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小報要寫什麼內容精品多篇

數學小報要寫什麼內容精品多篇

數學家的故事 篇一

1、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出的圓周率爲3.1415926<π<3.1415927,這一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誤差的範圍,是當時世界最傑出的成就。祖沖之確定了兩個形式的π值,約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這兩個數都是 π的漸近分數。

2、華羅庚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做出卓越貢獻,由於他的貢獻,()有許多定理、引理、不等式與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爲了推廣優選法,華羅庚親自帶領小分隊去二十七個省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達二十餘年之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爲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數學家格言 篇二

1、數學是無窮的科學。——外爾

2、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哈爾默斯

3、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着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着獨立發展的終止或衰亡。——希爾伯特

4、數學中的一些美麗定理具有這樣的特性:它們極易從事實中歸納出來,但證明卻隱藏的極深。——高斯

5、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而數論是數學的皇后。——高斯

數學小報內容1:如何學好九年級數學 篇三

一、:基本學習方法。

1、課本要“預、做、復”。每堂新課之前,做到先預習,特別要把難點或不懂之處用彩筆劃出,以便上課時更加註意。每節內容後面的練習自己可以先做一做,做到看懂70%的新內容,會做80%的練習題。每節新內容學完後,我們要按照課本內容,從易到難,從簡到繁,一步一步地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複習,對概念、定理、公式做出歸納、總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好能把課本上的例題自己做一遍。對課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

2、上課要“聽、記、練”。把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放在課堂上着重聽,必要時還需做好筆記,並通過一些練習題加以鞏固。數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單把概念、定理、公式背熟,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練來減少運算中出現的錯誤。

3、作業要“思、問、集”。作業一定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多從不同的方法、角度入手,多從典型題目中探索多種解題方法,從中得到聯想跟啓發。同時,還應多樹立數學解題思想:如,方程的思想、函數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整體的思想、分類的思想等常用方法;對於難題,要多問幾個爲什麼,如改變條件、添加條件、結論與條件互換,原結論還成立嗎?另外,對於自己作業、試卷中出現的錯誤,最好能準備一本錯題集,以便今後複習中使用。做到絕不出現第二次類似錯誤。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制定計劃。從而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打穩紮,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跟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練學習意志。

(2)課前自學。這是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着重聽老師講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3)專心上課。“學然後知不足”,這是理解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跟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課前自學過的學生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麼地方該詳細聽,什麼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纔記下來,而不是全盤抄錄,顧此失彼。

(4)及時複習。這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覆閱讀教材,多方面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比效,一邊複習一邊將複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5)獨立作業。這是掌握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跟對新技能的必要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作業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6)解決疑難。這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於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覆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跟同學,並經常把容易錯的地方拿來複習強化,作適當的重複性練習,把從老師、同學處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7)系統小結。這是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跟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複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爲依據,參照筆記與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8)課外學習。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跟繼續,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加深跟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滿足跟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學習跟工作的能力,激發求知慾與學習熱情。

三、: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

數學學科擔負着培養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跟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只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鑽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跟“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方法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複習)跟一個步驟(歸納總結)是少不了的。

四、:做好當天覆習。

複習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書或筆記,而是採取回憶式的複習:先把書,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老師講的內容,例題: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也可邊想邊在草稿本上寫一寫)儘量想得完整些。然後打開筆記與書本,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記清的,把它補起來,就使得當天上課內容鞏固下來,同時也就檢查了當天課堂

五、:做作業的效益。

即做題後有多大收穫,這就需要在做題後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想,是否還有別的想法跟解法,本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法,在解其它問題時,是否也用到過,把它們聯繫起來,你就會得到更多的經驗跟教訓,更重要的是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這將大大有利於你今後的學習。另外,就是無論是作業還是測驗,都應把準確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也是學好數學的重要問題。

數學小報資料內容:計算課,數學思維不能缺席 篇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5年版)》指出:“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以爲,國小階段的計算教學,在關注學生獲得基本計算技能的同時,更應該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計算方法的探索與創造,在比較分析中整合並優化算法,體驗發現的愉悅與成功,不斷地幫助和支持學生積累觀察、比較、思考和抽象的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形結合、優化選擇等基本的數學思想。趙薇老師和盧琴老師在《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教學設計中,都能關注兒童的數學學習起點,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發兒童主動思考的積極性,鼓勵兒童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在操作中嘗試,在嘗試中比較,在比較中選擇,不斷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學會有條理地思考、有選擇地優化,循序漸進地發展數學素養。具體設計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爲理解而教——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激活學生思維的生長點

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就教育而言,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麼意義,往往極其有害。”並強調指出,“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兒童的運算能力不僅表現爲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地進行運算,還表現爲能根據具體情境主動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和方法來解決問題,不斷地積累數學計算的經驗。趙老師和盧老師在設計《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一課的。教學時,非常重視“讓計算生動活潑起來”,即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生長的力量,設計中始終關注:問題由學生髮現,算法由學生嘗試,算理由學生探究。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思考,在比較、優化中選擇,在應用、拓展中感悟。

(一)引發自主發現問題的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成爲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裏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兩位教師呈現了課本主題情境圖後,都通過“從圖上你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和“你能提出用減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嗎”的引導,鼓勵學生提出了用減法計算的三個問題,並列出三道算式,即34―30、30―8、34―8,激發了探索退位減法的主動性。

(二)參與主動建構算法的過程

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發現、自主探究的建構過程。例如,在探究30―8和34―8的算法過程中,兩位教師都讓每一個學生嘗試參與,充分調用原有的計算基礎和思維經驗,想到可以有擺小棒、撥計數器和直接口算等方法來計算。尤其是34―8的算法探究,學生結合直觀操作演示,想到了三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一是“先算10-8=2,再算24+2=26”;二是“先算14―8=6,再算20+6=26”;三是“先算34―4=30,再算30―4=26”。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了算理,在經歷探究中明晰了算法,原本枯燥乏味的計算過程因有了學生的主動建構而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三)關注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數學活動經驗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澱,是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逐步積累的。我們知道,數學活動經驗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和認同性、主體性和實踐性的特徵,讓學生親歷數學活動,就是幫助學生存儲和激活、擴展和完善認知結構,從而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經驗。例如,在30―8和34―8的教學中,兩位教師通過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即在“擺一擺、算一算”“比一比、說一說”“問一問、想一想”中,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運算的經驗不斷應用,比較的方法不斷豐富,探究的能力不斷培育,思考的品質不斷提升。這樣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在體驗中內化,在感悟中提升的過程。

二、爲思維而教——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催生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計算課,學生的數學思維不能缺席。在探究算理、明晰算法的過程中要逐步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觸摸數學思想方法的精神內核,完善認知結構,培養思維品質,形成數學觀念。

(一)充分思考,觸摸思想

“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應有的思維習慣應放在數學教育的首位。”(波利亞語)數學教學中要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在思考中生長數學思想的力量,感受思維脈搏的跳動。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很好地滲透了抽象的思想,引導學生探究退位減法時,經歷“直觀操作—圖式表象—形成算法”的過程,將怎樣想的過程用小棒擺出來,將怎樣算的在計數器上撥出來,將動手操作的過程說出來。擺小棒、撥算珠和圖式、算式融爲一個整體,在直觀的操作中學生逐漸明晰算理、有序思維,智慧之花在手指尖上自然綻放。

(二)優化整合,催生思維

算法的選擇與優化是實際教學中比較難把握的策略。算法優化是指國小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積累的運算經驗、以及學生擅長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強化某種思維方式,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基於自身個性的優化算法,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趙老師呈現了34―8的三種算法以後,通過“同學們想出了幾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和“這些方法,你喜歡用哪一種”的啓發提問,讓學生的思維在背景中豐富起來。而盧老師則通過“剛纔所有擺小棒的計算過程中都有哪一步?爲什麼要拆開一捆”“比較30―8和34―8計算過程有什麼相同處” 等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鑲嵌在比較的數學活動中,從而獲得更生動而鮮明的理解。

(三)傾聽交流,提升品質

學會數學交流,可以啓迪數學思考的深刻性。兩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34―8多樣化的算法時都爲學生的交流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不同觀點,傾聽他人的想法,理解別人的算法,形成初步的計算策略。不同的算法在師生的追問和傾聽中互動交流,學生在交流中慢慢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互相欣賞,個性在交流中得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也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樣的平等對話,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意味着主體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生命成長的過程。

三、爲自由而教——分享個性化地表達,發展學生思維的多樣化

德國數學家康托爾說:“數學的本質在於思考的充分自由。” 而“積極、富有創新精神的思維習慣,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產生”。(懷特海語)在數學教學,尤其是計算教學中,這種“充分自由的環境”需要教師首先要爲兒童應在營造一種安全、愜意、享受的學習場所,還需要教師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狀態,讓學生充分敞開心靈、放飛思維,富有個性地參與操作與創造、體驗與感悟。

(一)尊重選擇,倡導自我建構

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質是尊重學生的自我構建和自我理解,倡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與思考。兩位教師在教學中都能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想法,感受算法的多樣化與靈活性,並比較不同方法的特點。

(二)關注差異,拓寬思維空間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研究表明,由於學生的興趣、需要、先前經驗的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這種差異既有對同一問題在觀點上的激烈爭論,也有在解決問題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選擇;既有不同學習風格的體現,也有獨特優勢潛能的挖掘;既有個體認知思維能力的高低不同,也有個體興趣、情感、態度等體驗上的獨特性……所有這些差異都構成了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師和學生利用這種差異資源不斷生髮新的觀點,不斷生長新的思維,不斷迸發新的問題。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充分的探索。尤其是趙老師的設計,在鞏固應用部分,通過題組對比練習、變式拓展練習、遊戲激趣練習、實際應用練習等,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靈敏性和批判性,學生的思維在多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生長,多樣化思維的策略在比較選擇中逐步延展。

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簡單地將“算法的多樣化”與“算法的優化”相對立,認爲強調多樣化就排斥了優化,認同優化就摒棄了多樣化。其實,算法的多樣化本身包含着優化的過程,優化的過程也是算法多樣化的一個持續生成,兩者互補共生,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筆者在此有一個建議:我們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時,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自由敞開心靈,豐富學生多樣化的思維:如關於34-8的計算探索,可以提供更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充分鼓勵學生多樣化地探求解決的方法,有學生會用倒着數數的方法,即33,32,31,30,29,28,27,26,算出34-8=26。事實上,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合的方法來計算。例如,計算40-1時,倒着數數的方法也是很便捷的計算,而學生能合理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應該培養的一種素養。

關於數學的作文 篇五

2個月前的一天晚上7時30分左右,我在漫不經心翻看媽媽手機上的APPLESHOP的時候,偶然看見在動作遊戲免費排行榜第5位的位置上,有一款遊戲:《鋼鐵力量》,觀看了它的介紹和遊戲截圖以後,我決定下載這款遊戲。

一開始進去,它會給你指引,讓你打一場仗,然後讓你用4000軍費購買一輛名爲“水蛇”的坦克,而下一級坦克則需要10000軍費才能買到,而我平均一次戰鬥只能獲得約1000軍費的獎勵,所以10000÷1000=10次,至少要10次戰鬥才能獲得,而我現在使用的名爲天龍的美製M4謝爾曼坦克則貴達20鑽,而1鑽一般要5次戰鬥才能獲得,所以我是經過100次戰鬥才獲得它的。而我的目標—孔雀坦克更是貴到了100鑽的價格,100×5=500次,我現在有13鑽,13×5=65次,500-65=435次,所以我還要進行435次戰鬥才能獲得它。

你看,數學不僅存在於生活中,遊戲中也有它的存在。

數學小報內容3:三招助你學好數學 篇六

1、數學的一大特點就是理論的嚴謹性,所以對教材上的點點滴滴都應熟透,是毫無疑問的。

尤其對於考研來說,把教材搞透還不夠,還應當按考研大綱的要求補充一些知識。故最好選擇一本好的輔導書很重要!

2、一般數學考題有概念題、計算題、證明題、綜合題跟應用題。當然大部分是計算題。因此,特別要加強計算能力的訓練,要練到做基本的計算題時,要求又對又快。“凡是會做的題都要不錯”。

而證明題在高數中不多,但是考研的最難的題往往會是高數證明題,而在線性代數中,證明與計算是並重的。因此,心理上不要跟證明題“對立”。

但由你的特點,先應把那些簡單的證明題,及處理證明題的基本思路、方法弄懂。可以先繞過難的證明題,等計算基本功跟概率統計熟了之後,再回過頭去看看證明題,“熟能生巧”,說不定有些不太難的證明題漸漸會了,對“特難”的題就是計算題也可先繞過去。

比如從不少讀者的問題中我們看到,有些輔導書上有大量積分的計算難題,幾乎是不可能在考研中出現的,可以不理它。

3、看數學書一定要邊看邊推導,即要動手又動腦才行。尤其動手,不要以爲書上的看懂了就行了,要推開書自己推導出了纔算初步懂了。

另外要反覆,每讀完一章要小結,對書上的例題要把它當作習題去做,而不要當例題去看!要做一定的題,但不要認爲做得越多越好!而主要是“精”。

一道題不做而已,做就反覆練,練熟練透,直到

數學文化小常識:圓的歷史 篇七

古代人最早是從太陽,從陰曆十五的月亮得到圓的概念的,那麼是什麼人作出第一個圓的。呢?

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用一種尖狀的石器來鑽孔,一面鑽不透,再從另一面鑽。石器的尖是圓心,它的寬度的一半就是半徑,這樣以同一個半徑和圓心一圈圈地轉就可以鑽出一個圓的孔。

到了陶器時代,許多陶器都是圓的。圓的陶器是將泥土放在一個轉盤上製成的。

6000年前,半坡人就已經會造圓形的房頂了。

古代人還發現圓的木頭滾着走比較省勁。後來他們在搬運重物時,就把幾段圓木墊在重物的下面滾着走,這樣就比扛着走省勁得多。

大約在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輪子――圓的木輪。約在4000年前,人們將圓的木輪固定在木架上,這就成了最初的車子。

會作圓並且真正瞭解圓的性質,卻是在2000多年前,是由我國的墨子給出圓的概念的:一中同長也。意思是說,圓有一個圓心,圓心到圓周的長都相等。這個定義比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給團下定義要早100年。

數學趣味問題 篇八

1、今年許鵬比媽媽小30歲。4年後媽媽的年齡是許鵬的3倍。問許鵬和媽媽今年各多少歲?

解答:4年後媽媽的年齡是許鵬的3倍,即媽媽的年齡比許鵬大2倍(3-1=2倍),剛好是他們年齡的差(30歲)。所以4年後許鵬的年齡應該是:今年許鵬的年齡是:15-4=11(歲);今年媽媽的年齡是:11+30=41(歲)。

2、當問某人的年齡時,他說:“我後天22歲,可去年過元旦時,我還不到20歲。”這樣的事可能嗎?

解釋:這是可能的。這個人的生日是元月2日。他說話時是今年12月31日。這樣一來。他去年元旦時是19歲,1月2日20歲,今年元月1日還是20歲,元月2日21歲,明年元月2日就是2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