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扁鵲的故事精品多篇

扁鵲的故事精品多篇

扁鵲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篇一

扁鵲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是被公認的古時五大醫學家之首。扁鵲在年輕的時候做一戶貴族家客店的管事,所以接觸到了很多人,其中有個叫長桑君的人與之投緣,並傳授給扁鵲一門醫學技藝。扁鵲經過刻苦的鑽研,終於在醫學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並開始了四處行醫。

扁鵲精通各種醫學科目,無論是少兒科,還是老年的五官科,亦或是婦科扁鵲都能從容應對。在多年的行醫後,扁鵲的神醫名聲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衆人都對他極爲尊敬,這也令一些諸侯王們對他產生了興趣。當扁鵲在魏國境內時,就曾被魏文王召到宮內問過話。

好奇的魏文王就問扁鵲:你家的三個兄弟都是精通醫術,那誰最爲厲害呢?扁鵲就答道:自然是我大哥最厲害,然後是我二哥,最後才輪到我。這下魏文王就更好奇了,問他:那怎麼回事你名聲最大呢?扁鵲回道:因爲我大哥看病是在別人病發之前就將病人醫治好了,所以別人感受不出來,因而他的名聲只有我們家裏知道。我二哥則是在病人病情剛發作時就將其醫治好,所以名氣只在鄉間。我則是隻能在病人病情嚴重時醫治,還要下藥,把脈,插針等等手段,故而外人都認爲我的醫術很高明,名聲就大了。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難以佐證的,或者就是一個故事而已。其中的扁鵲是謙遜的,他的家族醫術之高明,但他不會因自己的名聲之大而忽略了家族中其他更高明的人,這是因爲他看的到自己的不足。

扁鵲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篇二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夏、商及周初舊名爲秦邑)人,一說爲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再一說爲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爲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爲婦科,在周爲五官科,在秦爲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啓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爲扁鵲所著。河北省《博野縣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爲什麼被稱爲“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爲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爲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裏,就給那裏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爲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爲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爲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爲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裏出來。有人尾隨着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準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過齊國都城臨淄的時候,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他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桓侯聽了不以爲然,說:我沒病。”扁鵲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桓侯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領,竅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作了一番觀察之後,對齊桓侯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桓侯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把扁鵲的話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經過細緻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侯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侯發覺扁鵲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進入血脈,用鍼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也能治癒。如今齊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只好躲開。”又過了五天,齊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請扁鵲來治,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侯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也就死了。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讚賞不絕地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扁鵲不僅善於切脈和望診,而且善於運用鍼灸、按摩、熨貼、砭石、手術和湯藥等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爲他死了。爲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從官)問道:“太子患什麼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氣發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鵲進一步瞭解了太子發病的各種情況,就信心百倍地對中庶子說:”你進去通報虢君,就說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鵲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報,而且嘲諷扁鵲說:“你既無上古名醫俞跗的本事,反而說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嬰兒也會知道你是騙人的!”扁鵲氣憤地說:“你這是從竹管裏望天。老實告訴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審察病人形態,就能說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試去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該會鳴響,鼻翼該會扇動,從其大腿摸到陰部也該是溫熱的。”聽到這裏,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爲扁鵲雖沒有見過太子,但通過多次詢問,對太子的病情已瞭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說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

中庶子只得進去通報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驚,趕快出來接見扁鵲,說:“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無緣拜見;先生路過我這小國,幸虧主動來救助,這實在是寡人的幸運!有先生救助,我兒就能活命;沒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屍體埋在山溝罷了。”說着,“流涕長潸”,哭得好悲切。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紮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甦醒過來。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而他卻實事求是地說,並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沒有真正死去,他只不過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而已。

扁鵲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篇三

秦武王顴骨上生了個毒瘤,痛苦不堪,便命人把神醫扁鵲請來爲他治療。扁鵲仔細檢查了一陣,然後說:“需要把瘤割除,大王纔不會痛,明天我就帶手術刀來爲大王割除。”

扁鵲走後,武王手下的大臣圍上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大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邊,割掉了不一定能斷根,說不定還會把眼睛搞瞎,耳朵搞聾。”

第二天,扁鵲來到堂上,武王說不用割了,並把理由告訴他。

扁鵲聽罷,生氣地把石針丟在地上,說道:“你同內行人一起商量好的事情,卻又被你同外行人一起敗壞了!”

扁鵲材料作文 篇四

材料作文“扁鵲三兄弟從醫”寫作指導與範文示例

【審題與點撥】

大哥防患於未然天下不聞 二哥消滅於萌芽聞名鄉里 扁鵲起死回生聞名天下

扁鵲比較而言,是技低一籌,病已出現,是對症下藥的問題了,當然要容易些。可是,一個默默無名,一個聲名赫赫,爲什麼?

故事啓示,事中防範好於事後防範,事前防範好於事中防範北宋歐陽修有言: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小節不拘,蟻穴不堵,往往是釀成大禍的前兆由此看來,防病治病於未發、始發之時,待苗頭尚在萌芽或剛剛嶄露,便毫不留情斬草除根,效果最佳,否則,及至東窗事發後方動手術、下猛藥懲戒、挽救,儘管對他人是一種最好的警戒,但對一些滑到深淵的個人來說,追悔方已遲矣這同時也提示我們,在制度上必須強化對有可能發生行爲的領域的預防與監督。

比之現實,工作要加大預防力度,像扁鵲大哥那樣,治病於未發之前;發現苗頭性問題,要像扁鵲二哥那樣,治病於初起之時;對於問題,就要像扁鵲那樣,動手術、下猛藥,嚴肅查處。

比如說吧,平時根本不管環保,不搞植樹,等到發大水災,發大泥石流,就捨命救災,三年五年不管事,到了災時三天五天不睡覺,三過五過家門而不入,得,一下成了英雄——名來了,利來了,官帽子來了,當上了“名醫扁鵲”了

還有一個故事,那是關於人口的問題。馬寅初先生早早就提出了,但是由於那時候還是“病”發之前,而且受“左”的思想的影響,沒有得到認可,而釀成了中國現在不得不動“大手術”之後,才使人口稍稍得到控制這算是沉痛的教訓。

【最佳立意參考】

1、做事也應該學習扁鵲的大哥: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2、防患於未然,纔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3、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纔是真正的高手

4、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5、預防重於救治

6、成名不是檢驗成功的唯一標準默默無聞的事前英雄同樣值得推崇

7、社會不僅需要防患,當危機出現時,還需要能夠砥柱中流的人,敢當要任,敢做大事

8、如何看待社會評價,對社會的評價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心理不平衡,要了然於心,無愧於心

9、讚頌技藝高超、品德高尚、不求名利的大師風範

防患於未然

扁鵲的大哥有本事在沒病時,看出病來,讓病連發的機會都沒有,大象無形,眼觀無狀,爲病人着想,醫德高尚但願天下人康健,哪怕櫃上藥生塵。宅心仁厚的人常有這般菩薩心腸。正如古人說,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這讓我想到了,中國自古就講的“萬事防爲先,防患於未然”的道理。

防範於未然纔是真正最高明的。人們總高度評價在“痛定思痛”之後“亡羊補牢”,卻不屑一顧於“防微杜漸”之中“未雨綢繆”,這是一種“情有可原”的錯覺。所以人們總認爲能解決“大問題”的人才是“大專家”,殊不知能在歌舞昇平時、杜絕“出問題”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

其實,無論是治病救人也好、治國安民也好,都應該像扁鵲的大哥看

齊:防患於未然。

時下反腐倡廉,也可借鑑扁鵲三兄弟治病的辦法:像大哥那樣治病於未發之前,像二哥那樣治病於初起之時,對腐敗分子,則要像扁鵲那樣,動刀子,下猛藥。毋庸諱言,我們現有的反腐方式,重點往往是在查處大案要案,也就是說,主要是對付那些“病情”嚴重惡化,甚至已經“病入膏肓”的重症“患者”,諸如成克傑、胡長清、慕綏新、馬向東、王懷忠、劉方仁等等重量級“腐敗大亨”無不在此之列。殊不知這些嚴重的腐敗分子在我們黨和幹部隊伍中只是少數人,而相對更多的則是那些“尚未發病”和“病情尚不嚴重”的“準腐敗”“小腐敗”患者。時下那種“注重事後查處多於事前預防”的“救火式”或者“重打老虎,輕拍蒼蠅”的反腐方式,正是忽略或錯過了對這種“患者”進行積極醫治的最佳時機。

假如我們在開展反腐敗鬥爭中,既讓“扁鵲”們大力救治那些重症腐敗分子,又能充分發揮“扁鵲的大哥二哥”們的特長,積極醫治那些“尚未發病”和“病情尚不嚴重”的“準腐敗”“小腐敗”患者,力爭將腐敗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那麼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無疑會取得更爲理想的成效。不僅可以從中挽救更多的失足幹部,同時還將大大降低反腐成本。

中國自古就講“萬事防爲先”“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等道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正映證着了這個道理。思古撫今,無患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防患於未然纔是王道。

“勝於無形”更該獎

2008年,重慶、四川等地成功抗

擊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按照慣例,各地、各級政府肯定要表彰、獎勵一批在抗旱救災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單位這是應該的,也有利於鼓舞先進,激勵士氣 不過,獎勵也有學問需要提醒的是:獎勵,不要忘記“勝於無形”者!

何謂“勝於無形”?

“勝於無形”是我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提倡的一種博弈境界。他認爲,對領導者指揮打仗而言,預見勝利沒有超過普通人的眼界,不算最高明;指揮部隊力戰獲得勝利而天下人都叫好的,也不算最高明,就像舉得起毫毛算不上大力士,看得見日月算不上目光特別敏銳,聽得見雷聲算不上聽力特別好。真正最高明的人,他取得勝利的局面就是應該勝,既顯不出智謀的名聲,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勞。這就是“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條河的兩岸分別坐落着李家村和張家村一年冬天,李家村的領導從天氣預報中得知明年可能發大洪水,就帶領村裏的人奮戰一冬,修好了堤壩,備好了物資。張家村的領導也得到了大洪水的信息,但是,他們認爲,洪水未必真來,來了再想辦法也不遲,所以沒做準備。

第二年,大洪水來了,張家村因爲沒有準備,雖然村領導積極帶頭抗洪,人員沒受損失,但莊稼、財產的損失卻不小;而李家村由於堤壩完好、物資準備充足,沒受一點損失———李家村的領導就是“勝於無形”

但是,兩個村後來的情況卻頗有戲劇性:張家村的領導由於努力抗洪搶險、搶救羣衆、搶修堤壩,又上報

紙電視,又被評爲先進,受到重獎。而李家村的領導因爲早作準備,洪水來時,既不需要搶險,也不需要救災,沒有那些驚險的、激動人心的場面,所以,反而沒有得到任何獎勵———印證了孫子對“勝於無形”者的預言“無智名,無勇功”。

其實,這也符合普通人的認識規律,古代名醫扁鵲曾談論他家三兄弟的醫學水平和知名度的關係———大哥在病發生之前治病,由於一般人都不懂他事先剷除了大病的苗頭,所以他沒名氣;二哥在大病初起之時就發現並施治,一般人以爲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只在鄉里有名;而扁鵲是在病人病情已經很嚴重時才發現並治療,因此,一般人認爲自己的醫術最高明,享譽天下。

但是,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哪一種利益最大?就算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病人身體受損害、受痛苦,又何如不得病,或者在小病階段就治療好?

公共管理者的獎勵是一種價值導向,如果獎勵時忽略“勝於無形”者,就有可能出現“常常有災常常救,常常救災常常有”的尷尬局面。

神醫·聖醫

扁鵲能解救病人於危亡之際,在世人眼裏真可謂“神乎其技”!因而其妙手回春之名四海傳揚,此等擁有神鬼莫測之技的醫者當爲“神醫”。而大哥能治人於患病之前,“防患於未然”,使世人免於疫病的折磨,免於體質的損耗,二者之能,孰優孰劣?

平心而論,二者醫術是各有千秋然而,名動天下的扁鵲作爲一名醫者,其綜合素質則不如他大哥因爲,作爲醫者,當以醫德爲首,解救他人於病痛之中當然值得稱道,而使他人免於疫病的侵襲不是更爲可取嗎?大哥置“一旦成名,則富貴可期”的誘惑於不顧,寧願自己默默無聞,也要以聖人般仁愛之心全力爲他人謀健康,此等醫者,可爲醫界之真正楷模,不稱爲“聖醫”,何人可配?

因此,世人對扁鵲推崇備至,而輕視、冷落“聖醫”,實爲愚昧之舉

然而,世事往往就是如此,由於思維的狹隘、眼界的侷限,世人往往不能識別大智慧、大能耐之人“大智若愚”、“大能無名”也正反映了這樣的道理。

屈原,一個具有清醒政治頭腦、長遠政治眼光的智者,深知張儀遊說楚懷王的奸邪用心,洞悉“背齊而盟秦”的巨大危害,他奔走直陳,極力阻止這一危機重重的舉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楚國最清醒、最有政治智慧的大臣,卻遭到主流政治集團的排擠和冷落,卓而不羣的屈原,在滿眼盡是阿諛奉承和愚妄固陋之徒的楚國朝廷裏,是那樣的格格不入。這樣一個智者卻被趕出了朝廷,而後因國都淪陷而悲憤投江,這不能不說是楚國的悲哀,時代的悲哀。

王安石,揹負北宋王朝衰敗滅亡之罪名的大智者,其經歷更可見真正的大智者往往是那樣的孤獨,往往會遭受不公的評價和待遇。北宋王朝,政府機構臃腫,吏治不清,社會矛盾尖銳,外族頻繁侵襲,政府開支巨大,國庫空虛。面對重病纏身的北宋王朝,王安石以他超越時代的智慧,提出了極具針對性的改革方案,然而就是這樣的驚世壯舉卻被衆多朝廷重臣詬病,這一場原本可以偉大的變革

卻因人爲的原因困難重重,步履蹣跚,爲勢力強大的反對派層層阻撓,爲投機鑽營的小人暗中破壞,“王安石變法 ”最終以失敗告終,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一個真正的智者,卻因“曲高和寡”,受到舉世的非議和指責,鬱鬱而終

劉少奇,鄧小平,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政壇,是最清醒的智者,他們看到了大躍進的巨大危害,他們看到了脫離實際情況、僅憑滿腔的熱情是發展不好經濟的。於是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整頓經濟的方案,並着力落實。然而,這兩位中國發展最可依靠的舵手,卻被打成了“走資派”,成爲人人唾棄的鬥爭對象,而更可悲的是一位最終含恨背冤而死,一位被下放工廠勞動改造美玉被視爲糞土,絕世良駒被視爲害羣之馬,可悲,可嘆啊!

面對這一起起不公的歷史事蹟,我們是否會感觸良多?我們是否從中汲取了前人的“教訓”,懂得了該糊塗就糊塗點,懂得了委曲求全,懂得了不妨“和光同塵”,懂得了不妨暫時的“與淤泥同處一池”?

不!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扁鵲的大哥,他雖“名不聞鄉里”,但他堅守了作爲一個醫生最神聖的醫德,他是真正的“聖醫”!

王安石,雖然他生前遭受非議,鬱鬱而終,死後還揹負多年的罵名,但歷史終究還了他一個清白!他對得起一個士大夫心懷天下,爲民謀利的理想和職責!他是千古長存的歷史豐碑!

劉少奇,雖然他受盡屈辱和折磨,含冤而死,但他沒有辜負自己的偉大理想——爲無產階級革命而不

懈奮鬥!他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忠誠於真理!後世人民永遠緬懷他,以無比崇敬之心緬懷他!

鄧小平,雖然因堅持真理而跌入政治生涯的低谷,但他卓越的智慧終於綻放了其應有的光芒,重回中央的他,以超凡的遠見和求真務實的舉措,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無比光明的改革開放之路,他也成爲了當代中國最受人崇敬和愛戴的偉人之一,成爲舉世公認的偉大政治家

他們或明珠深埋,他們或命運多舛,他們或飽經風霜,但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他們用自己卓越的才能與絕世的智慧書寫着屬於自己的無悔人生。

是的,大能無名,大能之人往往不爲世人所識、所認同,但大能之人豈會看重虛名,縱然會前途茫茫,縱然會歷經滄桑,他們也絕不苟合於世俗,絕不沉淪於污濁!

我們的時代需要力挽狂瀾之既倒、力扶大廈之將傾的救世能手——神醫,但我們的時代更需要仁愛天下、求真忘我的大智者——聖醫!

防患於未然——睿智的選擇 曾經有人問扁鵲:“你們三兄弟中,誰的醫術最高?”扁鵲不假思索答道:“我大哥。”問及原因,他說,我大哥善於防患於未然,他能夠看出一個健康的人有哪些隱患的病症,進而爲他們一一解除。衆人心服口服。

是啊,懸壺濟世,最終目的就是爲了減輕人的病痛,扁鵲的大哥能夠在病人患病前化解病症,讓病人絲毫感覺不到一絲苦痛,這,便是行醫的極致,而他的“天下不聞”,不是他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表面看來,這似乎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最黑暗時的一絲光亮,即使微弱,也被認爲是世間最明亮的色彩;最飢渴時的一滴水,即使渺小,也被認爲是世間最甘甜的清泉。但人們恰恰忘記了在黑暗降臨之間準備一個火把,在進入沙漠之前攜帶一瓶水。甚至,對那些高瞻遠矚,好意提醒自己的人報之以白眼和不屑。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只是庸人對世界的淺薄認識。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這種認識,珍惜那些“防患於未然”的人,最後,自己也能夠防患於未然。

回望歷史,那些在敵人來襲前就高築工事提前禦敵的將領似乎總是坐“冷板凳”,而那些戰前無多少準備,戰時勇猛殺敵的人似乎往往得到提拔和重用。這些人固然值得嘉獎,但前者更不應被遺忘,因爲正是他們,趕走流血與犧牲,保得了一方安寧與和平。而他們的結局,體現的正是古代君主的淺陋和有眼無珠。

記得白巖鬆在《痛並快樂着》中記錄下他與貝聿銘先生的談話,當他問到貝聿銘如何評價北京的建築和城市佈局時,老先生不無苦澀地回答:“起碼將來拆除時方便。”這是個絕妙的諷刺,也許今天人們對於重新規劃北京佈局的決策者讚不絕口,但有誰會記得曾經爲保護北京老建築而奔走呼號的樑思成、林徽因夫婦?我們的認識的悲哀,正在於此。

好在,我們現在的國家社會正在逐步改進傳統的認識方法和人才機制。君不見幾十年前就提出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葉篤正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君不見國家在揭開各類貪腐大案的同時正在完善監督機制?君不

見政府在制定經濟規劃時,越來越多地關注環保與社會問題?

朋友,讓我告訴你,在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中,防患於未然是最好的選擇。只有擁有這種能力,你我才能在這個世界中更好地屹立與生活,我們的生命,亦才能少一分艱辛,多一分甜美!

功力·眼力·能力 欲成大事,必要得“三力”助陣:“防患於未然”,將失誤扼殺於發生之前的功力;審時度勢,細緻考察,發現偏差於萌芽之時的眼力;起死回生,可挽狂瀾於即倒的能力。得此三力,則必可縱橫馳騁,惟我獨尊。

三力之中,功力是基礎,如樹之根,水之源。功力薄,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將根基打得固若金湯,當然會省去日後事業中的許多麻煩。如郎朗,年紀輕輕就成爲鋼琴界的世界級大師,將鋼琴彈到了世界盃,聊慰中國球迷失落之心。可是,若不是他從5歲起開始練琴,即使嚴寒酷暑也堅持練琴10小時以上的努力,又怎麼取得這般輝煌的成就?

可是,功力練就的過程是苦的,也是無名可揚的,但你要成功,避不開它。

地基若落成之後,上層樓閣的建築更需眼力的保駕護航。眼力何用?看得出差錯,看得準時機,看得見未來。試想,一個成功的人,怎麼可以沒有敏銳的洞察力,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力?牛根生,曾是一個被伊利集團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掃地出門的副總裁。可是也就是他,創建了目前伊利集團最大的競爭對手——蒙牛。牛根生他怎麼就這麼牛?自然與他的眼力分不開。精明的企業家,都要學會

努力宣傳自己的商品,神五剛上天,蒙牛就成了航天員專用奶,和國人一起爲航天事業的騰飛而自豪。剛去的2006年,蒙牛又挑起了“挑戰主持人”的硝煙。花樣男女才華橫溢的展示也讓人們看到蒙牛生生不息的魅力。

眼力,很能體現一個人的職業素質,眼力非凡,定會受人注目,讓人認可。

過了功力關,闖了眼力關,該成功了。但自古天有不測風雲,人有千慮一失。失敗不期而至,危機時刻要靠起死回生的能力闖關。格力電器的掌門人董珠因不願降價銷售自己的產品而被全國最大的家電聯鎖商掃地出門,被人斷言必敗無疑。可是她並未放棄,絕地反擊,自建銷售渠道,格力不僅沒有湮滅,而且坐上了全國第一把交椅。

危難中見真情是在生活中,危難中見眼力是在決策時,挽大廈於將傾必會將會讓全世界爲之側目。

漫溯於人生的長河,我們需要功力,眼力,能力,得此三力,人生步步高,事業節節輝煌。

真正的英雄

扁鵲兄弟三人,大哥醫術最高卻天下不聞,二哥醫術卓越也只聞名鄉里,扁鵲醫術雖不及此二人,卻聞名天下,三人遭遇看似奇怪,亦合情理。人們常常對危難之際伸出援手的人倍加頌揚,卻忽視了在事發之前予以警示的英雄。

房子着火,受難者會對奮不顧身、撲進火場的人感激涕零,卻忘了早就得到消除火患的建議,只是自己不以爲意,最終承受了巨大損失。我們自然要感謝力挽狂瀾,改變大局的

人,但我們更應記住防患於未然,預先治理的人。他們從看似波瀾不驚的表面中看到了潛在的危機,儘早解決,以保證事情的順利。因爲總是提前解決尚在萌芽狀態的危機,於是,他們的工作總被我們忽視,認爲那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不礙事的小症狀,以爲他們總是在遊手好閒,碌碌無爲。我們一味地追捧那些具有起死回生能力的人,將其視作高人,卻不關注那些一直在默默地替我們發現解決潛在危機的人。他們遭受着不公的冷落、質疑或白眼,卻一心爲人服務,他們是無名的偉人。

人們記得洪水肆虐時,搶險救難的英雄,卻不會想起風平浪靜時智者的奔波;人們記得硝煙四起時,馳騁沙場的將軍,卻不知道盛世太平時諫臣諍言。人們記得的總是那些事態嚴重之至而挺身而出的人,卻總不會記起想方設法阻止災難發生的人。我們的眼總是停留在表面,從未想過往深處看,看看那些真正的英雄。這其實是一種不應有的忽視。這種忽視,會讓我們承受巨大損失,付出巨大代價,而這一切是可以避免的。因爲眼下一片光明,便認爲沒有黑暗,實在是一種愚昧。多聽聽他人的先見之明,不要將其視作笑話,這之中往往有莫大的幫助。可以使我們不必經歷動盪,一路坦蕩。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總是在大衆視線之處,沒有掌聲,沒有喝彩,但他們用鷹一般銳利的眼光發現潛伏的危機,防患於未然,保四方平安。他們如此沉默,沉默着付出,不求名聲顯赫,只願一切平安。要問天下真正英雄,自是非他們莫屬。透過浮華,讓我們爲這羣真正的英雄歡呼!

大師風範

大哥滅病於萌芽之前,二哥消病在萌芽之中,而扁鵲治病在病入膏肓之時,時間不同,技藝不同而名聲不同。同樣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我更欣賞大哥的風範,天下不聞的神醫,身懷絕技,不張揚不顯露,只濟世不求名,平凡地隱跡於市井之中卻無時不在做着偉大的事,這,纔是大師的風範。

我佩服扁鵲起死回生的神奇,但我更折服於大哥防患於未然的卓絕醫術,更重要的是這般高妙,他從不在乎別人知不知,天下不聞他也在挽救生命,終究他還是被歷史記錄下來,因爲大師的光芒即使不被發現也永遠不會消褪,歷史記住的是他的醫術,他的爲人,他的品質。

永遠叫囂不停的鳥兒不會飛上可以讓人仰望尊敬的高度,永遠打着招牌宣揚自己的人不會被奉爲大師,真正的大師在技藝,更在不張揚,沉靜無慾的境界。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季羨林老先生告訴我們什麼叫大師。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寵辱不驚,貧賤不移。十年牛棚生活,他被人貶低,被人誣陷,被人遺忘,但他依然是大師,因爲他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不被人承認但依舊做着自己該做的事,大師,特別是在被人遺忘,不被人重視時,依然恬靜,寵辱不驚,梳理中華文化之脈絡,讓世界最終銘記,此乃大師之風範。

孔雀中的精靈,舞者中的聖人,楊麗萍堪稱舞蹈大師,她用心跳舞,向人們傳達自然之美,她執著於自己的追求,她要挽救即將消逝的優秀民

間舞蹈,沒有人重視,沒有人叫好,沒有人支持,她退出人們的視線好久,不在乎別人是否遺忘,她盡心跳好《雲南印象》,給舞壇再添新風,她是大師,不僅在舞技,更在敢於隱退的個性,在於不張揚的品質。

大師,不一定爲人發現,但一定是大師。

大師,隱跡市井卻締造偉大。大師不顯露,不張揚,寵辱不驚。

重視無聞

大哥“防患於未然”使病人免去疾病折磨,不爲所知,天下不聞。二哥與扁鵲都在在病人遭受痛苦後才醫治,受到病人的感激,聞名天下。痛苦後給予醫治,讓人知道他醫術高,消滅在萌芽前卻不爲人知。大哥的遭遇未免太不公平。這樣的“無聞者”也應天下聞。

人們常常被自己的眼睛所矇蔽,認爲看不見的都是沒有的,眼睛看到的,身心感受到的纔是真實的。因此惟有轟轟烈烈,人們才覺得高尚、偉大。而忽視了眼睛,身心所不能看見體味到的關懷。正是這種錯覺,讓一些醫術高超,防患於未然的“大哥”們成爲無聞者,他們的能力不能得到肯定。

“防患於未然”的無聞行爲在我看來,比一些轟轟烈烈更重要,更感人。

古時有這樣一戶人家,煙囪旁堆放着乾草,一鄰人見狀,告訴戶主這樣會有火災,主人不理。一日果然起火,衆人來救。火滅後,主人宴請衆人,惟獨忘了當時告誡他的鄰人。鄰人的話防患於未然,能阻止火災的發生,若是主人聽取鄰人的意見,早日將乾草移開,就不必有後來的忙忙碌

碌,衆人救火的景象了。重視“無聞”可以讓生活中少一點緊張慌亂,多一點安靜平和。無聞讓你免遭痛苦,安然躲開險境。

“無聞”與“有聞”都在幫人渡過難關,一個悄無聲息,一個名聲大噪。我們不願遭受痛苦,上面的兩種人都是我們該感激的,只不過後者的幫助更明顯。但我們不應否認“無聞者”帶給了我們幸福。常說“身在福中不知福”,無聞恰恰給我們的福氣帶來保障。

無聞者似一座高山,有着高尚的品格,只因我們身居一室,看不見它,但我們也應爲它的雄偉而讚歎;無聞者似一潭清水,安靜地潤養着周圍的生物,因爲它們身處其中,所以沒有覺察;無聞者似一艘巨輪,承載着我們在海上航行,因爲不見陸地,我們不知道巨輪在行駛。

有着烜赫功績,名垂千古的人,我們理應知道,但不要忘記心懷天下,默默無聞的人們,同樣偉大!

瞭然在心,無愧於心 人各有所長,事物各有千秋。如果不仔細辨別妄加論斷,往往會做出錯誤論斷。如果一個人因別人錯怪自己而放手,那是可悲的。面對別人的評價,我們要考慮,但不應全盤接受。我們要做的是,瞭然在心,無愧於心。

科技發展,我們已走入傳媒時代。報刊、雜誌、互聯網、電視等走進人們的生活。輿論的力量不斷加大。面對輿論,面對別人的一些不透徹或不精闢的看法,我不應改變自己,要做到了然於心。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別人的看法是否有可取之處,做到無愧於心,用一顆仁愛、博大之心去做事,去面對外界的看法。

自己身懷絕技不被人認同,不如自己的人身居高位,我們憤恨嗎?我們不平嗎?不,我們只需平靜接受。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在去年下臺了,作爲教育部官員,他心繫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大膽地指出了教育系統存在的不足,躬身致力於貧困大學生上學難問題,尖銳地批評了一些省政府亂拔款現象。他的退休引起了國內一片譁然。網友爲他抱不平,輿論尖銳地批評,而他只是平靜地說我無愧於心。

表面上的得失、進退不值得我們去駐足。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一顆心懷天下,愛天下人民的心就足夠了。面對着媒體上的“作秀”“想出名”等各種批駁,曹愛文處之泰然。作爲一名記者,她扔掉了話筒,親自爲溺水女孩做起了人工呼吸。當得知自己的努力沒能挽回女孩生命時,她哭了。一時間,全國都知道了這個河南電視臺的女記者。當“最美麗的中國記者”“天使記者”等稱號飛來時,她說救人是本能,不救是新聞。當譏諷與嘲笑傳來時,她說我無愧於心。

我知道我做了什麼,瞭然在心;我知道我做事對得起所有人,無愧於心。名利無所謂,做一個大寫的人,曹愛文做到了。

當流言蜚語來到你身邊時,你會懊惱嗎?當你所做的好事沒有被人廣泛關注,你會不平嗎?不要,朋友,其實人各有所長,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我們所要做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仰不愧於天,對自己做的事瞭然在心,無愧於心。做到了,就夠了。

扁鵲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篇五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爲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爲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爲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爲時已晚。

扁鵲的故事 篇六

扁鵲的故事: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爲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爲什麼你最出名呢?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爲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爲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1元事前預防=5元事後投資,這是安全經濟學的基本定量規律,也是指導安全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告訴我們:預防性的“投入產出比”大大高於事故整改的“產出比”。工業實踐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則”也告訴我們:設計時考慮1分的安全性,相當於加工和製造時的10分安全性效果,而能達到運行或投產時的1000分安全性效果。安全工作中,預防性投入的效果大大優於事後型整改效果。這就要求在我們的安全生產中,是要謀事在先,尊重科學,探索規律,採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防患於未然,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在井下作業實際工作中,要綜合運用管理、操作、硬件投入等手段,由被動整改向主動抓管理、抓基礎轉變,由注重事後查處向注重事前防範轉變,由事後的被動經驗管理向事前主動預防管理轉變,由以控制事故爲主向全面做好職工安全教育工作轉變,切實推動安全管理工作重點下移、關口前移,加強事前防範,提高工作的前瞻性。

扁鵲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篇七

我國醫學源遠流長,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名醫。扁鵲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鵲年輕時跟隨師傅學醫,非常用功。他學成後醫術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們稱爲“神醫”。

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見到齊桓侯,通過觀察,扁鵲知道齊桓侯生病了,就對他說:“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膚裏,如果耽誤了,病情將會加重。”

齊桓侯不相信扁鵲的話,說:“我沒病。你們醫生貪功好利,總想靠醫治沒病的人來顯示自己的醫術。”

過了五天,扁鵲又見到齊桓侯,他真誠地說:“您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療會加重。”齊桓侯不高興地說:“我沒病。”又過了五天,扁鵲對齊桓侯說:“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不治療後果會很嚴重。”齊桓侯仍覺得扁鵲在騙他,沒有理會。

五天後,扁鵲再見到齊桓侯,他轉身就跑開了。齊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邊的人去問扁鵲。

扁鵲說:“以前齊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趕緊跑開了。”

不久,齊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來越重,沒一個醫生能治好。臨終前,他後悔地說:“要是聽扁鵲的話該多好啊!”

扁鵲還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望氣色、聞氣味、問病情、把脈,爲祖國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