因素,是使校園景觀面貌生動活潑的主要因素,有許多與衆不同的特性。同時,水也是靈性與智慧的象徵,中國傳統文化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之說,因此,水與人類知識最高殿堂的學校有着不解之緣。例如,朱自清筆下清華學校的河塘月色,北京學校的未名湖等,都成爲學校標誌性的景觀。不僅在我國,歐美許多古老校園也和水體密不可分,如哈佛學校與查爾斯河,劍橋學校與劍橋等。水與氣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會形成千姿百態的景觀效果,不僅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具有淨化空氣、調節小氣候的功能。水的可流動性賦予水以靈性與智慧,優美的水景可以給校園帶來生機與活力。

2.3 創造特色的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包括社會、藝術與歷史要素,是校園景觀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校園環境作爲校園文化的載體,展現了校園精神。每一所學校都有其不同的發展歷史,因此,學校校園景觀的設計和建設應區別於其他建築景觀,擔負起積澱學校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其校園空間不僅要蘊涵着濃厚的審美價值,更應充滿濃郁的人文情境。現代學校的本質是在積澱和創造深厚文化底蘊基礎上研究、傳承、融合和創新,傳承文化是現代學校的基本功能,創新文化是現代學校的崇高使命。

3. 校區木本植物配置

校區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佈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以發揮他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校園綠化可以改善學校生態環境,形成優美的校園景觀,並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對長期生活在其中的師生產生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3.1校區植物規劃應系統分析

校區的植物配置不能單獨出來考慮,應該與學校總體規劃、用地規劃、建築規劃、環境規劃、學科發展規劃等衆多規劃互爲基礎和限制。校園綠化應該全方位規劃、設計、構建,追求整體優化與總體和諧的目標。從天桃學校的整體上分析,學校的綠化形式以規整式設計爲主,通過模擬和再現英倫花園的典型模式,打造莊重、典雅、安靜、舒適的校園環境。與功能分區的劃分情況一致,將學校劃分爲五大植物分區,根據不同的功能分區的性質和用途,進而選定相應的植物種類。分別爲:入口迎賓區、學習區、師生互動區、辦公區和運動健身區。現代學校已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和封閉的小社會,而是更強調系統開放性,更加立足與周邊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更多地資源共享。

3.2 從教學和造景需要出發,選擇多樣的植物

校園內的植物是生物教學的活標本,併爲教學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也爲中國小開展課外活動提供了條件,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應考慮這種需要選擇具有典型特徵的不同科屬代表性植物,並儘可能使植物品種豐富多樣。校區內園林綠化主要是依靠樹木、花卉和草坪,而樹木(以喬木和灌木爲主)是結構的主體。評定一所校園綠化的好壞,主要視其樹木的數量和質量,樹木數量的多少和好壞是校園綠化的關鍵,因此校園綠化的樹種不但要有相當數量而且還要有豐富的品種。

3.3校區植物配置應科學合理

校區內種植的植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生長依然要遵循自然規律。以植物羣落作爲校園綠化的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植物羣落特徵的植物景觀是現代綠化發展的大趨勢,它不僅是一種審美情趣的變化,而是席捲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理智地審視景觀,追求經濟、景觀和生態複合效益才一是最佳選擇。在天桃實驗學校嘉和城校區的規劃中,首先依據生態學原理並以此爲指導,按照“生態優先”的思想進行。生態規劃就是充分尊重利用現有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特徵,重視植被氣候區域與地帶、地帶植被類型及植物生態習性等,維持生態平衡,使校園綠化生態系統逐步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其次,在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時,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適地適樹原則,以當地鄉土樹種爲主,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科學合理的配置方式構建穩定復層的生態羣落,實現科學依據上理性的綠化規劃與植物配置設計。

3.4校區植物配置應體現文化特徵

歸根結底,校園仍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每個學校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如何在校園綠化建設中體現文化特徵是一個深奧課題,把這個課題做好不僅關係到提並綠化高品味的人文景觀品質,也關係到學校作爲高等學府的校園文化的底蘊與基質構成,反映學校的歷史文脈和發展的意識能動力。天桃實驗學校十分重視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的挖掘,以此來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反映廣大師生的核心價值和共同精神追求。在校園綠化規劃中既要從區域文化定位,設計不同地域景觀,表達地域文化特徵,更應設計展現學校性質的園林意境景觀,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鴻葆。 當代學校校園個性化景觀設計研究[D]. 瀋陽航空工業學院碩士論文,2007

[2] 張海霞。 南京市學校校園植物景觀研究[D]. 南京林業學校碩士論文,2006

[3] 張建偉。 學校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J]. 現代農業科技, 2008,(19)

[4] 魏緒英,李華。 蘇杭園林植物配置特色比較[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6)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二

關鍵詞:生態美學;校園景觀;城市景觀;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J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136-02

一、生態美學

(一)生態美學觀念

“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將導致整個人類文明的衰敗。隨着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可持續發展方針的確立,新的人類文明的曙光已經出現,這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而在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價值觀中,生態審美意識和生態美學觀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美學是一個新興跨學科性的應用學科,它是在當代生態危機與文化危機背景下產生的。生態美學以生態文化觀、生態世界觀爲指導,以自然美、生態美、技術美等範疇的確立爲核心,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和生存環境的生態審美創造爲宗旨,以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的和諧共生及互融統一爲目標,最終實現完滿人生的審美理想與人生境界。生態美學的哲學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調諧”,主張人類應當以自然爲精神家園,人應當熱愛大自然,與自然及萬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起倫理的、美學的價值關係。

(二)生態美學產生意義

生態美學的研究,是以當代生態文化觀念對相應審美現象的再認識,它把人類歷史上自發形成的生態審美觀,提高到一種理性的自覺,由此形成生態美這一特定的審美範疇。生態美首先體現了主體的參與性和主體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係,是由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而引發的一種生命的共感與歡歌,它是人與大自然的生命和絃,而並非自然的獨奏曲。

審美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爲基礎形成的人類文化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它是人的生命活動向精神領域的拓展和延伸,生態審美觀正是以生態觀念爲價值取向而形成的審美意識,它體現了人對自然的依存和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生態美學的確立,把人們的生態意識植根於人的情感生活之中,又把自發萌生的生態審美經驗上升到美學理論的層次。這不論對於美學研究,還是對於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深刻的意義生態美學,是以生態價值觀爲取向對審美現象和規律的再認識,又是以人的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爲對象的美學研究。它以人對生命活動的審視爲邏輯起點,以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爲軸線而展開,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的現實關注和終極關懷。

二、校園景觀的生態化研究

(一)校園景觀設計的學理背景及目標

景觀的內涵是複雜而深刻的,可分爲三個層次:一是景觀的形態,組成景觀形態各要素要符合人們的視覺審美;二是景觀的生態性,景觀應能達到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景觀的文化性,景觀是自然及人類發展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是景觀的最高層次。大學校園景觀是大學校園人的精神與思想文化狀態及其所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現,是校園文化的積澱,也是景觀內涵三個層次的有機的統一。

“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係。”通過對人的行爲需要及其規律的研究,校園中的人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係,對自然的存在與生長規律研究找出一條向可持續、美麗而有特色的校園景觀發展的道路。大學校園景觀規劃應該在生態觀念的指導下從所在城市的背景、校園的文化背景以及地形、地貌的特徵出發,更多地注重校園生態景觀和開放交流空間的營造,達到生物的循環再生,突出生態,積極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創造校園的人文環境,傳承學校文化,實現校園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二)校園景觀生態特徵

按照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人類影響強度,景觀可分爲自然景觀、經營景觀與人工景觀。校園景觀主要由人工景觀構成,它常常具有如下特點:

1、大量的人工建築物成爲景觀的基質而完全改變了原有的地面形態和自然景觀;

2、人類系統成爲景觀中主要的生態組合,大強度的能流、物流通過景觀,不再構成封閉景觀系統;

3、整個複合系統的易變性和不穩定性相應增大,人類所創造的特殊的住處流滲透到一切過程,許多原有的自然規律正在經受新的檢驗;

4、人類活動對於景觀有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可歸納出作爲人工景觀的校園景觀所具備的一些特徵:景觀空間佈局的規則化;建築物的分佈改變了原有地面形態和自然景觀;大強度人流、交通流通過景觀空間,造成景觀系統的相對開放;人的活動及所創造的信息流滲透到環境中,影響着景觀並賦予其文化特質和視覺多樣化。

三、中國生態校園未來發展建設的思考

(一)針對性的進行生態化建設

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和優化能力乃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生態系統這一極爲複雜、性能完善、多級結構的大系統,爲景觀生態設計提供了樣本。中國現有的國情是,高校急劇擴招,各高校或改建、擴建原有校區,或購置大面積土地興建新校區。然而,經濟原因、土地面積、歷史條件、自然資源等因素限制重重。所以,針對校園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地、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說,老校區的改建,在能源系統的改造上存在着較大的難度,所以改造時可以趨於景觀上的彌補;在興建新景觀的同時,對校內的舊建築進行修復,進一步完善功能;加強綠化美化工作這樣舊景翻新可以節省部分資金,同時還延續了校園文脈。而新校區的規劃建設常常面臨週期短的難題,可以傾向於塑造一個簡潔、明晰、具有適度彈性的校園整體結構,並且要注意文脈的延續性,把精力投入一些高、新、智能技術的開發引進上。但是不論老校區還是新校區,當校園景觀建設初具規模時,都需要啓動系統化的生態管理,做好生態校園的維護、保持與深入發展工作。

針對傳統工作中形成的長期的生態利益的問題,和生態水短缺之間存在的衝突,目前的研究缺少一個明確的概念。針對學校地域特點,對於景觀用水的收集和利用模式進行了探索,更好地貫徹生態設計的思想,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景觀的全壽命週期之中,特別是有利於管理和維護,提升校園景觀環境和學生生活質量,爲推廣應用可持續發展的水景觀建設提供值得借鑑的經驗,有針對性的做好生態校園景觀的規劃,促進不同有機體之間的協調共生。

(二)校園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

“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自然與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讓公園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入千家萬戶;它要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過程伴依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和自然的設計。”

開放是一切有機體在生態圈中與環境協調、交流的基礎,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保持可持續生機和活力的基礎,是其不斷進化所必備的結構特徵。校園應該成爲生態教育國民的場所,從而提高大家的生態環保意識,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校園。這就要求學校的景觀設計營造出對社會開放的空間,建立開放的模式。中國傳統的大學校園規劃, 爲了保持大學師生寧靜的學習生活環境,往往是由實體牆劃定明確的領域,較少考慮大學周邊環境的規劃,忽略了大學師生在校園周邊的活動,忽略了社區與校園活動互相影響的事實。“注重大學校園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關係,尤其是城市中的大學,無論是功能還是空間結構都應成爲城市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且對於城市社會應有充分的開放度。”借予呂斌教授的大學校園空間持續成長的原理及規劃方法,我們可以考慮把校園與城市有機結合,將校園規劃列入城市規劃之中。

四、結束語

目前國內外對生態校園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國外生態校園的建設已逐步發展,國內由於種種原因還剛剛被認同。生態校園的發展在於設計師的長遠目光,在於學校、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生態校園造福於師生,造福於社會。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三

使用後評價是促進使用者參與景觀設計,實現“以人爲本”設計理念的重要途徑。文章以安徽大學磬苑校區爲個案,探討將使用後評價(POE)引入景觀設計教學,通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認識公衆參與景觀設計的價值與途徑,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獲取信息,並進行綜合分析,完成校園景觀的更新設計。

關鍵詞:

使用後評價(POE);景觀設計;教學實踐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內容包括景觀規劃設計、園林綠化建設、室外環境塑造、景觀資源保護等諸多方面,主要服務於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廣場、商業街、辦公環境等)、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旅遊度假區與風景區規劃設計等。以往的景觀設計教學模式多是從景觀元素入手,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掌握從場地規劃到景觀元素設置的一系列景觀設計手段。然而,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見的問題。而使用後評價(POE)則是體現人文關懷,實現“以人爲本”設計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嘗試引入使用後評價(POE)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了解公衆參與景觀設計的價值和意義,從使用者視角出發,結合公衆需求進行設計,進而改進設計思路,提高設計水準。同時,使用後評價(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強課程的研究性,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探索人與環境的深層關係。

一、什麼是使用後評價(POE)

使用後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是一種利用系統、嚴格的方法對於建成並使用一段時間的設施(戶外空間)進行評價的過程。POE的研究重點在於使用者及其需求,通過深入分析以往設計決策的影響和設施的運作情況,爲將來的設計提供堅實的基礎。使用後評價(POE)強調以使用者爲中心,通過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爲活動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統計分析,評估設計實施的成效和公衆滿意度,進而尋求改進設計的途徑和方法。POE是利用社會學、行爲學、社會心理學、統計學方法,與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學科知識相結合,形成一套嚴謹的評價程序與方法,通過將原有設計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比較,得出其使用情況與績效,總結反饋與意見,爲以後的建築與環境設計提供依據。如今,使用後評估(POE)的研究範圍已經擴展到園林設計、城市設計、道路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在景觀設計領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觀設計事務所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後評價(POE)機制,並完成了評價體系的建設,並對其完成的項目進行長期的跟蹤和評估。在我國,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POE在城市公共綠地的規劃和設計中已有使用,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土人景觀在2010年和2015年對天津橋園做了兩次使用後評價,通過比較研究,分析了橋園改建前後公衆的滿意度水平。

二、使用後評價(POE)的意義

在景觀設計中引入使用後評價(POE)體現的是設計者的責任。通過POE可以檢驗設計方案實施的效果,並加以改善,無論在景觀設計還是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1.監測景觀設計的滿意度水平

POE能夠有效地幫助設計者對景觀規劃設計進行實時監測,通過對使用者進行觀察、問卷調查、隨機訪談採訪,可以直觀、真實地掌握景觀設計項目的滿意度水平,通過量化統計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羣體結構、使用者的感知與偏好、使用者在景觀中的行爲方式,進而爲今後的景觀設計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通過使用後評價(POE)檢測景觀設計的滿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動態的檢測機制,以便規劃設計部門與管理機構能夠長期掌握公共綠地的使用情況及其變化,從而作出合理的判斷和設計調整。而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引入使用後評價(POE)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景觀使用者的認知與偏好,掌握建立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溝通橋樑的基本方法。同時,也可以讓景觀設計課程更具研究性,使學生更早地接觸景觀設計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2.構建合理的景觀設計策略

使用後評價(POE)的引入爲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使設計過程變得更加完整與體系化。置入POE,將使景觀設計從以往的“實地勘察—設計”轉變爲“實地勘察—設計—評價—再設計”,從而改變憑藉經驗總結和場地認知完成方案設計的途徑。使用後評價(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過觀察、採訪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調查問卷獲取信息,結合信息的統計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滿意度和使用情況,發現問題並結合場地條件提出解決措施。設計策略的改變使設計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目的明確,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對提升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綜合分析場地、使用者和設計師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積極的意義。

3.建立以人爲本的設計觀念

以人爲本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但一直以來,景觀設計都是由規劃者和設計者主導,“以人爲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使用後評價(POE)則更關注景觀使用者的感知與偏好、行爲與活動等。與傳統的設計途徑相比,在景觀設計中引入使用後評價(POE)強調公衆參與設計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從而真正實現以人爲本的設計理念。將使用後評價(POE)引入景觀設計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實踐出發,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體驗與使用者溝通的過程和方法,瞭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進而通過綜合分析評估,總結設計與修改,讓使用者的參與能夠體現在設計結果中,從而讓學生真正瞭解如何做到“以人爲本”,並認識到公衆參與景觀設計的價值。

三、使用後評價(POE)在景觀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1.價值

引入使用後評價(POE)對於景觀設計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傳統景觀設計教學有着課程設計不連貫、重理論輕實踐、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在教學中引入使用後評價(POE),可以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係,提高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增加學生的交流與互動,爲學生提供了一種更科學、更綜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維模式和設計思路。

2.課程設置

經過設計初步、環境設計史等課程的教學,學生已基本瞭解了景觀設計發展概況,熟悉了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觀設計的原則、方法和程序。本課程將使用後評價(POE)引入教學,以安徽大學磬苑校區爲個案,指導學生進行景觀空間的閱讀與感知,開展校園景觀使用後評價,並結合場地條件完成校園景觀更新設計。課程分三個階段展開。

(1)第一階段:場地體驗

根據磬苑校區現狀,將場地劃分15個組團,由學生分組完成場地調查與場地體驗工作。要求學生通過速寫、拍照、標記地圖等方法,將場地信息記錄下來,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場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結構、水景、現有景觀元素等,並注意觀察、記錄使用者在場地中的活動情況。

(2)第二階段:使用後評價(POE)

在完成場地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設計,包括使用者個人信息、受訪者使用校園景觀特徵、使用者滿意度水平三部分。問卷調查爲期一週,包括平時和週末假期,調查時間從早晨至晚間,學生隨機在校園中選擇受訪者發放問卷,並隨機進行訪談,受訪者包括在校學生、教職員工、校外人員等,一週後完成問卷彙總和數據庫建立,並進行問卷分析。本次問卷調查共投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70份,有效率約97%。通過問卷分析發現,校園景觀整體的滿意度水平較高,使用者對校園的整體佈局、交通組織、建築風格、整體景觀效果、環境聲音等反映良好;對校園植被的滿意度較整體景觀滿意度低,可能與校園建設週期不長、植被景觀還沒有完全成熟有關;對校園水景的滿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與校園水景較爲分散、體量較小且不容易到達、缺少休息設施等有關。而戶外活動空間則反映出男女學生的差異,男生對校園活動空間滿意度水平明顯高於女生,究其原因,應是校園提供了大量的體育運動空間與設施,而使用該設施的男生數量顯著高於女生。問卷同時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園景觀中的活動特點。其中,慢跑、散步等體育鍛煉活動最爲普遍,其次是約會、集會等社交活動,其他類型的活動則鮮有出現。而活動形式也與不同景觀區域的空間分佈、植被水平關係密切。通過分析還發現,使用者喜歡和不喜歡的景觀空間高度統一。磬苑校區中,鳴磬廣場、南體育場、鵝池等景觀單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愛,但同時也有相當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歡該空間。這說明,這些空間受到使用者的高度關注,而通過深入分析可發現褒貶不一的態度是由於設計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鳴磬廣場缺少充分的頂層植被,鵝池的水景空間體量過小,缺少休憩設施,等等。

(3)第三階段:更新設計

通過問卷分析,學生了解了校園景觀的現狀,掌握了各景觀區域的景觀價值與不足,結合場地體驗綜合分析,進一步提出景觀更新設計策略。課程設置建立了設計者與景觀使用者的對話,學生開始意識到使用者的感知與行爲方式對景觀設計的價值,校園景觀更新設計的方案也更多地體現出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設計思維。如,爲運動愛好者設計了騎行與慢跑的線路;通過步行道設計將校園景觀中分散的水景聯繫起來,提高其景觀價值,同時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間;宿舍區旁的土操場則改造成林蔭跑道、滑板場、多功能活動廣場組成的休閒景觀組團;而整體的植物景觀的增加,則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閒活動空間。

結語

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課程,在景觀設計課程中引入使用後評價(POE)概念,可以讓學生從理論層面認識到使用者參與景觀設計的重要價值,從而掌握使用後評價(POE)的基本方法和實施途徑;通過程序完整的設計實踐,可以使學生體驗與使用者溝通的過程,並瞭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願,進而完成景觀設計的方案編制;引入使用後評價(POE)可以增強課程的研究性,讓學生在設計實踐過程中更具研究精神,從而更好地實現景觀設計的服務價值。此外,使用後評價(POE)應根據一定週期長期開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們不斷深入探索,其對課程的教學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極高的價值。

作者:陳泓 毛貴鳳 單位: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

文章系安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基於專題下的‘多講’模式景觀設計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美)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俞孔堅等,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四

空間規劃是校園環境規劃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可根據情感功能或者各個建築物的人文功能劃分校園環境“。人文”中“,人”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文”則是指文明與文化。空間佈局規劃的目的在於營造溫暖祥和的校園環境與促進師生溝通交流的文化氛圍。大學校園空間環境不僅包括辦公樓房、學生宿舍、教學建築、體育場,而且包括校外活動空間。校園空間規劃主要是指校園建築風格、內部分區形式與周圍景觀間的協調關係,是整體的校園機構框架。然而隨着近代校園的基本特徵逐漸發生改變,要求在空間佈局與規劃理念方面隨之做出變化,具體體現爲現代互動式區域組合開始取代傳統的校園功能分區。例如,武大的古老建築整體按照對稱形式佈局設計,而校園整體規劃模式又與周圍環境和諧融合,正與其教學精神相互協調、相輔相成。校外的交往空間是指教室外的空間中師生休閒娛樂、生活學習的平臺,主要結合風雨操場、休息座椅以及遮陰廊架等景區各要素塑造校園文化景觀。

2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規劃

2.1校園文化景觀內容。

校園文化是集學校精神、地方精神與民族精神於一身的綜合體現,文化景觀可以通過直觀視覺要素體現。例如,文化鋪地、文化牆與雕塑等符號,此類文化設計應注意滿足時代、公衆與社會要求,而且必須是地方的、本土的與民族的。校園的文化景觀是學校標誌的組成部分與重要內容,是體現一個學校品格、精神與文化理念的有形實體,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景觀設施、公共藝術與建築物。例如,北大的紀念講堂,在展現北大文脈的同時,對廣大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激勵、約束與導向功能。因此,校園景觀設計過程總,需合理運用學校豐富的歷史元素與精神文化,在尊重地域特色與歷史文脈的同時,通過保護歷史古蹟,建設設施小品與景觀雕塑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多樣化的植物景觀,塑造具有文化精神與人文氛圍的校園環境。一方面有利於教師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學校精神與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讓遊覽學校的人感受到學校的教學氛圍與歷史積累,有利於學校名譽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2.2具體的文化景觀設計。

2.2.1校園建築。

建築物是由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的一種複雜的綜合體,應該具有技術品質與美學品質。學校建築主要通過佈局形態與外形特徵傳達美學特徵與情感特徵。例如,教學樓或者圖書館等建築一般建在醒目位置,富有意義且高大的造型讓人由衷生出崇敬感,加上本身存在的學術氛圍,促使人們於無形中感受到濃厚的學術力量,激發學生投身於學習狀態。近年來,由於受到西方思潮影響,我國各大校園的建築風格出現巨大變化,開始注重功用與簡約,最大程度的把自然條件引入建築。如,加大改造建築內部的玻璃窗,便於光線透入。

2.2.2公共藝術。

許多校園中都存在公共藝術。例如,公共設施、雕塑、校園塗鴉、POP藝術等。西方國家通常邀請知名度高的藝術家創作校園公共藝術。例如,部分紐約公立大學強調關於公共藝術的教育經費須切實運用到學校軟件與硬件的藝術教育中,這種公共藝術可有效增添學校藝術氛圍。雕塑是校園中具象的表現形式,是藝術與文化的主要載體。校園雕塑在設計時應引導或者反映學校文化,並且凝聚周圍環境文化,所以創作者必須深刻理解學校特色文化與現代教育發展形勢,將此類抽象文化逐漸轉化爲具象要素。例如,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的池邊佇立着朱自清的雕像,讓人不禁聯想到他的著名作品《荷塘月色》。

2.2.3公共設施。

學校的公共設施主要爲師生休閒、休憩或者相關活動設置,是體現校園環境的主要元素之一。公共設施的範圍較爲廣泛,包括思想交流、休息設施與情緒放鬆等方面的設計,包括固定式與可動式的座椅、健身設施、遊戲設施等。景觀設施設計建造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注重人的需求,選擇適當造型、材質、色彩、尺度與比例,表現出現代設計的獨特品位,保證使用可靠安全,易於維護,促進師生之間溝通交流與一系列的休閒活動。

2.2.4軟環境。

軟環境主要是指容易被人們感知也易於忽略的景觀空間,加強景觀空間中的細部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的空間感受,有利於學生對周圍環境多樣體認、直接體察與深入體悟。微空間的景觀設計中,可採用空間滲透與視覺透視等構圖與空間處理方法產生幻覺與錯覺,達到擴大周圍環境空間感的目的。巧妙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鏡面、光電、迷彩、水、舞等元素創造豐富的景觀空間。例如,上海一所視覺園採用珊瑚綠牆與高大水杉構築一條狹窄視覺通道,然後將一面鏡牆設置於通道終點,使人們產生錯覺感、縱深感與幻覺感。

3結束語

校園景觀設計不能脫離人文精神,濃郁深厚的人文氣息與文化精神主要體現於校園中的建築景觀、主題雕塑、歷史遺蹟與公共設置等一系列景觀元素。所以,應依靠整體的校園空間佈局,在地域特色的基礎上,將文化景觀作爲一種具體的表現元素,不斷優化校園空間環境,從而形成優雅、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五

論文摘 要:全球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加速,爲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了空前的機遇,也把校園景觀設計推向新的高潮。蓬勃發展的形勢必然要求校園景觀設計與之相適應,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所面臨的最基本的挑戰是如何使高校更加適應改革開放的社會和勞動市場,這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近幾年來,校園的建設顯得尤爲重要,建設的基礎除了建築更主要的是校園景觀設計,景觀作爲一種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觀,藝術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對人類生理、心理影響有着積極意義。

園林景觀強調的是對人的作用,作爲校園園林景觀強調的當然是對師生的作用。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是人才的搖籃,但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大學校園不僅應提供用與傳授知識的課堂,還必須提供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啓發智力的場所。根據當前多元素,綜合辦學模式,創造人文化、生態化的校園空間環境,滿足校園社會化,開放化的現實需要,以組團化,網絡化的建築設計融入自然環境,並考慮校園的動態發展和未來需要,從而最終實現校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爲本。因此,探討適合高校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和社會發展的校園景觀設計,可以對高校校園規劃、發展進行指導,進而爲廣大師生創造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環境,適宜的工作、學習、空間。鑑於這些設計要求,校園景觀的設計理念和藝術手法尤其重要。

1場所精神的提練和情感文脈的注入

人文主義的詞源於拉丁文來自古希臘的教育,教育與人文主義有着深厚的淵源關係,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觀設計中通過各種表現形式使這種思想在人們面前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就達到了以人爲本的目的,而這一點在一般高校設計景點幾乎都貫穿了這種思想。

(1)校園小廣場。在進入小廣場的路口上,如出口的一排挺拔的雪松,不加裝點,顯得很嚴肅,寓意校園是一所神聖的知識殿堂,廣場中心國旗的偉岸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衆人面前。它時刻警醒大學生要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僅此,如果僅有一種莊嚴的氛圍似乎又不能充分體現大學生的朝氣蓬勃。在旗杆下放上一盆對節白臘,一株植物四種不同枝葉,它更象徵校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盆景四周顏色絢麗的草花,形成花帶,簇擁着盆景,意味學生擁護着校園。

(2)意境。意境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效果,它雖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麼實在,它既不完全在於客觀,也不完全在於主觀,而存在於主客觀之間,即是主觀想象,也是客觀反映,即藝術作爲意識形態是主客的統一。高校廣場噴泉由靜態變爲動態,由水底噴頭噴出各種圖案形成立體美,而所有的空間造型效果都要靠光影表達,在噴頭邊置燈,根據噴出的水柱恰如其分地反應燈光,爲校園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3)夜景照明。幾乎所有高校的夜晚都是燈火通明,那象徵着生生不息。夜景照明應當與校園周圍環境結合,主要烘托校園氣氛,並始終爲學生和所需要的景觀空間服務,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觀特色,突出校園人文活動特色。

(4)道路設計。首先決定於校園綠地的規劃形式,儘量避免多條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則需在交接處形成一個小場,正是小廣場設在此處目的所在,爲了方便師生出行,在出口處採用循環道,實行人車分流制,外環行車,內環行人,在小廣場中用草坪圍出一條條小徑,形成放射狀,爲師生提供極大的方便。

(5)亭樓。“亭者”,停也。所以停憩遊行也。亭是園林綠地中最常見的建築,亭應設在靠圖書館旁邊,這個地方最適合晨讀,其寓意是學生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振興中華的未來。唯有用功讀書,奮發圖強,才能承擔所賦予的重任。

(6)教學區小園。它通常的精神核心理所當然落在正中心雕塑上,如園心雕塑是一名女學生手拿一本書,昂首挺胸展望未來,這尊雕塑明確反映學校對學生要求,用小飾品來反映主題,小中見大,看表面找實質。

2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1)以植物造景爲主。着力改善校園環境建設園林單位 有樹纔有園,有花纔有景,植物是園林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景觀要素,春華秋實,樹茂花豔,生命之類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過植物景觀來表現,綠色植物還能調節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和肉體,使人產生滿足感,安逸感,活動感和舒適感。

(2)建築環境的植物種植。小廣場和大門處都設置草坪,使人進入校園都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生命活力,廣場上的草坪,用小黃楊做綠籬,把草坪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使整個廣場面的佈置氣勢莊嚴。通過這種精神環境的塑造,展示校園美好的精神風貌,激發師生的愛國愛校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

(3)道路植物的種植。在考慮到校園交通所需要的空間和綠化的需要,總體採用植物的有節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採用高大喬木,除滿足其交通和遮蔭功能外,更注重了與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協調,樟樹、石楠等冠大蔭濃的植物形成的林帶,並用桂花,棕櫚大葉黃楊作爲道路旁建築的背景烘托主題。加之樟樹與廣玉蘭、塔柏、小葉黃楊結合層次豐富。協調統一,韻律感強,簡潔明快,既滿足師生夏季遮蔭又照顧了師生的視覺美,達到功能與美觀的統一。

(4)水景植物的種植。高校人工湖裏的水是一種靜態的水體,根據原有的魚池和水溝改建而成,就地取材,並且根據原有曲折岸線做池岸改造爲自然式的水岸曲線,在實用經濟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觀,周圍的水景植物與之協調,水旁的園林植物其姿態、色彩和倒影等,強化了水體的美感。湖邊垂柳之間草坪相連,湖裏倒影漣漣。利用倒影起到借景虛幻虛實結合的效果,人工湖中種植野生水草更增添自然的情趣。

(5)造景中穿插小品着力渲傳理性與浪漫交織的藝術效果。園林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創造和保存人類居住環境和廣泛的國土之上自然風景的美,同時園林理應給日漸疏遠田園風光的都市人提供美麗而寧靜的風景,以滿足他們親近自然的需要,更新和安慰因緊張而成天忙碌的勞動生活。構成園林空間的景觀除山石、水體、動物、植物以及園林建築等到五大要素外,還有大量的小品性設施,從而滿足師生的休息娛樂,採用情景交融,用園林小品在所處環境中表達一個主旨,通過設計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園林景觀設計多方面講究藝術特色,往往是含而不矯作,作爲一個育人的場所它的主觀要表達的思想必須是切合學校自身意義和辦學目的等用來表達這種藝術效果的手法。

3 融入園林綠化的建築設施

(1)住宿區建築園林綠化。住宅區顯得幽靜、素雅,也體現了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離老師宿舍用高大的水杉,樟樹栽種成林帶,擺上圓凳、圓桌,有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在此休閒有愜意和深幽之感。學生宿舍成排成列,考慮到空間的問題,在每棟摟之前設花壇,栽種觀賞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時使空間顯得寬闊不產生擁擠感。

(2)公共建築設施的綠化。校園共公建築的綠化首先是共公綠地的選擇,增加必要的服務設施,不斷提高校園園林藝術水平,使能適應改革開放與師生的需要。針對校園就是能適應廣大師生的需要,位置適中交通要方便,充分考慮學校的發展方向,節約用地,爲滿足廣大教職工的需求,爲他們提供一個娛樂休閒的地方就在教職工住宅羣最前沿設一個小廣場,留出一定的空間,足夠爲他們進行各種集體活動周圍,仍用樟樹用作遮蔭。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觀設計。在園林綠化中,常用各種草本花卉創造形形的羣體裝飾圖案。多佈置校內道路廣場,主要建築之前的林蔭道等處起着裝飾美化的作用,對活躍環境氣氛。啓迪人們的思想都有重要意義。

(4)花壇設計。花壇佈置的形式要和環境求得統一,花壇在園林中不論是作主景還是作配景,都應與周圍的環境求得協調。佈置在廣場的花壇其面積要與廣場成一定比例,平面輪廓也要和廣場的外形統一協調,並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礙人流交通和行車拐彎的需要。

(5)花境設計。花境以多年生花卉爲主組成的帶狀地段。花卉佈置採取自然式混合種植,以表現花卉羣體的自然景觀,花境,表現的主題是觀賞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觀賞植物自然組合的羣落美,所以構圖不是爲了幾何平面圖案的美聯社,而是爲取得植物羣落的自然景觀之美。校園花境設計多在道路用地上佈置花境,如道路兩旁種植各色的月季,並用月季組成花境,形成流線形的帶狀。

(6)植物的色彩佈局。校園植物是高校景觀的主體,然而植物又有其獨特的生態規律,在不同的地條件下,利用植物個體與羣落在不同季節的外形與色彩變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築道等。必將出現絢麗的景觀效果和展示序列。

(7)葉色 。高校小廣場兩旁如種紅葉李、樟樹、月季。讓紅葉李在月季與樟樹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春夏爲淺綠,秋爲深綠,落葉之前葉自身葉綠素被破壞而呈紅色,從而可欣賞到不季節的景色。

(8)層次。植物分層配製不僅影響高校園林景觀空間感,而且是校園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以不同葉色的綠色度與花色,用不同高度的喬灌木層配製。可形成豐富的層次,特別是不同花色的喬灌木分層配植,更是園林中常用的一種配植形式。

(9)季相。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使得植物產生了型貌和色彩的變化,如:話的開謝、葉的層落,植物色彩豐富,交替出現優美的季相。在校園的春季有開紅和黃的迎春花搭配成格式的花壇,開粉紅和白色的櫻花,嫩綠的垂柳;夏季有各色的紫薇、白色廣玉蘭、紅色的一串紅;秋季以色葉木爲主。冬季有翠綠的雪松等使整個校園豐富而不雜亂。春天的迎春花,紅花豔麗。其背景樹上層是白色的櫻花。夏季當其落花之時背景樹又出現一片紅葉李,帶紅葉李落葉,其背後又是一片蒼翠的雪松。

4 結語

總之,無論各大高校的景觀設計如何發展與創新,保護生態環境和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壞境己成爲當今世界的共同目標。相信,隨着高校景觀園林理念的轉變、大學校園建設的不斷髮展,高校景觀環境建設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會日趨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周小青。我國大學校園特色景觀營造方法研究[d].福建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 李文。園林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林業科技,2003.

[3]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 馮鍾平。中國園林建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5] 祭彥加等。校園綠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4.

[6] 劉管平。建築小品實錄1.2.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0,1987.

[7] 黃西奎。崇尚自然的中國園林藝術淺探[j].科技創新導報,2008,26:179.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六

[關鍵詞]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景觀評價;評價指標;層次分析法(AHP)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8-0038-04

1 景觀評價研究綜述

我國在傳統風景美學理論領域發展較早也比較成熟,但是科學、系統的風景美學研究在我國還比較落後。近年來,國內有關專家學者也進行了一些景觀評價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對評價指標及評價標準的研究;二是對評價方法的研究。研究的相關文獻有:唐東芹等(2001)園林植物景觀使用狀況評價方法及其應用;張智宏(2004)利用語義評價量表法對中國農業大學校園綠地空間進行主觀感受評價研究;侯惠(2007)用AHP法對住宅小區景觀進行評價研究;姚雪豔(2007)對我國城市住區景觀環境評價體系進行初探;鄭文俊等(2009)對桂林工學院雁山校區校園景觀滿意度進行測評研究。

對已有文獻研究總結髮現,對於高校景觀的研究偏重設計,對整個校園景觀在設計和使用後的評價關注不足,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且較少在評價的基礎上提出相對具體的改造建議。

2 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指標體系建立

2.1 評價指標的選取

校園景觀評價是一項系統的工作,景觀評價指標根據研究的側重及研究者的主觀意願有不同的選取結果,目前爲止尚無統一的規定,但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等原則。本文依據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及專家意見,結合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一期景觀建設實際情況,通過預調研對評價指標進行不斷驗證與修訂,最終選取了21項評價指標。

2.2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爲對該校區一期建成景觀進行準確評價,在選取21項評價指標基礎之上,將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分爲三層:第一層爲目標層,即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一期景觀評價U;第二層爲準則層,下設五個一級指標U1~U5,分爲總體景觀、建築景觀、植物景觀、小品與公共設施景觀、水體景觀;第三層爲指標層,分爲21個二級指標(見下圖)。

3 校園景觀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

3.1 研究對象概況

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位於昆明呈貢大學城內,南鄰雲南民族大學,西鄰規劃的教工住宅區,北接雲南師範大學,東靠龍潭山。從2003年雲南省政府同意學校在昆明呈貢建設新校區,到2008年9月第一批學生入住新校區,再到如今校區的全面啓用,呈貢新校區正處於陸續的建設與使用中,一期規劃用地1991.04畝,最高海拔點1978.9米,可鳥瞰滇池遠景。

3.2 調研數據來源

(1)問卷設計

本次論文調研問卷分爲問卷一、問卷二和問卷三,問卷一是針對各類使用者(包括專家)的景觀使用總體情況調研;問卷二根據被調查者主觀感受對21項評價指標打分,指標的測量方法採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法,利用語義學標度分成五個測量等級: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分別賦予5分 、4分 、3分 、2分 、1分);問卷三是隻針對專家進行的指標兩兩重要性比較表,重要性量化依據1~9標度法(表1)。

(2)問卷發放

本次使用的調查問卷來源於2011年3月對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在校學生、教師、校園管理者及建設者等的調查。包括紙質問卷及網絡問卷。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網絡問卷40份,紙質問卷160份(其中專家1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問卷186份。

3.3 校園景觀評價值的計算

(1)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的建立是以評價指標兩兩重要性比較爲基礎的。首先將問卷中重要性的比較根據表1的描述轉化爲得分,以一級指標的個數5爲例,可以得到一級指標中5個元素的重要性得分,分別令之爲:a、b、c、d和e;然後構造判斷矩陣。判斷矩陣的行和列分別爲指標U1,U2,U3,U4,U5,判斷矩陣中的任何一個元素我們令之爲aij,i,j=1,2,…,n,這裏的n爲5,i和j分別代表矩陣中行元素和列元素的行數和列數。而aij=[SX(]ai[]aj[SX)],其中ai爲指標Ui的得分,aj爲指標Uj的得分見表2。

同理,可以寫出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矩陣維數爲n×n,其中n爲二級指標的因素個數。

(2)權重的確定

設判斷矩陣An×n的最大特徵根爲λmax,其相應的特徵向量爲ω,解判斷矩陣An×n的特徵根。Aω=λmaxω,所得ω經歸一後,即爲同一層次相應元素對於上一層次某一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向量。權重的計算方法很多,這裏採用方根法,其計算步驟如下:

①計算幾何平均值

計算判斷矩陣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幾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JB((][HL(4]m1[]m2[]…[]mn[HL)][JB))]T,其中,mi=n[KF(][DD(]n[]j=1[DD)]aij[KF)],i,j=1,2,…,n;

②歸一化處理

對列向量做歸一化處理,得到相對權重向量ω=([HL(4]ω1[]ω2[]…[]ωn[HL)])T,其中ωi=[SX(]mi[][DD(]n[]j=1[DD)]mj[SX)],j=1,2,…,n,我們令一級指標的表達式爲:S=([HL(4]S1[]S2[]…[]Sn[HL)])T,二級指標的表達式爲ωi=([HL(4]ωi1[]ωi2[]…[]ωini[HL)])T,其中i爲第i個二級指標,ni爲第i個二級指標的指標個數。

③計算最大特徵值

計算An×n的最大特徵值λmax,其近似計算公式如下:λmax=[SX(]1[]n[SX)][DD(]n[]n=1[DD)]mj[SX(](Aω)i[]ωi[SX)],式中(Aω)i是權重向量ω左乘An×n得到的列向量Aω中的第i個分量。

(3)一致性檢驗

一致性檢驗是運用層次分析法的必要步驟,只有判斷矩陣通過了檢驗,算出的權重纔有意義,否則得到的權重不是指標真實的權重;如果一致性檢驗通不過,就要重新處理數據,調整判斷矩陣,得到新的一組權重,直至一致性檢驗通過爲止,否則上述過程將重複。一致性檢驗指標爲C.I.=[SX(]λmax-n[]n-1[SX)],其中n爲判斷矩陣階數。若隨機一次性比率R.I.=1.12,C.R.=[SX(]C.I.[]R.I.[SX)]

(4)計算最終得分

最終得分計算公式可以表述爲:

Score=[DD(]n[]i=1[DD)]Si•Ci,其中Si爲第i個一級指標的權重;Ci爲第i個指標的平均得分,計算結果見表4。

4 評價結果分析與景觀改進對策

4.1 評價結果分析

(1)校園景觀評價綜合得分“S”分析

由表4評價結果可知,該校園景觀評價總體得分值約爲2.89,對照表5,處於“一般”狀態。在分項景觀評價中,以校園建築景觀U2和總體景觀U1評價值較高,得分分別爲3.13和2.89,都處於“一般”狀態。而校園植物景觀、小品及公共設施景觀和水體景觀評價值分別爲2.85、2.83和2.56,雖然也處於“一般”狀態,但得分偏低,處於“一般”標度的得分值邊緣。由於呈貢校區處於逐步建設之中,校園各項設施,特別是綠化、公共設施小品和水景等還處於建設階段,景觀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的,故評價值比較低。總的說來,呈貢校區一期景觀的規劃與建設要改善的地方還很多,景觀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總體景觀U1評價值分析

在總體景觀分項調查中,景觀優美度評價值最高(3.28),其次是景觀舒適度(2.99)、景觀生態性(2.87)、景觀特色(2.78),而景觀的文化性得分最低(2.53)。數據顯示,校園景觀總體上給人感覺優美,使人感到舒適,並體現了景觀的生態性與校園景觀的特色,但是文化性比較差,不能充分反映校園文化。

(3)建築景觀U2評價值分析

在建築景觀分項調查中,建築特色與風格得分最高(3.21),其次是建築羣空間分佈(3.18)、建築與環境協調度(3.08),最低的是建築外立面與色彩(3.06)。總體來看,師生對建築的評價較高,尤其對建築的風格比較認可,對不同功能建築在校園中的佈置位置感到滿意,宿舍、食堂、教學樓、圖書館位置佈置合理。建築與環境協調度、建築外立面與色彩評價值相對較低,因爲校區投入使用不到三年,建築周圍的植物綠化還沒達到綠樹成蔭的效果,所以感到建築與環境協調度不夠。

(4)植物景觀U3評價值分析

在校園植物景觀分項調查中,植物四季景色變化評價得分最高(3.15),其次是植物種類多樣性(3.10)、植物高低錯落(2.80),植物遮陰效果僅有2.35,爲最低。由此可見,校園綠化植物景觀總體較美觀,與其他景觀搭配也較協調。校園綠化樹種比較豐富,且考慮了不同植物在不同季節的色彩,形成了豐富的四季景色。但是在配置植物時未充分考慮高低搭配,致使某些區域形成的植物天際輪廓線過於平直,缺少起伏變化。由於綠化植物大都是一些新栽植的樹木,密度較低,以致校園遮陰面積少,所以師生對植物遮陰效果評價值較低。

(5)小品及公共設施景觀U4評價值分析

在調查中獲知,受訪師生對校園小品設施景觀的整體評價值爲2.83,在五大指標中比較低。其中,尺度恰當評價值(3.06)爲最高,其次是製作材料(2.88)及外形美觀(2.83),設施數量得分最低(2.57)。景觀使用問卷調查表明,學生對公共設施的尺度大小和外觀基本接受,但對製作材料和數量較不滿意。其中,學生對座凳的數量太少提出的抱怨最多,對已有座凳的材料也感到很不滿意。現有大都是石凳,讓秋冬季節很不適應,且破壞相當嚴重。校園環衛小品數量及擺放設置密度較合理,滿意值尚可。

(6)水體景觀U5評價值分析

據調研計算結果分析,水體景觀的得分僅爲2.56,是五大指標中最低的。分項得分比較高的是岸線形態美觀度(2.76),其次是水邊植物景觀優美度(2.69)和水景駁岸生態適宜性(2.57),最低的是水質清潔度(2.19)。人工水景的設計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4.2 景觀改進對策

通過對層次分析法所得結果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影響校園景觀評價的因素,尋找原因,作出如下改進對策。

(1)加強人文景觀建設,完善公共設施

結合“人文景觀項目建設”改善校園標識系統和標識性景觀建設,選取“石鼓”作爲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形式;完善校園文化廣場建設,明確文化廣場內涵;建設社區院落文化景觀;建造主題雕塑,展示大學精神;修繕鳳鳴寺,繼承文化遺產。修繕嚴重破損的公共設施;爲師生等待校車增設遮陽避雨設施;新增能提供聊天、戶外學習、會晤、情感交流的私密性小品設施;改造尺度失當、外觀設計差的道路標識設施。

(2)加強水景設計生態性,強化管理與維護

從駁岸、自然水底、水生植物等角度綜合考慮生態性設計。以緩坡、草坪等取代硬質堤岸,恢復水岸生態環境。種植大量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把水景的維護與管理納入校園綠地管理系統,建立長效機制,由學校後勤保障處統一管理,管理人員應提高意識,加強專業技能,建立完善的養護方案,堅持做好日常養護工作,做好記錄與備案,使水景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3)景觀規劃設計過程引入公共參與機制

公衆參與是一種協商與合作,決策者與公衆應保持對話,共同探討,在討論過程中,決策者提出決策目標和相關信息,陳述自己的觀點,公衆則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貢獻他們的經驗與想法。呈貢校區建設指揮部、設計方與師生因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對校園景觀的需求及要求會產生差異,爲保證校園景觀真正爲使用者考慮,被使用者接受,在此過程中需要引入師生參與方案決策的機制,使師生能有表達自己想法、參與設計的途徑,設計方應重視師生的有益意見並融入到設計中,經過反覆論證、修改,使景觀方案更具科學性和可實施性。

5 結 論

本文的研究只是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做了一些探索,雖然通過預調研不斷作了調整,但還是有很多因素未曾考慮到,建立的指標體系也不夠完善,各個校園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增加或刪除部分指標;高校校園景觀的評價體系不僅僅是對於理論的貢獻,它的實際應用對於之後的景觀設計發展也具有實踐指導作用;所用到的層次分析法是在景觀評價方面應用非常成熟的方法,其評價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孫東川,林福永。系統工程引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劉濱誼。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尋求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新的基點[J].新建築,2001(5):1-3.

[4]姚雪豔。我國城市住區景觀環境評價體系初探[J].華中建築,2007(12):77-80.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七

關鍵詞:場所精神;高校;景觀設計;新校區

引言

校園景觀作爲校園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承載着高校獨特的校園風格和人文內涵,凝聚着校園所獨特的場所精神。本文主要首先對場所精神的出現和對景觀設計的意義進行研究分析;其次再對知名高校新校區與老校區的景觀設計的場所精神差異進行分析,要運用景觀設計原理和手法體現場所精神並領會其在設計中的重要性。通過對高校新校區場地精神的分析和實例結合進行分析研究,旨在建設提升校園形象、強化校園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園林景觀。

一、對場所精神的出現和對高校新校區景觀設計的意義

場所精神最初來源於古羅馬文明的理念――任何一個獨立的事物都擁有自己的靈魂存在,同樣人和場所也都具備這樣的靈魂,同時也決定了特點、性格、本質等等。

場所所具備的不只是單單情感上的存在也有人文歷史自然條件融入其中,在古學說裏,場所精神相似於以前的風水學說,其中包含了人與自然中的心靈感應,但對於風水學中的玄虛的異常之說應當摒棄。

場所精神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無形的卻又一定的概念的精神圖形,這種圖形注入了人的思想,擁有了感情與時間、空間,和自然融於一起。這種事物不是永久不變的,環境的乾煸社會的進步,有可能是積極的變化,也有可能是消極的變化,卻不代表着改變會使場所精神喪失,場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詮釋。

綜上所述,場所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但無法形容,可以用景觀建築要素去賦予場所精神的特質,並於人產生親密的關係,充分體現人與環境間的意願,讓人感受其中的場所精神。

二、營造高校場所精神的景觀設計手法

首先,一定要“因地制宜”,要合理運用學校的自然要素。大自然中任何一個元素都具備着自身的價值與內涵,先從大家熟知的綠地設計開始。

現如今綠地設計在高校校區大面積的運用,從而改善氛圍,營造美化校園景觀。首先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校園綠地景觀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放和自由,但在設計中尺度拿捏與控制。在設計中不要出現視覺孤立,要利用植物在水平和垂直搭配上營造空間感。植物配置上要注重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時給人的不同感受來運用到設計中,最主要是適合植物生長,“因地制宜”尤其重要。

其次,就是“生命之源――水”。水體景觀設計在當今社會尤其的流行,也更容易讓大家彼此接受。人無水不歡,水是不可缺少的景觀元素給場所帶來特殊的意義與h境影響。

多種多樣的沿岸設計,應該設計在靠近校園人流量較多的地方,提高水體的利用率,起到不同的親水性要求,以及對濱水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設計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要把自己融入於設計當中,要尊重歷史文化,場所的要求與生活來源,讓適用對象在其中找到歸屬感。位於場所中產生認同找到方向感和自我定位,形成場所精神。

三、天津大學新校區與老校區景觀中的場所精神

位於天津津南區鹹水沽的天津大學新校區, 這所建於1895年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堂的新校區以一種現代、全新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只見這裏一座座千姿百態的現代化教學樓、排列整齊的學生宿舍,置身在環境優美、綠樹成蔭、波光淋淋,空氣清新的校園中令人心曠神怡。

新校區建設是天津大學建設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里程杯,儘管一些剛剛發芽的植被還有些稚嫩,但我想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一定能爲我們遮風擋雨的,像老校區一樣如登春臺的美景使人流連忘返!

結論:

高校的校園景觀空間是一個學校整體的重要部分,更是作爲一個場所精神的載體而存在,本文首先從新校區的建設開始到新老校區的對比進行歸納陳述。通過本文淺淺的分析,如今高校的場所精神不斷傳承,不管做什麼都要以人爲本切入實際。

參考文獻:

[1]格蘭特・W・裏德著。園林景觀設計從概念到形式[M].陳建業,趙寅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55-59.

[2]西蒙茲著。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89-94.

[3]吳正旺,王伯偉。大學校園規劃 100 年[J].建築學報,2005.(3):9-10.

[4]塗慧君,張小星。大學校園規劃、景觀、建築整體設計觀念建構[J].建築技術及設計,2004,(7):5-10.

[5]馮聲靜。大學新校區景觀設計的現狀問題及策略研究[J].房地產導刊,2014,(24):15-16.

[6]王建國。從城市設計角度看大學校園規劃[J].城市規劃,2002,(5):11-12.

[7]費彥。現象學與場所精神[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9,(4):35-38.

[8]周峯越。論我國大城市中高校校園建設的走向[J].現代城市研究,1998,(6),23-24.

[9]劉濱誼,王鵬。綠地生態網絡規劃的發展歷程與中國研究前沿[J].中國園林,2010,26(3):41-42.

[10]盧兆麟。傳統、文脈與場所精神――太極洞景區玄妙山&抱朴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

[11]王宇。大學校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以成都電子機械高專郫縣新校區爲例[D]:[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07.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八

場所精神對大學校園景觀的意義

大學校園景觀是城市景觀的精華體驗,不僅爲人們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質產品,還提供具有可觀賞的精神產品。由此,大學校園景觀具有獨特的美學特性、藝術規律,屬於技術、藝術、實用及審美等的有機統一。

校園景觀通過綜合運用藝術語言表現其的審美特性,將學校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結合,具有抽象性與象徵性的特點,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友好關係,也是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結合。

大學校園景觀爲師生營造的使一個富有意義的場所,師生在這裏通過自身的理解預知對話交流,大學校園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並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精神氛圍,促進學生更積極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個人修養。大學校園景觀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以其豐富的富有時代特徵與人文特性的場所精神,影響着大學生的思想。

場所精神在大學校園中的應用

1.地域精神的發揚與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從而所體現的地域場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園景觀作爲場所精神的具體體現,在這個區域環境中的人們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於區域環境中的景觀。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對場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現爲對地域精神的尊重與發揚,對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對大學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大文化背景。在這個空間之中,師生交往能夠通過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迅速的適應與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注重發揚和延伸地域精神,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合理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友好關係。

2.校園文脈的保護與應用

校園文脈作爲學校最基本的特徵,其涵蓋了學校的發展歷程、教學特色,以及在長期發展中積澱的人文、藝術以及文化底蘊。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強調校園文脈,就是加強學校與周圍環境的聯繫,重視新老文化的傳承與連續。校園景觀的功能與意義,通過空間、時間的文脈表現,反之景觀功能意義也支配着校園文脈。

景觀追求的正是文脈的延續,強調在特定的空間範圍內,實現環境個別元素與整體在時間、空間方面的連續性,確保人文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同時對傳統不斷推陳創新。

3.校園景觀與建築物的協調統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與發展,與國家、民族、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有着密切的關係。校園建築作爲學校發展史的載體,生動的體現了這一點。由此,愛護與保護校園建築,對其進行優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敬推崇,同時也是對校園文化的保護與延續。

當前大學校園在保護校園中心的同時,還要實現建築形象的統一,突出整體特色,確保校園風貌的統一和諧。通過空間視覺的創設,使校園景觀與場所精神的豐富內涵得以體現,對外形成明確清晰的建築意象。

4.重視校園場所的可參觀性與歸屬感

校園景觀設計,不僅提供觀賞,關鍵還是塑造一個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間氛圍,讓師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強烈的歸屬感。爲師生營造良好的交往場所,促進師生交流、相互啓發,並且鍛鍊溝通能力,這種場所的構建不應該只在課堂中,而且還應貫穿學校生活中,包括課外活動空間。良好的校園景觀,能夠爲師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場所,並且逐步成爲師生所信賴的環境空間。

5.創造綠色生態環境

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對場所精神的應用,還體現在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在保護校園原有自然環境的同時,加大力度創造綠色的生態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賦予給校園最天然的場所精神,因此景觀設計過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環境形態,保護不場地原有的植被,確保生態平衡。

結論

當前,大學校園景觀設計處於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如何處理好校園場所精神的傳承與推陳出新,成爲各個大學保持各自特色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對大學校園歷史意義景觀的尊重與保護中,也應當結合時代特徵,設計新的景觀表達形式,以滿足和適合人們的需求。本篇論文主要針對大學校園景觀中場所精神的應用進行細緻的分析,從對傳統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創新,保護校園文脈,建設協調統一的景觀與建築,最終保證建設一個具有可參觀性與歸屬感的校園,提升師生學習和生活的品質。

(作者單位:德州職業技術學院)

校園景觀設計論文 篇九

大學校園是青年學習和國家進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場地,是傳授知識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場所,是廣大學子從“堡壘”走向社會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一個大學靈魂承載和精神積澱的物質保證。景觀型校園規劃設計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漸成爲校園景觀設計的主流,通過美輪美奐的園林設計,結合獨特的建築風格,兩者交相輝映,組建校園內清新、現代、平靜人心的校園景觀。同時校園的規劃設計還應對校園這一自然-人文綜合體進行研究,充分考慮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注重環境保護,根據校園所處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經過精心的設計,完美的創意,形成具有地方性、獨立性、特色性的校園景觀,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對於校園景觀規劃的設計,需要我們通過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生態景觀設計方法,以指導當前社會發展大環境下的校園建設的實踐活動,從而設計出具有校園鮮明特色的景觀,實現校園景觀設計與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生態建設。

校園景觀將會成爲整個校園環境建設主要影響因素,是校園土地規劃和校園建設結構都需要重視的部分。而且校園文化的營造主要是通過校園的景觀來營造的,校園景觀在知識傳播、精神培養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引入生態學理論和生態理念觀念對於目前的大學校園景觀進行綜合研究突顯出了重要的意義。

這種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現階段國內大學校園建設沒有形成健全的生態景觀意識,因此通過分析大學校園景觀特性,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對當今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其景觀內部的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徵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從而可以合理處理校園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質量要求,O計出與校園協調和相容的生態景觀結構,並對其具體實施進行指導。

(2)現階段國內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過於追求圖面的軸線和形體視覺藝術效果,建築標準一味求高,而對特定的區域基地條件、投資經濟合理性、當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變、校園規劃設計中的新技術內涵及人際互動需求卻考慮較少。大學校園景觀生態設計對於校園生態系統適應性的意義,不僅僅能夠讓人們更加明確校園景觀規劃對校園建設的重要性,減少校園建設的盲目性,而且可以通過具體的理論研究成果和科學的設計理念,讓設計者明確校園景觀設計的意義,從而探索出一種基於生態理念的設計方法,使得校園景觀設計更加高效和完美。

(3)一些歷史悠久的老牌名校,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的劍橋大學、中國的北京大學等這些知名的大學都有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景觀。這些經過數以萬計學子走過的校園景觀,都有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彰顯了一所學校的文化和靈魂。然而,縱觀目前國內大學的景觀設計現狀,對於校園規模的過度追求、學生容量的過度擴大以及經濟建設思想的影響,都使得原有的校園景觀處於被破壞的境地,大學校園的生態結構與人文氣息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筆者將會以同濟大學爲例嘗試着通過理論研究大學校園景觀規劃如何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各項研究成果如各種景觀生態效應、景觀生態原理等來修正已有的理論和方法,實現大學校園景觀的生態建構,使大學校園規劃建設有利於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維護。

生態高校這一設計理念是伴隨着中國現代社會發展和可持續思想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期望在校園內構建融匯學習、生活、娛樂、休閒於一體的自然與人工的生態綜合體,進而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生態關係得以深化和發展。生態高校主要是以生態學作爲整體的指導思想,將這一思想應用到校園的整體規劃、設計、管理、運行和維護的全過程中,形成一個自然環境優美、景觀結構合理、人文氛圍深厚的綜合性高校生態系統。

生態高校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生物多樣。生物多樣性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性,從其內涵來看,生物多樣性包含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四個層次。在生態校園裏,有足夠的綠地生態系統,豐富的適應當地生存環境的動植物,保持着穩定的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1。所有生物物種所擁有的基因和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均衡、穩定地維持着其所在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呈正態分佈,通過維持校園內物種的多樣化達到生態化,根據不同物種的特點形成多樣化的空間環境類型以滿足物種的需要,並採用多樣化的方法靈活處理環境設計。

(2)機能整體性。在整個生態校園裏,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文化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自然結構與人爲結構以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內部之間相互協調,形成了一個高效、穩定和可持續性的生態系統,包括內部的物質代謝、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等。

(3)生態自組織。校園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各種生物通過食物網聯繫,與環境協調,實現各自的職責和功能,自動形成有序結構。整個生態系統結構是內在的,功能是外在,這一切都是完美而自然的結合2。

(4)體現生態景觀美學。生態校園景觀美學分爲兩方面:一是外在形象,即形式、色彩、裝飾、空間變化、線條、氣味等;二是內在活力,即物質代謝、能量流動和信息的傳遞等。前者是由人工創造出來的美,是一種視覺感知的美感;後者是一種內在的活力美,一種蘊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我們要承認兩者特有的獨立性,又必須使二者相互統一――統一於生態校園景觀美學。因此,歸納起來是要讓景觀美富有生命力3。

體現時代性和尊重傳統是景觀設計中相對矛盾的對立面,對於老校園的景觀規劃設計就需要面對這一矛盾,也是景觀設計師必須要考慮的內容。因此就需要對傳統校園中不合理部分、欠合理部分、合理部分進行明確的劃分,現代高等教育已逐漸發展成爲大衆教育,歷史高校應當順應時代潮流,滿足新時期的需要,努力實現傳統教育向大衆教育的轉變,合理的改造校園景觀。

大學校園景觀生態化發展的方向,應當根據已有的建設基礎,採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注重前沿的設計理念和手法,遵循“寬容、多樣、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建設理念,圍繞生物多樣性與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理念,把握校園的歷史文脈,營造尊重自然,追求生態和諧的氛圍,努力將大學校園變成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景觀內容、豐富的文化、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

參考文獻

一、著作

[1] 王鐵著。外部空間環境設計[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2] (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5.

[3] (日)瀧光夫著,劉雲俊譯。建築與綠化[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4] (美)尼古拉斯・T.丹尼斯(Nicholas Dines),(美)凱爾・D.布朗(Kyle Brown)著,劉玉傑等譯。景觀設計師便攜手冊[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二、期刊資料

[1] 吳偉。生態理論對城市規劃的影響[J].城市規劃彙刊,1993(3).

[2] 吳人韋。培育生物多樣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專題研究之一[J].中國園林,1998(4).

[3] 韓玉梅。大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 赤峯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4).

三、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