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王績《野望》全詩翻譯與賞析【新版多篇】

王績《野望》全詩翻譯與賞析【新版多篇】

野望原文譯文及註釋 篇一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註釋:

1西山:在成都西,因終年積雪,一名雪嶺、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三城:指鬆州(今四川松潘)、維州(今四川理縣西)、保州(今理縣新保關西北),因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戍守。

2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今成都市南,架錦江上,相傳諸葛亮送費禕赴吳,雲“萬里之行,始於此橋”而得名。

3風塵:指戰亂。諸弟:杜甫有四弟:穎、觀、豐、佔。時只佔隨身邊。

4遲暮:指年老,杜甫時年五十。多病:杜甫曾患肺病、瘧疾、頭風等症,故云。“供”字沉痛,黃生曰:“‘供’字工甚。遲暮之身尚思效力朝廷,豈意第供多病之用!此自悲自恨之詞。”(《杜詩說》卷九)

5涓:細流。埃:微塵。聖朝:稱頌當朝。句意謂自己對國家沒有微末貢獻。

6極目:縱目遠望。

7人事:世事。時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於調役,朝廷不恤,故有人事蕭條之嘆。

賞析:

題爲“野望”,但重點不在野望之景,而在野望所感,思弟哀己,憂國傷民,杜甫真是無時無地不在憂國憂民也。仇兆鰲曰:“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杜詩詳註》卷十)此詩起用對偶,對仗亦工,但前人亦指出前四句第五字皆數目相犯。學者宜忌。

參考答案 篇二

杜甫的七律《野望》,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全詩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五律《野望》,由望字着筆,因野望而生愁,國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遠望安史在河北縱橫,加之遲暮多病,報國無門,感慨無限。結句點題並與首句呼應。全詩語言凝練,感情深沉。

這首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爲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峯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鬆、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供”,付託。“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爲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爲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爲“遲暮”“多病”發愁,爲“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爲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原文譯文及註釋 篇三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註釋:

【1】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3】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

【4】依:歸依。

【5】秋色:一作“春色”。

【6】落暉:落日的餘光。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詩:“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

【7】犢(dú):小牛,這裏指牛羣。

【8】禽:鳥獸,這裏指獵物。

【9】相顧:相視;互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知音》:“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於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

【10】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啓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註釋:

(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

(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暉:落日的餘光。

(4)犢:小牛。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啓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

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峯都塗上落日的餘暉。放牛的兒童騎着小牛回家,獵人騎着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鬱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作品賞析: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閒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爲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象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爲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野望 篇四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爲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⑶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當時因受吐蕃侵擾,曾在鬆、維、堡三城設戍。

⑴“海內風塵諸弟隔”一句中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作簡要說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