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一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國小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同時,切實有效地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國小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說到底就是要促進國小生個性心理的全面發展。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服從於國小生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即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爲根本宗旨,以培養適應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數以億萬計全面發展的人才爲目的。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要促使國小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2)要維護國小生的心理健康,亦即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3)要增進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據國小生成長髮育的規律、特點和需要,採取各種形式和方法,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個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爲達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做了明確規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爲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爲此,在具體執行中應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滿足合理需要

國小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歸屬、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這些需要的合理滿足是國小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條件,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發育和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個國小生,作爲班級和夥伴中的一員,如果長期得不到認可,不被接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愛,總是受到排斥,體驗不到集體的溫暖,他就不會有安全感、自尊感,就會感到孤獨,感到壓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閉,或者相反,導致逆反心理,仇恨、敵對、攻擊等消極心理,心理健康就無從談起。事實一再表明,滿足合理需要的機會被剝奪,或者受到壓抑,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人的心態和行爲就有可能趨向極端化,甚至鋌而走險。中國小生中存在的許多不良行爲或罪錯行爲,絕大多數都與合理需要得不到適當滿足有關。學校是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機構,是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敢策建立起來的正規的、完善的教育系統。因而,就滿足中國小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機會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權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會部門都無法相比的。爲此,在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自覺地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體國小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個體間需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滿足的正常途徑能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國小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衝動驅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爲,教育者對此必須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導

指導包括集體輔導和個別指導。集體輔導要有預見性和超前性,是指針對中國小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輔導,使之對自己成長髮育中必定或可能面臨的問題有所認識,有所準備,能以積極自覺的心態有效地面對。比如新人學的國小生,由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學校的國小生,隨之而來的是主導性活動的變化,由先前的做遊戲爲主變爲以學習爲主。隨着社會角色的變化、主要活動的變化,家庭與社會的要求也不同。國小生要嚴格遵守《國小生行爲規範》,要寫作業,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已成爲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如此巨大的變化對所有學童來說都會遇到對學校生活的心理適應問題。再比如高年級國小生,面對青春期的提前到來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也有心理準備問題、心理適應問題,所有這些共性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或其他人員有計劃地提供及時有效的輔導,否則就會遇到困難,就可能出現困擾,不利於身心健康。個別指導主要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指導。比如,對個別國小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方法上的幫助,針對個別國小生存在的某些消極的不利於其身心發展的問題,如逆反心理、,厭學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點所給予的幫助、所進行的調整等均屬個別指導。

3.及時調治

我們知道,學校是全方位、綜合性的教育機構,有許多工作要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國小生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不可能都用於此。同時由於國小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教育的複雜性,個體間的差異性和家庭生活、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因而無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多麼重視,工作多麼細緻,效果如何顯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能達到非常理想的程度,總會有少數或個別國小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以及班主任和輔導員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並能隨時與有關家長取得聯繫,提供建議,及時送醫療性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機構,由專業人員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和治療。由於國小生的心理髮展尚未定型,各種心理問題即使比較嚴重,只要及時發現,善於識別,及時送醫療性心理諮詢、治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和調治,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後效果良好。

由此可見,作爲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點不在於治療而在於識別,要能及時發現,以保證及時有效地得到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有關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教育部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已有明確規定。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國小可以以遊戲和活動爲主,營造樂學、合羣的良好氛圍;國中以活動和體驗爲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爲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2)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3)個別諮詢與輔導。開設心理諮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爲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爲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爲影響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講求實效,要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關鍵的問題在於創設有利於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包括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相應的諮詢輔導機構,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等,爲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使之在學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樣才能減少和儘可能地消除各種心理和行爲問題的發生,促進和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 有益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國小生時期是心理髮育重要階段,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讓學生熟悉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教師全面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滲透,及時讓學生了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會促進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的有效成長。

(二) 有益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教育對學生學習效率和就業方向起重要作用,學生在各個方面技能的發揮離不開健康的心態和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是每天都會學習熱情、工作積極樂觀,做事效率自然就高。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會多愁善感、心神恍惚、胡思亂想,課堂學習不認真和消極的工作態度,進而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效率。

(三) 有益於預防心理疾病

防止和抑制心理疾病的產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大多數人心理疾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社會因素引起心靈創傷,長期積累產生的。教師或者家長在學生身邊察覺學生日常生活語言行爲表現異常的時候,就要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心理病變有苗頭的時候得到抑制和消除,如果發現學生不願意說話,不願意與夥伴玩耍,而喜歡一個人待在角落,家長不要忽視,而要及時帶學生讓心理健康諮詢師進行治療,讓學生輕鬆、歡快地成長。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 學校班級教育和制度管理

部分民辦學校由於經濟條件問題還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生不瞭解心理健康的與身體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學校傳統的教學觀念依然重視課堂說教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教育做人思想道德方面欠缺,使部分學生心理扭曲,不想成爲班級或學校知識的佼佼者,卻想着成爲班級甚至學校打架的稱霸者,很多學校忽略其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打架鬥毆等現象發生頻繁發生。甚至有很多高校學生校外打架,新聞已報道其事件致使有人受傷甚至死亡,以至於幾個家庭失去了孩子,學校教育和管理制度方面有一定責任,這些學生就是國小心理健康未及時教育,致使做事不理智,釀成惡果,如果不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社會未來發展有一定負面影響。

(二) 家長疏忽教育指導

學生家長由於工作忙疏於和學生的溝通和教導,通常情況都是學生的爺爺奶奶接送學生上下學,學生的爺爺奶奶由於年紀大傳統教育觀念思想較重,不瞭解社會發展現狀,忽略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些家長認爲,學生在學校裏就是單純學習知識長,學生在家長身邊就不必重視教育。其實不然,家長才是學生的最重要的啓蒙老師,學生都會以家長爲榜樣作爲學習對象,甚至有些學生家長只顧及自己享樂,把學生丟在家裏不管不顧,或者家長因爲感情糾紛,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離婚,給學生造成許多負面影響,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學校班級開展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課

國小階段開始設置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而且需聘用專業心理健康諮詢師對國小教師集體進行專業指導和培訓,尤其是學生的班主任,學生班主任陪伴在學生身邊時間較長,每天每次課堂上教師都對學生心理健康細心的教導和鼓勵,積極主動對性格差異的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和滲透,學生用心地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素質。

(二) 家長細心溝通和教導

像學生放學、週末節假日休息、寒暑假期在家裏的時間段,家長要用心對待學生心理思想方面遇到的問題,如學生看書、做作業、遊玩時遇到疑難困惑等問題,家長要細心分析和指導;如果學生犯錯誤,家長一定不要對他指責和謾罵,更要耐心告訴學生問題的關鍵性,錯誤的原因和後果,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成長。

四、結論

學校要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和創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徵進行觀察和指導,家長對學生用心呵護和鼓勵,進而使學生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國小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尤爲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篇三

心理健康又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必要條件。在學習活動中,如果學生能夠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就可以發揮更高的學習效率,心煩意亂,灰心絕望,其學習活動往往事倍功半。國小階段是人生歷程中生理、心理髮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心理髮展的許多關鍵時期都處於這一階段。但由於人們往往只重視國小生的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卻常常被忽視,致使當今部分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在國小階段對國小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義。而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則是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1多角度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

1.1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國小生對老師往往是由衷的崇拜,加上國小生在這一階段極善於模仿,所以,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性情溫和、情緒穩定的教師,往往博得學生的好感和尊重,對他們的教育也易被接受。反之,則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甚至心靈的傷害。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改善自我個性品質,學會控制自我不良情緒和習慣,每天都以一個溫和安詳的自我出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感染和教育學生。這是一種自然的、默契的心理溝通。

1.2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品質,教師要無條件地愛每一個孩子,把學生當作是自己的親人、孩子。國小生年齡小,他們渴望關懷,渴望愛。波丁沙託說過:愛是生命的火花。但我認爲教師的愛不僅是點燃學生生命的火花,更應是和風細雨,不斷滋潤學生的心靈。特別是對班裏的“醜小鴨”,要多給予他們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擁抱,一句鼓勵的話語。只有這樣,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以安全感和親切感。他們纔會真正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和你說說悄悄話,達到心理溝通的目的。教師也就可以有的放失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師要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國小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認識自然和社會,對什麼都躍躍欲試,這樣,就產生了種種需求。心理學家曾經指出:“當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遭受來自內在的壓力增加,心理就會受挫傷。”因此,教師在各項活動中要適時地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使他們在活動中有成就感,自始至終有一種好心情。良好的情緒是消除心理不健康的靈丹妙藥。如果活動是出於學生自己的願望和興趣,活動的形式、過程都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要求,在活動中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身心就能健康發展。相反,如果教師事事以自我爲中心,凡事命令他們,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就會泯滅,對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師就會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這樣,就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4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和錯誤:從心理定向看,人們總是喜歡選取以肯定形式發出的信息,而對否定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學生對於肯定性評價的心理反映應是愉快的,樂於接受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國小生更是如此。他們好衝動,自控能力差,常常會出現不遵守紀律等行爲。這時,教師就不能簡單處理,更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而應以冷靜溫和的態度進行耐心地說服教育,用鼓勵的口吻提醒學生應該如何做,對基礎差的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和肯定,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斷進步,防止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

2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心理溝通

日裔美籍華人教授威廉大內提出的“Z”理論認爲,現代社會對人類生活的最大傷害,莫過於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情。而社會的親密性一旦瓦解,人們就自然而然地喪失對本團體的責任感,產生一種失落、孤獨情緒,最終導致人們成爲一盤散沙。只有保證人與人之間正常的情感交流,才能形成團體凝聚力。在班級當中,學生間自由地互訴衷腸,彼此發生認同,就會產生親密感。由此看來,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教會學生交往則是實現心理溝通的有效途徑。學生需要與成人交往,更需要與同伴交往。與同伴的交往,有益於形成和發展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學會友好相處,爲今後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要注重教給他們交往技能,提供心理溝通的機會,確保學生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2.1豐富學生交往經驗,學習交往技能:由於實行了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較多,在家裏嬌生慣養,是“小太陽”,“小皇帝”,心理素質很差。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易與同伴發生磨擦,可又不善於解決。這時,教師就應因勢利導,爲他們提供機會解決。如有的學生自私,我就讓學生每人帶一本喜歡的課外書來,並介紹給大家,大家交換着看。這樣,學生既感受到交往的樂趣,又有助於培養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有的學生膽小,內向,不會主動交朋友,我就通過做遊戲來促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不自覺地促進了學生間的心理溝通。

2.2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國小階段是自我意識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有的學生會出現過高或過低評價自己的傾向,這樣勢必影響學生間的心理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懂得“山外有山”的道理。明白只有不斷努力,謙虛好學,取長補短,才能學到更多的本領,才能處理好同學們的關係,實現友好交往。總之,處理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就能創造良好的、積極的、愉快的氛圍,建立一個團結友愛、活潑向上的集體,從而實現師生、同學間的心理溝通,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爲使學生成爲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