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 顯微鏡的類型有哪些【多篇】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 顯微鏡的類型有哪些【多篇】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 篇一

1安放:顯微鏡應放在體前偏左,鏡筒在前鏡臂在後的方向安放好。

2對光:用低倍鏡、較大光圈(遮光器上調);眼看目鏡,同時調節反光鏡;使視野變得明亮。

3放片:觀察對象要正對物鏡的孔,將玻片夾好之後再調焦。

4調焦:先用低倍鏡尋找物象,先降鏡筒後升高鏡筒,降低鏡筒時要在側面觀察是否壓片,升高鏡筒時正對着目鏡尋找物象。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心,換用高倍鏡觀察只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象變得清晰。

5觀察:兩眼睜開,用左眼觀察,用右眼畫圖。

注意事項:

1、必須熟練掌握並嚴格執行使用規程。

2、取送顯微鏡時一定要一手握住鏡臂,另一手托住底座。顯微鏡不能傾斜,以免目鏡從鏡筒上端滑出。取送顯微鏡時要輕拿輕放。

顯微鏡的類型 篇二

顯微鏡以顯微原理進行分類可分爲偏光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和數碼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用,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反射偏光顯微鏡是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對具有雙折射性物質進行研究鑑定的必備儀器, 可供廣大用戶做單偏光觀察,正交偏光觀察,錐光觀察。

光學顯微鏡

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爲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明視野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微分干涉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有與光學顯微鏡相似的基本結構特徵,但它有着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的對物體的放大及分辨本領,它將電子流作爲一種新的光源,使物體成像。自1938年Ruska發明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至今,除了透射電鏡本身的性能不斷的提高外,還發展了其他多種類型的電鏡。如掃描電鏡、分析電鏡、超高壓電鏡等。結合各種電鏡樣品製備技術,可對樣品進行多方面的結構 或結構與功能關係的深入研究。顯微鏡被用來觀察微小物體的圖像。常用於生物、醫藥及微小粒子的觀測。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臺式顯微鏡,主要是指傳統式的顯微鏡,是純光學放大,其放大倍率較高,成像質量較好,但一般體積較大,不便於移動,多應用於實驗室內,不便外出或現場檢測。

便攜式顯微鏡

便攜式顯微鏡,主要是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數碼顯微鏡與視頻顯微鏡系列的延伸。和傳統光學放大不同,手持式顯微鏡都是數碼放大,其一般追求便攜,小巧而精緻,便於攜帶;且有的手持式顯微鏡有自己的屏幕,可脫離電腦主機獨立成像,操作方便,還可集成一些數碼功能,如支持拍照,錄像,或圖像對比,測量等功能。

數碼液晶顯微鏡,最早是由博宇公司研發生產的,該顯微鏡保留了光學顯微鏡的清晰,彙集了數碼顯微鏡的強大拓展、視頻顯微鏡的直觀顯示和便攜式顯微鏡的簡潔方便等優點。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 篇三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釐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釐 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紙片製成)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爲止(眼睛看着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爲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項:

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淨。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裏,送回原處。

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 篇四

1、顯微鏡是精密儀器,使用時必須按照操作規程,做到細心和耐心,切勿操之過急,動作過猛,以防操作失誤而損壞構件。

2、不要用手觸摸光學玻璃部分,同時防止劇烈碰撞而損壞構件。

3、使用前要清潔鏡身和透鏡,觀察時一定要加蓋玻片,同時不要讓玻片上的水流到載物臺上,更不要讓酸、鹼及其他化學藥品接觸顯微鏡,不要讓顯微鏡在陽光下曝曬。

4、使用微螺旋時,如遇到不能繼續向同一方向轉動而到達極限時,不能蠻轉,應向相反方向退轉,並轉動粗調焦螺旋,然後再用微調螺旋進行細調。

5、使用時不要自行拆卸和安裝,更不要隨便卸下鏡頭,也不能在不同顯微鏡之間隨便調換目鏡或物鏡。

6、目鏡功物鏡如有不潔時,要用擦鏡紙作直線方向揩拭,切勿用手指或手帕及棉布塗擦。目鏡或物鏡如沾有油污,可先用擦鏡紙沾上少許二甲苯(或無水乙醇和乙醚1∶1)擦拭乾淨,再用乾淨擦鏡紙揩拭一遍。

7、觀察時如果視野中出現外界景物的`倒影時,可慢慢下降聚光器至景物倒影消失爲止,或改用凹面反射鏡。

8、觀察時坐姿要端正,雙目並開,可兩眼輪換觀察以減輕疲勞。如需要繪圖,一般用左眼觀察標本,右眼看圖紙,這樣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9、顯微鏡用後,用擦鏡紙清潔鏡頭,將各部分轉回原處,並使低倍接物鏡轉至中央,或者將兩個物鏡跨於透孔的兩側,再下降鏡筒,使物鏡幾乎接觸載物臺爲止。再蓋好綢布或紗布,把顯微鏡放回箱內。

光學顯微鏡的維護 篇五

(一)必須熟練掌握並嚴格執行使用規程。

(二)取送顯微鏡時一定要一手握住彎臂,另一手托住底座。顯微鏡不能傾斜,以免目鏡從鏡筒上端滑出。取送顯微鏡時要輕拿輕放。

(三)觀察時,不能隨便移動顯微鏡的位置。

(四)凡是顯微鏡的光學部分,只能用特殊的擦鏡頭紙擦拭,不能亂用他物擦拭,更不能用手指觸摸透鏡,以免汗液玷污透鏡。

(五)保持顯微鏡的乾燥、清潔,避免灰塵、水及化學試劑的玷污。

(六)轉換物鏡鏡頭時,不要搬動物鏡鏡頭,只能轉動轉換器。

(七)切勿隨意轉動調焦手輪。使用微動調焦旋鈕時,用力要輕,轉動要慢,轉不動時不要硬轉。

(八)不得任意拆卸顯微鏡上的零件,嚴禁隨意拆卸物鏡鏡頭,以免損傷轉換器螺口,或螺口鬆動後使低高倍物鏡轉換時不齊焦。

(九)使用高倍物鏡時,勿用粗動調焦手輪調節焦距,以免移動距離過大,損傷物鏡和玻片。

(十)用畢送還前,必須檢查物鏡鏡頭上是否沾有水或試劑,如有則要擦拭乾淨,並且要把載物臺擦拭乾淨,然後將顯微鏡放人箱內,並注意鎖箱。

拓展內容: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 篇六

1、取用和放置使用時首先從鏡箱中取出顯微鏡,必須一手握持鏡臂,一手托住鏡座,保持鏡身直立,切不可用一隻手傾斜提攜,防止摔落目鏡。要輕取輕放,放時使鏡臂朝向自己,距桌邊沿5-10釐米處。要求桌子平衡,桌面清潔,避免直射陽光。

2、開啓光源打開電源開關。

3、放置玻片標本將待鏡檢的玻片標本放置在載物臺上,使其中材料正對通光孔中央。再用彈簧壓片夾在玻片的兩端,防止玻片標本移動。若爲玻片移動器,則將玻片標本卡入玻片移動器,然後調節玻片移動器,將材料移至正對通光孔中央的位置。

4、低倍物鏡觀察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應先用低倍物鏡找到物像。因爲低倍物鏡觀察範圍大,較易找到物像,且易能找到需作精細觀察的部位。

其法如下:

(1)轉動粗調螺旋,用眼從側面觀望,使鏡筒下降,直到低倍物鏡距標本0.5釐米左右爲度。

(2)用左眼從目鏡中觀察,右眼自然睜開,用手慢慢轉動粗調螺旋,使鏡筒漸漸上升,直到視野內的物像清晰爲止。此後改用微調螺旋,稍加調節焦距,使物像最清晰。

(3)用手前後左右輕輕移動玻片或調節玻片移動器,便可找到欲觀察的部分。要注意視野中的物像爲倒像,移動玻片時應向相反方向移動。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 篇七

1、實驗時要把顯微鏡放在桌面上,鏡座應距桌沿6~7cm左右,打開底光源開關。

2、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頭正對載物臺上的通光孔。然後用雙眼注視目鏡內,調整光源強度,把聚光鏡上升,把虹彩光圈調至最大,使光線反射到鏡簡內,這時視野內呈明亮的狀態。

3、將所要觀察的裝片放在載物臺上,使被觀察的部分位於通光孔的正中央。

4、先用低倍鏡觀察(物鏡10×、目鏡10×)。觀察之前,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載物臺上升,使物鏡逐漸接近切片。需要注意,不能使物鏡觸及玻片,以防鏡頭將玻片壓碎。並轉動粗準焦螺旋,使載物臺慢慢下降,不久即可看到玻片中材料的放大物像。

5、如果在視野內看到的物像不符合實驗要求(物像偏離視野),可慢慢移動左右移動尺。移動時應注意玻片移動的方向與視野中看到的物像移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物像不甚清晰,可以調節細準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爲止。

6、如果進一步使用高倍物鏡觀察,應在轉換高倍物鏡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至視野中央(將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視野中的物像範圍縮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顯微鏡,低倍物鏡和高倍物鏡基本齊焦,在用低倍物鏡觀察清晰時,換高信物鏡應該可以見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轉動細準焦螺旋進行調節。

7、在轉換高倍物鏡並且看清物像之後,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光圈或聚光器,使光線符合要求般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視野要稍變暗一些,所以需要調節光線強弱)。

8、觀察完畢,應先將物鏡鏡頭從通光孔處移開,然後將顯微鏡復原。並檢查零件有無損傷(特別要注意檢查物鏡是否沾水,如沾了水要用鏡頭紙擦淨),檢查處理完畢後即可放回原處。